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再现霸国与燕国政治联姻往事
- 中华燕氏网 2020年1月16日 今日翼城
记得一位著名考古学家曾经说过,过去的历史是碎片,考古就是在不断地拼合这些碎片。我认为,那碎片是永远也不可能拼合起来的,但是为了还原真实的过去,还得不断地拼。正如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沙雷尔所说:“任何一个遗址都不可能反映古代社会的所有方面,但是每个遗址都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过去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侧面,增加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考古学家有义务为了全社会的利益保护和研究过去。”
2007年,因盗墓而被发现的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在山西考古界掀起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活动。在这三年的野外考古发掘中,大家克服了种种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影响,排除了内外困扰和压力,发现了一个未见文献记载的神秘国家——霸国。
大河口墓地处于两河交汇之地,从以往的考古经验可知,地处河流附近,特别是处于两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域的遗址或墓地一般都属于比较重要的聚落,再加上背山面水的地势,这里作为一处墓地从风水观念上来讲还是比较理想的。西周墓地一般都选择在背山面水的向阳坡地,且大多位于居住区的北面,这与古人长期积累的风水观念和信仰习俗有关。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的灵魂一般归宿于北方幽冥之地,向阳的坡地不仅适宜于活人居住,也是死者灵魂安息的理想居所。
从整体上说,墓地现存的地貌并不甚佳,墓地所在的台地虽然比较平整,但面积不大,且其外侧非沟即坡,现多辟为层层梯田。这与曲沃县曲村墓地和绛县衡水墓地的地貌几乎不能相提并论。绛县衡水墓地面积和大河口墓地相近,但其所处地域整体开阔,作为遗址和墓地都比较理想。推想大河口墓地之所以选在这么一个比较局促的地方,可能古人是从风水和防御两方面来选择的结果。当我第一次到大河口墓地勘探现场以后,就意识到这里可能是一处西周墓地。因为西周墓葬一般都是聚群而葬,几乎没有发现墓葬独处的现象。
大河口墓地的特征明显:大中型墓葬没有明显的夫妻并穴合葬现象,空间排列也没有明显的规律;除了1号墓有斜洞外,其余墓葬均未发现斜洞;墓主人以头向西为主,部分头向东,个别头向北;有腰坑和殉狗祭狗的现象,但无殉人;墓主人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次为仰身屈肢,未发现俯身葬;车马坑位于主墓的东侧,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大型墓葬随葬青铜器较多,且有使用日名的习俗。
据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名,“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者,“霸国”不见于文献记载。由墓地的面积和墓葬埋葬数量来看,当时大河口的人群规模应不大,推测其所居城邑和所辖区域也不会很大。
大河口墓地仅1号墓就出土青铜鼎24件、簋9件,单个墓葬出土青铜鼎、簋数量之多委实令人有些不可思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号墓中还发现了几件燕国的青铜器。其中,大件青铜器有青铜卣2件、尊1件、觚1件。在最大的一件带盖青铜卣内,放置着一套7件的酒器,分别是斗1件、单耳罐1件、大小不同的觯5件。斗是用来从卣内舀酒的勺子。单耳罐很像我们今天餐桌上的分酒器,但究竟当时是如何使用的,还有待考证。一般认为,这是北方或西北传来的器物,而非本地的传统。山西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北方与中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民族和文化交融碰撞,其包含的因素比较复杂。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历次北方民族南下,山西都首当其冲。觯就是酒杯。在饮酒过程中,要举行一些礼仪或游戏活动,并且有一定的规则,见诸文献的有敬酒、回敬、劝酒等。在这件最大的青铜卣的盖内面和器底内面都铸有一篇铭文,内容是“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两件爵上有铭文“旨作父辛爵世”。另外一件卣还未打开,经X光探伤仪拍照后,发现其中也有青铜器。
燕侯旨是燕国的第二代国君。燕国是周初分封于现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的一个大国,它的第一任国君是燕侯克,克是周初召公奭的儿子。在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克罍和克盉上都有“令克侯于燕”的铭文,说明召公本人并没有到燕国来就封,而是他的儿子来的,这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不太一样。在西周时期有两个燕国,一个是北燕,一个是南燕,北燕即姬姓周人的燕,南燕为姞姓,在今河南北部一带。先有南燕,后有北燕。“姑妹”即小姑姑的意思。令人困惑的是,燕侯旨给他的小姑姑做的器物怎么会埋葬在远隔数百公里之外的翼城县大河口墓地?难道霸国与燕国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我们推测,很可能燕侯旨的小姑姑嫁到了大河口这个地方。西周时代,实行的是同姓不婚的制度。古人早在原始时代就知道同族姓一结婚,则子孙不茂盛、易生病早夭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姓,在古代就是用来区别婚姻的,也就是用来区别族群的。大多数古姓都会从女字旁,这与远古时代母系社会阶段有关。那时孩子生下来,知母不知父,故从母姓。因此,后来有生以赐姓的说法,也就是说,姓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同姓不婚制度在西周时代还是比较严格的。同姓不能结婚,就只有实行族外婚,即异姓结婚,当时周王室就经常与姜姓、姞姓、媿姓等族群通婚,而且经常互婚,即互为婚姻。据东周文献记载,媿姓为戎狄族群的姓,具体讲就是赤狄的姓。分封到晋国的周人属于姬姓,也经常与这几个姓的族群通婚,像春秋初年著名的晋姜鼎中所谓的“晋姜”,就是晋文侯娶的齐国的姜姓女子为妻,称为晋姜。在晋侯墓地还发现过一件倗母尊,说明姬姓的晋与媿姓的倗也通婚。考古资料证实,今天的绛县衡水墓地就是倗国的所在,是媿姓的狄人。
燕侯旨的小姑姑就是燕侯克的妹妹、召公奭的女儿,她应是在宗周地区丰镐一带长大,后来嫁到了霸国,更可能就是她嫁给了1号墓的墓主人霸伯。远在燕都(北京一带)的燕侯旨为他的小姑姑专门作重器以为贺礼,因此这些器物就被埋葬在了这里,这可能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推测。在此之前,有“燕侯旨”铭文的器物仅见到过两件,一件在日本,一件在上海博物馆,但都是传世的。今天,考古发掘出这么多与燕侯旨有关的器物,则极大丰富了这一阶段被尘封的历史。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对文中:“燕侯旨的小姑姑就是燕侯克的妹妹、召公奭的女儿”。一句的不同看法,由于姬克与姬旨都是召公奭的儿子,属兄弟关系。燕侯旨的小姑姑,也是姬克的姑姑,即召公奭的妹妹。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