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冀”字是因何而造的吗?
- 中华冀氏网 2011年1月29日 冀晓群整理
您知道“冀”字是因何而造的吗?
河北省简称“冀”,“冀”字的字义同“纪”、“记”,又作“希望”解,当然,还有人姓“冀”,不过“冀”字用得最多的还是地名,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作为河北省人,我想,解开一个“冀”字产生之谜,说一说这河北省简称“冀”所寄托的历史希望,可能是大家需要了解的。
一、“冀州”数解
“冀”字是依据什么而造的呢?冀字最初是作什么用的?对此,几千年来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因此,其解释虽多,但都并不确切。如《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张守节解释道:“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河,是指今黄河。所以,张氏又说:“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折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云也。”①《尔雅》解释道:“两河间曰冀州”;许慎释“冀”云:“北方州也”;《吕氏春秋》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顾颉刚据此而说:“冀州原出冀国,冀为晋所灭,故以冀称晋”②……
以上所举,除了顾颉刚先生之外,都是解释古冀州的地理位置,却丝毫没有谈到冀州得名的原因。而“冀州原出冀国”之说,则是根本就不能成立的。
其一,冀国并非冀州,两者地域相差很大,冀州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山西省全省,以及河北省西部与北部的三分之二省地。冀国之地,约在今山西省襄汾周围,其地域大约不过两三个县地。且冀州与冀国之间并无实质源渊;
其二,冀州,先是帝舜划分的十二州之一,后为禹划的九州之一,其地理称谓约始之于距今四千年前,而冀国,则是周代分封的诸侯国,中间隔着一个商代,焉有先名而源于后制之理?也许,还会有人强驳之曰:九州之说,源之于《禹贡》。《禹贡》经今人研究,为春秋或战国时代作品,是“儒家的托古之作”。③而我对于此种意见是不敢苟同的:凡史书一类,都是后人作书以记前史,而绝无前人在后事未发之前就记的道理。又,中国的最早典籍,因为受到文字形成、发展、演变等历史原因的制约,特别是在既无纸张以用,又无印刷术发明的情况下,一部书在传世之中,就是靠人们一遍又一遍的抄写,才能得以完成的。如此,在古典籍中混入后有之字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着的。甚至因无今世的版权法约束,后人在传抄古典之际,掺杂进一些抄书之时的史事、思想等,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们不能够机械地凿死鉚,只要发现古籍上混有后世之字,就武断地定其为“托古伪作”!历史研究,是科学研究。所以,应当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研究、分析、论证。不加分析与研究,采取一概肯定和一概否定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我国在历史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就走过了一概肯定和一律否定的弯路: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汉代以来曾经出现了一个假造历史、附会历史的混乱时期。而在宋代以前,研究历史的学者,则又都是“古”皆信、对历史典籍采取一概肯定的态度。当宋代学者们发现了有些古籍存有不实的记载后,就进行辨伪,结果,又辨伪成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古典皆伪”。如此,《史记》等书记载的、有着明确代系的史事,人们偏是以其成书于汉代而不信,硬要把商代划入“传说时期”,对于夏王朝,则断言其“本属子虚”,根不就不承认其历史的存在。但是,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历史学家们把甲骨文的记载和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对照着研究商代历史,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尽管两者相距一千多年,可是《史记•殷本纪》所记述的商代世系竟和甲骨文中所反映商代世系基本相符,……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直接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④ 接着,在探索晋西南“夏墟”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又一次证实,与司马迁、服虔所指夏墟地望完全相合。”⑤我们就九州行政区划这个具体问题而言,西周的历史记载就证明了有九州名称历史在前,西周分封的冀国在后。证之于《山海经》的记载也是如此。
所以,顾颉刚先生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冀”字的含义
“冀州”之名到底因何而得?我们还是应当从“冀”字的含义上进行探索。
“冀”字,其含义并不多,此字的用途也不甚广。冀,作“希望”解,如《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冀亦同“记”。张守节引刘伯庄语云:“冀,犹记事。”⑥ 司马贞曰:“冀,记也。出列教令,当记于此门阙。”⑦ 今人言记事,都用“记”字,多不知冀字的“记”义,而只知冀字除了姓氏用字外,多用于地名,如冀州、冀国、冀县、冀宁、河北省简称“冀”等。那么,这冀字用于地名,是要人们“记”住什么事呢?这又是寄予了一种什么样的“希望”呢?
详考诸典,尤以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解释确切而有深义。他说:“〔冀〕,据许〔慎〕说是北方名冀,而因此以名其州也。假借为望也,幸也。盖以冀同觊也。觊者,幸也。” 觊字,当“希望”、“企图”讲,同,作“吉而免凶”解。什么是吉和凶呢?段玉裁说:“吉者,善也。凶者,恶也。得免于恶是为幸。”⑧ 我们知道,段玉裁对许慎因为过分尊重,常常是不会直言许误的,对“冀”字的解释,他也是分了好几处,以婉转而巧妙的方式,纠正了许说之误,弥补了许氏释“冀”之不足。事实上也等于谈到了以“冀”字名地的历史原因。如果,我们从冀字的初造图形分析一下,再结合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以解,以“冀”名地的含义,就会更加明白。
三、“冀”字产生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汉字,是由原始的线条图画发展而来。冀,小篆为 ,金文作 和 ,甲骨文是为 形。康殷释 之文云:“象头戴怪兽头形假面具而舞蹈的人形。 和 都是有双角、双眼孔、下挂饰物铃等面具省略。是手舞足蹈的舞人形,也作,表示连双足也化装为兽爪形……”他还说,“这类化装假面舞流行于大部分较原始的民族地区,是宗教活动,也是娱乐,殷人也如此。”⑨
康殷先生对“冀”字的研究解释是正确的,此引之以造“冀”字的假面舞人之形,实际上就是后世所传之“角抵”,也就是“蚩尤戏”。涿鹿县有民间传说:因为蚩尤祸害人民,黄帝战蚩尤将其杀掉后,百姓庆贺,有人戴了面具扮作蚩尤供人追打取乐。⑩ 这同《史记•乐书》、《汉书•武帝纪》以及《汉书•刑法志》《述异记》所记载的战国、秦汉民间流行有“蚩尤戏”是一致的。由此证明,“冀”字,是黄帝平息蚩尤叛乱之后,依人们作“蚩尤戏”的假面舞形而造,其字义就是要记住这个历史事件,希望今后吉而免凶,再也不要发生这类事件。这同“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 是一样的意义。涿鹿最初也就是因黄帝战蚩尤而命地曰“冀”的。对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很好的历史证据:我们从历史记载和实地调查中知道,唐尧、虞舜时的帝都是潘城,潘城在古涿鹿城西,距古涿鹿城约五十里,也是今涿鹿县保岱村。故《竹书纪年》曰:“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又说:“帝舜有虞氏……元年已未,帝即位,居冀。”
四、“冀”字含义与使用源流
综上所考,黄帝战蚩尤之后,曾依民间庆贺善良战胜邪恶而作的“蚩尤戏”造字为“冀”,作“记”义用。故古有记载历史大事或功臣的建筑物“冀阙”;造“冀”字以名地,是要寄意后人,希望 “吉而免凶”,从此不要再发生暴臣叛乱殃及百姓的事。所以“冀”字亦当“希望”、“企盼”解;舜依“冀”的地名存在,划十二州时而有“冀州”,禹为与舜划清政治界限,变十二州为九州,冀州还是其中之一,地域如《周礼•职方》所载;到周代因有“冀国”的分封而有“冀”姓;至于冀县、河北省简称“冀”,就是很晚的事情了。作为地名,冀地最初不称“州”,它只是古涿鹿的又一记事之称。《山海经》所记的“冀州之野”等同于“有沃之野”和“涿鹿之野”。
河北省简称“冀”,就是要我们记住历史,不要像有些人,故意恶搞历史,强奸历史,非把历史上最残暴、最贪婪的叛乱者蚩尤捧为中华民族的什么“文明始祖”!
河北省要立志搞什么“三祖文化”,捧蚩尤为祖,就应该向国务院申请备案,去掉河北省的简称“冀”,正式更改为“蚩”!
注 释:
① 张守节:《史记•正义》。
② 顾颉刚:《州与岳的演变》原载燕京大学《史学年报》第五期。
③ 李长傅:《禹贡释地》,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2页。
④ ⑤ 高炜:《探索晋西南“夏墟”的重大考古发现》,载《人民画报》1985年第三期。
⑥ 张守节:《史记•正义》。
⑦ 司马贞:《史记•索隐》。
⑧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6、409、492页。
⑨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版,第129至130页。
⑩ 谷生旺主编:《轩辕黄帝的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页。
11)见《路史•后记四•蚩尤传》注。
分享按钮>>民间故事——燕召公(姬奭)亲赴潮白河观龙虎斗
>>"冀"字用什么偏旁部首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