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家来自江西福建的潮汕温氏人口近10万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4日 温祖强


        发源于山西的温氏主流有二:一出自唐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幼弟。由于周成王年幼,做了皇帝还扮皇帝游戏,检到桐叶剪成武王分封诸候时用的圭壁,对弟弟叔虞说:“封给你啦!”身旁的大臣就叫叔虞赶快谢主龙恩,并对成王说:“君无戏言”,这样成王就将唐(山西)封给叔虞,后来成为春秋称霸的晋国。以后唐叔虞的裔孙受封于温国(故城在今河南温县内),子孙以国为氏。二是晋大夫王,食采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子孙世袭大夫之职,遂以采邑为氏。到了南北朝以后,又有五支加入温氏,但我国南方地区温氏大都尊唐叔虞为鼻祖。郡望太原郡。

唐末大举南迁

温氏向南播迁,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末黄巢起义时期。从温氏始祖到37世温一直居住太原平陆县白寨乡、河内等地。41世温通生于公元前667年,初迁河北邯郸,后又复迁河南洛阳。62世温能文任州太守,定居山东州。93世温峤(公元289~329),东晋将领,初任中书令,成帝时,任江州(江西九江)都督刺史,拜骠骑大将军,封始安郡公,后辞职回江西抚州定居,不久病死,建有温国公庙。至111世温选在唐太宗时(631)任朝廷御史大夫(从三品),从此裔孙衍播江西南部。135世温皇生于约1018年,任金陵(南京)太守,定居金陵南部。139世温尚简生于约1090年,从江西庄平迁居赣州府石城县皂角水,人丁蕃盛,子孙先后迁居宁都、石城、福建上杭、永安中心坝等地。144世温九徽于1198年迁徙福建宁化石壁村,为石壁温氏开基祖。147世温图生于约1234年,时值宋末,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兄弟带领家族人石壁村出发,先后到达广东长乐(五华)等偏僻山区安家蕃衍。

来自江西福建

温氏入潮来自江西、福建。温锡佑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由江西宁都迁创福建平和,其后次子温贵和又迁回宁都黄坊林村创族,温贵和孙温元寿于宋末由宁都迁徙入潮,定居潮阳县阳溪里(今峡山镇洋内),惟衍派失考。今潮阳温氏多散居于城区。

温十五郎(150世)约生于1288年,是少数留守故土的裔孙,元初战乱从石壁移居福建永定县,传下四子,长子十郎迁入广东翁源;三子叫三十七郎迁入大埔杨梅洞,后再移居百候横乾、白罗乡;四子十八郎迁入广东潮州马辂。

澄海温氏来自福建上杭(一说莆田),始祖温殿崇于明代由福建迁徙入潮,定居云溪乡(今莲下镇),部分子孙移居横陇乡(今上华镇)。

“子良村惨案”

饶平县上善镇永子良村,原来叫温子良村,创建于明朝中叶,是温姓人的聚居地。大革命时期是革命老区,1928至1929年国民党两次清剿,当时仅有100多人的村庄,就有71人为革命献身,党史上称“温子良村惨案”。1949年解放,村民重建家园,因“温”与“瘟”同音,认为不吉利,遂改名为“永子良”,祈望子孙长远,吉祥安康。

温氏人口在全国约180万,列第114位;潮汕人口近10万。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4000多人;潮阳区约90人,分布棉城及金玉镇;澄海区4000多人,分布莲下、上华等镇;南澳100多人;揭阳榕城区1000多人;揭东约1200多人,分布埔田、玉窖、曲溪等镇;揭西4万多人,聚居灰寨、五经富、河婆,分布下砂、金和、京溪园、棉湖等镇;普宁约3万多人,分布高埔、船埔、梅林、麒麟、流沙等镇;惠来3000多人,分布葵潭、东港、侨场等地;潮州湘桥区1200多人;潮安约2000多人,分布文祠、庵埠等镇;饶平约1500多人,分布黄冈、三饶、上善等镇。周边地区大埔、兴宁、五华、梅县温氏人口更多。

《广东通志》总纂温廷敬

潮汕温氏不乏文武兼备人才。温瓒,潮阳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为武举。

温廷敬(1869~1954)、又名温丹铭,号止斋。生于大埔县,长期居住汕头市。幼年聪颖好学,9岁能读五经。1902年与丘逢甲、温仲和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开创粤东办新学的先声。兼任潮汕最早的报纸《岭东日报》笔政。他发表《报品》一文,提出报纸是“主持公论,开通风气”的工具,采编应以“悬为鉴戒之律”。至今仍具有借鉴之意义。1913年任汕头《公言日报》笔政,因不愿献媚当局,自动离去。此后,专心从事学术文献研究,曾任《大埔县志》、《广东通志》总纂,《潮州志》编纂顾问。中山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聘为文史研究所导师。他专心编纂历代人物志,还抽空写《潮州福老民族考》,全面考证潮汕地区姓氏源流,为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留下宝贵的资料。温廷敬诗作结集有10余种,收录诗词1000多首。编著、校辑的作品有《补读书楼文集》、《明季潮州忠逸传》、《潮州诗萃》、《潮州文萃》等70余种。晚年贫病交迫,眼疾严重,仍不忘修志,确是难能可贵。


转自《汕头特区晚报》


分享按钮>>广东梅县石坑温氏开基祖良善园建成开彩庆典
>>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