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家大院民居的建筑风格
-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4日 网络
巫山大昌镇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的北岸,南距巫山县城约30公里。据《巫山县志》记载,晋太康元年(280)在此设泰昌县,平周时因避宇文泰而改名为大昌,清康熙九年(1670)并入巫山县。现大昌城内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大体上保持了清代大昌城的风貌。
一、大昌古城
古城依山傍水,原占地约42700平方米,平面近似圆形。城内街道分东、西、南、北四街并设城门四座,城门分别为正东、西、南、北朝向,街道走向偏离城门5度—10度,曲折弯延。南北街长152米,东西街长218米;南门为古城正门(图一),门前设有石狮一对,石踏步直入大宁河。古城现存东、西、南三痤城门和东街、西街、南街三条街道(图二)。城门皆用条石砌置,券形门洞宽2.0—2.7米,深5.2—6.6米,高3.6米,城墙和城楼已不存。街道两侧均为民居,以南街和东街保存较好。民居多为四合院,两侧砖砌封火山墙;建筑主要为穿逗式木结构建筑;少有抬梁式;常见在明间使用重柱,而两排山柱皆落地的室内柱网排列,柱网布置灵活。临街建筑为两层,下为铺面,面阔开间分一间、二间、三间和四间等四种形式;檐口以挑枋出跳,分单檐和檐下加一扳檐而成重檐评两类;四合院内堂多以砖墙隔断,,中设天井,后半部面阔常比前部面阔增大,前后建筑偏离中轴线布置;民居建筑中木雕花窗雕刻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位于古城南街90号的温家大院,集中反映出该地民居建筑的风格。
二、温家大院
位于古城南街90号的温家大院,集中地反映出该地民居建筑的风格。温家大院建于清代早期,系二重四合院落,座西向东,占地约400平方米,徘徊呈纵向不平行的长方形,后半部略向不以为然转折,偏离中轴线5度左右。按功能区分,一重四合院有门厅、天井、右左厢房及正厅;二重四合院有天井、左右厢房内后堂。整个大院转角连做,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不规则的双重四合院体。
1建筑特点:
温家大院的门厅采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一楼一底的建筑形式,两层高7.5米。明间为通道貌岸然,设门两道,左右次间为铺面。楼层为居室,通面阔12.2米,通井深6.5米。平面柱网布局采用了减柱造的形式,在楼层上使用了重柱,整个梁架分为穿逗式和抬梁式两种,十架梁无廊,四分水两坡小青瓦层霉,前檐下加一报檐形成重檐式建筑立面;五山封火山墙,三面砖墙将门厅与内院隔断。
一重四合院的天井和左右厢房呈梯形状,正厅建筑与门厅建筑有明显的扭曲(错位)感觉,右厢房进深长于左厢房3.65米,两厢房均内移一步架,使得天井面积增大。经测绘,天井与房屋面积的比例为1:2,通风采光较为理想。正厅与门厅布局偏文中轴线5度左右,北折3.65米,院内形成了直角梯形状,视觉上明显感觉到两建筑间不平行的状态。为了减少这种视觉差,在厢房与正厅交接处采用了二山封火山墙进行正厅次间隔断,使视觉上的长度变短,只露正厅明间。正厅是整个大院的主体建筑,是会客、间隔内外宅的地方。在徘徊布局上,明间宽大,次间较小,左次间和明间皆为敞式。中堂无中柱,右次间为屋室,其内增设一排内柱,使其可隔成若干间屋室。正厅面阔三间12.8米,进深四间7.7米米,面阔宽度增大。明间为九架梁抬梁式木结构,次间为穿逗式,梁架节点各施托墩、角背、雀替和挂落,皆镌雕刻。屋面为单檐四分水两面坡小青瓦敷盖。其内不用天花,“彻上明造”两山墙为二山封火墙。建筑通高7.7米,厅内回金柱装有屏门,平时不开行人由旁边的侧门出入。
屏门后面即是二重四合院,亦称内宅,正如古书所云“户牖之间谓之
其内谓之家”。二重四合院的天井较一重量级四合院小,左右厢房檐柱未内移。后堂建筑的立柱主要根据居室的功能来布局。后堂建筑的立柱主要根据居室的功能来布局。后堂面阔三间12.8米,进深四间7.95米(带有廊),平面采用满柱造,左右次间均用砖墙与明间隔断。屋面为单檐小青瓦两坡形,五山封火山墙,梁架为穿逗式,十一架前檐廊,内耐热天花,“砌上露明造”。二重院内梁枋上镌有精美的木雕,花窗木雕题材新颖,内容丰富。
2艺术手法:
温家大院以其灵活的布局
,表现出深宅大院的气派,厅堂房廊,曲而一体,错落有致。高大宽敞的厅堂,光漆的梁架,雕花砖墙,雕石阶沿,柱础以及制作优良,玲珑精巧的窗棂、门屏等。体现出匠不们的脱俗的窝里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制作技艺。
1立面:
温家大院建筑立面采用了单檐和重檐两种形式。单檐用于正厅、厢房及后堂建筑上,由挑枋出檐柱,托檩桃挂,出跳一步,挑枋下安置撑拱。重檐则用在临街的门厅建筑上,系在前檐下加一报檐而成重檐以丰富建筑单调的屋面。在大院山墙立面的处理上,以造形极其优美的封火将整个大院装扮得富丽堂皇。
1平面:
温家大院的平面布局,以曲折变化的灵活形式,将几个不规则、单独的几何体有有地融为一体,在这古代民居建筑中是少见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布局形式应是大昌古城的布局有着直接的联系。大昌古城地处大宁河北岸,三面环山,平地极少,为充分切割有限的土地,整痤古城依山就势,灵活布局。为增加街道的长度,满足城镇功能的需要,古城的街道以曲线形的十字街进行布局。街长曲伸,临街建筑随街逶迤,深巷重门。由于城墙将整个城镇范围固定,四痤城门皆以正南、正北、正东、正面朝向设置,而街道走向又与城门朝向偏差5度—10度,这就使得院落式的建筑无法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方式来进行布局。如果不这样布局将造成建筑与城墙、街道之间在布局格调上的冲突。匠师们打破常规、固地制宜、将临街建筑一律随街道走向设置,向内延伸的院落式建筑则以垂直或平行于城门的方向巧妙地进行富于曲折变化的布局。这样,单个院落与整座古城在布局上风格一致,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温家大院正是这种构思在单个院落式建筑中的完美体现。
温家大院和整个大昌古城的建筑风格,既打破了常规,又不使人感到唐突,无序,反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富有人情味,充分反映出匠师们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情趣,亦反映了古代川人灵活、聪颖的民族禀性,具有浓郁的地点文化特征,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分享按钮>>温氏奇木公祠
>>温姓的迁徙分布及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