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大院:巡抚后裔们的平凡生活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20日 南方网


南方网讯 2002年9月27日,温家大院平凡的一天。

  温家每天都希望能有“不速之客”到来,这是大院现在重要的收入来源。

  祖先坚决不会让深宅大院成为人们随便光顾的地方,但温氏后裔不能不考虑一些不符合祖先身份的做法———他们需要延续自己的生存和古屋的生存。

  政府并没有给300年的温家大院修缮费用,只是给了一个“文物保护”的名分。

  温嫂有些不安,过几天,古城东门朝阳门外的古屋要被文物部门标号了。这个标号也在丈量着温家大院最后的日子有多长。

  温嫂想做的,就是能在这里多呆一些时间,从天南海北的客人叹服的神态里,满足一个名门之后的情绪。

  作为古城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中的一座,温家大院成了大昌镇的代名词。

  庭院占地320多平方米、总面积800平方米。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从正门进入,到后花园。

  雕花窗户像个巨大的双喜字,刻有仙桃、蝙蝠、菊花、牡丹等祥瑞之物。后花园虽已破败,但隐现当年气派。

  天井里精美的水漏是整个建筑排污水和雨水的地方,它们仍然好用。天井四周围合的房屋形成了走廊。正厅是家族长老会客的地方,两把已看不出底色的椅子,似乎能看到当年温家掌权人的影子。

  在后厅有一个巨大的木盆,是温家做巡抚的祖先洗澡的容器。它显示出主人曾经拥有的富贵。

  后花园里一株大树正在被请来的人砍伐,斧头嘣嘣地在树根处响着。 

                                           
                                                      9月27日,大昌东门,一位正在织毛衣的孕妇

  温家的“第12代”给大院带来的生气无可比拟:那个在天井里玩耍的孩子一眨眼不见了,等他出现的时候,手指头上是一根蜜蜂的毒刺,父亲照孩子身上就是啪的一掌,挨了打的孩子终于有理由大哭,在客人面前要回了面子。

  温嫂已经说不出温家是如何来到大昌的。美轮美奂江浙风格的建筑,青砖黛瓦,火墙高耸,在远处红彤彤的桉树叶的衬托下,仍然透出一种穿越古今的力量。

  第一拨客人终于在上午10点钟靠在了通济门码头。

  导游小姐熟络地和温嫂打招呼,随便地拿起温嫂晒在天井里的花生吃。只要是客人,发现什么吃什么,温嫂根本不管不问。

  来了游客,温嫂都是一样的表情,都要收参观费。惟一的例外是学生和文化人。

  温家大院里见证古屋前生后世的温氏后裔们,带着对家园一木一雕一砖的回忆,天各一方。

  温广林舍不得老屋。他说:“老屋搬哪里,我跟到哪里,祖先的魂还在呢。”

  中午,总有客人在温家订饭。温家儿媳卖完豆腐,在厨房里烹炒烧制,然后去找客人回来吃饭。温顺恬静的温家儿媳总能找得到四处闲逛的客人。

  下午,是温家大院安宁的时刻。孙子爬在前厅的桌子上写字,母亲在一旁看着儿子;温嫂在院子里走动,随便收拾一下搁乱了的东西;西边的太阳越过古老的房脊,折射到天井里。

  下午5时许,温家小儿子开始做豆腐了。在外人看来,这显然具有表演性质。但温家不在乎你怎么看,他们指望这个挣钱,没有钱,娃娃上学就是个问题。

  早上泡的黄豆变成了豆浆,香气弥漫大院。一对深圳来的小情侣一直在这里等,说早从网络上看到温家的豆浆了,来喝一口。

  在温家,惟一让人犯难的是讨价还价,温家媳妇往往给你额外添上一道菜。她说:“出门不容易,到家了就吃好。”至于价钱,这位大宁河的女子总是说:“你随便给吧。”

  温家希望复原后的温家大院仍然由后裔住进去,“根都断了,还会有秧?”

  地方政府官员说,大昌古城复制的38座古民居大院,在新镇的山岭上修好后出租,让租赁的人在那里做豆腐,或者假扮古屋的后裔进行“民俗”表演,吸引客人。

  其他温家人到底去了哪里,温嫂也不知道。

  温嫂说,温家的祖籍应该远在广东,但根扎在大宁河太深了,怎么能挖得动。

  温嫂预期国庆节假期会给她带来不菲的收入。她希望明年节日时,能有更多的人来。“但蓄水后,恐怕不再有人来了。河没了,城拆了,码头淹了,还有什么意思?”

  温嫂和温广林,满院子乱跑的孩子,夕阳中磨制豆腐的儿子,还有默默地去大昌镇卖豆腐的媳妇,就这样过着在百年老屋里最后的生活。

  温家大院古老的澡盆,天井的石榴树,大院墙上“总路线万岁”的遗痕,还有后花园听到的大宁河溅溅水声,在和温家做最后的交流。

  “温嫂,我们再来,到哪里寻找你们?到哪里喝你们的鲜豆浆?去哪里吃温家的饭?”温嫂说:“到时候看能不能问到吧!……”

  温家要去哪儿?这个在此与古屋相守12代的人家?

(编辑:曾义)


分享按钮>> 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
>> 龙江发现中国“蚊子船”之父温子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