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域、东西长约72公里,南北宽约68公里,总面积约2470平方公里。1950年统计全县有173116人,农业人口165880人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惠水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总人口中佈依族占百分之三十六,苗族占百分之二十一。惠水县滨临涟江,气候温暖多雨,并有贵州省少有的平坝(平地)——涟江大坝。平原地带盛产稻米,是贵州省的米粮仓之一。还有柑桔、荸荠、大蕃茄、地罗卜(凉薯)等特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乃是贵州省有名的模范县。老百姓的风气比较开化,有不少的人在外为官、经商或攻读高等学校。惠水县是长顺、紫云、罗甸、平塘、望谟等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也是贵州省城贵阳市的南端防守屏障。城里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七军随营学校 (简称随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五分校二总队及惠水县县大队的武装人员与穿军装的学生千余人。战斗力最强的是随校,该校学员均是从十七军的师、团、营、连、排中抽调的连、排级干部和少部分班长、警卫员、通讯员等人员组成。其中、相当多的学员是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西南期间,立过战功的下级指挥员。一般都有两三年的军龄,战斗经验丰富、作战勇敢,都是组织准备提拔的干部。选拔他们来随校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文化水平,以适应和平时期到来地整军、建政需求。
惠水县城,背山面水。北门紧靠后山,门洞很小。南门前有涟江作屏障,过南门桥即是纵贯东西连绵起伏的山峦,山上的望城关,正对着南门。东门西门则连接贵惠路(贵阳至惠水)、惠罗路(惠水至罗甸),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匪暴动”的年月里,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热点,也是贵州省少数未被土匪攻占的县城。惠水城的三次攻防战,进行的相当残酷激烈。时隔数月,硝烟散去,又是一座和平宁静的小城。伴随夕阳落山的红晖,从贵阳方面开来一队年轻的解放军,其中就有来自成都航校的曹金分队。他们背负着松松垮垮的背包,迈着疲惫的步伐,向惠水城走来。经过城北濛江上的牛场桥,爬上高坡,沿上马路进入东城门,来到军大二总队校部驻地前的大街旁,队伍停止前进、休息待命。学生们静悄悄地坐在自己的被包上,等候着阿拉伯树叶(命运)地安排。他们中,有些人将注定一辈子生活在这座小城里遭受阶级斗争地无情折磨,直至死亡地降临。有些人侥幸逃过战火的血腥考验及阶级斗争初期的一劫。被遣送到未知的地方,落户生根、养儿育女,经营着自己的惨淡人生。曹金默默地打量着将要接纳他们的这座苗疆小城。城小的实在可怜,从东门到西门、从南门到北门距离都不过千米左右。有人曾打趣地形容:“吸着一根烟、围城转三圈,烟尚未吸尽呢!”街道两侧清一色都是古旧的木结构板房,有一层的平房也有两层的楼房。楼房下层三间,左右两间多是主人的卧室,中间的堂屋,既是去后院的过道又是供奉祖先神主的香火神堂,用来祭祖祭神。也有作经营生意的店铺或饭店。楼上三大间建的矮小简陋仅能储藏些杂物。街道的路面多是用黄沙垫铺,却也清洁卫生。街上行人稀少,穿着的是靛蓝色或青黑色的粗布短打中式裤、褂。也有穿长衫的乡绅模样的人物。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发觉这些小伙子并不喜欢这座小小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