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英雄”温朝钟故居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20日 温祖强


        反清“铁血英雄”温朝钟故居位于咸丰大路坝集镇下街石门坎,与现大路坝区工委一墙之隔,东距咸丰县城90公里,西距“地震遗址”小南海2公里,北距重庆黔江县城30公里。(置故居全景图)

温朝钟(1878—1911)年,字静澄,又字果斋,咸丰县大路坝下街石门坎人,土家族,在弟兄七人中排行第五。17岁与燕子嵌黄明山之女结婚,共生有两个女儿,抱亲侄一个为子。是川鄂边区农民反清起义(又称庚戌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温朝钟天资聪慧,性情奇特,颇有大志,是清朝最末一次科举秀才,中国同盟会会员。1906年与王克明、黄玉山等成立“风俗改良会”,后改名“铁血英雄会”,发展会员两万多人,以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钢领。1911年元月(农历庚戌腊月初三),温朝钟领导“铁血英雄会”在重庆黔江凤池山发布《讨满檄文》,揭竿起义。曾攻占黔江县城,赶走县令,斩杀反动武举人孙常礼,并准备再攻彭水,沿乌江出长江向外发展。但由于消息闲塞,准备仓促,以及叛徒出卖,义军在川、鄂、湘、黔四省官兵的猖狂“会剿”和残酷镇压下兵败。温朝钟在咸丰破水坪飞龙寺遇害,年仅33岁,蜀军分其头,鄂湘军分其手足报功领赏。温朝钟领导的庚戌农民起义,时间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还早8个月,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特别是义军以同盟会章程为钢领,剪去发辫,标明“国民军”,沉重打击了清廷反动统治,推动了其它地区的革命浪潮,加速了满清王朝的灭亡,显示了超乎一般的斗争水平,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温朝钟故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近600年,原有房屋36间,天井2个,四周院墙高耸,墙高3米,厚0.3米,盖有瓦脊,基脚高约1米,全部是石灰岩雕刻的“麻条石”。进院一条通道,长30米,宽2米,均以块石嵌成“人字形”。通道尽头是一道朝门,左右各立一石狮,内有两口水井和1400㎡的花园,植有柑桔、橙子、花红、丹桂、牡丹、芍药等果树、药材及其它奇花异草。南面临街围墙高约2.8米,厚0.4米。围墙正中建有雕花石门一座。进入石门是第一个天井,两旁是温朝钟接治病人的诊室和药房。正面大厅为温氏议事厅,厅中神龛上供奉温氏祖先牌位。神龛右后侧是佣人住所及储藏加工食物的地方,左后侧为佣人厨房。再往前走,进入第二个天井,便是温氏正房,四周房屋10余间,专供主人居住和读书、会客之用,温朝钟少年即在此请先生教读过四书五经。

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2800㎡,房屋飞檐翘角,盘龙舞凤、窗棂、门柱雕有花鸟、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整个庭院错落有致,布局优雅,不仅体现当年书香门第大家风范,而且极富土家族建筑特征。(置内景照片一张)

起义前,温朝钟在这里为穷苦百姓行医治病,会见起义重要人物,筹备粮食,制造枪弹,制作起义大旗等。起义失败后,满清政府追杀所谓温朝钟剩余“逆党”,迫使温氏家族四处逃散躲避,清兵烧毁了温氏约1400㎡房舍,田财全部充公,温氏家族迅速衰败下来。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国民政府未追认温朝钟为烈士前,仅存约160㎡的院落无人居住。追认温朝钟等为革命烈士后,才由温氏族人温廷尧居住,直至解放后土改。1933年国民党周化成部追剿贺龙红军,曾一把火烧了下街,但温氏房屋与一墙之隔的禹王宫幸免于难,原因是温氏房屋周围都有气势雄伟的隔火墙,阻挡住了大火。现存温朝钟石门坎房屋,基本上保持了原来模样与格局,只是柱头基本腐朽。

解放后,温氏后人被定为地主,扫地出门,房屋分给几家贫农居住。1980年前,其房屋格局基本保存原样,1980年后,院落人口增多,弟兄分家,房屋格局有所改变,但基本原貌保存良好,现存有天井一处、石门一座、土围墙50余米,残存面积1656平方米,原温氏佣人房内还留有碓窝、石磨、木檑子等,正房的断壁残墙还在。已发现温朝钟庚戌起义的文物有:温朝钟圈读过的唐诗,黄玉山用过的碾药槽,两只供义军舂米用的大碓窝,以及粉碎五谷杂粮的石磨子与石水缸等。(置石磨照片一张)


分享按钮>> “天源长寿村”喜获省著名商标
>> 廉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温氏宗祠)正式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