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村——温坊温家山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22日 赣南日报


       石城县温坊温家山,从字眼上看就知道这与温氏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实也是如此,据石城温氏族谱记载,温氏少四郎、讳源宗于唐开成元年(836年)迁入石城檀树下开基,后来这一片由温氏居住的地方被称之为温坊,现为温坊村。在温坊村中,其中有一个屋场被称为温家山,因其居住者全部是温姓,同时在其屋场后面有一形似小山坡的大土堆而得名为温家山。

      温家山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是一处充满着神奇和辉煌的客家古村落,当中原温氏汉人迁入此地繁衍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程。该村落位于温坊村的塅中央,西靠碧波荡漾的琴江河,东近风光旖旎的武夷山脉,北对耸入云霄的北宋千年古宝塔,周围有肥沃的良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该村落还保存有一幢气势恢宏的客家古民居,这是一座99间半的“天井式”客家古建筑,两横六纵,中间还有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温氏宗祠”,建于清康熙末年,砖木结构,分上下两进,中间隔一天井。该建筑雕梁画栋、庄严肃穆、富丽堂煌,人物风景、花草动物,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特别是祠内挂着三块保存完好的古牌匾,使这个古祠增色不少。

       说到这三块古牌匾,首先必须铭记在古代历史上曾经使温家山达到辉煌顶点的一位名人——温家学。据旧县志载,温家学,字师圣,出生于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殁于清乾隆五十年乙巳,寿七十九岁。温家学受父辈的熏陶,秉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他对自己的先祖,客家大儒温革十分崇敬,立志要仿效先祖温革为客家教育建功立业。温家学自幼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经纶满腹。他致富后不忘教育,清乾隆二十年,宁都改为州,学子们考童生必须到宁都州,考生必须交一定的卷资费及路费方可入考,从而使一些会读书而家境贫寒的考生放弃考试。为了鼓励所有考生都能入考,激励客家弟子发奋读书,温家学慷慨捐地二百亩、捐银一千六百两,以田租和岁息充作卷资,从而使所有考生可以免费参考。此举使温家学声名远播,乾隆四十三年丁酉江西省府对温家学赠匾题“义士”两字以奖励。清乾隆四十五年,石城知县杨柏年倡导全县乡绅捐银重建琴江书院和新建考棚开石城县考之先河。温家学率先捐银千两。为褒奖其义举,州府向温家学赠匾题字“嘉惠士林”。为更好的惠及乡邻,温家学又捐家资在家乡温坊温家山办起了一所学堂,聘请饱学之士任教,招收乡邻客家弟子入内读书。为表彰他的又一义举,石城知县杨柏年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向他赠匾题:“清时壹范”。

温家山因为有了温家学这位助家办学的先贤而扬名,也使村落中有了真正的灵魂。以上三块牌匾现在还完好地挂在温家山的温氏宗祠中,岁月的风霜虽然将牌匾染成了古色,而它仍在不停地向人们诉说其不朽的历史和功德,其精神、其情操、其追求将永远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子孙。


分享按钮>> 朋友,走进岩岭吧
>> 温九郎是闽粤港台温氏的发祥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