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州迁来的石城温家
-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15日 温竟清
一、上杭第一家族—从福州迁来的石城温家:
公元1204年,七十三岁的温德峤逝于福州任上。温德峤次子温紫相承位伯爵。这时温紫相已没有在生兄弟,兄弟也同时他是少年时的战友,还未来得及为他留下亲侄,就都在战场上他的眼前夭谢了。血色的记忆让他倍感孤独,排遣孤独不能留福州。
行武出身的一般倾向于选择从群。他有两个选择,去石城还是去汀州府上杭?石城是故乡,亲人只有与自己年龄相仿、少年玩伴与战友,感情笃深的小二叔,但那也是一个很森严不自在很不能满足他从群的郡马府邸,郡马就是郡主的马子,估计他们是sm俱乐部的成员,郡马府的主子是郡主不是他老人家的小二叔;上杭不是故乡,亲人也只有与自己年龄相仿、少年玩伴与战友,感情笃深的小三叔,去上杭就成为他最终的定居点。
读谱到这里,老夫就想起电影“集结号”的那个近乎固执的混连长。深圳不能去?三亚不能去?偏偏要去上杭这个偏僻小山沟。反正他老人家也五十多啦,就让他老联系上杭干休所找老战友去,南宋王朝老干局也会关照上杭县委书记陪他搓麻将打桌球、泡馆桑那唱K,乐死他老人家!
一)上杭第一家族——念五朗—德峤公温氏家族
小三叔温读典与温紫相的“战友从群生涯”十来年后,在上杭县尉任上突卒,公元1218年,其子妻搬柩全家迁回石城。
十年后,温紫相也卒于上杭。温德峤家族留定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温紫相长子温均富承位伯爵,被虚授大学上舍职,温紫相妻妾戴、彭、李氏被追封一品夫人。
公元1249年,温均富卒。温钧富长子温贵延早夭无后,由次子温贵堂承领头衔,因伯爵只封三代,故不再承位伯爵,不再追封其母亲为一品夫人;只授大夫级头衔,承虚授大学上舍职,考虑无伯爵位待遇则大学上舍的职阶与俸太低,加虚授山东黄家图府(子乌虚有的府)知府、监察御史以补偿。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有权无中生有地编地方官的故事打小报告直交总书记办公室,可是个既高工资不上班、地方官又经常送厚礼的优差。真羡杀老夫!
公元1266年,温贵堂卒。由长子温仲和承领头衔,只授大夫级头衔,不再虚授官职与俸,为补偿起见,追授为公元1221年(温仲和公元1228年生)科京会试的名誉进士。从温汉章被追授起计,受宋朝惠顾封授六代,直至南宋亡,堪称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当时百年第一家族。在遭遇被元朝政府灭门事变时,有三大房估计过二十户。
二、泰极否来的灭门之灾:
公元1274年元兵大举南下,宋朝赣州太守文天祥在赣南拓募人马招捐粮草。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江西,文天祥部据守闽西南。
福建汀州府(今长汀)是赣南到闽西南唯一通道的咽喉,文天祥据汀州府拓募人马招捐粮草死守,未果,退守漳州。未几又复集结收复了汀州府,据汀州欲收复赣南,曾围赣州府,未果。之后文天祥军溃败回闽西南。
文天祥残部撤退半途中,在闽西南上杭一带与善于长途迂回奔袭的抄截元军打了一场惨烈的大战,尸横遍野。文天祥残军退至闽南下海再转往广东。
公元1278年,元兵攻入闽西南后,展开报复性大屠杀。
温汉章-温德峤家族是前朝驸马家族,是宋赵皇族的九族之算之内,元朝当局悬赏通缉、满门抄斩。
噫!原来这胡马随便当不得。
居石城的郡马府温读经家族被杀精光,元代及之后,温读经家族在石城断代再无后记传;在上杭,温德峤家族三大房估计过二十户百人也几乎被杀得精光,忽间绝大部分消失,几乎断代无后记传。
计:
“贵”字辈:年龄较大估计在灭门事变前卒的贵延、贵堂、贵舜、贵承、贵福的生平在石城老谱中有详细记录;年龄较小估计在灭门事变前还在生的均富的末儿贵仁,以及均从与均全和所有儿子的名字、生平在石城老谱中失记。后来,幸存潜逃宁化的仲和父子之子孙回石城,只能按仲和公与济元公的遗笔录,在石城老谱中,只补记回了均从与均全、贵仁名字。
“仲”字辈:在灭门事变前应该在生的仲和所有亲弟弟:仲侍、仲发、仲贵、仲贞、仲祥、仲富、仲明、仲时、仲延、仲管、仲粮,以及均从与均全所有孙子的名字、生平在石城老谱中失记。后来,幸存潜逃宁化的仲和父子之子孙回石城,只能按仲和公与济元公的遗笔录,在石城老谱中,只补记回了仲侍、仲发、仲贵、仲贞、仲祥、仲富、仲明、仲时、仲延、仲管、仲粮的名字以及仲和的详细生平。
“元、寿”字辈:在灭门事变前应该在生的仲和所有子侄、以及均从与均全所有曾孙的名字、生平在石城老谱中失记。后来,幸存潜逃宁化的仲和父子之子孙回石城,只能按仲和公与济元公的遗笔录,在石城老谱中,只补记回了仲和子春元、济元的名字以及济元的详细生平。
极少部份获知风声后潜逃,按后世向上杭寻根的有文字记载看,成功潜逃的至多不过三、四户共数人:
(一)、年届50岁的温仲和与26-7岁的次子温济元、及温济元不到5岁的长子温富峰3人潜逃北邻县宁化。从石城老谱记录估计,逃时应来不及带其他眷属。温仲和的其他儿孙都不能幸免。
(二)、温九郎妻管十娘与温九郎儿五郎(后称“林五郎”)2人潜逃西邻县永定。温九郎不能幸免。
(三)、与温仲和年龄相仿的五郎“肇基”之子——寿隆袭父职授军营务官,家属(年近二十岁的儿子温义全等)随军驻营广东梅州溪南,全家暂能幸免于难。(“肇基”公,温寿隆公避祸而隐其父名,以他作新的迁移的开祖,故称“肇基”、也称“兆基”)
是否还有其他人、户逃出?无记传。
也有一支后人,三百年后,到始出迁地上杭寻根不果,再上溯到石城对谱。称:始迁祖公知姓而名緯失记、只记知有太婆祖姓王—王大娘,子孙分迁有在上杭与永定几处;又有再分迁广东梅县两支,再分石坑、松口松源、西洋丙村;又再有分迁广东兴宁石马、平远两支云。因最初几辈欠记名,无法与石城老谱对辈对名接谱,石城老谱姑且把王大娘加为少九郎温均富之妾,以下只能只记分传地,不补世系溯记谱。
(老夫看谱到这,抚掌大笑谓:怎的好端端广东几十万的温氏都成了妾养的;更乐的是,有同宗才子受贿把太祖母硬配伯公为妾,广东几十万温氏眼睁睁都认是伯公乱搞弟媳出的种!想操他十八代骂他是龟孙,又因这受贿才子是同宗骂不得他祖宗,郁杀老夫也!)
从后来的上杭老谱看,这一支都接归“林五郎”系下。故后来上杭与永定到梅县与兴宁又有“林五郎”父叫“少九郎”还是“九郎”之争论;又有上杭“林五郎”与宁化“温仲和”谁担正统之争论。最后,有温家才子建议索性学习石城老谱百家统归同宝公的想法,立上杭大祖公为石城九郎元旺公,较真的话,“林五郎”与宁化“温仲和”、梅州“肇基五郎”,还有其他或难归于这三大系的,同奉祭元旺公都不会错;含糊的说,九郎元旺公、少九郎均富公、“林五郎”父—“温 九郎”都是“九郎”。上杭与永定各支大都同意这种说法,遂同募捐,于上杭安乡洪山塘袭用客家人银牌葬父的传統代“林五郎”修“父”九郎元旺公衣冠冢,立九郎公为上杭大祖公。
三百年之后,“肇基五郎”的后代从梅州来上杭寻根接谱时,听说上杭大祖公为石城九郎元旺公,“林五郎”是“温九郎”的唯一传人时,以为九郎元旺公就是“温九郎”;又因“林五郎”有孙叫“五郎”(后为了与父祖辈有所取分,该辈加“十”,又称“十五郎”,名失记。),传说“五郎”(“十五郎”)迁广东后失踪。故认为:是此“五郎”(“十五郎”)即彼“五郎”(“肇基五郎”),接于“林五郎”系下。
三、再分衍后上杭温氏九郎—(温)林五郎族的发展
(一)“温九郎”的说法:
“林五郎”曾对后人说“温九郎”有七子。
为了避祸,“林五郎”与官十娘也象“肇基”家族一样隐“九郎”名,而无为后世记留下“九郎”名讳。
按其后人小七郎的生年计算,“林五郎”应是公元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生人,与宁化分衍祖温仲和带逃的小儿子——温济元年龄相仿,可能与温济元同辈;因温济元是长房长孙,也不排除“林五郎”是温济元同龄小叔、属于温仲和辈。如此推算,则温九郎是均富、均从或均全兄弟其中一人的儿子。
(二)“林五郎”传奇
灭门事变中,应是“温九郎”与六子逃避不及惨遭捕杀;儿五郎与母管十娘侥幸逃脱。
俩逃亡到永定县溪南管十娘的女婿(五郎的姐与姐夫)林威德家躲藏。为彻底摆脱元朝官府的搜捕,温五郎改姓林,名林安颐,称“林五郎”。
“林五郎”在永定溪南结婚生儿,其子也姓林。“林五郎”为纪念父亲九郎,其儿林五二也隐名“温念九郎”。
管十娘和“林五郎”与姐、姐夫对长大后的“林五一郎”、“林五二郎”不断追问祖父与及身世非常地不安,以“林五郎”儿时玩耍打烂官轿角而“温九郎”被捕杀、母子避祸作为改姓隐居解释,只透露祖姓温,祖父叫“九郎”,出生与家居上杭,祖籍石城;估计还透露过“九郎”生母姓王氏;家族锦衣玉食非同一般,王族。并对“林五一郎”、“林五二郎”予郑重警告,不要再问了且不要外说,会要命的。后来“林五一郎”、“林五二郎”也从这些不安中端倪一些东西,不再逼老人们说了。结果老人们逐步故去,秘密也永远埋在泥土里了。
“林五郎”定居永定县溪南并终老于此。长大的众儿子在永定县结婚并生至少四孙。在上杭、永定与梅县、兴宁温氏中,“林五郎”是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物,很执着,围绕他有很多故事。据传说,他长寿过百岁?存疑。
公元1337年,广东人民反元,秘密建立军事组织。至公元14世纪四十年代,南方各省已脱离元朝统治各自立地方政府。既然元朝官府已管不到,灭门的威胁已消除,“林五郎”的子孙复姓温,并去上杭了解。因年代久远和缺乏资源与帮助,如大海捞针了无头绪。他们想,元王族是蒙古人,前朝(宋)王族赵姓,温姓都不可能是这两朝王族,好无奈何。也有温家才子猜测到是皇家姻亲,不过,更易估想到的是妻族,故在“林五郎”系的广东一些分支谱中,有温家才子据上代无奈的王族说法存疑中,附会杜撰了:一世祖家出了个温贵妃,一世祖在朝中遭奸臣陷害,温贵妃庇护抢救二世祖云云。
之后的几百年,温家历代才子到石城不断接谱努力,才有点端倪——原来是驸马家族。
(三)“林五郎”后代在上杭与永定的分迁与定居
“林五郎”的孙辈全族复温姓。既然复温姓,自然不便再留居永定县溪南的林家族地,上杭祖家在何处又了无头绪。
“林五郎”长孙(温五一长子)大一郎温兴代表家族先行携眷寻迁江西石城县温氏故乡定居。但是,石城远祖居地已人生地疏。
温五一儿子次子大二郎温盛迁往上杭县古基坑开基定居。
温五二长子六郎温茂(又称十六郎,字:宗泽)留居永定县溪南,再分两支,长子十郎(又称六七郎,名不详)迁广东梅县松源、次子十三郎(名不详),仍然留居永定县溪南。
温五二次子七郎(又称十世郎、十七郎,名不详,字:桂图)迁上杭县杨梅洞开基。
四、再分衍后福建宁化温氏八二郎—仲和族的发展
温仲和与次子温济元、及温济元不到5岁的长子温富峰3人潜逃宁化县。后无奈归降元朝得以存族。后代仕元朝,有较好发展,故宁化谱的记载与上下连接比较完整,与江西宁都谱、石城谱、广东梅州良善系谱并列是赣、闽、粤三省最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温氏族谱之一。
宁化八二郎—十二郎家族是上杭温紫相家族的长嫡系,而世系谱记较全,一直不认为上杭“林五郎”、梅州“肇基五郎”是温紫相家族正统传系;更不认同立奉祭石城元旺九郎公为上杭大祖公说。为此,不奉上杭为源祖地,直奉石城为源祖地。
两地一族有如宁都与石城的前辈温炳公家族后代,各立“中央”。 而后三百年,宁化八二郎—十二郎家族与石城九郎系关系极密切,上杭“林五郎”、梅州“肇基五郎”系因此较难记入石城九郎谱。到清初,上杭“林五郎”系温家经几百年历代才子到石城不断努力,才陆续接谱。
五、在广东五华再分衍的温氏肇基五郎家族
公元十三世纪七、八十年代,宋残军在广东与元兵激烈作战。到八十年代,文天祥等各部宋军被陆续打散,许多残存宋军退入粤东山区据险作垂死抵抗,温寿隆和儿子温义全也应是其中一支残存宋军部队的军官。
元兵长期地、多次地陆续对各支残存粤东山区的宋军进行清剿。期间,在粤东山区长期的流离与作战的军营中,温寿隆客死征路、埋骨荒山;温义全也逐步成为这支残存宋军部队的领军;温义全的长子念七郎(名字失记)也长成战士,念七郎的弟弟温福新与温福全也相继出生。
按梅州温氏肇基公系老谱记:务官温义全总督宋军征战“长乐”(今五华)陷落。
估计这一战后,这支残存宋军部队基本溃散了。为了家人、幼子的安全,温义全决定结束这种危险的流寇生涯。
族地上杭回不得的,无奈何,温义全只得与妻子廖氏携未成年的次子温福新、三子温福全和念七郎的两个幼女潜逃到妻子和儿媳的娘家梅州(他年轻时的驻营地)落脚寻生计。
温义全的家也散了,温义全年轻的长子念七郎与父分手于五华。
温义全开基梅州,著名广东的梅州温氏“肇基五郎”系揭开序幕!
(三)念七郎后代疑案:
念七郎分手于五华时至少已有两幼女了。分手时念七郎是否还带着兵要占山为王与元朝当局玩到底呢?还是对梅州不看好另有好想法呢?天知地知,他老人家两父子知,本老夫不得而知。
从梅州温氏肇基公系老谱看,念七郎妻的姓氏、连女儿的记载都全;同辈兄弟也都详记生平;独独作为长子的他,是有意被隐去名与生平,他的儿子也不再记载。老夫估计是他老人家两父子约定的:怕占山为王的念七郎累及兄弟、父母族;妻、女他又不方便带于身边,托于母和妻子的梅州娘家。
念七郎之后是否生存?有否儿子留于身边或后再与妾等生有儿子?后代是否留居五华?无记传。如有后代留居五华,则至今应传代约32—34代(他与“林五郎”儿子“五二郎年龄相仿,要大也大不了多少,“林五郎”至今传代已有第35代见世了)。
(四)五华贵和、贵清公疑案:
从五华贵和公系老谱看,一世祖温贵和公生卒年不考。二世祖温葱公生年不考,卒年公元1372年。
温葱公自称:乱世流离数代奔波祖父祖公名因而被忽忘;是元朝生年之人,又无前朝宋授正统官阶衔称,却强调是百年前朝宋的督帅。
老夫认为:温葱公是统五华某部宋残军的后代,誓不认元朝,历代承继自祖上留传的宋军编制,自承祖上职位领军。据山之草莽英雄 —山帅也!很像现在泰缅边界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的后代。
其祖上也是草莽山帅,为了避免累及兄弟父母族,隐去名与生平。但这样也同时也妨碍了温葱公后代的朔源记祖了。
明朝开元,温葱公接受汉族新朝明朝政权的招抚,晋省城广州候封任。因出身非正途,受另眼相待,数年在省公所未得封任,而闷闷不乐。1370年,苦闷中散步于公所附近北城门,发现有宋官温姓太守德兴公古墓,考碑知是(于1100年)卒于公所的温氏先贤百年无祭孤骨,感怀身世,遂令二儿选修白云山新地以儿孙礼厚葬德兴公。两年后,闷闷不乐的温葱英年郁卒于公所,二儿扶柩返乡,也没再提起德兴公事了。
近五百年后,公元1847年。温葱公后代才子在广州抚院教学,听梅州同宗说及,到看,见温葱公上下三代礼铭碑,遂通知全族,确认德兴公为一世祖,为贵和公之父。
又有族人觉得“父子”相差超过二百年生不出贵和公,存疑,有温家才子把德兴公卒年加一甲子变34岁为94岁;又有温家才子认为过于见妄,建议德兴公与贵和公中间封一“推尊公”,“推尊公”可指一代也可指多代人为一身。
五华贵和公系老谱始乱于公元1847年改谱,一改不美又不断加改,现已面目全非因说莫衷一是。反累及现五华贵和公系谱,读不敢信。
贵和公谱记:至今只传代约27—28代,与念七郎相差约五、六世。不知何因温贵和公系传代较慢。与其年龄相仿或更小的梅州小七郎公(良善公的祖父),至今已传代约29—30代;湖广填川是良善公的第十三、四辈孙(小七郎公的十五、六辈孙),温贵和公是第十一、二辈孙湖广填川。贵和公系谱存疑!有辈代缺记?
按贵和公系谱之温葱公年龄看,温贵和公与念七郎相差不会超过一、两代。而生平绩为与地点都有很高相关度,疑之间有传承关系,草莽之中,亲或干养也很难说。 均存疑。老夫留贵和公后人才子考。
贵和公在广东温氏开衍祖中有重要地位,子孙分迁遍及粤东南部山区——莲花山地区县市。是广东粤东南部山区——莲花山地区县市的温氏最大分衍祖,与良善公、贵清公、万一郎公并列为广东梅县以外地区的四大分衍祖。很有必要深考!
编贵和公系谱之同宗各代才子令偶大伤脑子非常郁闷。下次老夫造访五华,定大啖他编谱同宗后人家的穿山甲一补脑细胞,报他一箭之仇。还判汝不得上诉!
其后代与粤西南县市的温氏最大分衍祖贵清公联宗,确认贵清与贵和为兄弟。贵清与贵和至今传代均约27—28代,应是同辈;又传说贵清是在莲花山地区东部潮汕迁往粤西南,而五华也传说二世祖温葱公曾避走潮汕地区。应是有很高相关度。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67902-1-1.html
分享按钮>> 江西石城母谱由来
>> 到福建上杭到广东兴梅的分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