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侯旨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霸国与之联姻
- 中华燕氏网 2019年5月27日 海叔说春秋
燕侯旨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西周青铜器,其中的铭文为我们透露出某种可能,铭文云:“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用作又始宝尊彝。”即是说燕侯旨到周王城中向周天子述职,这跟我们今天所谓的年终工作总结很相似,是周人对分封诸侯们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成效的检验。而燕国作为周人嫡亲诸侯国,到宗周朝圣即是传统,更是责任。燕国作为召公的嫡系封国,当然就是周天子最为亲近的封国,作为燕国国君的燕侯旨到都城中朝见周天子,这在当时的燕国人乃至周天子家族们看来,应该都是重要之事。
燕侯旨既然是初见事于宗周,就是说这是燕侯旨第一次到都城中述职。周人的传统是一代国君,每五年要到都城中见一次天子。天子对于新任的这位国君多半有着浓重的礼仪,会把天下诸侯们一一介绍给燕侯旨。燕侯旨即便再是如何随性的人物,那也不至于太过于轻视这样的述职之事。据说第一任燕国国君燕侯克,是常年致力于国家发展之事的,至于燕侯克有没有到宗周述职过,史书中尚且没有发现明确的证据。燕侯克掌管中的羌、马、摣、雩、驭、髟六族在燕侯旨时,大概已处基本臣服状态,燕侯才敢离开燕国。
燕侯旨是燕国第二任国君,其到都城朝见的周天子具体是哪一位,已很难考证。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是周武王的牧野之战,其后不久是周成王,据说执政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042年至前1021年,按照“五年一朝”的说法至少燕国国君就应到朝见天子7次之多。燕侯克若较为短命,在37年之间可能就已薨逝;若跟召公般长寿,则要跨越周成王到周康王。而周康王执政有二十多年,也就是说燕侯克就算在周成王刚登基时才刚出生,这时候也该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那么即便燕侯克活有上百岁,继任的燕侯旨上任时间,也不可能超过周穆王时代,因为周昭王执政时间短,周穆王的执政时间很长。
那么对于燕侯旨到都城中朝见周天子的时间,就可能是在成、康、昭、穆时期。考虑到成康时代,周人更多的力量是在部署东方,对于北方和南方的战争相对小规模,所以周天子更为重视的很有可能正是在东方,而燕国处于东方的北部边缘,所以在这个时期燕侯旨能够非常郑重的到都城中述职,并且周天子还要特意的加以赏赐,燕国人也才会制作铜器以记载,说明燕国必然有着相当重大的功绩,才会促成这样重大的活动。因此这场朝见和述职活动,在成康时代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周昭王时代周天子已经把注意力转向南方蛮楚之地,即是在说明周人的东方已经稳固,燕、齐、鲁的诸侯体制都已成型,这即可反证成康时代的燕国人,有可能在地区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不为周天子所担忧。
事实上在西周早期,燕国人除了召公等有着相当活跃的身影,历代燕国国君在史书中的存在感都相当之低,就是燕侯克、燕侯旨这样的披荆斩棘之君主,在史书中就连零碎片段也是没有,若非那些考古发掘出来的青铜古物,或许很多人甚至连燕国的建国时间也很难确定。后来曾经出土过“燕侯旨”卣,这个酒器中就有“旨作父辛爵世……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等铭文,这即是说燕侯旨把妹妹嫁到了霸国,促成这段婚姻的是谁呢?燕侯旨为什么要与霸国联姻呢?
霸国地处于汾渭流域,在西周早期非常活跃,跟周王室乃至周边的封国们都有着较为频繁的礼尚往来活动,而且霸国所在区域恰好夹杂在周人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邑之间的偏北地区,属周人防控北方戎狄部族的重要力量,在周边区域盘踞着晋国、贾国、霍国和很多戎狄部族国,可谓是政治相当复杂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西周早期对于周王室的威胁是比较大的,向东可通卫国,向西则是都城,向南则是周人嫡系封国晋国、虢国、虞国等诸侯国的核心腹地,他们驻守着周人两大都城之间的必要通道,但是霸国距离燕国很远,对燕国实际上造不成任何影响,那么燕国人为什么还要与霸国联姻呢?或许是因为一个人。
这个人正是召公,因为召公跨武、成、康三代,一直都是周王朝的顶梁柱,尤其是在周公死后,召公更是在周人的对外政治和军事行动中承担着决定性作用,对于霸国所处的位置,召公显然是非常重视的。所谓“陕地以西,召公主之”,这个陕地即是虢国所在,霸国恰在其正北之地,对于这样的政治中轴之线,召公推崇的当然是“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是要不断分化瓦解那些没有臣服周人的戎狄部族之国,霸国即在此地,而且不是姓姬的,召公就要采取“亲戚与之”的办法,让霸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就能解释燕国人为什么距离霸国甚远,为何还要与之联姻的其中缘由。
那么,如此看来燕侯旨所处的时代,召公尚且还在,而且燕人的大多决策更多依靠的还是召公。虽说燕国地区已经在燕侯克、燕侯旨两代国君努力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但是周人对天下的控制应该还是存在诸多隐患,因此作为天子柱基的召公要为天子分忧,自然就要让燕国人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才把家族的女人嫁到霸国,以达成深远的政治目的。这即是在说,燕侯旨时代的燕国,应是处于成康之际。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