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网新闻】族谱出错的根源

    中华温氏网 2014年5月19日 同保文化网


                                     族谱出错的根源

                            ——从《广东温氏发展史》说起

                                        温坤荣

  从古至今,族人编写族谱或族史,或多或少都出现某些错漏,原因有四种:

   一、在古代,一般人无法找到史书来查找族史事实。另一方面,由于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去哪里都靠步行,外迁族人和祖居地族人很难联系甚至无法联系,不了解事实而出错。  

二、族人外迁后没有及时编写族谱,过了五六代之后,后辈连自己老祖宗的名字也不知道了,不了解祖宗根源,无法编写族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补救这一宗族文化遗产,编写者只好凭借族中传说的事来了解祖宗根源,看到旁支的族谱很相近,就拿来照抄(手抄本),因而出错。

三、虽然也到过不少地方去采访,找到一些族谱来参考,但编谱者对族史原来就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对错谱认识不足,又找不到原始老族谱来进行综合考核,查不出错误的根源,属没有考核清楚而出错。

四、编谱者动机不纯,自己不了解族史,却又不广泛采访深入调查,而且有谱不依,急功近利,自以为是,闭门造车,篡改史实,生造祖宗名字,造成祖裔颠倒、无中生有等种种错误。

为了让各地宗亲看清楚这四种错误根源,现从《广东温氏发展史》说起。

  首先,此书在《太源堂氏世系篇》出现的错误有:

1.文中说:“79世祖元旺公,号九郎,妣管、甘氏,生六子:五子安颐。”

我们的世祖元旺公只有万奉、万良两个儿子,不是六个儿子。这里,把“走马居上杭”的温辉(少九郎)公误认为是元旺(九郎)公。元旺公至温晖公,中间漏写五代先祖。以前的新、旧族谱都存在这个问题。温辉(少九郎)公只有 管氏夫人,而没有甘氏。

2.文中说:“80世祖安颐公,又名林五郎,妣廖、张氏,生二子;长子五一郎,次子五二郎。”温辉(少九郎)公遇害后,管氏夫人抱着幼子五郎投奔永定双井边世祖姑林德威姑丈家,为了避免被追杀,改名为林五郎是事实,但没有“安颐”这个名字,把他称为安颐公是错的。其次,林五郎公只有张氏夫人而没有廖氏。

3.文中说:“81世祖仕益公,号五二郎,讳仕益,妣李,杨氏,生七子:长子兴;次子二郎,讳盛,称盛二郎,即大二郎,三子三郎,号千六郎;四子名字失记;五子五郎,肇基;六子六郎,讳茂,七子七郎,讳桂圆。”

  仅在这里就有五处出错:①我们的世祖五二郎公没有讳名仕益。②五郎公只有李氏夫人,没有杨氏。③五二郎只有温兴、盛二郎和七郎(有族谱说他是长子不对,是三子)三个儿子。五郎(后辈你他五公)和六郎(讳茂,子宗泽)是小四郎公的儿子,与禧公是堂兄弟。温五公是梅县丙村的肇基祖(肇基是开基的意思)他的后人编写族谱时,把“肇基”当作他的讳名是错的。④没有“三郎,号千六郎”这个人,是万一郎(永良)公这一宗支的宗亲搞错的。其实他们温盛(盛二郎)的后裔。⑤七郎公没有“桂图”这个讳名。当年编写这本发展史时,笔者已发现问题。因此加上“五二郎公”是否有七个儿子?兄弟中谁长谁幼?不清楚。为了避免失记,今按兴、盛二郎、三郎……七郎这样分长幼顺序记叙。如有错,请考正”这一说明。可惜的是,主编把这一说明删掉。

4.文中说:“桂图公,号七郎,有写十七郎,妣邱、凌、除、余氏,生十八子。据江西大余县温氏族谱记载:长子宗仁妣方、罗氏;次子宗义,妣郑氏;三子宗礼,妣妣邓氏;四子宗智,妣罗氏;五子宗信,妣雷氏;六子淑恭,妣范氏;七子淑宽,妣卢氏;八子淑信,妣王氏;九子淑敏,妣何氏;十子淑惠,妣王氏;十一子良善,妣范氏;十二子良美,妣何氏;十三子良华,妣杜氏;十四子良英,妣凌氏;十五子寿元,妣庄氏;十六子寿亨,妣龙氏;十七子寿利,妣赖氏;十八子寿贞。妣包氏,这是错误的。七郎公没有讳名桂图,也不叫十七郎。

   事实是:七郎公,妣徐、俞氏,生二子:十三郎和十四郞。而江西大余温氏老族谱记叙七郞公有四个夫人,生十八个儿子,其名字与我们七郎公系的族谱完全不同,并且至今没有找到这十八个宗支的下落。这里说的十一子良善,不是宗庆公的第四子良善。由此可知,说七郎公生十八子纯属虚构。

5、文中说:“序公不是何公的六代孙,而是十五代孙。如果是何公的六代孙,那么序公是西汉人,不可能是后汉(东汉)的护羌校尉……”。说“同保公生于五代十国南唐元年(937—1015年)”。说“良善公生于南宋淳熙年间(1155年)”等都是错的。

当时看到五华及其他新编的族谱世系偏多(从叔虞公—同保公已经144世)。为了删除那些无需有的名字,笔者根据史实和人口发展规律(平均约26—30多年一代)进行推算先祖大约生年,是由于太复杂而推算错的,这是笔者的责任。《后汉书》记载:“何六代孙序,字次房,后汉护羌教尉,二子:寿、益,寿邹平侯,益字伯起,兖州刺史”。族史记:同保公生于晚唐847年,良善公约生于元末明初(1365—1368)年间等等都是对的。

6、还有就是把启东公说成有“茂松、盛松、筠松、华松、智松、万松、连松、标松、清松”九个儿子,又把“万松”说成有“凌云、步云(六十七郎)、青云”三个儿子。

这些错谱,均出于花都牛岭的手抄本和梅县石坑的温氏族谱。其实,良善公的长子讳名启东。启东公生二子,次子平子。温平公,妣幸氏生二子:志成、温良。

第二,此书在《温氏入粤及发展概况》中(113页)出现的错误有:

7、文中说:“六是宋琼州太守德兴公之曾孙贵清公,从江西宁都上三乡(一说从福建上杭)进入潮州,始居海丰。据不完全了解,他 的后裔有分迁陆丰、廉江、普宁等县及港、台地区和广西等”。

事实上,温氏在宋朝,没有琼州太守这个人。所谓“大始祖德兴公”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请看《广州白云山德兴公墓的真相》)。既然没有这个琼州太守德兴公,又何来他的后裔外迁呢?

8、文中说:“七是琼州太守德兴公之曾孙贵和公之子葱公,跟随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1279年宋亡后,在长乐(五华)伏溪都定居。据不完全了解,他的后裔有分迁紫金等县及港、台地区”。

   上面已说了,温氏没有“宋琼州太守”这个人,所谓“他的曾孙贵和公之子葱公,授为大元帅,跟随南宋宰相文天祥抗元,宋亡后定居于长乐伏溪都”也是假的。五华最早的温琪编写的《温氏族谱》就没有这个记载。“葱公”何许人耶?实际是:宗庆公之四子良善 ——良善公之长子启东——启东公之次子温平(长辈称他平子)——温平公之次子温良——温良公之子观养——观养公之长子温恭——温恭公(字德新)之三子应春——应春公之三子贵和(迁紫金)——贵和公生一子,讳名帅,温帅是也。可是,五华温某于上世纪(20世纪)90年代新编的族谱,把帅公改为“葱公”说什么“葱公跟随南宋宰相抗元,授为大元帅”,可说是“天方夜谈”。而那个被塑造为“宋琼州太守德兴公”的人是没有的。良善公的第六世裔—温恭(字德新)的二弟温宽,字德兴。但这个德兴公没有官职,更不是宋朝人。

   《广东温氏发展史》除了上述八处出错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在此就不详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据主编自己说:当年他参加了新丰县族人编写万四郎(永隆)公系族谱之后,受到启发,产生了编写一本比族谱更有影响力史谱结合的书这种思想(后来定名为《广东温氏发展史》)。因此,从1998年初就到各地去采访、收集资料——收到的有五华、新丰、梅县石 坑、港台等新编的《温氏族谱》和江西大余、广州太和镇谢家庄、秧田村(手抄本)等旧谱,笔者(当年被邀请参加编写并被任为副主编)看了这些族谱之后,发现了不少问题:

1、出现许多生造的名字。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凡是史书没有的都给先祖生造一个名字,如从叔虞公到疥公,中间除“燮”是对之外,其余没有一个真名字,并且每代妣氏之多,儿子之多,令人难于至信,其中五华的温氏族谱就记有一个“附凤公”妻室、儿子、家财之多,被吹得如皇帝一样风光。(编写温史时,把他删了)。为了考证这些名字是否属实,笔者阅读《史记》,编写了《黄帝世系篇含附表》和《晋世家世系篇含附表》。在编写《太原堂世系——从叔虞公到各宗支肇基祖》时,笔者写了7点说明,其中第7点说明:在这世系篇中先祖的名字,除史书有记载的是对的之外,其余的都是从有关的族谱中抄来的。如有错,请考证。可惜,这个说明也被主编删掉了。

2、五华宗亲于上世纪90年代新编的《温氏族谱》,从叔虞公至同保公就有144世,世系之多也令人难于至信。

为了考证这个问题,笔者考核了晋世家世系,平均23.33年一代,西汉王族,平均24.3年一代。良善公世系发展较快的宗支,平均27.07年一代,发展较慢的宗支一均36.9年一代。因此写了说明:“在中国的氏族中,只有孔、颜、孟、曾四姓有通天(全国统一)谱。这四个氏族,从始祖到今(2001年)有些还不到120世呢”。

可是,我们所看到的族谱,主要是五华温某新编的族谱记载,从叔虞公到1996年,发展快的宗支已繁衍到188世,平均16.21年一代;从叔虞公到同宝公已是144世,平均17.44年一代;从疥公到彦博公(573—637年),竟有75世,平均11.41年一代,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梅县地区的老族谱,从叔虞公到同宝公是77世(港、台《温氏大族谱》有记)”(温史35页)。

  出现这些错误,包括上面提到的“安頣——仕益——桂图——柱石——祥范——议禅——纯仁——德兴(宋琼州太守编为154世)——长子贵清(文宁)生六子:中典、中美、中训、中孚、中直、中理;次子贵和(文仿)——葱”这些生造名字,把宗庆公的八个儿子(简称八良)编为贵和的第六代孙,作如和之子,祖裔颠倒,都是上世纪90年代五华温某新编的《温氏族谱》造成的。他这样无中生有篡改族谱的行为,属于前面所说的四种错误中的第四种。《广东温氏发展史》出现的错误属于第三种。其他老谱(包括手抄本)出现的错误属第一种或第二种。

  当年笔者编写“温史”时,就是在看到的都是错谱的氛围中进行工作的,所以出现不少错误,无意中为那些错谱特别是五华新出版的那本做了免费宣传,为那些研究族史的宗亲起了负面影响,这是很不好的。值此,特向各地宗亲道歉。

  然而,正因为这本书,把我们温氏族史中(包括古代的族谱和民国以后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编写出来的族谱)出现的错误,基本上都反映出来,让广大宗亲认清是非和正误,并且,编写了《黄帝世系篇含世系表》和《晋世家世系篇含世系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根——温氏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引发了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正本清源的热潮,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这些方面看也是有一些好处的。在此,敬告各地宗亲,今后编写族谱,要吸取历史教训啊!

                                 2013年8月29日


,

                                     族谱出错的根源

                            ——从《广东温氏发展史》说起

                                        温坤荣

  从古至今,族人编写族谱或族史,或多或少都出现某些错漏,原因有四种:

   一、在古代,一般人无法找到史书来查找族史事实。另一方面,由于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去哪里都靠步行,外迁族人和祖居地族人很难联系甚至无法联系,不了解事实而出错。  

二、族人外迁后没有及时编写族谱,过了五六代之后,后辈连自己老祖宗的名字也不知道了,不了解祖宗根源,无法编写族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补救这一宗族文化遗产,编写者只好凭借族中传说的事来了解祖宗根源,看到旁支的族谱很相近,就拿来照抄(手抄本),因而出错。

三、虽然也到过不少地方去采访,找到一些族谱来参考,但编谱者对族史原来就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对错谱认识不足,又找不到原始老族谱来进行综合考核,查不出错误的根源,属没有考核清楚而出错。

四、编谱者动机不纯,自己不了解族史,却又不广泛采访深入调查,而且有谱不依,急功近利,自以为是,闭门造车,篡改史实,生造祖宗名字,造成祖裔颠倒、无中生有等种种错误。

为了让各地宗亲看清楚这四种错误根源,现从《广东温氏发展史》说起。

  首先,此书在《太源堂氏世系篇》出现的错误有:

1.文中说:“79世祖元旺公,号九郎,妣管、甘氏,生六子:五子安颐。”

我们的世祖元旺公只有万奉、万良两个儿子,不是六个儿子。这里,把“走马居上杭”的温辉(少九郎)公误认为是元旺(九郎)公。元旺公至温晖公,中间漏写五代先祖。以前的新、旧族谱都存在这个问题。温辉(少九郎)公只有 管氏夫人,而没有甘氏。

2.文中说:“80世祖安颐公,又名林五郎,妣廖、张氏,生二子;长子五一郎,次子五二郎。”温辉(少九郎)公遇害后,管氏夫人抱着幼子五郎投奔永定双井边世祖姑林德威姑丈家,为了避免被追杀,改名为林五郎是事实,但没有“安颐”这个名字,把他称为安颐公是错的。其次,林五郎公只有张氏夫人而没有廖氏。

3.文中说:“81世祖仕益公,号五二郎,讳仕益,妣李,杨氏,生七子:长子兴;次子二郎,讳盛,称盛二郎,即大二郎,三子三郎,号千六郎;四子名字失记;五子五郎,肇基;六子六郎,讳茂,七子七郎,讳桂圆。”

  仅在这里就有五处出错:①我们的世祖五二郎公没有讳名仕益。②五郎公只有李氏夫人,没有杨氏。③五二郎只有温兴、盛二郎和七郎(有族谱说他是长子不对,是三子)三个儿子。五郎(后辈你他五公)和六郎(讳茂,子宗泽)是小四郎公的儿子,与禧公是堂兄弟。温五公是梅县丙村的肇基祖(肇基是开基的意思)他的后人编写族谱时,把“肇基”当作他的讳名是错的。④没有“三郎,号千六郎”这个人,是万一郎(永良)公这一宗支的宗亲搞错的。其实他们温盛(盛二郎)的后裔。⑤七郎公没有“桂图”这个讳名。当年编写这本发展史时,笔者已发现问题。因此加上“五二郎公”是否有七个儿子?兄弟中谁长谁幼?不清楚。为了避免失记,今按兴、盛二郎、三郎……七郎这样分长幼顺序记叙。如有错,请考正”这一说明。可惜的是,主编把这一说明删掉。

4.文中说:“桂图公,号七郎,有写十七郎,妣邱、凌、除、余氏,生十八子。据江西大余县温氏族谱记载:长子宗仁妣方、罗氏;次子宗义,妣郑氏;三子宗礼,妣妣邓氏;四子宗智,妣罗氏;五子宗信,妣雷氏;六子淑恭,妣范氏;七子淑宽,妣卢氏;八子淑信,妣王氏;九子淑敏,妣何氏;十子淑惠,妣王氏;十一子良善,妣范氏;十二子良美,妣何氏;十三子良华,妣杜氏;十四子良英,妣凌氏;十五子寿元,妣庄氏;十六子寿亨,妣龙氏;十七子寿利,妣赖氏;十八子寿贞。妣包氏,这是错误的。七郎公没有讳名桂图,也不叫十七郎。

   事实是:七郎公,妣徐、俞氏,生二子:十三郎和十四郞。而江西大余温氏老族谱记叙七郞公有四个夫人,生十八个儿子,其名字与我们七郎公系的族谱完全不同,并且至今没有找到这十八个宗支的下落。这里说的十一子良善,不是宗庆公的第四子良善。由此可知,说七郎公生十八子纯属虚构。

5、文中说:“序公不是何公的六代孙,而是十五代孙。如果是何公的六代孙,那么序公是西汉人,不可能是后汉(东汉)的护羌校尉……”。说“同保公生于五代十国南唐元年(937—1015年)”。说“良善公生于南宋淳熙年间(1155年)”等都是错的。

当时看到五华及其他新编的族谱世系偏多(从叔虞公—同保公已经144世)。为了删除那些无需有的名字,笔者根据史实和人口发展规律(平均约26—30多年一代)进行推算先祖大约生年,是由于太复杂而推算错的,这是笔者的责任。《后汉书》记载:“何六代孙序,字次房,后汉护羌教尉,二子:寿、益,寿邹平侯,益字伯起,兖州刺史”。族史记:同保公生于晚唐847年,良善公约生于元末明初(1365—1368)年间等等都是对的。

6、还有就是把启东公说成有“茂松、盛松、筠松、华松、智松、万松、连松、标松、清松”九个儿子,又把“万松”说成有“凌云、步云(六十七郎)、青云”三个儿子。

这些错谱,均出于花都牛岭的手抄本和梅县石坑的温氏族谱。其实,良善公的长子讳名启东。启东公生二子,次子平子。温平公,妣幸氏生二子:志成、温良。

第二,此书在《温氏入粤及发展概况》中(113页)出现的错误有:

7、文中说:“六是宋琼州太守德兴公之曾孙贵清公,从江西宁都上三乡(一说从福建上杭)进入潮州,始居海丰。据不完全了解,他 的后裔有分迁陆丰、廉江、普宁等县及港、台地区和广西等”。

事实上,温氏在宋朝,没有琼州太守这个人。所谓“大始祖德兴公”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请看《广州白云山德兴公墓的真相》)。既然没有这个琼州太守德兴公,又何来他的后裔外迁呢?

8、文中说:“七是琼州太守德兴公之曾孙贵和公之子葱公,跟随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1279年宋亡后,在长乐(五华)伏溪都定居。据不完全了解,他的后裔有分迁紫金等县及港、台地区”。

   上面已说了,温氏没有“宋琼州太守”这个人,所谓“他的曾孙贵和公之子葱公,授为大元帅,跟随南宋宰相文天祥抗元,宋亡后定居于长乐伏溪都”也是假的。五华最早的温琪编写的《温氏族谱》就没有这个记载。“葱公”何许人耶?实际是:宗庆公之四子良善 ——良善公之长子启东——启东公之次子温平(长辈称他平子)——温平公之次子温良——温良公之子观养——观养公之长子温恭——温恭公(字德新)之三子应春——应春公之三子贵和(迁紫金)——贵和公生一子,讳名帅,温帅是也。可是,五华温某于上世纪(20世纪)90年代新编的族谱,把帅公改为“葱公”说什么“葱公跟随南宋宰相抗元,授为大元帅”,可说是“天方夜谈”。而那个被塑造为“宋琼州太守德兴公”的人是没有的。良善公的第六世裔—温恭(字德新)的二弟温宽,字德兴。但这个德兴公没有官职,更不是宋朝人。

   《广东温氏发展史》除了上述八处出错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在此就不详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据主编自己说:当年他参加了新丰县族人编写万四郎(永隆)公系族谱之后,受到启发,产生了编写一本比族谱更有影响力史谱结合的书这种思想(后来定名为《广东温氏发展史》)。因此,从1998年初就到各地去采访、收集资料——收到的有五华、新丰、梅县石 坑、港台等新编的《温氏族谱》和江西大余、广州太和镇谢家庄、秧田村(手抄本)等旧谱,笔者(当年被邀请参加编写并被任为副主编)看了这些族谱之后,发现了不少问题:

1、出现许多生造的名字。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凡是史书没有的都给先祖生造一个名字,如从叔虞公到疥公,中间除“燮”是对之外,其余没有一个真名字,并且每代妣氏之多,儿子之多,令人难于至信,其中五华的温氏族谱就记有一个“附凤公”妻室、儿子、家财之多,被吹得如皇帝一样风光。(编写温史时,把他删了)。为了考证这些名字是否属实,笔者阅读《史记》,编写了《黄帝世系篇含附表》和《晋世家世系篇含附表》。在编写《太原堂世系——从叔虞公到各宗支肇基祖》时,笔者写了7点说明,其中第7点说明:在这世系篇中先祖的名字,除史书有记载的是对的之外,其余的都是从有关的族谱中抄来的。如有错,请考证。可惜,这个说明也被主编删掉了。

2、五华宗亲于上世纪90年代新编的《温氏族谱》,从叔虞公至同保公就有144世,世系之多也令人难于至信。

为了考证这个问题,笔者考核了晋世家世系,平均23.33年一代,西汉王族,平均24.3年一代。良善公世系发展较快的宗支,平均27.07年一代,发展较慢的宗支一均36.9年一代。因此写了说明:“在中国的氏族中,只有孔、颜、孟、曾四姓有通天(全国统一)谱。这四个氏族,从始祖到今(2001年)有些还不到120世呢”。

可是,我们所看到的族谱,主要是五华温某新编的族谱记载,从叔虞公到1996年,发展快的宗支已繁衍到188世,平均16.21年一代;从叔虞公到同宝公已是144世,平均17.44年一代;从疥公到彦博公(573—637年),竟有75世,平均11.41年一代,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梅县地区的老族谱,从叔虞公到同宝公是77世(港、台《温氏大族谱》有记)”(温史35页)。

  出现这些错误,包括上面提到的“安頣——仕益——桂图——柱石——祥范——议禅——纯仁——德兴(宋琼州太守编为154世)——长子贵清(文宁)生六子:中典、中美、中训、中孚、中直、中理;次子贵和(文仿)——葱”这些生造名字,把宗庆公的八个儿子(简称八良)编为贵和的第六代孙,作如和之子,祖裔颠倒,都是上世纪90年代五华温某新编的《温氏族谱》造成的。他这样无中生有篡改族谱的行为,属于前面所说的四种错误中的第四种。《广东温氏发展史》出现的错误属于第三种。其他老谱(包括手抄本)出现的错误属第一种或第二种。

  当年笔者编写“温史”时,就是在看到的都是错谱的氛围中进行工作的,所以出现不少错误,无意中为那些错谱特别是五华新出版的那本做了免费宣传,为那些研究族史的宗亲起了负面影响,这是很不好的。值此,特向各地宗亲道歉。

  然而,正因为这本书,把我们温氏族史中(包括古代的族谱和民国以后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编写出来的族谱)出现的错误,基本上都反映出来,让广大宗亲认清是非和正误,并且,编写了《黄帝世系篇含世系表》和《晋世家世系篇含世系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根——温氏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引发了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正本清源的热潮,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这些方面看也是有一些好处的。在此,敬告各地宗亲,今后编写族谱,要吸取历史教训啊!

                                 2013年8月29日


,

                                     族谱出错的根源

                            ——从《广东温氏发展史》说起

                                        温坤荣

  从古至今,族人编写族谱或族史,或多或少都出现某些错漏,原因有四种:

   一、在古代,一般人无法找到史书来查找族史事实。另一方面,由于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去哪里都靠步行,外迁族人和祖居地族人很难联系甚至无法联系,不了解事实而出错。  

二、族人外迁后没有及时编写族谱,过了五六代之后,后辈连自己老祖宗的名字也不知道了,不了解祖宗根源,无法编写族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补救这一宗族文化遗产,编写者只好凭借族中传说的事来了解祖宗根源,看到旁支的族谱很相近,就拿来照抄(手抄本),因而出错。

三、虽然也到过不少地方去采访,找到一些族谱来参考,但编谱者对族史原来就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对错谱认识不足,又找不到原始老族谱来进行综合考核,查不出错误的根源,属没有考核清楚而出错。

四、编谱者动机不纯,自己不了解族史,却又不广泛采访深入调查,而且有谱不依,急功近利,自以为是,闭门造车,篡改史实,生造祖宗名字,造成祖裔颠倒、无中生有等种种错误。

为了让各地宗亲看清楚这四种错误根源,现从《广东温氏发展史》说起。

  首先,此书在《太源堂氏世系篇》出现的错误有:

1.文中说:“79世祖元旺公,号九郎,妣管、甘氏,生六子:五子安颐。”

我们的世祖元旺公只有万奉、万良两个儿子,不是六个儿子。这里,把“走马居上杭”的温辉(少九郎)公误认为是元旺(九郎)公。元旺公至温晖公,中间漏写五代先祖。以前的新、旧族谱都存在这个问题。温辉(少九郎)公只有 管氏夫人,而没有甘氏。

2.文中说:“80世祖安颐公,又名林五郎,妣廖、张氏,生二子;长子五一郎,次子五二郎。”温辉(少九郎)公遇害后,管氏夫人抱着幼子五郎投奔永定双井边世祖姑林德威姑丈家,为了避免被追杀,改名为林五郎是事实,但没有“安颐”这个名字,把他称为安颐公是错的。其次,林五郎公只有张氏夫人而没有廖氏。

3.文中说:“81世祖仕益公,号五二郎,讳仕益,妣李,杨氏,生七子:长子兴;次子二郎,讳盛,称盛二郎,即大二郎,三子三郎,号千六郎;四子名字失记;五子五郎,肇基;六子六郎,讳茂,七子七郎,讳桂圆。”

  仅在这里就有五处出错:①我们的世祖五二郎公没有讳名仕益。②五郎公只有李氏夫人,没有杨氏。③五二郎只有温兴、盛二郎和七郎(有族谱说他是长子不对,是三子)三个儿子。五郎(后辈你他五公)和六郎(讳茂,子宗泽)是小四郎公的儿子,与禧公是堂兄弟。温五公是梅县丙村的肇基祖(肇基是开基的意思)他的后人编写族谱时,把“肇基”当作他的讳名是错的。④没有“三郎,号千六郎”这个人,是万一郎(永良)公这一宗支的宗亲搞错的。其实他们温盛(盛二郎)的后裔。⑤七郎公没有“桂图”这个讳名。当年编写这本发展史时,笔者已发现问题。因此加上“五二郎公”是否有七个儿子?兄弟中谁长谁幼?不清楚。为了避免失记,今按兴、盛二郎、三郎……七郎这样分长幼顺序记叙。如有错,请考正”这一说明。可惜的是,主编把这一说明删掉。

4.文中说:“桂图公,号七郎,有写十七郎,妣邱、凌、除、余氏,生十八子。据江西大余县温氏族谱记载:长子宗仁妣方、罗氏;次子宗义,妣郑氏;三子宗礼,妣妣邓氏;四子宗智,妣罗氏;五子宗信,妣雷氏;六子淑恭,妣范氏;七子淑宽,妣卢氏;八子淑信,妣王氏;九子淑敏,妣何氏;十子淑惠,妣王氏;十一子良善,妣范氏;十二子良美,妣何氏;十三子良华,妣杜氏;十四子良英,妣凌氏;十五子寿元,妣庄氏;十六子寿亨,妣龙氏;十七子寿利,妣赖氏;十八子寿贞。妣包氏,这是错误的。七郎公没有讳名桂图,也不叫十七郎。

   事实是:七郎公,妣徐、俞氏,生二子:十三郎和十四郞。而江西大余温氏老族谱记叙七郞公有四个夫人,生十八个儿子,其名字与我们七郎公系的族谱完全不同,并且至今没有找到这十八个宗支的下落。这里说的十一子良善,不是宗庆公的第四子良善。由此可知,说七郎公生十八子纯属虚构。

5、文中说:“序公不是何公的六代孙,而是十五代孙。如果是何公的六代孙,那么序公是西汉人,不可能是后汉(东汉)的护羌校尉……”。说“同保公生于五代十国南唐元年(937—1015年)”。说“良善公生于南宋淳熙年间(1155年)”等都是错的。

当时看到五华及其他新编的族谱世系偏多(从叔虞公—同保公已经144世)。为了删除那些无需有的名字,笔者根据史实和人口发展规律(平均约26—30多年一代)进行推算先祖大约生年,是由于太复杂而推算错的,这是笔者的责任。《后汉书》记载:“何六代孙序,字次房,后汉护羌教尉,二子:寿、益,寿邹平侯,益字伯起,兖州刺史”。族史记:同保公生于晚唐847年,良善公约生于元末明初(1365—1368)年间等等都是对的。

6、还有就是把启东公说成有“茂松、盛松、筠松、华松、智松、万松、连松、标松、清松”九个儿子,又把“万松”说成有“凌云、步云(六十七郎)、青云”三个儿子。

这些错谱,均出于花都牛岭的手抄本和梅县石坑的温氏族谱。其实,良善公的长子讳名启东。启东公生二子,次子平子。温平公,妣幸氏生二子:志成、温良。

第二,此书在《温氏入粤及发展概况》中(113页)出现的错误有:

7、文中说:“六是宋琼州太守德兴公之曾孙贵清公,从江西宁都上三乡(一说从福建上杭)进入潮州,始居海丰。据不完全了解,他 的后裔有分迁陆丰、廉江、普宁等县及港、台地区和广西等”。

事实上,温氏在宋朝,没有琼州太守这个人。所谓“大始祖德兴公”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请看《广州白云山德兴公墓的真相》)。既然没有这个琼州太守德兴公,又何来他的后裔外迁呢?

8、文中说:“七是琼州太守德兴公之曾孙贵和公之子葱公,跟随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1279年宋亡后,在长乐(五华)伏溪都定居。据不完全了解,他的后裔有分迁紫金等县及港、台地区”。

   上面已说了,温氏没有“宋琼州太守”这个人,所谓“他的曾孙贵和公之子葱公,授为大元帅,跟随南宋宰相文天祥抗元,宋亡后定居于长乐伏溪都”也是假的。五华最早的温琪编写的《温氏族谱》就没有这个记载。“葱公”何许人耶?实际是:宗庆公之四子良善 ——良善公之长子启东——启东公之次子温平(长辈称他平子)——温平公之次子温良——温良公之子观养——观养公之长子温恭——温恭公(字德新)之三子应春——应春公之三子贵和(迁紫金)——贵和公生一子,讳名帅,温帅是也。可是,五华温某于上世纪(20世纪)90年代新编的族谱,把帅公改为“葱公”说什么“葱公跟随南宋宰相抗元,授为大元帅”,可说是“天方夜谈”。而那个被塑造为“宋琼州太守德兴公”的人是没有的。良善公的第六世裔—温恭(字德新)的二弟温宽,字德兴。但这个德兴公没有官职,更不是宋朝人。

   《广东温氏发展史》除了上述八处出错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在此就不详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据主编自己说:当年他参加了新丰县族人编写万四郎(永隆)公系族谱之后,受到启发,产生了编写一本比族谱更有影响力史谱结合的书这种思想(后来定名为《广东温氏发展史》)。因此,从1998年初就到各地去采访、收集资料——收到的有五华、新丰、梅县石 坑、港台等新编的《温氏族谱》和江西大余、广州太和镇谢家庄、秧田村(手抄本)等旧谱,笔者(当年被邀请参加编写并被任为副主编)看了这些族谱之后,发现了不少问题:

1、出现许多生造的名字。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凡是史书没有的都给先祖生造一个名字,如从叔虞公到疥公,中间除“燮”是对之外,其余没有一个真名字,并且每代妣氏之多,儿子之多,令人难于至信,其中五华的温氏族谱就记有一个“附凤公”妻室、儿子、家财之多,被吹得如皇帝一样风光。(编写温史时,把他删了)。为了考证这些名字是否属实,笔者阅读《史记》,编写了《黄帝世系篇含附表》和《晋世家世系篇含附表》。在编写《太原堂世系——从叔虞公到各宗支肇基祖》时,笔者写了7点说明,其中第7点说明:在这世系篇中先祖的名字,除史书有记载的是对的之外,其余的都是从有关的族谱中抄来的。如有错,请考证。可惜,这个说明也被主编删掉了。

2、五华宗亲于上世纪90年代新编的《温氏族谱》,从叔虞公至同保公就有144世,世系之多也令人难于至信。

为了考证这个问题,笔者考核了晋世家世系,平均23.33年一代,西汉王族,平均24.3年一代。良善公世系发展较快的宗支,平均27.07年一代,发展较慢的宗支一均36.9年一代。因此写了说明:“在中国的氏族中,只有孔、颜、孟、曾四姓有通天(全国统一)谱。这四个氏族,从始祖到今(2001年)有些还不到120世呢”。

可是,我们所看到的族谱,主要是五华温某新编的族谱记载,从叔虞公到1996年,发展快的宗支已繁衍到188世,平均16.21年一代;从叔虞公到同宝公已是144世,平均17.44年一代;从疥公到彦博公(573—637年),竟有75世,平均11.41年一代,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梅县地区的老族谱,从叔虞公到同宝公是77世(港、台《温氏大族谱》有记)”(温史35页)。

  出现这些错误,包括上面提到的“安頣——仕益——桂图——柱石——祥范——议禅——纯仁——德兴(宋琼州太守编为154世)——长子贵清(文宁)生六子:中典、中美、中训、中孚、中直、中理;次子贵和(文仿)——葱”这些生造名字,把宗庆公的八个儿子(简称八良)编为贵和的第六代孙,作如和之子,祖裔颠倒,都是上世纪90年代五华温某新编的《温氏族谱》造成的。他这样无中生有篡改族谱的行为,属于前面所说的四种错误中的第四种。《广东温氏发展史》出现的错误属于第三种。其他老谱(包括手抄本)出现的错误属第一种或第二种。

  当年笔者编写“温史”时,就是在看到的都是错谱的氛围中进行工作的,所以出现不少错误,无意中为那些错谱特别是五华新出版的那本做了免费宣传,为那些研究族史的宗亲起了负面影响,这是很不好的。值此,特向各地宗亲道歉。

  然而,正因为这本书,把我们温氏族史中(包括古代的族谱和民国以后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编写出来的族谱)出现的错误,基本上都反映出来,让广大宗亲认清是非和正误,并且,编写了《黄帝世系篇含世系表》和《晋世家世系篇含世系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根——温氏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引发了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正本清源的热潮,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这些方面看也是有一些好处的。在此,敬告各地宗亲,今后编写族谱,要吸取历史教训啊!

                                 2013年8月29日



分享按钮>>【温氏网新闻】关于福安公祖根的调研报告
>>【温氏网新闻】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温涌泉《石城温氏同保公位下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