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送柴侍御》【 已阅:4302 / 回复:9(楼主)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9 16:38:31)   回复此贴
  回复:。——《送柴侍御》【 第 1 楼

shì yù

侍御


--------------------------------------------------------------------------------

《ZDIC.NET 汉 典 网》

1.侍奉(君王)。2.侍奉君王的人。3.指帝王的侍姬。4.泛指婢妾。5.为尊者御车。6.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唐李白有《赠韦侍御黄裳》诗。王琦注引《因话录》:"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亦曰侍御。"7.指专供帝王食用的极精细的米粮。

《ZDIC.NET 汉 典 网》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9 16:40:59)   回复此贴
  回复:。——《送柴侍御》【 第 2 楼


        监察御史是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9 16:42:57)   回复此贴
  回复:。——《送柴侍御》【 第 3 楼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9 16:44:35)   回复此贴
  回复:。——《送柴侍御》【 第 4 楼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  日期:2005-12-25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9 16:45:05)   回复此贴
  回复:。——《送柴侍御》【 第 5 楼

王昌龄(约690--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此据《旧唐书》,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或因太原乃王氏郡望。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王昌龄事迹考略》一文。)。青年时代的王昌龄曾西行游历,经邠州、泾州、萧关出塞。又还游太原等地,再入嵩山隐居学道。他与诗人李颀、岑参的交往始于此时。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开元二十七年(739)曾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宁县(今南京郊县,秦淮河流域)丞,天宝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首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起还乡,不知何故被刺史、亳州太守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见《唐才子传》卷二);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云:"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家天子,其尊之如此。"
  他的诗今存177首。其中七绝75首,五绝十四首,可见他对绝句的偏爱。他是唐诗人中的七绝圣手。后人认为只有李白的七绝可以和他并称。明人王士贞《诗评》引焦竑语:"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王士贞语:"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
王昌龄的创作生涯主要在开元前后的盛唐时期,反映了开、天之际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盛唐诗的艺术水平。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9 16:46:2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1,471.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