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芳 名 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 已阅:7251 / 回复:11(楼主)

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作者苗文兴探索发现四十多年实录(大河收藏网独家连载)   Post By:2008-3-20 9:53:06

请注意:
1、因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摘去著作部分连载,敬请广大爱好者关注.
2、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大河收藏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3、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4、请勿跟帖,若有讨论请另开帖。

   自     序

在本书第七稿脱稿之后,仍觉得有言未尽意未达之感。想来,还是四十多年前那次难忘的采访。那是1965年深秋,我在河南省博物馆初次接触到柴窑柴瓷的问题之时,也就是对产自河南的这一千年古瓷是否存在?在业内认识上有分歧, 因找不到窑址,“有无”之争此起彼伏,各持己见相争不下。又因“杜撰说”影响较大,且是上层权威定论,“无方”认定者势居上风。由此感到柴窑柴瓷正面临着被否定或遗弃的危境。一些持异意者向记者作了强烈的表述。参照双方争执之焦点做了一些社会调查、采访和考察工作,一时虽无多大收获,已放之不下。后来的诸多情况表明,业内自己解决问题已日渐失望,而又事关重大,在记者的职责和社会责任的驱动下,为了完成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的此一采访任务,主动拾起了别人实际上早已遗弃的此一考古课题,暗自承担起考察考证柴窑柴瓷的担子。自此开始了一个新闻记者漫长的业余考古的文化苦旅,并坚持了四十多年。其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现阶段,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收藏所得实物研究与考证阶段,最终在新的思路考察考证中寻觅到窑址,写出了对柴窑柴瓷业余考古的实录《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一书。它是在特别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业外之人为保护和挽救古柴瓷这样一个享誉古今的文物免遭泯灭之灾,历经不懈努力的结果。

如今,河南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把古文献上有关柴窑柴瓷的记载,客观地再现于笔端,先后于1993、1998和2000年分别写入了《河南陶瓷史》一书、《雅文化》一书和《中国宋代文化》一书之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无形中否定了“杜撰说”此一定论,在舆论上给所有探索者以有力支持。

党的十七大在持续重视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要求。响应党的号召,兹将这一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以报国家,并飨读者。欢迎国内外专家、广大读者鉴赏品评;展示尘封历久的此一名瓷的真实面目,接受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检验,还其应有的文物价值和在中国瓷文化中的社会地位。

作    者

2007年10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0 9:58:20编辑过]


作者:61.52.116.* (2008/4/29 10:52:5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 第 1 楼

一、研究柴瓷之初衷

   (一).感悟柴瓷

    中国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陶瓷艺术绚丽多彩。然而,就在这瓷国瑰宝里,被誉为“诸窑之冠”的柴窑之瓷已数百年世不经见。为了探寻它的隐秘,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以及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的诸多古陶瓷研究机构,还有国内外考古界、文博界和高等教育界等许许多多的专家、教授,专业的或业余的研究人员都在关心并着力研讨此一问题上花费了许多心血;野外考古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在寻觅探测窑址上亦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亿万世人翘首以待渴望着揭开它神秘面纱之时,以睹其瑰宝风彩。可是,不无遗憾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举世努力,无果。而它却像个调皮的顽童与人捉迷藏一样,藏影匿形长隐不现。

柴瓷的隐秘如此为世人所瞩目,正因为它是早已载入史册的名瓷,有“诸窑之冠”称谓,并在20世纪之初,又被研究者尊为“瓷皇”,是中国古陶瓷的佼佼者。崇尚它、研究它、追寻它已成为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学者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古陶瓷爱好者的自觉行动。他们象数学界早年兴起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用各自所拥有的学识、经验和专长,尽情地去猜想和思寻。一时间出现了,诸如越窑秘色瓷即柴瓷,影青即柴瓷,有的还说汝瓷是天青色,因是用木柴烧成故又称柴瓷......如此等等的各种猜想,众说纷纭,似有若无地寄托着人们对千年柴瓷现世的殷切期盼和渴望。

同时,由于柴瓷的隐秘长期未解,伴随而派生的疑古疑柴之风在国内外时而频传,数十年来绵延不断。一位专家在其早年的一部专著中曾疑心重重地宣称:“柴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个谜,时至今日,世人连一片破瓷片也未看到,更不用说完整的器物了。”同时,更有一些彻底否定之说,说什么柴窑是“史无前例的杜撰”、“纯属子虚乌有”等等。国内早年出版的有关古陶瓷书刊,涉及柴瓷条目的曾经引用古文献上的寥寥数语,再加上“数百年世不经见,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之类的用词,权作交待。近些年来,可能是苦于专业考古无果,加之“杜撰说”的影响,不少古陶瓷研究专著、古陶瓷史志类书,还有古陶瓷鉴定大全之类的等等书籍,断然不提柴瓷了。如此用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问题、回避问题或者缄默不言,无形中造就了自我否定之嫌。有的学者,宁信其无不信其有,在其一部古陶瓷专著中无根无据直陈其言:“对柴瓷我持否定观点,这里不予讨论。”业内上上下下的古陶瓷考古与研究者对柴窑柴瓷存在的如此反常心态,令人为之担忧,担忧这个千年古瓷面临着泯灭之灾。怎能拯救于它呀,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一时也不知所措。



作者:61.52.116.* (2008/4/29 10:53:21)   回复此贴
  回复: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 第 2 楼

柴瓷考古发掘无果,在古陶瓷研究中一度曾是个断层或空白,这是历史事实,我以为应持客观的态度正视它。科学再发达的国家也穷尽不了考古的所有课题。在一个国家里,由于条件限制和种种原因遗留下一些考古问题尚未解决,这是很自然的事,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丧气,以至失去对此一民族文化成果的自尊自信。

鉴于上述状况,由柴瓷的隐秘所引发的种种风波,在国内古陶瓷考古界、学术界和出版界已出现的上述反映深为不安。并由此感到如听之任之,麻木不仁,对自己拥有的此一文化财富习焉不察,不知珍重;或不负责任,随波逐流,必将导致自毁文明,愧对祖先,愧对后人,留下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同时还感到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自觉到了各自应尽之责的时候了。

此后,特别是看了***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用‘三个代表’的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同志还强调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和弘扬,使其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让民族文化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胡***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同志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出发,对文化建设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新的要求。一代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重视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令人十分鼓舞。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的象征。老祖宗留下来的件件历史文化遗产皆是民族文化的记录和民族历史的见证,任何人也不可以任何借口轻易否定或随意丢弃它。早年一位海外华裔学者对此曾十分关注地指出:保护民族文化炎黄子孙人人有责,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宝贵遗产。慷民族文化之慨,谋自己之名实不可取。


作者:61.52.116.* (2008/4/29 10:53:39)   回复此贴
  回复: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 第 3 楼

(二).探索柴瓷隐秘的新思考

    六十年代初,作者在河南的省报一度担负过文化动态的编采任务,专业报道之需要,曾与文博界有过不少工作接触,还在专家的指引下观赏过一些出土的古陶瓷器和青铜器之类的文物,参阅过一些考古新发现的资料,从而激发了对古文化学习、研究和报道的兴趣。尤其对古陶瓷文化情有独钟,因为柴、汝、官、钧以及唐三彩等古陶瓷器均产于河南,并早已享誉古今中外,有的还通过古丝绸之路,水陆陶瓷之路,远播五洲四海。历史告知世人,河南古陶瓷艺术家们曾为中华民族古陶瓷划时代的辉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河南位居中原,是中国古陶瓷文化主要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现代的河南人及至国内外的炎黄子孙们一向都十分珍视祖先的历史贡献。追昔抚今不负时代所望。这是我由衷的感悟、关注到考察研究柴瓷的思想基础,自觉责无旁贷所使然。

    十年浩劫之中我受到严重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始被平反恢复新闻工作,又重操旧业。一次,会同新闻界老友去省博参观访问,在陶瓷展馆,专家介绍河南古陶瓷史,又讲到柴瓷曾在历史上获得很高的殊荣。对此我深感兴趣,这正是我早年采访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此次对专家的咨询,使我又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亦了解到他们对柴窑窑址勘探无果所带来的困惑等等。我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们所处困境,觅不到窑址,得不到出土瓷片或器物,科研因无参照物作标本无法进行而着急。但因我缺乏考古专业常识,当时,弄不清也弄不通离开窑址和瓷片还有无别的门路能启动考古科研。



作者:61.52.116.* (2008/4/29 10:54:0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 第 4 楼

在我进一步研究了一些古文献资料之后,感到有关柴瓷的特征,古文献里多有记载,并且记述的比较清楚,觉得起码可以作为研究柴瓷的线索。同时我反复在想,柴瓷产于河南,后周皇室成员文武大臣有不少是河南人,葬于河南的后周要人们的大量陪葬之柴瓷总会时而出土面世的,而问题是柴瓷数百年世不经见,如不利用线索研究它、了解它的品貌特征,即使出土面世,放在眼前也不一定会认得它。也许就是这个思路驱动吧,曾使我这个非专业之人,对如何揭开柴瓷之谜竟时而萦怀。但过去在“杜撰说”此一权威定论的影响下,科研立不上项目,以至长期无人问津,对柴窑柴瓷的研究探索似乎无路可走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一切错误的东西都在纠正之列。此时,也只有此时我才渐生走自己希望之路而再试身手。



作者:61.52.116.* (2008/4/29 10:54:18)   回复此贴
  回复:中国古柴瓷的发现与考证 第 5 楼

(三).幸然发现似柴之瓷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中国两岸三地和国外的记者纷纷到内地采访。此时,我负责省里这方面的接待工作,有诸多的直面交流机会。一次,有位搞古汉文化报道的资深记者言谈之中曾流露出对产自河南的柴汝等历史名瓷的深厚兴趣和高度赞誉。趁兴我告诉他:几年前,我去一粗陶市场买花盆养花,意外地发现收藏了两件古瓷,瓷胎薄而明亮,制作甚是精美。根据有关古籍资料所载,我觉得很象柴窑之瓷。他听了我的陈述十分惊喜,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快拿给他看一看,我很快满足了他的要求。谁知一看竟爱不释手,反复端详,连声称赞。我问,你看它象不象柴瓷?他比较谨慎的表示因缺乏见识尚说不清楚,仅可说它具有柴瓷的不少特征。并转而反问我,你说象柴瓷,有何见教?我说不敢当。仅可根据古文献上“四如”的提示作个比照。这“四如”(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后三如,此两件器物全都能对上号,唯有这第一“如”是个缺憾。他表示也亦有同感,说他知道的也仅是古文献里讲的那些特征。并抱憾地对我说,要是这两件东西是天青或天蓝色就好了,那就无疑可以认定了。我们不了了之的一番议论,彼此交换了对柴瓷的简单认识,没想到竟成了放不下的话题。

    陪友人采访了些天之后,临离境前,他恋恋不舍地要求再观赏一下那两件古瓷。我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又再次交流了一番,并透露了我研究柴瓷的信念和一些设想。他中肯地表示,事实已证明,你设想的这个研究之路颇具可行性。彼此共同认为,通过收藏途径搞到似柴之瓷的实物,再根据古文献里所提示的柴瓷之特征,做比照、印证性的研究,这个办法既简单直观又现实而可行,搞出的成果再经过现代科学的检测验证,可靠性就更大了,要比传统的方法——等待窑口被发现,再去发掘考证积极而可行得多。彼此都觉得,如照那个老路子走下去,恐怕再等几百年也很难搞出成果来。因为柴窑窑址有些专家认为可能在后周京城或周边的开封、中牟至郑州的地域之内。这里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窑址可能被淹没在五六米深的黄沙之下。发现发掘谈何容易!



作者:61.52.116.* (2008/4/29 10:54:3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1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3,356.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