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北宋二晏”成就评说

    中华晏氏网 2017年4月15日 晏金洲


“北宋二晏”成就评说

              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副主编  晏金洲                 

                      2017年4月15日

    中国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并不多,最知名是三国“三曹”、南唐“二主”、北宋“二晏”和“三苏”。北宋“二晏”就是指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 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著名的父子文学家。

    晏殊是北宋宰相、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晏几道是与其父北宋宰相晏殊齐名的婉约派的重要小令词家。

一、晏殊成就

   1、诚信文化——诚实的神童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7岁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被誉为“神童”。十四岁那年,他进京应试,恰好碰上御试进士。晏殊和一千多人参加考试,虽热他年纪不大,但是没有半点惧怕的神色。他挥笔疾书,立即成章,把皇上都震惊了。皇立即赐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两天,晏殊参加了复试,考试的内容有诗,赋,论。晏殊看了看试题,立即对皇上说,“十天前我就做过这样的赋试了,还是给我换其他的题目吧!”晏殊不隐真情的秉性和出众的才华受到皇上的称赞,被提拔为秘书省正子。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振兴北宋教育第一功臣

    晏殊是宋代振兴教育的第一功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他大办教育,扶助应天府书院,聘请德才兼备的范仲淹主教讲学,极力支持庆历兴学,从此,全国大范围兴办书院,文事昌盛。“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3、唯贤是举、为国荐才

   晏殊虽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如范仲淹、孔道辅、宋庠、宋祁、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和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为晏殊女婿,但晏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罢朝二日,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4、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擅长书法。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风格,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和江西词派的领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开一代先河,成为婉约派的杰出代表。晏殊的《珠玉词》有妙如珠玑,和婉而明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5、江西词派领袖

    宋代江西临川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江西临川文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晏殊的缔造之功分不开的。宋代的临川才子为家乡出了晏殊这样的词坛领袖而自豪。他们纷纷挥毫填词,为宋代江西临川词坛增添光彩。史载:两宋词家江西籍153人中,就有出自临川区域的词人44人,王安石、晏几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谢过(过加草字头)、魏夫人、曾纡、赵长卿和杨泽民等为其中的佼佼者。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又是临川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在晏殊之前,南城虽然出了曾任丞相的元德昭,但他只是小国吴越的丞相,政绩不显,影响不大。五代时期的临川文化,仍处在它的发展准备阶段。到了宋代则不同。晏殊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上,在艺术各个领域里,在收集和整理古籍、大办教育、荐举人才等方面,都为临川文化形成高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切说明,晏殊是临川文化史上功勋卓著的奠基人、开拓者。

6、编撰史集和集整古籍

晏殊在文化各个领域都有着广博的知识,对古籍的收集和整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其一,编撰史集。晏殊奉旨和李维一起撰修了《真宗实录》150卷;缮写了大量的秘藏供御典籍图书,并分门别类编成《类要》100卷。其二,修订典籍。晏殊组织人员校勘了大量的古籍,并亲自校订了《世说新语》。其三,捐献书籍。晏殊积极、主动献书朝廷,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籍。《四库全书提要》说:“《柳宗元文集》在宋时已有四本,其一为晏元献家本。”其四,撰写域志。天禧二年(1018),晏殊利用馆阁丰富的史料,撰写了《天圣十八路图》、《方岳志》和《舆地图》等史志,为宋代的地理学、方志学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其五,替人写序。

7、首倡庆历新政

   晏殊不仅是个富贵宰相,文学才华了得,而是庆历新政范仲淹的领导,富弼是晏殊女婿,范仲淹出自其门下,都跟晏殊关系密切“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晏殊首次提出庆历新政的建议,并大力提拔范仲淹与韩琦、富弼等人。这时候仁宗“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范仲淹与富弼成为庆历新政的主持者,韩琦、欧阳修等人成为重要成员。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晏殊被罢相,范、韩、富等被贬,“庆历新政”遂宣告失败。”从范仲淹与富弼上陈的十事来看,其中很多内容与晏殊平时的主张和做法息息相通。一个为门生,一个为女婿,又都经他提拔而进入朝庭领导机构的。《宋史?晏殊传》又说:“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所以他的门生先有孔道辅后有范仲淹一个比一个刚正能言。不是同一路人会有这样的门生吗,不是同一路人会这样不断地提拔他们吗?或许晏殊在庆历新政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宋仁宗和门生范仲淹女婿富弼知道罢了。对晏殊来讲这些功名没有必要为后人知道。

8、不为子女不求“恩泽”

    晏殊是北宋时期的词坛泰斗,被誉为“导宋词之先路者”。从史料中得知,他历居显官要职,身历北宋真宗、仁宗二朝,这两个皇帝都曾对他“倍加信爱,受特遇之知”,他做过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尚书,拜过枢密使,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辅,爵临淄公,可谓权倾一时。当时许多手握重权的达官显宦,例如范仲淹、孔道辅、韩琦等皆出自其门下。当过宰柏的富弼还是他的女婚;至于由他亲手提拔的各级各类官员,更是难以胜数,不言而喻,其官场“关系网”当是既广且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晏殊的八个儿子中,竟没有一人仕途显达,当的都是芝麻绿豆大的闲差使。尤其令人诧异的是他那位大名鼎鼎的小儿子晏几道,不仅“文章翰墨,自立规摹”,而且“忠厚耿介,谨守父风”,用现代的话说可算是德才兼备了,但终其一生,却“沉陆于下位”,在沉默潦倒中度过了一辈子。晏殊的治家之道在史书上似乎没有多少记载。但从其“才子”晏几道的境遇来推理,父荣子“贱”的反差如此强烈,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看到晏殊治家之严格、正道。欧阳修在《神道碑铭》中曾经赞颂晏殊说,“其于家严……未尝为子弟求恩泽。”这话当属中肯之言。

    史料载:晏殊曾因事得罪过仁宗皇帝,结果“罢参政知事”,挂了个工部尚书的空衔,“下放”到颖州当知州,后又转到陈州。有一天,仁宗皇帝忽然想起了这位外放的“旧学”老师,问宰相:“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仁宗是说:难道晏殊就没有提出一点个人的要求吗?后来宰相把皇帝的这个意思捎信给了晏殊。照说,这是他自己要求调回京城或者为儿孙“求恩泽”的绝好机会。可是晏殊只是给皇帝写了封“问起居而已”的信,没提半点个人要求。公元1054年,晏殊已经64岁了,身染重病,“以疾归于京师”。这时,仁宗不仅派太医“朝夕往视”,而且准备亲临府第去着望他。本来这又是一个“临终托孤”、为子孙“求恩泽”、谋前途的极好时机,然而他又一次放弃了这个“最后的机遇”,还递上一纸奏文,谎称病势转好,不敢“以疾病扰吾君”。晏殊不依仗皇帝的宠信谋求私利,从这件要就不难“以一斑而窥全豹”,知晓他的全部。 

9、死后薄葬的倡导者

  元丰元年(1078),晏殊墓被盗,遗骨为强盗所碎。晏殊是北宋名相,生前名声不错,但据《东轩笔录》记载,死后却惨遭盗墓,而且盗墓俑蚱淠箾]油水,怒而碎其骨。

  寿州张耆、抚州晏元献(晏殊谥元献)俱葬阳翟,地相去数里。有发冢盗,先筑室于二冢之间。自其室窾(kuǎn挖洞)穴以通隧;始发张墓,得金宝珠玉甚伙,遂完其棺榇,掩覆其穴。次发晏墓,有猛兽噑吼兵甲鼓噪之声。盗惧,呼其徒同入,则寂然无响。盗笑曰:「丞相之神,尽于是矣。」及穿榇椁,供设之器皆陶甓为之。又破其棺,唯木胎金裹带一条,金无数两。盗失望而恚,遂麋碎其骨而出。既而货张墓金盂于市,为人擒。伏罪,自言共事。

 北宋宰相晏殊在世时“奉养清俭”(《宋史?晏殊传》),死后也是薄葬。据记载,他葬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那里还有张侍郎坟茔,盗墓人从张侍郎坟得到很多宝物,而在晏殊墓中只有木胎金裹带一件值钱,气得发疯,把墓主尸骨砸碎了,事实证明晏殊是薄葬论实践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厚葬是一种恶劣的风俗,应当大力摒绝。厚葬把人间有用的资财埋于地下,有的化为灰烬,有的腐朽而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有的是为埋葬用的,即是明器,这种生产浪费了人力物力,却毫无实用价值。这样糟蹋社会财富,不利于生人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再生产。因此毁坏物质文明的厚葬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犯罪,作为一种社会风尚,则是极其丑陋的弊俗。
  在这里我们要和今天把古人随葬品当作出土文物区别开来。古人把珠宝器物埋葬掉是毁弃社会财富,今人将出土物妥善保管,供人们欣赏,是变废为宝,是另一回事。这正是今人的高明处,从而也纠正了古人厚葬的弊病。

二、晏几道成就——小令的最后一位专业作家。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父齐名,世称“二晏”。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殊之上。

晏几道是小令的最后一位专业作家。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著有《山谷集》,他在《小山词序》中就说晏几道很“痴”:“仕途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人百负之而不恨”等等。现在看来,应该说这种“痴”是做人的优秀品格。而这些品格的形成,显然是同晏殊注意子辈道德规范教育和家风熏染分不开的。从一些零星的史料中得知,晏殊对子辈的要求是要像自己一样“潜心六艺,玩思百家”,因此也就造就出了晏几道这祥一位才华出众的“一代词宗”。晏几道继承家学,光大父风,同他的父亲一起并称“北宋临川词二仙”,其小令的艺术成就达到了登蜂造极的地步。这不能不是晏殊家教的骄傲。

 

 

 


分享按钮>>【尚氏名人楷模】尚于博
>>四川何氏宗亲总会遂宁市分会筹备成立工作会议隆重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