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氏文化古迹】大明灭亡最主要原因

    中华尚氏网 2018年8月30日 尚台长


 

明朝灭亡的原因多,众说纷纭。

 

一,明朝实亡于万历,近似说法,实亡于嘉靖、正德等。

亡于万历还是靠谱的。终究万历在位的48年间,头十年在张居正的管理下,大明帝国如日方升。可是他交给儿孙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努尔哈赤已经崛起了。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 [1]  ,湖北江陵人 [2]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卒,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3]

二,亡于崇祯。

三,亡于魏忠贤阉党。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是皇上贴身太监。魏忠贤当权三年,对明朝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四,亡于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 [1]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东林人士在当时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庸相百人,也不如能相一人!

五,亡于阉党与东林党的党争。

阉党一般指明代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宦官干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现,例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是东汉由盛转衰直至逐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后期,宦官势力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唐朝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中晚唐的宦官的行为,实际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如同旧社会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夺取整个大家族的家产。 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显现出独有的特色和景象。

明朝初年,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严重危害,明太祖曾经下诏严禁宦官干政。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后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明宣宗开始在宫内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由此埋下明代阉党专政的祸根。明英宗幼年即位,宠信宦官王振,阉党势力开始形成。此后明宪宗时宦官汪直、明武宗时宦官刘瑾都曾广树党羽,专擅朝政;明熹宗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明毅宗即位之后,魏忠贤先被免职谪去凤阳,后被迫在路上自杀,阉党主要成员伏法,阉党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六,亡于文人。

崇祯绝笔说“文臣皆可杀”,便是指爱斗嘴的东林党之辈。

七,小冰期。

明朝末年遭遇千年一遇的小冰期。造成蒙古、女真等游牧族放牧的牧草不足,只能南下劫掠,造成明朝边患。

八,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南边固然有成本主义抽芽,但农业照旧是主业。

九,袁崇焕私自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杭州人,祖籍山西,其父是山西盐商,家境富裕。年少时也学习过四书五经,但是不太感兴趣,而喜读兵法书“耻学举子业,好孙吴兵法”。后来在辽东参加考试,中了武举,进入李成梁的军队成为一名小军官。李成梁死后,建州女真起兵反叛。

天启元年(1621年)秋七月十四日,明朝游击毛文龙率197人奇袭镇江,擒获佟养正60多人,佟养正被押送京师,被斩,同被处决的有其子丰年、其侄松年等。镇江大捷以后,全辽震动,宽甸、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毛文龙因此功授参将,不久又晋升为平辽总兵。正是此时毛文龙占据了皮岛,并获得官方认可,以皮岛为基地开创了东江军事重镇。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派遣部将陈忠率兵攻克了后金占领的樱桃涡、涡站。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驻旅顺的张盘率兵北上奇袭后金军,“建州兵奔窜,永宁等堡俱下”。

总之,毛文龙以皮岛为根据地,缕缕骚扰后金,几乎每年都要出兵打几仗,成为后金的心腹之患。只要后金出征,毛文龙必然在其后方大肆攻城掠地,导致后金必须在家里留兵,即使如此也无法放心的去和明军交战。就像游戏中取得优势想上高地,却被蛮王偷家的恶心感觉。毛文龙尤其善于收买人心,导致后金农民起义不断,在辽东始终难以建立有效的统治。

看下皮岛的位置,你就明白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犯了多大的错。

毛文龙被害后,东江军群龙无首,元气大伤,后金屡次冒犯。天聪八年(1634),毛文龙得力干将尚可喜(毛永喜),因受东江总兵沈世魁之加害而被迫率几万明军及广鹿岛渔民降后金。后伐朝鲜,击李自成,至顺治六年(1649)五月改封平南王。

尚可喜(公元1604年─公元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十,南海国

南海国,是《山海经·海内经》 [1]  与《汉书》中提到的一个古国,其国土大致在今海南、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之处。关于南海国的具体情况,历史上记载欠详。

南海国火炮十分厉害。秦明韬的船队里,随船的四磅炮就带有二十门。先轰炸了孔有德舰队,孔有德2000人被俘,孔有德又协助秦明韬攻打皮岛、广鹿岛,明东海副将尚可喜率部奋力抵抗,明军牺牲5000多人,3000多人被俘。

十一,亡于天然劫难(旱灾、鼠疫等)。

好比北方持续大旱,河南旱灾衰亡许多人,给了闯王招兵的好机遇。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1]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2]  (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3]  )

十二,亡于汉奸和八旗军太猛。

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等汉奸带路,满洲八旗军太锐利。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1]  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2]

十三,明朝藩王子孙太多,直接吃垮了处所财务。

明初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加上几个养子、亲戚,封王的有几十个,这些人不克不及从事任何职业,后代之多,消耗国力。

十四,亡于农民叛逆军和满清的双重夹击。

十五,亡于明朝不议和。

   申时行找到了执掌御林军的将军们,他说了一句,“尔等不见江彬之覆么?”这看似轻飘飘一句话,让一众“负剑挟弓”的太监不寒而栗。

   在帝国的后期,身体上残疾的宦官,或者说太监,是皇帝唯一可以完全掌控的人员缺乏生育能力的宦官没有一代一代积累权势的能力,他们一切的权力来源于天子的任免这种制度让天子对他们的控制加有效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宦官们是无知的实际上,作为帝国的高级行政人员,宦官同样知晓帝国的过去和现在所以,他们能够理解申时行这句话的含义。
   江彬的故事是帝国所有人都熟知的一件事情,这段历史让宦官们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全申时行作为文官集团的最高代表,他所说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宦官兵权的一种警告依靠理智的判断,宦官们改了自己的立场他们作为万历皇帝选择的带兵将领,转而向万历皇帝劝说帝国天子如果想掌握兵权,唯一可以依赖的宦官但是现在这些宦官不但不愿意完成任务,反复向天子建议放弃兵权 很快,帝国的御林军就失去了系统的指挥和行动能力天子名义上至高无上,实际上却寸步难行,皇权失去了可以依赖的武装力量
     总之,在一五八五年申时行的一句话后,宦官们妥协了,天子放弃了军权文官集团在这次事件中的胜利,解除了有明一代几百年来皇权对文官集团的威胁,成为了帝国真正的主人当万历皇帝驾崩,年轻没有经验的太子登基后,这种情况愈严重
   文官越来越放肆,他们把所有反对他们的人都打为“阉党”,他们动不动就写着几十页几十页的奏折“弹劾天子”,他们在朝廷上撒泼耍赖,他们甚至敢在龙椅前指着皇帝的脸厉声大骂

大明亡于文人是最主要原因。实际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如同旧社会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夺取整个大家族的家产。 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显现出独有的特色和景象。

明朝初年,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严重危害,明太祖曾经下诏严禁宦官干政。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后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明宣宗开始在宫内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由此埋下明代阉党专政的祸根。明英宗幼年即位,宠信宦官王振,阉党势力开始形成。此后明宪宗时宦官汪直、明武宗时宦官刘瑾都曾广树党羽,专擅朝政;明熹宗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明毅宗即位之后,魏忠贤先被免职谪去凤阳,后被迫在路上自杀,阉党主要成员伏法,阉党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明亡于文人是最主要原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