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名臣阎世绳

    中华阎氏网 2012年5月20日 百科


阎世绳(1633-1706),字宝贻,号朴斋又号丹崖。阎介石第三子。生于昌乐城邑。三岁丧父,靠母亲田氏抚养。壬午年(公元1862年),土寇攻城邑,十岁的阎世绳随母亲避难于城东南淳于庄赵大舅家。当时正值冬月,日暮时,土寇突然窜至村中,母子慌忙窜赴山岩谷穴中,幸免于难。十七岁府考及入学均为第一名。十九岁,娶青州状元赵秉忠侄孙女为妻。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以殿试第三甲第三名考取进士,御试《汉书》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巳未(公元1679年)充殿试分校官,得士八人,包括榜眼孙卓。乙丑(公元1685年)二月充纂修《会典》官,丙寅(公元1686年)闰四月,钦点东宫讲官(皇太子讲官)文华殿侍讲,八月会讲。赐宴文华门外,颁赏给表里,载《皇恩纪略》。丁卯(1687年)八月,《会典》告成,随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十月转左春坊左谕德。赐宴乾清宫,与满汉大学士、六部正卿同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覃恩诰授奉直大夫,并追赠父母如其官。同年十月,充武殿试授卷官,钦赐银十二两、缎三匹。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十七岁的阎世绳休致归里。他一生著述丰富,任翰林院检讨期间,修《鉴古集览》历时三年告成。他还校阅《日讲易经解义》,康熙皇帝称其"品行端凝,文思渊博,艰巨词苑,奉职无衍"。  

阎世绳具有高尚的情操。他说"十余年寄食长安依然故我,未尝知为官之乐,亦不知罢官之苦,安分知止,寒士风味也"。告归后,致力于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在城东建造文昌阁魁星楼,阁下设"敬业堂"以课子孙。复设"义学二区以处贫士不能延师者","营陵人文为之蔚起"。据《昌乐县志》记载,阎世绳所建"义学二区",为昌乐最早的书院。他对振兴昌乐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对后代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与其子孙们一道,以博大精深的学问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花费40多年的时间,编写了昌乐第一部阎氏族谱--《阎氏家乘》。该《家乘》以明代阎介石的宗派一帖为依托,拜墓碣而阅名字,访宗老而辨本支,于康熙五十三年完成。《家乘》先之以世系图、纪,继之以志传家训,其谱例之完善堪与宋代欧阳氏、苏氏、清代法氏、纪氏谱牒相媲美。书中以满汉两种文字全文收录了康熙皇帝对阎介石、阎世绳、阎愉祖孙三代及其妻室恩封褒奖的诰敕6篇以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如当朝太史李渔村所著的《阎介石先生传》、康熙三十九年状元、翰林院修撰汪绎所著的《丹崖府君暨赵太君行述》、康熙十二年状元、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韩菼、翰林院侍讲加三级年羹尧等所著的四篇《贞宪先生祭文》等。而阎世绳所著的《朴斋闲笔》以笔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民俗以及自然现象等多方面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他所著的《家训》卷,包括《祠堂记礼》、《丧礼校伪》、《友恭会约》、《训言》等文章,极富哲理,对后世影响很  

该《家乘》经嘉庆五年、同治年元和民国四年三次续修重刊而成为一部卷轶浩繁史料众多的历史巨著。一部《阎氏家乘》,仿佛是一部清代社会的缩影,周寅清称此《家乘》通于国史焉亦可"。


分享按钮>>清康熙癸亥科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阎世则
>>保定昝村——东汉大将公孙瓒自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