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清代《温氏族谱》记载的温氏源流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18日 温廷练


         2004年l0月l0日《内江日报·长江周刊》2版刊载张麟先生《收藏阅读(温氏族谱) 领教中华民族另类文化》一文,拜读数遍,受益匪浅。十分巧合的是,报纸上登载的族谱和我手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续的灰寨马辂《温氏族谱》十分吻合。

 

为尊重历史,考证两省两地古、今两部《温氏族谱》的来龙去脉,我和妻子先后四次拜访了德高望重的原四川省内江市文工团团长、收藏家张麟先生。我们代表温氏宗亲再三感谢张老先生从某废旧收购店里将四川内江清代《温氏族谱》抢救出来的义举,同时,两人还就族谱中的共性问题,将两部族谱摆到桌面上来逐一对比。四川内江《温氏族谱》问世悠久,残损较多,给核对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里,我将两部族谱中的吻合之处作一简介,也算是收藏族谱文化的一件巧事、趣事。

 

——四川内江《温氏族谱》系清代咸丰九年已末岁(1859)173世温德基公等编修而成:一本是木刻本,是夹皮纸用铅活字版印刷成的线装书,书高282毫米、宽170毫米、厚153毫米,共310页。另一本是手抄本,手抄本又抄录了木刻本中的一些内容,即温氏160世志聪公(贵和公五代孙,属五华县志聪公,他与揭西马辂贵清公五代孙志聪公同名)以前的历代祖先世系图等。同时,又接续了志聪公一、五、六三大房后裔世系图。木刻本是根,手抄本是支。

 

——两部《温氏族谱》记录的历代祖先和历代祖先功绩如同一书。《族谱》记载了自轩辕黄帝六世、颛顼帝四世彭祖,其54子之一为“温”,即温氏得姓始祖。思夫混沌之后,燧皇之前,未有书契,当时温氏一至五代,人并无称呼姓氏。明由公出生后,因有贤德贤才,才有姓名传后。始祖明由公起,五代一行,一代接一代。四川内江清代《温氏族谱》与广东揭西马辂现编《温氏族谱》中自六世祖明由公起至155世千五郎公生156世温贵清、温贵和兄弟止,历代祖先功绩吻合。81世附凤公首创编纂《温氏族谱》的记载完全一致。1985年春,揭西县灰寨镇后埔村179世温俊垂、温达华和温琴方、温贤学等裔孙修编的马辂温氏《温氏族谱》,在“太原温氏族谱序”中述:“154世德兴公受任广东琼州太守,生子千五郎,155世千五郎公生156世贵清、贵和二子。贵清公从福建上杭县迁移广东海丰吉康乡,其孙千八郎公迁移广东揭阳马辂乡创业安居。贵和公则由上杭县迁移五华县登輋乡创祖开基。”贵和公5世志聪公后裔由粤入川的很多,元、明、清三代迁到内江、威远、隆昌、资中、仁寿、犍为等地尤多。清代族谱编篡人之一温德基公,系贵和公六大房的20世孙,他出生在资中县谷田坝姜家嘴村。贵和公后裔分布在内江各县、区的温氏族人有多少?据不完全统计6000余人。

 

在内江市川剧团家属院,我拜见了84岁高龄的178世温余波先生(贵和公22代孙)。宗亲祖辈系明末清初从粤迁到内江县库楼冲青杠垇村,现有温氏宗亲800余人,温氏宗祠一座。温余波宗长1938年参加革命,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任内江孩子剧团团长,解放后任内江市川剧团编导、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选集共15集。他有5个子女,有大学教授、高级教师,也有编导、美工等专业人才,可谓书香门第,人才辈出。

 

温氏贵清、贵和兄弟后裔,无论是定居粤,还是移居蜀者,历时500余载,共有裔孙数万人,解放后,获博士、硕士学位、工程师、 大学生、担任国家公职者,不胜枚举。

 

——《温氏族谱》何以完整、清晰的脉络相传,代代延续?笔者认为: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黄帝后裔的温氏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汉族支系。温氏客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天灾和战乱,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培养了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崇文尚武、重义轻利、刻苦勤俭、团结互助、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这是温氏族人乃以繁衍生存,世代相传的根基。其次,遍布全国各省、市及海外温氏族人,一则“宁丢客家田,不丢客家言”;二则遵“温氏无以为宝,惟修族谱为宝”的祖训。

 

《温氏族谱》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是至今我国百家姓族谱中收集、保存最完整的族谱之一,它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分享按钮>>河南周口市审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燕和平
>>【安氏当代名人录】惠达集团住重庆办事处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