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温氏历史辉煌的圣地之一——济源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8日 温竞清


          河南省济源市位于温县西北五十余公里处。她南与洛阳隔河相望,北与山西省交界。历史上她因是济水之源而有名,近代因<<愚公移山>>而知名,当今又因黄河小浪底水库在其境内而闻名。济源市得济水源头之灵气,聚太行、王屋二山之神韵,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但是,在济源历史上留下最浓重笔墨,最令济源人骄傲的是唐朝户部尚书温造以及他的家族。
济源温氏是太原温氏"三彦"之长兄温大雅后裔。温大雅五世孙温佶与高平李家结姻,高平北距太原祁县二百公里,南距洛阳百余公里,而从高平往洛阳行至济源已与洛阳一河相隔。
温佶徙居济源后,温氏家族在济源人丁兴旺。温佶生五男,其子温邈生四男。至宋时已达千余口人,并繁衍至南阳、洛阳、晋城、冀南一带。

济源温氏人才辈出,是继唐初太原祁县"三彦"之后,温氏历史上最辉煌时期。温佶是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邈、温造、温逊三兄弟有"三虎"之号。特别是温造,是济源温氏彪炳史册的代表人物。

温造(776~835)字简舆,从小喜欢读书,不愿当官,隐居王屋山,将其住所命名为"处士墅",慨然有高于天下之志。后为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僚,曾两次奉命到幽州(治今北京),先后安抚范阳节度使刘济、刘总,均马到成功,不辱使命。在朗州(治今湖南长沙)刺史任中,开后乡渠97里,灌溉农田2000余顷,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把它命名为"右史渠"。出任侍御史期间,弹劾大金吾李佑违制进马一百五十匹,李佑吓得两腿打颤,浑身冒汗,私下对人说:"我曾经在夜里翻越蔡州城,捉拿吴元济,没有心怯,今天却被温御史吓破了胆,真是可怕啊!"太和四年(830),兴元(今陕西汉中)新军作乱,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受命继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查办前任李绛被害之事,雷厉风行,斩杀八百余人,控制住了当地的局势。太和五年,任河阳(治今河南孟州)节度使,开浚怀州古秦渠枋口堰,灌溉河内(今河南沁阳)、温县、济源、武陟四县农田五千余顷,使当地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后来他又升任御史大夫,官到礼部尚书。

温造在济源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故事。有关他的美德和事迹至今还被人们传说、纪念着。最令人感动的是,济源市亚桥乡有个药园村,传说是温造种植药材的地方,村民的祖上原来都是药农。历经一千多年,村名一直叫温公药园。19世纪70年代前后,村民的粮袋子上,青年人背心上,还都写印着"温公"二字,以表明是温公药园村。现在,村里已无一户温姓人家,村名也简化为药园村了。为了让本村后代永远记得温造和村名的来历,2004年村民自发捐款在村里矗立了一块纪念碑,铭记了这一历史。

在温氏历史遗迹方面,济源现存的"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是温氏当今存世历史最悠久、碑文撰书人社会地位最高、对温氏源流记述最详的两块碑。虽然温氏的历史上还有起源地温县、太原堂山西祁县,都曾有过温氏辉煌时期,但是现在均没有任何历史的痕迹了。
"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座落在济源市坡头乡左山村。该碑刊刻于唐太和七年,六螭碑首,巨形龟趺碑座,通高4.73米,宽1.26米,厚0.38米。此碑由唐代名相牛僧儒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碑文祥细记述了温氏起源与唐初温大雅五世孙温佶的功德与生平事迹,为史料所未见,是研究温史乃至唐代历史难得的实物资料。

"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出土于济源市坡头乡左山村,现存河南省博物院。该墓志铭长宽约66公分,厚约12公分,整体装于一个石匣子内。此碑由唐代宰相、时任河南府尹李珏撰文,温造的侄子温禹书丹。碑文非常详细地记述了温氏的起源和温大雅后六世的传承世系,书丹者温禹为温大雅七世孙,墓主温邈为温佶之子、温造之兄。此碑的出土,与温佶神道碑一起,为天下温氏揭示了温氏的起源和温氏历史上最辉煌家族的一段历史:温氏起源于4000年前的夏代中后期,当时有一个叫平的人,帮助夏王朝平定了有穷氏的叛乱,因功被夏王朝封于一个有温泉的地方,遂而姓温,天下从此始有温姓。至周初,温氏第二十六代别封于山西,从此山西始有温姓,并涌现出了温序、温峤、温恢直至唐初"三彦"等许多彪炳史册的名人。
(济源温海东)


分享按钮>>中华百家姓氏源流(温氏)研讨会在江西上饶举行
>> 温姓郡望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