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氏家谱源流】冀姓-郡望
- 中华冀氏网 2014年1月27日 冀守伟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溯源
一、源于姜姓,出自远古。
在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从《尚书》记载看:三苗作为一个远古民族、或者国家、或部落名,也称有苗,春秋时期称蛮,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及川湘黔滇等边缘之地。史学家范文澜明确写道: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有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蚩尤部落为神农氏后裔,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水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被三苗九黎人尊位首领。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合并联盟后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田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据《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也是神农氏后裔。
姜姓冀氏族人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
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图腾,就是今“冀”字
二、出自祁姓,以国为姓。
据《路史》、《太平图话姓氏综》记载,伊祁山(保定顺平)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徒晋阳,及为天子,有此冀方”。
《志氏姓》三十五又云: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司空氏、随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冀氏、縠氏、蔷氏、扰氏、狸氏、傅氏。
相传,唐尧为帝喾次妃(传说第三个妻子)陈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号放勋,名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初封陶),故史称唐尧。嗣后耆(qi),故称伊耆氏、伊祁氏。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把前代圣贤尧帝之后裔封在蓟(ji)国,后来蓟国分成几个同姓小国,由同胞几个兄弟分管,其中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就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北虞国屡遭败绩。当时,晋国君主晋小子 (公元前708~前705年在位)被曲沃桓叔姬颀所诱杀,晋缗侯姬武即位(公元前705~前679年在位),晋缗侯看到北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缗侯三年)他令曲沃桓叔之子、后世的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曲沃武公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而冀国被曲沃武公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不久,秦武公嬴舛(公元前697~前677年在位)在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过程中,于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gui)国(在渭南),同时乘机击灭了冀国。然而,当时秦武公在晋南地区未能立稳阵脚,因此冀国故地反被有晋国支持的北虞国一举占取。
一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北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军,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故冀国、北虞国最终皆成为晋国之邑。此为史家称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也。
冀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路史》上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祁姓冀氏史历已有3000年历史。
一部分姬姓冀氏族人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后与冀芮一系冀氏合谱。
三、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史籍《左传》、《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灭祁姓冀国,冀逐成晋邑,晋大夫郤芮扶立献公次子姬夷吾继晋国君位,即晋惠公,被封于冀,世称冀芮。据《元和姓纂》记载: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晋大夫,文生豹,豹生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子孙以冀为氏,属“以邑为姓”而姓了冀。
冀氏源流世象: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郤文子--郤豹--郤芮食采于冀邑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姬姓,名虞,字子平,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圣母也,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后四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反,周公东征三年灭“三监之乱”,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灭唐后,以成王“桐叶封弟”(见于《吕氏春秋·重言)为据,封唐给叔虞,唐叔虞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传国二十七代,这样,唐叔虞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是周成王给叔虞的施政纲领,暂不实行周公姬旦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经叔虞治理,民众臣顺,民风渐淳,嘉禾遍地,受到成王称赞。
据史籍记载:冀芮的父亲名豹,姬姓,郤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姬姓子弟,生性活泼,不拘小节,敏于观察,敢于直言,他曾向晋献公建言征伐“君主专谋私利而无所顾忌,臣子竟相谄言以亲媚于君”的翟相国,在献公征伐翟人的战斗中,豹背负鸟羽作为旌旗,率先登上城墙,领兵攻破翟人营垒,打败翟相国,献公因战功封豹于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胙(zuo)土命氏,立郤氏,为子爵,别于晋宗,始建郤氏家族,是郤氏的开山始祖,故为郤豹。
冀芮是郤豹的次子,以父亲封地为姓,故称郤芮。因“郤”通“郄”(qie),又被称为郄芮,因迎立献公之子惠公有功,受封于冀邑(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十五华里冀亭处)。“冀芮”之称由此而生,他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得姓始祖,而冀芮一支则史称冀氏正宗。
郤氏在晋国世居卿位,郤芮是晋国旧族,献公为国君时,郤芮接续父亲为大夫,是公子夷吾的亲信,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后,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公子夷吾出逃在外时,郤芮一路追随。公元前651年献公逝世后,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死了骊姬所生的公子晋奚齐,荀息立奚齐异母(少姬)弟晋卓子。一月后,里克弑卓子。准备迎立公子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不信里克。郤芮就向公子夷吾献计,向秦国寻求帮助。在秦国支持下,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病重去世前,太子圉(yu)担心有变,从秦国逃亡回来,郤芮、吕甥拥立公子圉即位,即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恨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寻找重耳,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国当晋君,晋怀公的心腹吕甥、郤芮又拥立重耳成功即位,当了晋君,即晋文公。怀公圉抵抗失败后逃亡高粱,被重耳派人杀死。晋文公即位,冀芮唯恐晋文公惩罚晋惠公的党羽,就和吕甥密谋焚毁文公重耳所住的公室,以便烧死文公重耳,免除后患,不料他们谋划被寺人履鞮告发,公室虽被焚毁,晋文公幸免于难,冀芮只好亡命出逃,最终被秦穆公诱杀。
冀芮儿孙坚定支持晋国发展,其子郤缺;史称郤成子,在公元前601年至597年执晋国正卿;其孙冀克,史称郤献子,在公元前591年至587年执晋国正卿。家族兴旺,呈四世八卿(芮、榖、溱、缺、克、焠、锜、至),到晋历公时,一朝三卿(焠、锜、至)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姬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冀氏合谱。
四、出自子姓,微子后裔
《潜夫论》云: 微子后有冀氏;
《志氏姓》第三十五云:“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氏、近氏、止氏、朝氏、□氏、右归氏、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相传商族祖先契为帝喾之后,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姓子。商后来在契的十四代孙商汤的治理下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夏朝桀(jie)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王室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子启是殷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后人也称微子开(本名启,因避讳作“开”)。商朝后被周武王灭掉,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周成王遂封纣王胞兄微子开于毫,建立宋国(公元前1039年至公元前264年),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开之后又衍生出了多种姓氏,其中就有冀氏。
五、社会发展,民族融合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五次,姓氏也发生了五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五次融合为: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冀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晋朝时期靺羯(古女真)族,北朝北魏的高句丽中均有冀氏。当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冀氏,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以上种种,说明冀姓历史源远流长。冀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6姓,目前按姓氏排列为235位。
当代冀姓人口约有19.6万,按总人口排位,占全国人口总数0.012%左右,列于姓氏294位。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个为渤海国。
渤海郡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市河津县东关冀亭)。
渤海国: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mōhé)(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也建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年,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存在。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个为渤海国。
渤海郡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市河津县东关冀亭)。
渤海国: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mōhé)(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也建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年,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存在。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个为渤海国。
渤海郡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市河津县东关冀亭)。
渤海国: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mōhé)(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也建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年,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存在。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个为渤海国。
渤海郡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市河津县东关冀亭)。
渤海国: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mōhé)(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也建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年,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存在。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个为渤海国。
渤海郡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市河津县东关冀亭)。
渤海国: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mōhé)(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也建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年,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存在。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冀姓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个为渤海国。
渤海郡是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一带。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市河津县东关冀亭)。
渤海国: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mōhé)(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也建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年,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存在。
河南南召冀守伟整理
分享按钮>>【冀氏家谱源流】冀姓-姓氏
>>【冀氏家谱源流】冀姓的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