《云岭骄子故事·燕金举》47岁创业起家的硬汉
- 中华燕氏网 2016-6-11 20:21:32 代蔚
他,40岁怀揣绿色的梦想,欲将家乡1024亩荒山变林地,初见成效之时,不料却被命运覆手将其打翻。
他,47岁走出家乡,一步一个脚印,从拌水泥沙灰浆的工人成长为带领数百人做工程的行家里手。
他,60岁仍然抱怀积极勤奋的态度,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誓将创业之路一直走下去。
他,就是从乌蒙大山走出来的硬汉,云南金堰劳务分包有限公司总经理燕金举。
林场梦的破灭
燕金举出生在镇雄县牛场镇向乐村委会水井村,祖祖辈辈靠农耕维持生计。
大山里的人靠山吃山,1993年,40岁的燕金举毅然承包下了向乐村1024亩荒山,准备种经济林木走向致富之路。他与县林业局签下了50年的承包合同,合同规定3年内完成1024亩荒山种植。
眼看着面前的荒山贫瘠而荒凉,但燕金举坚信自己一定能将这衰草遍地的荒山变成绿色的海洋,将1024亩荒山变“金山”。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荒山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他只邀约了村里的几个人,用几根树枝在山上搭起了一个简易工棚,就开始烧荒、挖沟、耙地。经实地调研,在县林业局技术员的指导下,买来花椒、黄柏皮、莎树、花楸等经济林苗,准备白手起家,大干一场。
为了在3年内实现1024亩的荒山种植,燕金举在村里率先推行股份制,鼓励村里18家农户合伙入股,分片包干到户种植。那段日子,他几乎白天黑夜都守在山上,浑身累得像散了架,晚上,和几个工友挤在工棚里,蚊子咬,臭汗熏,甚至一连几天顾不上洗脸刷牙,超负荷的劳作及科学的管理规划换来的是提前1年半完成了种苗,并通过了林业局的验收。
然而,林苗成活之后,却不幸遭到一些“红眼病”的残酷破坏,他们放牲口进林场,无情践踏了那些用汗水播撒下的劳动果实。燕金举和一个看守林场的工人在自卫中,还被打成重伤。这场意外的风波,彻底击垮了正迸发着勃勃生机的林场,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林场梦”就此破灭。燕金举不仅遭受了财产的巨大损失,精神也遭到了重创。那段日子,他几乎夜夜难眠,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击不垮的硬汉
面对沉重的打击,燕金举四顾茫然。
穷困潦倒的他,没人看得起,就连向亲戚朋友借一百元都成了难事。在最痛苦的时候,他想到了妻儿,作为男子汉,他不甘就此堕落下去,他必须为自己想一条出路。
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穷途未必末路,绝处可以逢生!”
2000年,47岁的燕金举收拾行囊,告别妻儿,把万千苦痛埋藏在心底,孤身一人走出大山,准备到山外面闯出一片天地。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沟壑,但他依然雄心勃勃,他要靠自己坚强的臂膀为整个家庭支撑起新的希望。
47岁的他甘愿从底层做起。在浙江海盐县一个工地拉石料,起早贪黑,一刻不停地干活,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连年轻小伙都自叹不如。他之所以这样拼命,是为了能多赚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可是无论怎样努力,一天最多只能拉40车石料,赚得16元。他心想这样干下去,何时才能改变家里的窘境啊?三个月后,他毅然辞去海盐工地的工作,回到了云南,到保山修了半年的高速公路,赚得5000元,勉强维持着生活。
2002年,位于澜沧江中段的小湾电站正式开工建设,燕金举凭借做事的勤恳,得到施工方老板的赏识,在那里带班做偏坡防护。虽然当了班长,但是只要有工人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烈日酷暑,数九寒冬,他都坚守工地,监督着每一个细节。在这里,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赚得了第一桶金8万元。事业有了起色,让他有了重振旗鼓的信心。
殊不知,多年在外打拼的他,忽略了独守家中的妻子,妻子因受林场风波的刺激,再加上长期孤苦一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无疑又是一次晴天霹雳,给正走上顺风路的燕金举重重的一击。
他将妻子送到昆明医治,一边抽身照顾,一边牵挂着工程。事业才有起色,他不想功亏一篑。那段时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累。可是,他不能倒下,一家人都还得靠他生存下去。
信念支撑着他继续前行。2006年,燕金举用之前积累的资金购置了部分工程设备,开始自己承接工程。为了投标,看工地,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一瓶水,一包饼干,就能打发一顿,和工人们挤在简易的工棚里,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对待工程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尽力,精心铸就。
因为诚信,他从不愁没有活干,更不愁没有人干活,良好的声誉在外,工程总是源源不断,工人们更是主动找上门来。石林圭山、罗平水电站、水麻高速、宁蒗阿海电站、九龙电石厂、元阳至绿春二级公路、昭麻高速……工程越做越大,成立了云南金堰劳务分包有限公司,事业越做越强。
虽然几番遭遇打击,但是,燕金举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击不垮的硬汉,他靠一双勤劳的手实现了当初支撑家庭新希望的梦想。
洒不尽的爱
善良是燕金举这个乌蒙硬汉的本性,他刚硬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柔软的心。对待困难的乡邻他伸手相援,对待弱势的工人他授人以渔,对待叛逆的儿子他潜心教诲,在他们身上,洒下了数不尽的爱。
年轻时,他在村里行过医,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山里人穷苦,很多人生病后都硬扛着,实在病得不轻的才去找医生,而燕金举总是无偿给乡邻看病。村民们养的牲畜经常不治而亡,他便去学兽医,自己开诊所,帮乡亲们医牛医马,不计报酬。2005年,他做工程赚得第一桶金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老家,出资2万元修通了向乐村委会到水井村小组的道路,方便了乡邻,大伙对他的这种无私和善良都赞不绝口。
工程建设中,他用一颗真心对待工人,有时甲方的工程款还没拨付,他便借钱来先发放工人的工资,有工人家中着急用钱,他也毫不犹豫地透支给他们。很多刚到工地干活的工人,对工程一无所知,他并不嫌弃,相反,只要工人肯努力,他便会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懂得的技术教给他们。多年来,他带出了赵高松、李文峰等一批家乡人,这些人在他搭建的工程舞台上,从对工程一无所知的懵懂青年慢慢成为了行家里手,后来,也都各自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面对儿子,他用行动去感化。古人云:“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燕金举不免为其将来而担忧。为了避免儿子误入歧途,他将其带在身边一起做工程。父亲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辛劳,机巧灵敏地处理一件件难事,善良大度地对待每一个工人,游刃有余地待人接物,得到工程承包方的信任和工人们的爱戴,这一桩桩、一幕幕都被儿子看在了眼里,并由衷地敬佩着自己伟大的父亲。燕金举用父亲无私的爱使叛逆无知的毛头小子长成了一个懂事明理的精干青年。如今儿子也能独当一面,成了工程领域的一把好手。
经历过无数曲折坎坷的燕金举,在风风雨雨的洗刷下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今天。而今,年过花甲的他依然还在工程领域驰骋不怠,他说自己还能再干十年。看着工地上他忙碌的身影,着实让人感动,那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身影,而是一个能给人以无限光热和无穷力量的硬汉的身影。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