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名人楷模】翱翔在数学天空里的杰出校友访谈录——晏章万

    中华晏氏网 2015年11月6日 网络


翱翔在数学天空里的杰出校友访谈录——晏章万

 

【简介】晏章万,男,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61级校友。1985.8-1995.11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1995.11-2003.6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桂子山上的“铺路人”——晏章万同志

     一位曾经的华中师大党委书记,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做事是人的本分,”他说自己不喜欢被宣传,短时的访谈却发现他身上故事很多。

     数学系毕业却干了一辈子的党务工作,1995-2003年任我校书记的晏章万在退休近十年后,在华师110周年校庆之际回忆着在桂子山学习工作的半个多世纪,从读书岁月到工作时光,他用三个“未想到”形容他人生历程----未想到能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华师数学系学习、未想到会离开感兴趣的数学学科从事党务工作、未想到会在年近五十七、八时接任华师党委书记。

圆梦大学的机遇:考入数学系的调干生

       因出身贫寒,上完初中之后家里人并没有让他上高中,而是报考了原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市流芳中学教书。

        数学,那是他感兴趣的学科。起初他被安排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后来因为学校缺数学教师,他便自告奋勇要教授数学,这才正式开始了他的数学教学之路。工作的勤奋认真,刚20出头的他仅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曾参加过省市文教群英会,获得“省级劳模”的荣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选派批准离职报考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1961年,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让他晏章万以带薪调干生身份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学习。“当时我正在给初三毕业班上复习课,校长来把我从课堂里叫了出去,问我愿不愿意上大学,我当然说想!”晏章万回忆道。

       当晚,他背着基本备考书籍,急忙不行感到城内。第二天,他便去当时的湖北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组织上当时选调的是政治课教员,要求来华师学政治教育,入学也只考语文、历史和政治,根本和数学不沾边。而晏章万是个例外,“当时我说我是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感兴趣,”因为他的果断请求,学校同意他进入了数学系。

        经历过“大跃进”之后,纠正了“左”的错误,196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高教60条》,要求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所以当时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进来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是系主任、副系主任和名师,都是学术造诣比较深的教师,像李修睦、齐永魁、杨善基等,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同学们十分满意。”    “杨善基老师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已年过半百,当时他不论刮风下雨都去学生宿舍给我们辅导,十分尽责。”晏章万还说,当时教学制度也很严格,教授、讲师、助教的任务分明,只有讲师以上的老师才能在大班教课,助教只能做辅导,批改作业,分小班上习题课。“老师们教学的严谨,工作认真的态度,至今难以忘怀。”他深情地说。

        最令晏章万难忘的一件事是,在入学第一次解析几何考试中,全年级250多人有一半的同学不及格,而他那次也只考了60多分,刚刚过线。“我读书以来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差的成绩,真有点怕自己跟不上学习进度。”    “学校规定四门课程不及格,不准补考,直接劝其退学。因为课程不及格,数、理、化等理科系就有几十人被劝退,不少是文化基础不好的工农调干生。”晏章万回忆说,当时的学风很好,星期天图书馆自习室都座无虚席,平时同学们大多都只能在寝室里学习,他自己有时连排队买饭的时候都在思考数学题,“学习氛围很浓,寝室里都是书声琅琅,大家的钻研精神很强,而且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组织需要为大

       刚进入数学系时,整个年级只有3个党员,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两位是工农速成中学来的同学。大学四年间他一直在担任学生干部,从年级团总支书记到系分团总支书记再到校学生会副主席、主席。

        毕业前,系里从年级只选定两人报考研究生,他成为其中之一。但就在准备考研之时,学校团委书记找到晏章万谈话,当时北京有一个全国学代会,领导问他是选择去考研还是要去参加全学代会。他只反问了一句“组织上的意见呢?”最终领导们希望他能去参加学代会,于是他便放弃了考研的机会。

        工作不到一年,十年“文革”的政治风雨,让他经受了有生最大的魔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曾重拾数学专业书籍。“曾有回数学系教书的念头,”他坦承地说着。“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农村出身,家庭困难,童年生活苦,晏章万对于生活没有更多的苛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感到满足,所以他还是听从组织需要放弃了喜爱的数学专业,转而步入党务工作,在党务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退休。    虽然没能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晏章万将数学学科严谨求真的风格、缜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不失韧性的态度带入到党务工作中。1982年,晏章万从中央党校中青班毕业回校便开始担任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分管过组织、宣传、学工、保卫、团委、工会等党群系统的所有部门。“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工作对一个人是能力与水平以及责任心的检验,那么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更多的则是对自己指挥和政治勇气的考验。”他这样说道。1986年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全国高校几乎全部被卷进了一场政治风波中,集会、游行,甚至群情激愤的场面,他都要参与对话、做工作,不能有点点的退缩和差错。还常遇到一种两难的情况。

        那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全国不少城市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当时一面是湖北省委为稳定大局,明确规定不准学生出校门游行;而另一面是学生的情绪已发展到激愤难控的状态,如何引导既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表达,又不影响大局稳定,这就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气。“当时学校对这件事的处置在事后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道。    晏章万出任副书记期间,上级也曾两次要调动他的工作,一次是83年,要调他到省直部门,可能是因为桂子山情缘,他留在了学校;在此时他已年过55之后,上级想调他去担任另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再次被他婉拒。“我当时就说,我已经50多了,到了那里最多干一届,情况搞熟了之后,事情做不了多少,还把别人的位置占了。”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还向上级表示了在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诚意。晏章万在工作中努力按照“谋事不谋人,谋责不谋位,某公不谋私”的理念来要求着自己。

        而1995年,在担任了13年的党委副书记工作后,组织上安排他接任我校党委书记的工作,他说:“没有思想准备,有点仓促上阵。”

铺路人的心愿:争取华师进入“211工程”

        担任党委书记的八年中,从争取国家“211工程”大学资格申请背后的曲折到卸任前百年校庆的策划与组织实施,桂子山这个阶段所有变化的背后尽是这位老书记带领团队的奔波和努力。    当时的华师还未被列入“211”工程预审,得不到国家重点支持,办学经费紧张,体制也不活,队伍不稳,有的人心思走。在一定意义上说,晏章万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上任伊始,他和党委一班人就明确了了两条思路,以加强党建凝聚党心,以事业发展凝聚人心。要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党建,以加强党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并提出了一个办学总体目标和加强学科、队伍、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任务,以管理体制改革、多个重点学科建设、“251”人才计划的实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等为开局之举。“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学科事业发展的艰难程度也只有自己知道。”他这样回忆道。

       这期间,就争取学校进入“211工程”,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国家高校“211工程”的审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在第一批高校“211工程”预审时我校就积极争取,整理了大量资料,利用一切机会和渠道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汇报。“当时教育部也很重视华师的问题,朱开轩部长曾提出让湖北省属学校的一个指标给华师预审。”虽因多种因素实话是未能列入第一批预审,但由于学校坚持做工作,“教育部特别给华师一家发了文,让我们按照‘211工程’的标准进行重点学科建设。”还下拨了几百万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验收评审结束时,我们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科学社会主义和汉语言文学三个学科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我校的一级博士点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政治学有了第一个一级博士点。二级博士点由1995年的七个到2003年增至六、七十个。这是很不容易取得的成效,也为学校争取进入“211”创造了条件。“我向当时教育部学位办主任周其凤汇报后,他很认可我们的工作。”在后期增补“211工程”学校的工作尚未启动时,学校的工作也从未停止过。“我们曾三次向教育部主管吕福源汇报,他也说华师已经算是‘准211’。”还多次向当时主管“211”的参谋部门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汇报,并得到李司长的支持。2002年,晏章万生病住院的时候,李守信来汉到医院去看望他,在病床前,他对晏章万说:“晏书记,你的心思我理解,你放心。”直到2005年,晏章万卸任近两年后,终于“十年磨一剑”,华师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大学。“自己做的事情还是让历史去评说,让桂子山的师生去评说,”晏章万不愿过多的评述自己的工作,每一步他都走得踏实,能为华师跨越式发展“铺路”感到欣慰。    退休已快十年的晏章万回想起来,自己做了一辈子党务工作,没走上数学学术之路。他平静地说道,按照个性,其实自己更适合做学术。就像他自己说道的人生中的三个没想到,也正是这三个“未想到”的机遇和他自身的踏实肯干造就了他和华师共同的进步,他也得到组织上应有的肯定,获得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评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省里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最后说:“在桂子山享受了学习生活的快乐,经历了政治风雨的洗礼,体会到学校事业发展的艰辛与甘苦,也感受了桂子山人的情谊。我感谢桂子山的培养,感谢桂子山人的关心与帮助,愿桂子山的明天更美好!”

 

,

翱翔在数学天空里的杰出校友访谈录——晏章万

 

【简介】晏章万,男,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61级校友。1985.8-1995.11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1995.11-2003.6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桂子山上的“铺路人”——晏章万同志

     一位曾经的华中师大党委书记,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做事是人的本分,”他说自己不喜欢被宣传,短时的访谈却发现他身上故事很多。

     数学系毕业却干了一辈子的党务工作,1995-2003年任我校书记的晏章万在退休近十年后,在华师110周年校庆之际回忆着在桂子山学习工作的半个多世纪,从读书岁月到工作时光,他用三个“未想到”形容他人生历程----未想到能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华师数学系学习、未想到会离开感兴趣的数学学科从事党务工作、未想到会在年近五十七、八时接任华师党委书记。

圆梦大学的机遇:考入数学系的调干生

       因出身贫寒,上完初中之后家里人并没有让他上高中,而是报考了原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市流芳中学教书。

        数学,那是他感兴趣的学科。起初他被安排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后来因为学校缺数学教师,他便自告奋勇要教授数学,这才正式开始了他的数学教学之路。工作的勤奋认真,刚20出头的他仅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曾参加过省市文教群英会,获得“省级劳模”的荣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选派批准离职报考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1961年,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让他晏章万以带薪调干生身份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学习。“当时我正在给初三毕业班上复习课,校长来把我从课堂里叫了出去,问我愿不愿意上大学,我当然说想!”晏章万回忆道。

       当晚,他背着基本备考书籍,急忙不行感到城内。第二天,他便去当时的湖北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组织上当时选调的是政治课教员,要求来华师学政治教育,入学也只考语文、历史和政治,根本和数学不沾边。而晏章万是个例外,“当时我说我是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感兴趣,”因为他的果断请求,学校同意他进入了数学系。

        经历过“大跃进”之后,纠正了“左”的错误,196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高教60条》,要求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所以当时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进来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是系主任、副系主任和名师,都是学术造诣比较深的教师,像李修睦、齐永魁、杨善基等,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同学们十分满意。”    “杨善基老师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已年过半百,当时他不论刮风下雨都去学生宿舍给我们辅导,十分尽责。”晏章万还说,当时教学制度也很严格,教授、讲师、助教的任务分明,只有讲师以上的老师才能在大班教课,助教只能做辅导,批改作业,分小班上习题课。“老师们教学的严谨,工作认真的态度,至今难以忘怀。”他深情地说。

        最令晏章万难忘的一件事是,在入学第一次解析几何考试中,全年级250多人有一半的同学不及格,而他那次也只考了60多分,刚刚过线。“我读书以来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差的成绩,真有点怕自己跟不上学习进度。”    “学校规定四门课程不及格,不准补考,直接劝其退学。因为课程不及格,数、理、化等理科系就有几十人被劝退,不少是文化基础不好的工农调干生。”晏章万回忆说,当时的学风很好,星期天图书馆自习室都座无虚席,平时同学们大多都只能在寝室里学习,他自己有时连排队买饭的时候都在思考数学题,“学习氛围很浓,寝室里都是书声琅琅,大家的钻研精神很强,而且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组织需要为大

       刚进入数学系时,整个年级只有3个党员,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两位是工农速成中学来的同学。大学四年间他一直在担任学生干部,从年级团总支书记到系分团总支书记再到校学生会副主席、主席。

        毕业前,系里从年级只选定两人报考研究生,他成为其中之一。但就在准备考研之时,学校团委书记找到晏章万谈话,当时北京有一个全国学代会,领导问他是选择去考研还是要去参加全学代会。他只反问了一句“组织上的意见呢?”最终领导们希望他能去参加学代会,于是他便放弃了考研的机会。

        工作不到一年,十年“文革”的政治风雨,让他经受了有生最大的魔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曾重拾数学专业书籍。“曾有回数学系教书的念头,”他坦承地说着。“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农村出身,家庭困难,童年生活苦,晏章万对于生活没有更多的苛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感到满足,所以他还是听从组织需要放弃了喜爱的数学专业,转而步入党务工作,在党务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退休。    虽然没能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晏章万将数学学科严谨求真的风格、缜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不失韧性的态度带入到党务工作中。1982年,晏章万从中央党校中青班毕业回校便开始担任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分管过组织、宣传、学工、保卫、团委、工会等党群系统的所有部门。“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工作对一个人是能力与水平以及责任心的检验,那么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更多的则是对自己指挥和政治勇气的考验。”他这样说道。1986年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全国高校几乎全部被卷进了一场政治风波中,集会、游行,甚至群情激愤的场面,他都要参与对话、做工作,不能有点点的退缩和差错。还常遇到一种两难的情况。

        那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全国不少城市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当时一面是湖北省委为稳定大局,明确规定不准学生出校门游行;而另一面是学生的情绪已发展到激愤难控的状态,如何引导既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表达,又不影响大局稳定,这就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气。“当时学校对这件事的处置在事后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道。    晏章万出任副书记期间,上级也曾两次要调动他的工作,一次是83年,要调他到省直部门,可能是因为桂子山情缘,他留在了学校;在此时他已年过55之后,上级想调他去担任另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再次被他婉拒。“我当时就说,我已经50多了,到了那里最多干一届,情况搞熟了之后,事情做不了多少,还把别人的位置占了。”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还向上级表示了在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诚意。晏章万在工作中努力按照“谋事不谋人,谋责不谋位,某公不谋私”的理念来要求着自己。

        而1995年,在担任了13年的党委副书记工作后,组织上安排他接任我校党委书记的工作,他说:“没有思想准备,有点仓促上阵。”

铺路人的心愿:争取华师进入“211工程”

        担任党委书记的八年中,从争取国家“211工程”大学资格申请背后的曲折到卸任前百年校庆的策划与组织实施,桂子山这个阶段所有变化的背后尽是这位老书记带领团队的奔波和努力。    当时的华师还未被列入“211”工程预审,得不到国家重点支持,办学经费紧张,体制也不活,队伍不稳,有的人心思走。在一定意义上说,晏章万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上任伊始,他和党委一班人就明确了了两条思路,以加强党建凝聚党心,以事业发展凝聚人心。要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党建,以加强党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并提出了一个办学总体目标和加强学科、队伍、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任务,以管理体制改革、多个重点学科建设、“251”人才计划的实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等为开局之举。“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学科事业发展的艰难程度也只有自己知道。”他这样回忆道。

       这期间,就争取学校进入“211工程”,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国家高校“211工程”的审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在第一批高校“211工程”预审时我校就积极争取,整理了大量资料,利用一切机会和渠道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汇报。“当时教育部也很重视华师的问题,朱开轩部长曾提出让湖北省属学校的一个指标给华师预审。”虽因多种因素实话是未能列入第一批预审,但由于学校坚持做工作,“教育部特别给华师一家发了文,让我们按照‘211工程’的标准进行重点学科建设。”还下拨了几百万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验收评审结束时,我们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科学社会主义和汉语言文学三个学科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我校的一级博士点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政治学有了第一个一级博士点。二级博士点由1995年的七个到2003年增至六、七十个。这是很不容易取得的成效,也为学校争取进入“211”创造了条件。“我向当时教育部学位办主任周其凤汇报后,他很认可我们的工作。”在后期增补“211工程”学校的工作尚未启动时,学校的工作也从未停止过。“我们曾三次向教育部主管吕福源汇报,他也说华师已经算是‘准211’。”还多次向当时主管“211”的参谋部门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汇报,并得到李司长的支持。2002年,晏章万生病住院的时候,李守信来汉到医院去看望他,在病床前,他对晏章万说:“晏书记,你的心思我理解,你放心。”直到2005年,晏章万卸任近两年后,终于“十年磨一剑”,华师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大学。“自己做的事情还是让历史去评说,让桂子山的师生去评说,”晏章万不愿过多的评述自己的工作,每一步他都走得踏实,能为华师跨越式发展“铺路”感到欣慰。    退休已快十年的晏章万回想起来,自己做了一辈子党务工作,没走上数学学术之路。他平静地说道,按照个性,其实自己更适合做学术。就像他自己说道的人生中的三个没想到,也正是这三个“未想到”的机遇和他自身的踏实肯干造就了他和华师共同的进步,他也得到组织上应有的肯定,获得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评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省里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最后说:“在桂子山享受了学习生活的快乐,经历了政治风雨的洗礼,体会到学校事业发展的艰辛与甘苦,也感受了桂子山人的情谊。我感谢桂子山的培养,感谢桂子山人的关心与帮助,愿桂子山的明天更美好!”

 

,

翱翔在数学天空里的杰出校友访谈录——晏章万

 

【简介】晏章万,男,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61级校友。1985.8-1995.11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1995.11-2003.6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桂子山上的“铺路人”——晏章万同志

     一位曾经的华中师大党委书记,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做事是人的本分,”他说自己不喜欢被宣传,短时的访谈却发现他身上故事很多。

     数学系毕业却干了一辈子的党务工作,1995-2003年任我校书记的晏章万在退休近十年后,在华师110周年校庆之际回忆着在桂子山学习工作的半个多世纪,从读书岁月到工作时光,他用三个“未想到”形容他人生历程----未想到能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华师数学系学习、未想到会离开感兴趣的数学学科从事党务工作、未想到会在年近五十七、八时接任华师党委书记。

圆梦大学的机遇:考入数学系的调干生

       因出身贫寒,上完初中之后家里人并没有让他上高中,而是报考了原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市流芳中学教书。

        数学,那是他感兴趣的学科。起初他被安排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后来因为学校缺数学教师,他便自告奋勇要教授数学,这才正式开始了他的数学教学之路。工作的勤奋认真,刚20出头的他仅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曾参加过省市文教群英会,获得“省级劳模”的荣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选派批准离职报考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1961年,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让他晏章万以带薪调干生身份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学习。“当时我正在给初三毕业班上复习课,校长来把我从课堂里叫了出去,问我愿不愿意上大学,我当然说想!”晏章万回忆道。

       当晚,他背着基本备考书籍,急忙不行感到城内。第二天,他便去当时的湖北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组织上当时选调的是政治课教员,要求来华师学政治教育,入学也只考语文、历史和政治,根本和数学不沾边。而晏章万是个例外,“当时我说我是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感兴趣,”因为他的果断请求,学校同意他进入了数学系。

        经历过“大跃进”之后,纠正了“左”的错误,196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高教60条》,要求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所以当时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进来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是系主任、副系主任和名师,都是学术造诣比较深的教师,像李修睦、齐永魁、杨善基等,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同学们十分满意。”    “杨善基老师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已年过半百,当时他不论刮风下雨都去学生宿舍给我们辅导,十分尽责。”晏章万还说,当时教学制度也很严格,教授、讲师、助教的任务分明,只有讲师以上的老师才能在大班教课,助教只能做辅导,批改作业,分小班上习题课。“老师们教学的严谨,工作认真的态度,至今难以忘怀。”他深情地说。

        最令晏章万难忘的一件事是,在入学第一次解析几何考试中,全年级250多人有一半的同学不及格,而他那次也只考了60多分,刚刚过线。“我读书以来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差的成绩,真有点怕自己跟不上学习进度。”    “学校规定四门课程不及格,不准补考,直接劝其退学。因为课程不及格,数、理、化等理科系就有几十人被劝退,不少是文化基础不好的工农调干生。”晏章万回忆说,当时的学风很好,星期天图书馆自习室都座无虚席,平时同学们大多都只能在寝室里学习,他自己有时连排队买饭的时候都在思考数学题,“学习氛围很浓,寝室里都是书声琅琅,大家的钻研精神很强,而且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组织需要为大

       刚进入数学系时,整个年级只有3个党员,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两位是工农速成中学来的同学。大学四年间他一直在担任学生干部,从年级团总支书记到系分团总支书记再到校学生会副主席、主席。

        毕业前,系里从年级只选定两人报考研究生,他成为其中之一。但就在准备考研之时,学校团委书记找到晏章万谈话,当时北京有一个全国学代会,领导问他是选择去考研还是要去参加全学代会。他只反问了一句“组织上的意见呢?”最终领导们希望他能去参加学代会,于是他便放弃了考研的机会。

        工作不到一年,十年“文革”的政治风雨,让他经受了有生最大的魔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曾重拾数学专业书籍。“曾有回数学系教书的念头,”他坦承地说着。“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农村出身,家庭困难,童年生活苦,晏章万对于生活没有更多的苛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感到满足,所以他还是听从组织需要放弃了喜爱的数学专业,转而步入党务工作,在党务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退休。    虽然没能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晏章万将数学学科严谨求真的风格、缜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不失韧性的态度带入到党务工作中。1982年,晏章万从中央党校中青班毕业回校便开始担任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分管过组织、宣传、学工、保卫、团委、工会等党群系统的所有部门。“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工作对一个人是能力与水平以及责任心的检验,那么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更多的则是对自己指挥和政治勇气的考验。”他这样说道。1986年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全国高校几乎全部被卷进了一场政治风波中,集会、游行,甚至群情激愤的场面,他都要参与对话、做工作,不能有点点的退缩和差错。还常遇到一种两难的情况。

        那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全国不少城市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当时一面是湖北省委为稳定大局,明确规定不准学生出校门游行;而另一面是学生的情绪已发展到激愤难控的状态,如何引导既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表达,又不影响大局稳定,这就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气。“当时学校对这件事的处置在事后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道。    晏章万出任副书记期间,上级也曾两次要调动他的工作,一次是83年,要调他到省直部门,可能是因为桂子山情缘,他留在了学校;在此时他已年过55之后,上级想调他去担任另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再次被他婉拒。“我当时就说,我已经50多了,到了那里最多干一届,情况搞熟了之后,事情做不了多少,还把别人的位置占了。”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还向上级表示了在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诚意。晏章万在工作中努力按照“谋事不谋人,谋责不谋位,某公不谋私”的理念来要求着自己。

        而1995年,在担任了13年的党委副书记工作后,组织上安排他接任我校党委书记的工作,他说:“没有思想准备,有点仓促上阵。”

铺路人的心愿:争取华师进入“211工程”

        担任党委书记的八年中,从争取国家“211工程”大学资格申请背后的曲折到卸任前百年校庆的策划与组织实施,桂子山这个阶段所有变化的背后尽是这位老书记带领团队的奔波和努力。    当时的华师还未被列入“211”工程预审,得不到国家重点支持,办学经费紧张,体制也不活,队伍不稳,有的人心思走。在一定意义上说,晏章万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上任伊始,他和党委一班人就明确了了两条思路,以加强党建凝聚党心,以事业发展凝聚人心。要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党建,以加强党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并提出了一个办学总体目标和加强学科、队伍、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任务,以管理体制改革、多个重点学科建设、“251”人才计划的实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等为开局之举。“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学科事业发展的艰难程度也只有自己知道。”他这样回忆道。

       这期间,就争取学校进入“211工程”,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国家高校“211工程”的审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在第一批高校“211工程”预审时我校就积极争取,整理了大量资料,利用一切机会和渠道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汇报。“当时教育部也很重视华师的问题,朱开轩部长曾提出让湖北省属学校的一个指标给华师预审。”虽因多种因素实话是未能列入第一批预审,但由于学校坚持做工作,“教育部特别给华师一家发了文,让我们按照‘211工程’的标准进行重点学科建设。”还下拨了几百万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验收评审结束时,我们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科学社会主义和汉语言文学三个学科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我校的一级博士点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政治学有了第一个一级博士点。二级博士点由1995年的七个到2003年增至六、七十个。这是很不容易取得的成效,也为学校争取进入“211”创造了条件。“我向当时教育部学位办主任周其凤汇报后,他很认可我们的工作。”在后期增补“211工程”学校的工作尚未启动时,学校的工作也从未停止过。“我们曾三次向教育部主管吕福源汇报,他也说华师已经算是‘准211’。”还多次向当时主管“211”的参谋部门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汇报,并得到李司长的支持。2002年,晏章万生病住院的时候,李守信来汉到医院去看望他,在病床前,他对晏章万说:“晏书记,你的心思我理解,你放心。”直到2005年,晏章万卸任近两年后,终于“十年磨一剑”,华师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大学。“自己做的事情还是让历史去评说,让桂子山的师生去评说,”晏章万不愿过多的评述自己的工作,每一步他都走得踏实,能为华师跨越式发展“铺路”感到欣慰。    退休已快十年的晏章万回想起来,自己做了一辈子党务工作,没走上数学学术之路。他平静地说道,按照个性,其实自己更适合做学术。就像他自己说道的人生中的三个没想到,也正是这三个“未想到”的机遇和他自身的踏实肯干造就了他和华师共同的进步,他也得到组织上应有的肯定,获得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评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省里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最后说:“在桂子山享受了学习生活的快乐,经历了政治风雨的洗礼,体会到学校事业发展的艰辛与甘苦,也感受了桂子山人的情谊。我感谢桂子山的培养,感谢桂子山人的关心与帮助,愿桂子山的明天更美好!”

 

,

翱翔在数学天空里的杰出校友访谈录——晏章万

 

【简介】晏章万,男,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61级校友。1985.8-1995.11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1995.11-2003.6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桂子山上的“铺路人”——晏章万同志

     一位曾经的华中师大党委书记,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做事是人的本分,”他说自己不喜欢被宣传,短时的访谈却发现他身上故事很多。

     数学系毕业却干了一辈子的党务工作,1995-2003年任我校书记的晏章万在退休近十年后,在华师110周年校庆之际回忆着在桂子山学习工作的半个多世纪,从读书岁月到工作时光,他用三个“未想到”形容他人生历程----未想到能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华师数学系学习、未想到会离开感兴趣的数学学科从事党务工作、未想到会在年近五十七、八时接任华师党委书记。

圆梦大学的机遇:考入数学系的调干生

       因出身贫寒,上完初中之后家里人并没有让他上高中,而是报考了原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市流芳中学教书。

        数学,那是他感兴趣的学科。起初他被安排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后来因为学校缺数学教师,他便自告奋勇要教授数学,这才正式开始了他的数学教学之路。工作的勤奋认真,刚20出头的他仅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曾参加过省市文教群英会,获得“省级劳模”的荣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选派批准离职报考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1961年,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让他晏章万以带薪调干生身份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学习。“当时我正在给初三毕业班上复习课,校长来把我从课堂里叫了出去,问我愿不愿意上大学,我当然说想!”晏章万回忆道。

       当晚,他背着基本备考书籍,急忙不行感到城内。第二天,他便去当时的湖北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组织上当时选调的是政治课教员,要求来华师学政治教育,入学也只考语文、历史和政治,根本和数学不沾边。而晏章万是个例外,“当时我说我是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感兴趣,”因为他的果断请求,学校同意他进入了数学系。

        经历过“大跃进”之后,纠正了“左”的错误,196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高教60条》,要求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所以当时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进来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是系主任、副系主任和名师,都是学术造诣比较深的教师,像李修睦、齐永魁、杨善基等,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同学们十分满意。”    “杨善基老师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已年过半百,当时他不论刮风下雨都去学生宿舍给我们辅导,十分尽责。”晏章万还说,当时教学制度也很严格,教授、讲师、助教的任务分明,只有讲师以上的老师才能在大班教课,助教只能做辅导,批改作业,分小班上习题课。“老师们教学的严谨,工作认真的态度,至今难以忘怀。”他深情地说。

        最令晏章万难忘的一件事是,在入学第一次解析几何考试中,全年级250多人有一半的同学不及格,而他那次也只考了60多分,刚刚过线。“我读书以来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差的成绩,真有点怕自己跟不上学习进度。”    “学校规定四门课程不及格,不准补考,直接劝其退学。因为课程不及格,数、理、化等理科系就有几十人被劝退,不少是文化基础不好的工农调干生。”晏章万回忆说,当时的学风很好,星期天图书馆自习室都座无虚席,平时同学们大多都只能在寝室里学习,他自己有时连排队买饭的时候都在思考数学题,“学习氛围很浓,寝室里都是书声琅琅,大家的钻研精神很强,而且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组织需要为大

       刚进入数学系时,整个年级只有3个党员,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两位是工农速成中学来的同学。大学四年间他一直在担任学生干部,从年级团总支书记到系分团总支书记再到校学生会副主席、主席。

        毕业前,系里从年级只选定两人报考研究生,他成为其中之一。但就在准备考研之时,学校团委书记找到晏章万谈话,当时北京有一个全国学代会,领导问他是选择去考研还是要去参加全学代会。他只反问了一句“组织上的意见呢?”最终领导们希望他能去参加学代会,于是他便放弃了考研的机会。

        工作不到一年,十年“文革”的政治风雨,让他经受了有生最大的魔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曾重拾数学专业书籍。“曾有回数学系教书的念头,”他坦承地说着。“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农村出身,家庭困难,童年生活苦,晏章万对于生活没有更多的苛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感到满足,所以他还是听从组织需要放弃了喜爱的数学专业,转而步入党务工作,在党务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退休。    虽然没能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晏章万将数学学科严谨求真的风格、缜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不失韧性的态度带入到党务工作中。1982年,晏章万从中央党校中青班毕业回校便开始担任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分管过组织、宣传、学工、保卫、团委、工会等党群系统的所有部门。“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工作对一个人是能力与水平以及责任心的检验,那么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更多的则是对自己指挥和政治勇气的考验。”他这样说道。1986年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全国高校几乎全部被卷进了一场政治风波中,集会、游行,甚至群情激愤的场面,他都要参与对话、做工作,不能有点点的退缩和差错。还常遇到一种两难的情况。

        那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全国不少城市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当时一面是湖北省委为稳定大局,明确规定不准学生出校门游行;而另一面是学生的情绪已发展到激愤难控的状态,如何引导既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表达,又不影响大局稳定,这就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气。“当时学校对这件事的处置在事后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道。    晏章万出任副书记期间,上级也曾两次要调动他的工作,一次是83年,要调他到省直部门,可能是因为桂子山情缘,他留在了学校;在此时他已年过55之后,上级想调他去担任另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再次被他婉拒。“我当时就说,我已经50多了,到了那里最多干一届,情况搞熟了之后,事情做不了多少,还把别人的位置占了。”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还向上级表示了在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诚意。晏章万在工作中努力按照“谋事不谋人,谋责不谋位,某公不谋私”的理念来要求着自己。

        而1995年,在担任了13年的党委副书记工作后,组织上安排他接任我校党委书记的工作,他说:“没有思想准备,有点仓促上阵。”

铺路人的心愿:争取华师进入“211工程”

        担任党委书记的八年中,从争取国家“211工程”大学资格申请背后的曲折到卸任前百年校庆的策划与组织实施,桂子山这个阶段所有变化的背后尽是这位老书记带领团队的奔波和努力。    当时的华师还未被列入“211”工程预审,得不到国家重点支持,办学经费紧张,体制也不活,队伍不稳,有的人心思走。在一定意义上说,晏章万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上任伊始,他和党委一班人就明确了了两条思路,以加强党建凝聚党心,以事业发展凝聚人心。要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党建,以加强党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并提出了一个办学总体目标和加强学科、队伍、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任务,以管理体制改革、多个重点学科建设、“251”人才计划的实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等为开局之举。“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学科事业发展的艰难程度也只有自己知道。”他这样回忆道。

       这期间,就争取学校进入“211工程”,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国家高校“211工程”的审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在第一批高校“211工程”预审时我校就积极争取,整理了大量资料,利用一切机会和渠道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汇报。“当时教育部也很重视华师的问题,朱开轩部长曾提出让湖北省属学校的一个指标给华师预审。”虽因多种因素实话是未能列入第一批预审,但由于学校坚持做工作,“教育部特别给华师一家发了文,让我们按照‘211工程’的标准进行重点学科建设。”还下拨了几百万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验收评审结束时,我们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科学社会主义和汉语言文学三个学科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我校的一级博士点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政治学有了第一个一级博士点。二级博士点由1995年的七个到2003年增至六、七十个。这是很不容易取得的成效,也为学校争取进入“211”创造了条件。“我向当时教育部学位办主任周其凤汇报后,他很认可我们的工作。”在后期增补“211工程”学校的工作尚未启动时,学校的工作也从未停止过。“我们曾三次向教育部主管吕福源汇报,他也说华师已经算是‘准211’。”还多次向当时主管“211”的参谋部门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汇报,并得到李司长的支持。2002年,晏章万生病住院的时候,李守信来汉到医院去看望他,在病床前,他对晏章万说:“晏书记,你的心思我理解,你放心。”直到2005年,晏章万卸任近两年后,终于“十年磨一剑”,华师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大学。“自己做的事情还是让历史去评说,让桂子山的师生去评说,”晏章万不愿过多的评述自己的工作,每一步他都走得踏实,能为华师跨越式发展“铺路”感到欣慰。    退休已快十年的晏章万回想起来,自己做了一辈子党务工作,没走上数学学术之路。他平静地说道,按照个性,其实自己更适合做学术。就像他自己说道的人生中的三个没想到,也正是这三个“未想到”的机遇和他自身的踏实肯干造就了他和华师共同的进步,他也得到组织上应有的肯定,获得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评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省里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最后说:“在桂子山享受了学习生活的快乐,经历了政治风雨的洗礼,体会到学校事业发展的艰辛与甘苦,也感受了桂子山人的情谊。我感谢桂子山的培养,感谢桂子山人的关心与帮助,愿桂子山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按钮>>【华氏网新闻】深圳华氏证书挂靠公司注册资格证挂靠一年三年价格分析
>>寻根问祖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