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燕桥之来历

    中华燕氏网 2017年4月9日 燕华提供


    距徐州市区南约30里,铜山县四堡村西南3里,横跨灌沟河有座三孔洞的石拱桥,名叫燕桥。燕桥,东西走向,是当年南、北驿道的必经之地,附近建有驿站、设有急递铺。

    现在的燕桥,桥形整体基本完好。桥上仍可通行,桥下灌沟河通畅,潺潺流水依然穿桥而过。灌沟河北接京杭大运河,南流濉河。燕桥青石砌筑,用料粗壮,具有“北方石桥建筑风格,其造型别致,在江苏石拱桥中极为少见(蔡述传:江苏古桥概述)”。

    燕桥得名以“燕”的历史可追溯到金元之交时期。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1233),蒙古军占领徐邳一带。次年二月“蒙古军攻破徐州”,在徐邳交界的古驿道左近驻扎蒙古军队,建有专用的蒙古军“营”地。当年营地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安家于徐州的蒙古燕只吉台氏“宗派”,故此“营”称为“燕营”,至今铜山县三堡镇东南仍保留着“燕营”的地名。

    元至元二年12月,元兵“执文天祥于广东海丰五坡岭”。次年九月途经徐邳被押送大都(北京),即经此处“往来徐邳间”的燕桥驿路北上。燕氏彻里有“徐国公”之称,又授“武宁王”,以姓氏称其曰“燕王”。大约那时就有了“燕王桥”。

    明嘉靖十四年(1535)吏部尚书张某“钦命又(重)建燕王桥”。又据原桥头上佚失的碑刻记载,桥重建于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

    燕桥为三孔洞石拱桥,桥全长30米,宽7.6米,现高约3.3米。桥为青石建造,桥面上满铺大青石板。桥身中部略作拱起,形成的坡度平缓,车马行人通过时省力便利。桥墩上的分水墩迎水面巧妙地雕琢成石龟(当地人称“石鳖”)形状,并与主桥墩分离,以策正墩安全。古燕桥结构构造科学,整体造型简洁优美,精心施工,坚固耐用,至今仍保持基本完好。

 


分享按钮>>福建福清占阳籍辛亥革命元老何遂后人回乡省亲祭祖
>> 天下司姓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