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光大“召公仁爱”思想
- 中华燕氏网 2016-11-6 12:09:34 邵景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召公姬奭的仁爱思想尤其值得重视。它对于当前加强干部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棠遗爱传千古,仁爱思想渐辉煌
在人类历史上,“官“是与“民”相对而言的。任何官、任何政府,都有一个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是以仁爱之心善待之,还是以虎狼之心吞噬之,是好官与坏官、善政与恶政的分野。
召伯,亦称召公,本名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异母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为形成“成康之治“做出巨大贡献。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认真替百姓做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后因以“召”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并形成一个特定词语——甘棠遗爱。
召公这种爱民、为民的仁爱思想和高尚道德,受到后世老子、孔子等许许多多大学问家的高度评价。召公之后,对“仁”讲得最多的,是孔子。在《论语》中,专讲“仁”的就有58章,共出现“仁“字105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们接人待物的最高行为准则,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其中,最为孔子推崇的,是“爱人”,人应该对他人有爱心,能够同情、关心和爱护。后来的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了 “仁者爱人”的思想,把“爱人”奉为“仁”的核心,把孔子的学说也称为“仁学”。在两千多年儒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牢固的观念:做人,就得讲究仁、懂得爱,应该对他人同情、关心和爱护, 否则就不够“人字那两撇”,没什么“道德”可言。做“人“如此,做“官”就更得讲究“仁”、“爱”了。《菜根谭》说:“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
正是在召公仁爱思想的引领下,我国传统官德理论中逐渐形成了官民一体、人间大爱的系统思想。主要是:
官是人,必行“人道”,而仁为人道。《周易·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说,从前,圣人创作《易经》的意图,是为了顺从宇宙万物的本性和事理。其中做人的基本道理,即人道,就是仁和义。
官与民共处,必须心中有民,有民则需由己推人,行宽恕之道。“恕而行之,德之则也。”对人实行宽恕,是处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宽恕是仁的重要内容,受到孔子高度重视。他在《论语》里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想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通达,同时也要让别人通达;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孟子进一步指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按照推己及人的恕道努力地要求自己,就是追求仁德的最近途径了。刘向说得更明确:“夫仁者,必恕然后行。”仁德之人,办什么事情都要先设身处地为别人去想想,然后再决定怎么办。
官的职能是管理众人之事,有德之官必须爱民抚众。所谓“仁者爱人”,不是只爱几个人或少数人,而是要爱众人。古代墨家主张兼爱。他们对“爱人”的理解是:“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等到普遍地爱所有的人,才算得上“爱人”。兼爱的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其家若视其家,视人其身若视其身”。要像爱自己的国家、家庭、身体一样,去爱别人的国家、家庭、身体。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天下所有的人都彼此相爱,谁也不欺侮谁。汉代以后,儒家学者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博爱之为仁”,朱熹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从而明确要求为官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爱是相互的,官只有真诚地爱民,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考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孟子和墨子的这两段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也会对你怎么样。做官的想让百姓爱你么,那么你就去爱百姓吧!
仁爱者必善待别人,不苛刻待人。有学者这样说:人生历程如问穿过一片荆棘,而偏偏我们穿着道德的棉袄。谁能穿着棉袄钻过荆棘而不被钩挂得处处破绽?盖棺论定之时谁能保证道德上的完璧之身?脆弱的人性,需要最大限度的宽容。艰难的人生,需要慈悲的情怀。所以,孔子讲的仁爱,讲的恭、宽、恕,是保持正常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孙中山先生这样说过“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去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二、爱民情深如父母,为民执政方久长
召公的实践告诉后人,对官来说,有没有仁爱思想,是大仁还是小仁,不取决于说得怎么样,而取决于做得怎么样;要看施行的是仁政、德政,还是暴政。
深受召公仁爱思想影响的孔子,毕生追求的是以仁德思想改造社会,“治国平天下”,创造了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以“德政”为主的治国之道。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以仁德思想从政、治国,那么人民就会像群星围绕北斗星运那样,自然而然地围着领导者转。他着重强调的德政观点是:
其一,重视对人民的教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仅靠政令、刑罚来治理国家,老百姓虽然服从统治,但是不会心悦诚服;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人民,并把“礼“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老百姓才能产生羞耻心,自觉自愿地服从统治。孔子坚决反对“不教而诛”,认为这是“虐”,是从政的“四恶”之首。
其二,要行“宽”政,“宽猛相济”。孔子认为,只有“宽”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这叫“宽则得众”。“宽”政的主要内容,就是“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要给老百姓一定的恩惠、利益。当然,也不能为政过宽,否则百姓就要傲慢起来,不服从统治,还要有严厉的手段做补充。只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
其三,知人善任,“举贤才”。孔子提倡“尊贤而容众”,“贤贤”。为此,要学会“知人”,主要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举贤才”,就不能求全,应善于“赦小过”。
其四,以中庸之道作为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中庸,是孔子推崇的一种道德素养和待人处世的准则,是种至高无上的美德,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按照中庸之道处理政务,就应该不偏不倚,调和持中,既不可“过”,又不可“不及”。
其五,为官者要以身作则。孔子特别重视官的表率作用,把“以身作则”当作一项治国原则提出来。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官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好,百姓就能够听话,政令也可以畅通。否则就是相反的效果。孔子有一句人们熟知的话,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对此有过各种解释。其实,里面包涵着以身作则的内容。只有“君”像个国君的样子,“臣”才会是个好的大臣。“君”如果“不君”,那么“臣”也只能“不臣”。父子之间也是这样。虽然孔子这些思想有太多的“人治”味道,但所强调的为官者以身作则,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在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真诚地把官员称为父、母的也实有其人。《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吋,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据说是西周召公的后裔。“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71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
三、与时俱进爱人民,仁爱精神大发扬
仁爱思想的提出和传播,是社会进歩的标志,对古今官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历史上,几乎所有“好官”、“清官”都是仁爱思想的实践者。但是,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一是先秦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贵贱等级差别的;二是“兼爱”观点确实好听、动人,但是里面超阶级、超现实的空想成分很大;三是仁爱思想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为基础,因而在实践中的生命力很脆弱。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今天,对党和政府以及所有干部来说,爱人民具有多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公民,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政治上一律平等。人们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真正理解这个道理的领导于部,总是以人民群众中普通一员的身份,以人民公仆的形象,与人民群众交往。在群众面前,他们没有任何官架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虚心聆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些领导干部不是这样。他们当了官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比群众高明得多、高大得多,于是,总爱在群众面前摆官架子,摆老资格,摆英雄谱。这种干部,能谈得上“爱人民”吗?其实,情况正像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其次,要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爱人民,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给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尤其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第三,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我们的社会里,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包括以各种方式参与领导决策和选举、罢免、监督干部的权利。老一辈革命家徐特立指出:“对于爱人民,我们可以具体说明如下:要为全国一切人民谋利益,全国人民都有人权、政权、财权,有事做,有书读,有饭吃,都要各得其所。”
第四,保卫人民的权益,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做化决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有违法犯罪行为,有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因而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有时还会受到侵犯。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保卫。人民武装力量和司法机关要出来保卫,一切干部都应该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权威,站出来讲公道话,伸张正义,煞住邪气,使人民的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在危害人民权益的行为面前退缩的干部,决不是“爱人民”的干部。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 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在我国政治史、思想史上,召公奭是位伟大人物,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他,继承和发扬他的仁爱思想。干部树立了仁爱思想,才能成为一个好干部;党和政府坚持仁爱思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