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柴姓渊源研究 已阅:5802 / 回复:8(楼主)

柴姓渊源研究  
柴万山 柴千军  
一,柴姓来源  
1,柴姓为寿圣儒贤高柴之后:高柴为仲尼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高柴之孙举,以王父名为氏,所谓以为氏者也。高柴齐人,其十世祖奚为齐文公子高之孙,故以王父名为高氏。而本姓实姜氏,出炎帝神农氏之系。神农氏生子十有三人,数世而有炎帝器。器生三子,其少子曰祝庸,生术嚣。术嚣生二子,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后世祀于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垂生伯夷,伯夷生太岳,佐禹平治水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太公吕尚其苗裔也。武王封之齐,举太公二十二世孙也。柴氏得姓自举始。举裔孙武,汉高祖时为将军。至唐而有谯国襄公绍,为唐勋臣,尚高祖平阳公主,居晋州临汾。太宗贞观中,命尚书高士廉等编赍天下谱牒,品第为九等。襄公以勋戚次皇族,是为柴氏称大姓之始。绍生二子,哲威、令武。哲威六世孙孟端,居太原,开成初官翰林学士,生三子,玘、玭、玼。玭咸通间屡举茂才不就,生守礼、守义,一女适后周太祖为圣穆皇后。后无子,养兄守礼之子荣以为子。守礼生二子,曰荣、曰华。荣承周统为世宗……"  
2,柴姓源于西汉大将军陈武改姓:《史记孝文帝本纪》作“于是诏罢丞相兵,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将十万往击之”。《汉书文帝纪》作“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从两史书的记载来看,棘蒲侯有两个姓,陈姓,柴姓。并且他的儿子名柴奇。根据姓氏学研究常识,柴武,本姓陈名武,后改姓柴武,子承父姓为柴奇,世代相传。唐前京兆府长安县慰陈少仪,改姓柴少仪。汉唐时期都有陈姓改柴姓。说明陈姓与柴姓有亲密的宗亲关系。陈胡袁柴符为宗亲姓氏。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3/28 6:35:06)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渊源研究 第 1 楼

3,祝融氏陆终的第四子会人之后:会人,又名求言,夏启时,封晋,赐姓柴,世居平阳.最早的柴氏宗谱见于西晋孝武皇帝太康年间,由著作郎柴宏道、中书舍人柴宏膜所撰。太康八年丁未七月,司空司隶校尉著作郎权知谱事崔陵,奉勅纂修柴氏宗谱序云:”观在廷群臣,所进名宦仕绩,乃知柴氏家传本于烈山氏少典之后,娶有娇氏之女曰安登,生子曰石年,以姜为姓,以火德王,为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妃,曰附宝,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轩辕有熊氏。子元嚣为少昊金天氏,孙为颛顼高阳氏,生卷章。卷章生黎及回,黎与回代为祝融,官于高辛氏之世。回生陆终,陆终生六人:曰樊封于昆吾、曰惠连封于帝丘、曰钱铿封于徐、曰会人封于晋,赐姓柴,居平阳为平阳郡公。自少典至会人,凡十九世,会人至承勋凡二十九世,历秦汉魏吴以来,名乡贤相代不乏人。或佐理天朝,或宜猷于藩镇,皆济济缙绅之光,宗谱之辉也。因敬叙之,以垂不朽。”  
大唐贞观六年五月,朝奉郎汪行忠奉勅修柴氏宗谱序云:  
"伯子武王即位,封先圣之后得平阳郡,柴晋公二十九世孙承勋仍袭前爵,封地郑州新密,会人为柴氏受姓之祖也。乃帝王之胄,簪缨相承,三世孙耿光成口时,为西河守,孙季芳昭王时为晋阳承,子宣化□王时为大理卿,子辅国为赵城令,孙光济懿王时为太常丞,光济长孙范,厉王时为助教,子成楝为山阳令,楝子济时为洛阳牧,子从政平王时为济南刺史,子春萃为西安守,孙时行为即墨令,子□贞惠王时庶长有贞,子以华为南城刺史,子盛阳为禹城令,子惟庸为定王时大名别驾,孙俨国学禄,子普灵王时为汴州守,普子伯宗为会稽丞,子善长安东丞,孙端礼武昌刺史,礼孙遇时为郑州牧,子可齐武陵令,孙孔明显王时中丞,孙懋烈□王时都尉,子延爵任河内刺史,汉兴迁大理寺聊,□司马,座于官,谥文靖,子亮工汉文帝朝举文武全才,除郎中,迁司马府侍书转太子洗马,子宦景帝时为长沙刺史,宦子玺武帝朝为中丞,玺子懿□昭帝时太子宾客,子森为济南郡丞,孙知节为徐州牧,节孙宏济东汉时润州郡守,子有光为东安令,子应聘章帝时为太子校书,子永年为东昌牧,子寰为太平丞,寰子敷为宜州判,子京顺帝时历阳丞,迁广陵太守,因内艰复任丹阳,桓帝时为战功拜征南将军,灵帝朝迁黄门选部侍郎,都督江东诸军事,献帝兴平乙亥封富春侯,谥忠肃,子运昌为为建康丞,子益国后主朝为兖州刺史,都督荆豫诸军事,定国、经国、镇国,皆任郡守,邑令衣冠,蝉联延于历代子孙,蕃衍棋布星罗,若非纂集,安究流传,证得柴氏巨姓,昔西晋武帝梦与神人共语,自称先世名贤于是。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3/28 6:35:32)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渊源研究 第 2 楼

俺姓柴,呵呵~支持一下

作者:222.241.103.* (2007/8/3 21:49:35)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渊源研究 第 3 楼

新郑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在此立都长达145年。韩人都郑后在此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夏、商时,新郑属豫州。春秋,新郑属郑国,为国都。

    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26),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627),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新郑县属郑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1085),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金,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元,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明初,新郑县属钧州,隆庆五年(1571),改属河南开封府。清初,新郑属钧州。雍正二年(1724),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属开封府。中华民国2年,新郑县属豫东道。民国3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民国16年(1927),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6/3 18:14:18)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渊源研究 第 4 楼

一家人,是该知道的多一些!

作者:284364782 (2008/6/10 12:48:50)   回复此贴
  回复:柴姓渊源研究 第 5 楼

俺是山东寿光南柴的,叫柴益  顶 顶  顶

作者:119.177.31.* (2009/1/30 20:48:5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867.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