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客家民居 天地人合一吉祥生辉
-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8日 温竞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的汉族南迁的一支民系,客家历史上经过几次大迁徙,辗转南来,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不断举家南迁,不断开拓新地,创家立业,客家儿女分布世界五大洲,足迹遍天下。他们天涯漂泊,客居新地,而爱国爱乡的传统世代相传。客家人是当代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据中国民俗辞典载:传统客家人住房样式多为群体式院落住房,因客家长期聚族而居,以防卫,共护安全。因而客家民居,多种多样,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创造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物化诗篇。
为进一步了解客家民居文化的发展,还应从客家的根和源说起,客家人的根在中原,源自河洛。客家先民由北向南的迁移,先由河南、山西、山东,渡过黄河,再流徙到河南、安徽、渡过长江,到达浙江、福建、江西。在第四次大迁移开始,分两路大迁移。东路:由浙江、福建、江西边境和衢县、上饶沿武夷山东南麓,进入福建的崇安、邵武、宁化、清流、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再转入广东的大埔、蕉岭、梅州一带,之后分布在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陆丰、揭西、汕头,之后一部分播迁到台湾高雄、凤山、彰化;一部分播迁到惠州、惠东、博罗、增城、广州、深圳、香港、新加坡;一部分播迁到湛江、徐州、海南等地;一部分播迁到广西、梧州、贺县、渌州、南宁等地;一部分播迁到韶关、郴州、湖南、邵阳、重庆、汉州、成都、常德、恩施、会理等地。西路:从上饶沿武夷山西北麓向西南到南城、南丰、广昌、宁都、瑞金、会昌、寻乌,越过大余岭进入广东韶关、南雄、始兴、曲江一带。这些客家先民除了一般庶民,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墨客和仁人志士。如南宋末年,文天祥、张世杰等起兵抗元,转战闽赣粤三角地带,经过多次的大迁移,先后共有几十万人聚居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北部和东部的广大山区里。客家人吃苦耐劳、披荆斩棘、建设家园、开拓进取、崇尚文化、风情古朴。初到新地山区,先搭起茅寮、木屋栖身,然后择吉地,用三合土(黄泥、石灰、沙,还用杉木作钢筋)板筑房屋。后来,有的添进碎石块、片石和桐油、糯米饭、红糖、鸡蛋清等粘性物,使土墙更加坚固。这是客家人创造出土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当时建筑上值得骄傲的技术革新。以后逐渐发展到,用火窑烧青砖、瓦,花岗岩等为建筑主材料,使客家民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因此,客家民居建筑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
客家民居,通常是祖堂在上,上下厅堂、主次分明,中轴线贯穿整体、左右对称的布局都十分鲜明。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富有乡土性和地域性。规模较大的民居,都是比较富有的人精心营造的。
客家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有方楼、圆楼,府第式的三堂屋、五凤楼、围龙屋。规模宏大、对称整齐、构造精巧、坚固经久、防卫性高,具有中原地区达官贵人的府第传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方形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各县和广东北部等地。如福建永定县抚市乡永隆昌方形土楼,楼内有626间屋、114个楼梯、7口水井,规模非凡。圆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永安县。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在古人的意识里,“圆”象征和合团圆,祈求万事和合,子孙团圆。古人敬天,也就崇拜“圆”。以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如永定县最大的圆形土楼“承启楼”,建于清康熙年间,全楼内外四圈房屋,总面积为5376.2平方米,共有400间房。楼中心为方形的祖宗祠堂,外圆内方,体现了古代祖先的天地观。府第式民居,主要有三堂屋(上三下三)、五凤楼(即上五下五)。清末民初,客家人在粤东山区建造了数以万计的府第式三堂屋、五凤楼,有的屋背后,加筑半圈的围屋,称为围龙屋。屋前有半月形的池塘,从而构成了一个有山有水的美好家园。这就是客家民居的突出表现。
我是广东粤东紫金县中坝良庄人,对本地民居较为熟悉,如中坝思敬公后裔8世秉秀公创建的崇福楼(又称老围龙),坐西北向东南,规模宏大,屋内9厅18井,共有125间房子,为客家民居中很有代表性的围龙屋。又如我出生和成长的屋子,即宝善楼,屋后山脉绵绵,龙来七目嶂,腾途石马记、仙溪坜、黄豆窝岗、深坑鸡心石、十二石排、麓子嶂顶、梨树窝顶、荷树坑尾、七大房,左右群山拥护、直至岗板里落穴富贵大吉。宝善楼,癸山兼子,坐北向南,南临琴江上游,喝“莲叶遮金龟”形。宝善楼,是泰初公(中坝9世),约于清嘉庆(1816年间)兴建的,为五凤楼(即上五下五),加围龙及四角碉楼围城建筑,屋内有72间房子,围城外墙均用花岗岩石砌墙,墙脚高198公分,墙厚89公分,极其防御功能。屋内走廊和花台及门坪等,均用均匀的河石仔铺成,且拼成吉祥图案,美观大方。屋整体设计合理严谨,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尤其是屋内排水系统及厨房、浴室,十分巧究。宽敞的门坪前有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围墙外是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屋西侧小溪绿水长流,是村人洗菜、洗衣和女人说事、讲笑的好地方,常是笑语冲天,热闹非凡。宝善楼坐北向南,冬暖夏凉,早晨东方红日照,傍晚夕照红霞满天,从而构成了一个有山有水的雄伟壮观的民居,180多年来,吉祥生辉,人财兴盛,影响深远,为后人所爱慕、敬仰。我父亲玉成公(泰初公后裔五代、中坝13世)曾为宝善楼撰书楹联:“宝宅盈紫气、善和焕祥光”,“宝宅聚祥富贵、善和多福永安”,“宝气长凝传三彦、善明厚德衍六龙”。近年来,获灵尊叔曾撰联,以纪宝善楼地理环境,“座倚麓岭高峰,观风景曲曲远山飞翠色;门朝琴江上游,迎水贵层层禹浪起文澜”。这些文字与宝善楼建筑相映生辉,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祖追根、崇尚文化的民风。
我在宝善楼出生和成长,童年的趣事,记忆犹新。在春天里,到池塘边戏蝌蚪;在夏日的夜晚,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均在门坪纳凉,我常常是躺在竹椅床上,看月亮、数星星、憧憬美好未来。父母亲在我身边手摇着扇子,讲古老的故事,述家族先人的伟绩,听着听着,入睡梦里……。秋风送爽,中秋佳节月明时,更是纯真情浓,在门坪里,合家赏月,山茶香、月饼香、花生香,人月两团圆;初冬的时候,孩子们在捉迷藏、打仗里;新春佳节,更是喜气洋洋,穿新衣、戴新帽、吃甜板、贴春联、放鞭炮、同祝愿、一年更比一年好。虽然当年的生活是那样艰苦,但我总觉得是很快乐和美好的。我每当站在宝善楼大门远望时,在思考着,我们在新世纪里,要继往开来,爱国爱乡,思源思进,大智大勇,开拓创新。余即兴口占得句:“宝气长凝三阳泰,善瑞厚德六合春”、“宝气长凝绵世泽,善明厚德壮鸿图”、“宝气长凝天泰地泰三阳泰,善新厚德家和人和万事和”,以抒发自己对宝善楼的赞美和敬仰的情怀。
在众多的客家民居中,有不少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鹤湖新居以大著称,大万世居以磅礴的气势令人刮目,龙田世居以精致为人称道,茂盛世居以多元风格而别具特色。客家民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屋外墙非常坚硬,有的是三合土混合墙,有的是花岗岩石或河石头砌成,且围墙遍布枪眼,四角有碉楼互相照应,极具防御功能,反映了客家人历代迁移,异地立足的艰难和由此培养起来的防患意识。同时,客家人十分讲究住宅的地理环境,多数是依山傍水,追求获得“天地人合一,迎气生气,聚令藏气,载气纳气”的养生环境,安居乐业。因此,选宝地、择吉日兴建房屋,人财兴盛。总之,客家民居的每一个细部都体现着先人的智慧和追求。这正是:爱我客家民居,天地人合一吉祥如意,千秋昌盛。
紫竹斋主 温竞清
电 话:0755—22023976 28731096
电子信箱:wenjingqing@sohu.com
分享按钮>> 石城客家风情之17祭祖
>> 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