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太原郡温氏族谱》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8日 温祖强


         西汉初,恂侯温疥(乃温季之裔)之孙温何(温仁之子)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温何的孙子温福回归故里。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两汉时,温万通从太原迁居河北邯郸。温万通下传十世,温能崇从邯郸迁徙至洛阳。

        西晋“永嘉之乱”后,温氏士族随晋王室南迁,太原的温峤南迁后任江州剌史镇武昌。温峤(288-329年),字太真,东晋大臣,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初,温峤在并州从刘琨讨石勒、刘聪。建武元年(317年)南下后,温峤任侍中、中书令等官,参与朝廷机密。王敦专擅朝政,他为晋明帝策划攻灭王敦。成帝时任江州剌史镇武昌,值苏峻祖约之乱,他又与陶侃等出兵讨伐。事平还镇。不久病故于武昌。会善村旧有“温峤故里”、“温峤绝裾处”两座石牌坊。同期,洛阳温能崇的后裔温尚简从洛阳迁居江西石城。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江西石城的温尚简的曾孙温南皋由石城迁居福建宁化石壁乡。温南皋的次子温瑾(同保)的后裔孙分布闽、粤、赣三省各地,故这三省温姓多奉同保为大始祖。同时,另一支温氏也在江南一带广泛地分衍。温同保的大哥温七官人原居武昌,仕唐,因“黄巢之乱”举家西出川口,转徙至江西的宁都,后入长汀温坊,为温坊温氏的开基始祖。温七官人也有9个儿子,分衍于江西的石城、宁都和福建的漳泉一带。

宋时,宁化温氏的温同保的第三子温元秋的4个儿子分居于广东的兴宁、江西的兴国、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宋末时,温九郎的子孙分支再次迁入粤东。温六郎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温贵和为广东五华温氏的开派祖;温良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清嘉靖年间,温念三又由福建的宁化迁居广东的廉江。至清代,已有福建、广东的温姓迁徙至台湾等地,甚至远播海外者。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总人口的29%。温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列第11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温姓在长期的迁徙与繁衍中形成的郡望地有:平原、太原、汲郡、清河;主要堂号有:太原、三公、雅儒、梅香、预顺、忠武等。

二、入明与迁徙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温太良任济贫大夫(即助济贫民,受赐为大夫),差出汀宁邑,遂居福建的宁化。据宁化《太原郡温氏族谱》载,温太良的先祖为唐代虔州刺史温隅。温隅之子温利为虔化令随任居虔化。后传第十一世为天使七官人,有兄弟四人:七官人、同保、少九郎、十二官人。七官人落籍武昌,仕于唐。“黄巢之乱”时,举家西出川口,寄寓八载,转徙至江西宁都。他有9个儿子:长子温良左居宁都州。次子温良甫居武昌。第三子温良顺居江西石城县。第四子温良猛居石城坝上。第五子温良善为漳泉巡检,迁居福建漳泉一带。第六子温良浩居宁都坪口。第七子温良德居石城陈大村。第八子温良让居石城陈大村白露树下。第九子失考。温太良是温良让的第四子。温太良有5个儿子:长子温建安一郎徙居福建的清流县甘泉坊。次子温建安二郎移居长汀堇阝河坊。第三子温建安三郎为库官。第四子温建安四郎迁居清流南门。第五子温建安五郎迁居,在宁邑,后徙石城坝上碧溪。温建安五郎有6个儿子;其中第六子温庆宗的二个儿子:长子温广英迁居上杭胜运乡绵村;次子温广宁迁居宁化温坊,为其开基始祖。

唐开成元年(836年)温少四(讳源宗)避乱迁居江西石城丰义里(今宁化温坊檀树下)。温少四之子温同保(生于唐大中元年)因避乱徙至闽赣边境,执教于宁化河龙乡中瓦窑,去世后葬于宁化永丰里下坪角前排(今河龙明珠村)。温同保的第九子温元旺的后裔温念一(字继翁,号耕均,讳富峰)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任四川重庆知府正堂,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葬宁化石壁丰都,后迁葬于上杭温家坝寨上。(见太原《同保祖位下九族大乘谱》)

宁化五华温氏尊温明由为他们这一支的鼻祖(一世祖)。据五华《温氏族谱》载,汉初,第四十二世祖温万通由太原移居河北邯郸。第五十二世祖温能崇从邯郸迁徙至洛阳。一佰四十世祖温尚简又从洛阳挞居江西石城。温尚简的曾孙温南皋(《同保祖位下九族大乘谱》作温少四)从石城迁居宁化石壁。温南皋的次子温权瑾(即同保)有九子:元春居宁都;元夏、元秋、元冬居石城;元尚居永和;元秘、元林居永安,元兴、元旺居上杭。他们的后裔分衍于广东的梅县、揭阳、海丰、阳春、阳江、长乐、蕉岭、潮州、惠阳、陆丰、武平以及江西的万安、宁都等地。宁化方田《温氏族谱》温同保九子的分居地,有不同的说法:元春居双井雅于堂等地;元夏居宁化石门上、下村;元秋这一支分衍于福建的上杭、宁化大洋;元尚迁居擢坑温坊;元高居井背联坊;元林居下享面坊;元兴居城北隘前、广昌横山;元旺居耸罔石田。元冬游猎清流,择温家山而居;传四世有二位曾孙:长曾孙温提的次子温七郎迁居沙县(下杉口),后裔分衍宁化、清流以及江西的石城;次曾孙温措迁徙至泰宁伊口。据新编《清流县志》载,宋代时,温同保的第三子温元冬迁居清流温家山,后迁蛟龙、龙塘等地。清流温氏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小池、石忠、温家山、岭干等地。宁化湖村《温氏族谱》载:元秋生四子:长子温德带、次子温德坤迁居留的兴宁;第三子温德明迁居江西的兴国;第四子温德良衍上杭、连城。温德带的后裔衍大田、归化(今明溪)以及泰和。宁化中沙《温氏族谱》对同保九子的分徙又的不同的记载:元春居野猪窠(宁化境内);元夏居邹家窠(宁化境内),元秋居乌村(宁化湖村);元冬徙清流;元尚迁温坑(石城境内);元高移长汀;元林徙石城;元兴徙柴志扬元都(不知何地名);元旺迁龙岩。

唐开元四年,温惟忠从将乐迁居大田温镇。

约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永泰塗洋温氏迁居尤溪中仙的吉华嵩洋;其后裔分衍至尤溪城关。

三明市温姓人口有12858人,在的三明市姓氏人口中列第42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50%;其主要集中在宁化县、大田县、建宁县。其中,宁化县有温姓人口3780人,占全市温姓总人口的29.40%。具体分布为:三明市区496人,永安市700人,沙县545人,建宁县270人,将乐县690人,泰宁县898人,尤溪县159人,宁化县4780人,大田县2757人,明溪县1064人,清流县499人。

三、谱牒与文物

(一)谱牒

尤溪中仙吉华《温氏族谱》

尤溪中仙吉华《温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而且原族谱已在民国16年(1927年)因祖祠失火一并焚毁。1964年,由温春墀主持重新修编吉华《温氏族谱》。新谱内容有谱序、族规、墓名、年号等。

宁化《太原郡温氏族谱》

宁化《太原郡温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其先祖为唐代虔州刺史温隅。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温太良任济贫大夫(即助济贫民,受赐为大夫),差出汀宁邑,遂居福建的宁化,为宁化温氏开基始祖。

宁化五华《温氏族谱》

宁化五华《温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尊温明由为鼻祖(一世)。第一佰四十三世孙温南皋由江西的石城迁居宁化石壁。

宁化方田《温氏族谱》

宁化方田《温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温同保由乌村(今宁化湖村)大路背徙至江西的石城温坊;其子温元夏、温元秋复迁回宁化。

宁化湖村《温氏族谱》

宁化湖村《温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温元秋长子温德带的后裔衍大田、归化(今明溪)以及泰和。

宁化中沙《温氏族谱》

宁化中沙《温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远祖太公温厚宗,唐时任虔州太守,流出三乡双井背,住乌村大路下。

大田温镇《温氏族谱》

大田温镇《温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唐开元四年(839年)温惟忠从将乐县迁居大田县温镇。

(二)祖祠

尤溪中仙吉华温氏祖祠

尤溪中仙吉华温氏祖祠位于尤溪中仙的吉华村嵩洋水尾,坐面朝东。该祠始建成年代不详,于民国16年(1927年)失火焚烧,至1964年11月由温春墀主持翻盖。该祠有正房 、下场等,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三)墓葬

宁化温氏开基始祖温同保墓

温同保殁于后梁龙德元年(921年),葬于宁化水丰里角前排(今宁化河龙乡明珠村)。

宁化温念一墓

温念一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葬于宁化石壁丰都。

五、人物

(一)古代

温新兴

温新兴,大田均溪镇温镇人,唐僖宗年间(874~888年)勅封为金紫银青大夫。

温十四

温十四,唐代大田均溪镇温镇人,曾任桂平府通判。

温得一

温得一,今属大田人,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进士,官至尚书。

温念一

温念一,字继翁,号耕均,讳富峰,元代宁化石壁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四川重庆知府正堂。

温仪

温仪,明代将乐人,曾任温州推官(五品官阶)。

温良

温良,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岳州卫经历。

温德基

温德基,明代清流人,国子监,曾任连州学正。

温珩一

温珩一,明代大田均溪镇温镇人,曾任琏县知县。

温绍贤

温绍贤,清代宁化人,曾任健锐营总统。

(二)现代

温松柏

温松柏,泰宁下渠圩上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任区巡回委员,民国22年10月被保卫团杀害于圩上。

温太阳

温太阳,泰宁大田谙下晚将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革命,任大田区苏维埃军事委员,翌年12月被敌杀害于晚将村。

温细流明

温细流明,泰宁大田谙下晚将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革命,任大田区苏维埃土地委员,翌年12月被敌杀害于晚将村。


分享按钮>> "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唐)
>>大马温氏宗亲获邀见总理 连称「好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