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芳 名 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柴氏历代文化人-作家 已阅:3293 / 回复:10(楼主)

柴氏历代文化人-作家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19:46)   回复此贴
  回复:柴氏历代文化人-作家 第 1 楼

柴野愚,山西省洪洞县柴家垣(庄)人,元曲散曲家.  

小 令  

  【双调】枳郎儿  
  访仙家,访仙家,远远入烟霞。汲水新烹阳羡茶。瑶琴弹罢,看满园金粉落  
松花。  
  【双调】河西六娘子  
  骏马双翻碧玉蹄,青丝黄金羁,入秦楼将在垂杨下系。花压帽檐低,风透  
绣罗衣,袅吟鞭月下归。  
选自《柴野愚散曲选》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22:29)   回复此贴
  回复:柴氏历代文化人-作家 第 2 楼

南阳艺人曾在城东柴阁老坟地,发现有记述元代宫廷鼓子派情况的墓碑。
以文为戏,浇我垒块——论廖燕《柴州别集》的创作方法及思想.包海英 元曲声、词关系研究.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25:19)   回复此贴
  回复:柴氏历代文化人-作家 第 3 楼

大家小书《史籍举要》柴德赓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29:33)   回复此贴
  回复:柴氏历代文化人-作家 第 4 楼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31:09)   回复此贴
  回复:柴氏历代文化人-作家 第 5 楼

钱唐
年代:【唐】 作者:【柴望】 体裁:【】 类别:【】
不记钱王建国年,尚遗强弩射潮痕。
地回王气归吴分,山挟潮声出海门。
南渡几年犹昨日,西湖疎影自黄昏。
客来独凭栏干处,时听渔歌过远村。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34:4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0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4,835.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