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柴姓来源考 已阅:3818 / 回复:3(楼主)

柴姓来源考  
作家:胡俊

中国姓氏的起源十分复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根据姓氏的来源细分为29类,如以国为姓、以官为姓、以名为姓、以谥为姓等等,并逐一介绍了各个姓氏的源流,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详赡之至。但是,他将姓氏起源都归于先秦,恐怕不符合事实,正如清顾炎武所说:“氏族之书所指秦汉以上者,大抵不可尽信。”  
  拿柴姓的起源来说,郑樵认为是“齐文公子高之后,裔孙,以王父名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  

  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北宋邵思《姓解》都认为柴姓是出自高柴,甚至宋代官修的《广韵》也说柴姓是“高柴之后”。但是现存宋代以前的有关姓氏的著述如[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劭《风俗通·姓氏》、[唐]林宝《元和姓纂》等书均未提及柴姓。这样的古老姓氏在战国至隋唐千余年的姓氏著作中竟然不被提及,让人疑惑,有必要对其来源进行考证。  
  史书中最早记载的柴姓人物是汉代的棘蒲侯柴武,《史记》、《汉书》中多次提到。但有时称“柴武”(或“柴将军”),有时又称“陈武”,如叙述汉文帝五年遣将平济北王,《史记·孝文本纪》作“于是诏罢丞相兵,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将十万往击之”。《汉书·文帝纪》作“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从上面所引也可以看出,两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仅内容一致,语句也几乎完全相同,而对于棘蒲侯之名,却一作“陈武”,一作“柴武”,说明陈武、柴武肯定是一人。《汉书》此处臣瓒注:“《汉帝年纪》为陈武,此云柴武,有二姓。”臣瓒是晋代人,他仅指出陈武、柴武是一人,而有二姓,但已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人二姓的情况,只好避而不谈。可见,早在汉代“柴”姓人物的姓氏问题就已经产生了。  
  一般来说,历史上一人有两姓,多是由于改姓造成的。而改姓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1)因赐姓而改姓;(2)因避讳而改姓;(3)因避难而改姓;(4)因迁徙而改姓;(5)因得罪而改姓;(6)在民族融合中改姓。从史书对柴(陈)武的记载来看,以上几种情况都不可能。首先,赐姓一般是皇帝赐国姓给臣子,汉代皇帝姓刘,要赐也是赐刘姓,且史书中无柴(陈)武被赐姓的记载;其次,汉代皇帝中无名“柴”或“陈”的,亦无名字与“柴”、“陈”同音的,且《史记》、《汉书》中对柴武、陈武的两称同时见于一书,更不可能是因为避讳;再次,柴(陈)武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战功,被封棘蒲侯,并多次平定叛乱,汉文帝后元年间薨,赠谥为“刚”,终生显达,既未得罪,也无须避难;最后,作为汉朝受封功臣,柴(陈)武或居长安,或居封国,亦无迁徙的任何记载;至于民族融合中的改姓则是指少数民族改为汉姓,柴(陈)武是汉人,更是没有可能。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3/28 6:28:59)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来源考 第 1 楼

这样看来,柴(陈)武的一人兼二姓不是改姓造成的。那么怎样解释这种一人二姓的现象呢?我们认为,柴武很可能本只姓陈,只是人们在称其姓氏时发生音转,有时读成了柴,后来在记录时随音取字,或作“柴”,或作“陈”,造成了似乎一人兼二姓的情况。这种现象在上古是存在的,《潜夫论·志氏姓》:“氏之别……及汉有河东郅都,汝南有郅君章,姓音与古同,而书其字异。”  
  从语音关系看,柴、陈两字在上古存在着通转的可能。韵部上,柴字上古属支部[e],陈字上古属真部[en]。支部与真部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转。再看声母,柴字中古属崇母,陈字中古属澄母,上古崇母归入精组(照二归精,黄侃说),属齿音;澄母归入端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属舌音。舌音与齿音发音部位相近,属邻纽双声,也可能发生通转。因而,柴、陈两字在上古的读音是容易相混的,人们将陈姓读作柴姓也就有可能了。  
  除读音通转外,出土的唐代墓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柴、陈一姓的蛛丝马迹。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陈宪墓志》:“公讳宪,字令将,平阳临汾人……洎七叶有汉大将军棘蒲侯武,又十五□□□□□□□□平阳侯,子孙家焉。”墓志首题“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岳阳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陈公墓铭并序”,则墓主姓陈,这一点可以肯定。《墓志》又道:“嗣子长安县尉少仪等,孝思纯至,永怀扬名,乃刊石勒铭,以志幽宅。”则陈宪之子名少仪,开元十四年时为长安县尉。有趣的是,另有开元十四年《柴少仪妻卢氏墓志》,墓志首题“大唐前京兆府长安县尉柴少仪故妻范阳卢氏志文”。卢氏的丈夫亦名少仪,亦为长安县尉,且时间也是在开元十四年,人名、官职,都是如此的吻合。另外,陈宪“薨于东都审教里第”,柴少仪妻卢氏亦“终于洛阳审教里第”,则两人的宅第都在洛阳审教里。从这些情况来看,很难说是巧合,陈宪的儿子陈少仪与卢氏的丈夫柴少仪应为一人。陈少仪又被称作柴少仪,说明直到唐代仍然存在着一人同时有柴、陈二称的情况,可见柴与陈的密切关系,也说明直到唐朝前期,柴、陈二姓尚未彻底分开。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3/28 6:29:24)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来源考 第 2 楼

此外,《陈宪墓志》称其为“平阳临汾人”,然而陈氏的郡望里根本就没有平阳临汾。《集韵·真韵》:“陈氏望族有六: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东海。”《元和姓纂》卷三“陈”姓下详细地介绍了唐代陈氏的聚居地,有长城、广陵、汝南、下邳、东海、京兆、河东桑泉、新安、冯翊、庐江、武当、广汉射洪、临淮、会稽、赵郡、广宗、洛阳、万年、河东、安阳、江陵、河内、河南,同样没有平阳临汾。而唐高祖的女儿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却是“晋州临汾人”。“晋州”即“平阳”,由此看来,“平阳临汾”是柴氏的郡望,而不是陈氏的郡望。邵思《姓解》正是称“平阳柴氏”,明陈士元《姓》“柴”姓条引《千家姓》亦作“平阳族”。  

  根据《陈宪墓志》“又十五□□□□□□□□平阳侯,子孙家焉”,并非至陈宪才迁居平阳,而是在其第十五世祖时可能因为被封为平阳侯(或者为平阳侯的属官)就已经居住于此,到陈宪时已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代。假如以三十年为一世计算的话,大约在东汉时期陈宪这一支就已经迁居平阳了。陈氏家族的成员,居于柴氏的郡望,且已长期居住,而在姓氏上又柴、陈兼用,不难看出,平阳柴氏正是由久居于此的陈氏家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20世纪初,在敦煌石室发现了两件有关唐代姓氏的材料:一件是《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以下简称《事件》),另一件是《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这两件材料很具有代表性,前者作于贞观八年(634年),王仲荦先生认为这是贞观十二年(638年)修《氏族志》前关于姓氏情况的奏报,反映的是唐初的姓氏的大致情况;后者根据王仲荦先生的考证,撰于大历十四年(779年)以后、元和元年(806年)以前,反映的是唐中后期姓氏的状况。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3/28 6:29:46)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来源考 第 3 楼

《事件》所载“合三百九十八姓”,“前件郡姓以外,又二千一百杂姓”,可见其中所列乃大族之姓。我们知道,唐初编纂《氏族志》就是要压抑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取当朝官品以定高下,则《事件》除了魏晋大族外,唐朝贵族姓氏也必然列入其中。柴绍作为唐高祖的驸马,累官至华州刺史、镇军大将军、谯国公,卒赠荆州都督,是不折不扣的当朝勋贵,且据《旧唐书·柴绍传》,柴绍祖父柴烈,“周骠骑大将军,历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柴慎,“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真可谓是累朝勋贵,朱紫弈叶,按理说“柴”氏应当列入。然《事件》中却是“平阳郡一姓,孟”,并无柴姓,看来柴绍仍是被作为陈氏族人看待的,再次说明此时柴、陈二姓尚未彻底分开。而到了《族谱》中,平阳郡下便正式列出了柴姓,说明至迟到大历、元和之间,柴姓就正式从陈姓分出,成为了独立的姓氏。  
  柴氏、陈氏混用了一千余年,何以在唐中后期终于分开?我们推测,一是因为中古以后,声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到了唐代,照二组字从精组中分出,端组中也分出了知组;支部分出了佳、支、齐三韵,真部分出了臻、真、谆、先四韵。柴字在中古属崇母,佳韵;陈字在中古属澄母,真韵。无论是声还是韵,差距都增大了,柴、陈两字读音已明显区分,无法继续混用。另外,在唐高宗显庆四年,由许敬宗主持修撰了《姓氏录》。该书不载各家族的支属,世家大族分房众多,散居各地,据《元和姓纂》,陈氏的聚居地达二十多处,这样一来各支派便从大宗中分出,形成了独立的族属,如《族谱》中李氏除了唐初的赵郡、陇西之外,又分出了江夏、渤海两支。陈姓也不例外,久居平阳的陈氏一支独立出来,正式以柴为姓,形成了“平阳柴氏”。此后,当柴氏成员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时,就被记在了柴氏家族的门下,而不再像以前,全被归入陈氏的门下。自然,史书中所记载的柴姓人物也就增多了。唐以后人不明此理,主观臆断,认为柴姓与其他姓氏同样出于先秦,并以高柴为柴氏之祖,而姓氏书又辗转抄袭,不加细究,遂使柴氏起源之真相日湮。 (胡 俊 )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3/28 6:30:1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1,689.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