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神山柴王井”。 已阅:2741 / 回复:1(楼主)

全椒县神山境内有一口古井。乍看与普通水井别无他异,但细研下来却是有些来历。

观此井井壁,并非砖砌,而是凿穿巨石而得。康熙《全椒县志》载,“…昔寺僧令工得石一升,与钱一升云…”工匠凿一升石头得一升钱,开井造价之高,凿石之难可见一斑。细想古时科技手段匮乏,凿井者如何知晓高山之上,巨石之下有泉眼,而且能准确测出精确位置,不禁令人惊叹、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此井远近闻名,更缘于与历史上两位皇帝的渊缘。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容听从大将,即后朝宋太祖赵匡胤的意见,屯兵神山,欲攻驻滁后唐军队。有术士谏言:柴不能入厨(滁),意思是“柴”进了“厨房”将被烧掉,不吉利。赵匡胤则云:有神山神水,何惧之有。柴王饮此水果然沁心溢颊,胸生清灵,陡长精神。令诸多兵将皆饮用此水,取之不尽,饮之不竭。柴王大喜,遂坚定自神山攻滁之决心,此一仗发神兵建神功,大获全胜,破敌十五万,生擒后唐大将,为柴王统一江北奠定了基础。后人缘此为井取名为“柴王井”。

此井开凿至今千余年,井体完整,水源丰滢,从未干竭,即使大旱,此井也是泉水盈盈。冬饮此泉温润沁脾,夏饮此泉清凉甘冽,今时远近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向神山寺僧讨要井水,煮茶品茗,祈吉驱邪,已成山中一佳景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5 17:43:09)   回复此贴
  回复:神山柴王井”。 第 1 楼

柴王井:
  神山寺大雄宝殿东则有一古井,即柴王井。康熙《全椒县志》“神山石井在寺内,凿石为之……深七丈。游人以石投之,铿然有声。父老相传,昔寺僧令工得石一升,与钱一升云,又相传为柴王井云。”
此井独特之处在于是凿巨石穿透而得甘泉。工匠凿一升石头得一升钱,造价之高,凿石之难可见。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胡松观井叹曰“石井寒泉冽,天花绕座香。”此井开凿至今千余载,井体完整,水源丰滢。相传建寺之始,神山之木不足以栋梁,乃自外采运巨木百根从长江来。石井与江通。寺僧作法,井中涌冒出巨木。到九十九根时,架梁工匠误为百根已足,喊“够了”。那第一百根木头便杵在井中,将深不见底的石井变成了七丈深,投石便“铿然有声”。寺僧听到“够了”时,计数佛珠便随手落地,化为井边的佛珠树。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听从大将赵匡胤意见,屯兵神山,欲攻击滁州的南唐军队。术士谏言,柴不能入厨(滁),此役不吉。赵匡胤则云:有神山神水,何惧之有。柴王令将士俱饮井水,果然从背山克滁,破南唐兵十五万。后人因柴王饮此井水,便名之曰“柴王井。”现井水清甘,尚可饮用。游人至此,多会向寺僧讨要井水,喻意祈吉祛邪。佛珠树依然生长在井边,其树根铁筋暴累,犹如一把滚圆的佛珠散落绽露。

龙鼻泉:
  龙鼻泉在神山寺大殿背后。有一突出的青石,酷似龙鼻,且有两个鼻孔。鼻孔中涓涓流淌着清泉。相传这是一条守寺的青龙。每当寺中佛音四起时,它便显身听经,久而久之,龙鼻伸在外面缩不回去了。明代诗人彭光祖有诗“鸟聚时参法,龙眼欲听经”,便是说青龙听经的故事。彭光祖与明代剧作家、《牡丹亭》作者汤显祖交好莫逆,曾邀汤到全椒神山观此奇景。
  据说平时,龙鼻泉汪汪一泓,不溢不枯。而每当寺中佛音大作之时,龙鼻泉便又涓然而出了。

仙人洞:
  仙人洞在神山寺前300米处。唐建中四年(784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吏。于次年秋作《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饮,远慰风雪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苏轼评曰:“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韦应物)五字诗”。后选入《唐诗三百首》,因而此五言诗可称韦应物的代表作。山中道士,不知名姓,煮白石为餐,与贤太守交好,消遥洞壑,可谓有道。乡人称之为“白石道人”或“仙人”。所居之洞为“仙人洞”。
  康熙《全椒县志》载:泾县琴高子曾得到一条白鱼,剖开鱼肚,得到一本丹书。他携此书到全椒神山洞修炼。饮水而不沾他物。终于有一天,弟子们看见他乘一条红色鲤鱼升空而去。仙人洞原有石门,“缘石磴而下,广二丈,高二三丈,深四五丈,后渐小,仅容人,相传过此深入,又复宽广。右壁上一泉细滴,足供一人之用,生一石盘接之”(《全椒县志》)。据传石盘所接之水为“神仙水”,琴高子饮此成仙。民谣有“八道涧、九道湾,男女老小到神山,喝了神仙水,活到一百三。”如今仙人洞已另辟洞门,面对凤凰涧,翠竹扶疏,绿荫作屏。洞内钟乳石绚丽多姿,形态各异。炼丹道士石榻、经台依稀可见,洞深处有潜流,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承水石盘依稀可见,涓涓细流仍然在滴落。明戚贤有句“白云闲锁仙人洞,漫忆当年煮石心。”出洞口在山腰,洞外有韦公祠、戚公祠和落叶山房,洞、林、石、山、水融为一体,最为胜境。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5 17:44:5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3,148.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