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人生何处不相逢”——兼论晏殊为何未成为“唐宋八大家”

    中华晏氏网 2020年2月26日 晏金洲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晏殊:“人生何处不相逢”

 

——兼论晏殊为何未成为“唐宋八大家”

 

晏殊文化研究会  晏金洲

2020年2月26日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的篇章之一。说到宋词,首先浮现的一个人物便是晏殊。是他,和欧阳修等名士一道,引领了词的规模创作的潮流,由此揭开了词的黄金时代的序幕。据传晏殊词作近两万首,流传至今却不到三百首。他的很多词是在酒席上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推敲出来的,由此也可以见出晏殊才思之敏捷。然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晏殊的文章,特别是诗。

“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其积极乐观的处世哲学,博得了人们的喜欢,成为千古名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比写相遇的“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写分别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句更胜一筹。在《西游记》中有“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之句,一字不改的全盘引用它。但是“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句出自哪里呢?当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实际上出自晏殊原创写金柅园》这首诗。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军事家、诗词名家。晏殊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因而晏殊被后世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 991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亥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历官至宰相。宋仁宗至和二年(乙未 1055 年)正月二十八日亥时薨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一、历史文献记载晏殊文章——才情丰富、应用不穷

1、神道碑铭朝廷评价——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宋·欧阳修卷二十二·居士集卷二十二碑铭二首》记载:“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至和二年〉、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至和二年〉”。其中晏公神道碑铭记载:“天子嘉赏,赐同进士出身,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谘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与机密,凡所对,必以其稿进,示不泄。其后悉阅真宗阁中遗书,得公所进稿,类为八十卷,藏之禁中,人莫之见也。”

“公享年六十有五。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有文集二百四十卷。尝奉敕修《上训》及《真宗实录》,又集类古今文章,为《集选》二百卷。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于家严,子弟之见有时,事寡姊孝谨,未尝为子弟求恩泽。”

2、元朝官修宋史评价: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

《宋史·晏殊传》记载:“(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二、晏殊文章大量散失分析

1、宋室南渡后杭州雕版印刷业趋于极盛

晏殊五十年台阁“公余手不释卷”,一生创作颇丰,不仅仅是词,词仅仅是闲暇应酬唱和即兴所作而已。如晏殊文集二百四十卷已佚。晏殊的文章和词流传不过他的门生,是因为晏殊在高位,且生活在北宋前期,即便在庆历年间,毕昇的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宋室南渡后杭州雕版印刷业趋于极盛。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张枝等百余人在各处做官之处无不刻书。他们刊刻自己的著作,或刻其祖先著作,或刊乡贤名宦著述。公余之暇,会同属吏以校雕刻书为美绩。至于各地士大夫刊其师友著述,或将家藏善本付梓流通者,更是不胜枚举。

2、历史上文化传播靠手抄散失严重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开始于唐朝,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传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会上出现,专业抄书匠们为了大量复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术大量复印,后又结合印章阳文反书法,创制雕版印刷术。其出现的年代大约在盛唐至中唐之间,盛行于北宋。

三、明人标举“唐宋八大家”之名

1、韩愈和柳宗元文章因晏殊辑录而流传

宋初文人对柳宗元和韩愈的文章评价大致分类四种:只尊韩愈未提及柳宗元;韩、柳并重;韩为主,柳为次;重柳轻韩。晏殊推崇柳宗元,强调师经与学,认为柳宗元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将柳宗元置于韩愈之上。而欧阳修极力提倡师法韩愈古文,或许这就是晏殊和欧阳修这对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的深层次原因。

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得益于晏殊的辑录并以流传,并被后世辑录为唐宋八大家。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2、晏殊《珠玉词》被列为宋六十名家词首位

晏殊文章因朝代两宋兴亡和元朝战火等,未能流传故后世无法收集加以辑录。晏殊流传下来的《珠玉词》被明朝江苏常熟人毛晋(1599~1659)辑刊《宋六十名家词》(原名《宋名家词》)列首位。

四、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原创考证

1、天禧三年(1019年)晏殊回乡访故旧即兴诗作《金柅园》

金柅园是抚州府的后花园,是接人待客的重要活动场所。晏殊之父晏固任抚州府手力节级,晏殊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授官回乡之后,他自然会受到抚州当地父母官的热情款待。

《临川县志》记载晏殊《金柅园》诗:“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天禧三年(1019年),晏殊专程到抚州府访问父亲当年的旧僚,他们再次在金柅园相聚。当年的相聚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被张知白举荐朝廷,前后刚好15年。虽然晏殊其时刚刚而立之年,但诗词已经名满朝野,文章为天下所宗,《金柅园》出来后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2、欧阳修的《归田录》

 乾兴元年(1022年)当寇准与丁谓的事件出来后,有好事者便借用晏殊的诗句有感而发“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因此,“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名句并非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而是出自晏殊《金柅园》诗。也就是说,如果是当时好事者造出这个句子,应该是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之后的事了。
    晏殊的《金柅园》诗碑,如今一直静静地矗立在在抚州一中的金柅园中。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