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名臣大儒阎循观

    中华阎氏网 2012年6月10日 百科


阎循观(1724-1771),字怀庭,山东昌乐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乾隆七年(1742),阎循观年仅十八岁就考中举人,后讲学于麓台书院。阎循观在麓台书院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麓台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阎循观因病去世,年仅45岁。他去世后,韩梦周继续在麓台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人把阎循观与韩梦周,并称“山左二巨儒”。
 麓台书院系明朝进士刘应节所建。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可算得上齐鲁大地上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它坐落在潍坊市风景秀丽的浮烟山东麓,地属老潍县。书院因麓台而得名。麓台,相传为汉公孙弘墓,台高约7米,占地400多平方米。日暮时烟云缭绕,似身临瑶台仙境。台南有元代状元张起岩《麓台秋月》诗碑。“麓台秋月”在元代就是潍州八景之一。   
 由于浮烟山地处古营丘、平寿、下密三个政治中心之间,所以浮烟山自古就是山左北海名士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的宝山胜地。   
 乾隆年间,阎循观到麓台书院攻读、讲学。在这里,阎循观成为一代文化名人。可以说,麓台书院造就了阎循观的功名,阎循观把麓台书院建造成了闻名省内外的一流学府。
相关事迹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天,礼部在北京举行会试。阎循观从麓台书院进京赶考。这次考试,由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七年(1742年)探花卢文弨任阅卷官。他分到阎循观的卷子,发现文章写得辞简淡醇,非同一般,各阅卷官争相传阅了这份卷子,都赞叹不已。于是,卢文弨将这份卷子呈荐给会试主考官刘统勋(诸城人,刘墉之父),力争推荐该卷为第一名。而刘统勋没有采纳。卢文弨再次抱卷上堂,与刘统勋争辩:“不应该失去这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刘统勋仍然没有重视这位山东老乡的卷子。名次确定后,其他分校官已经退堂,卢文弨感觉非常惋惜,于是抱卷痛哭起来。这个事件,在翰林院引起了很大轰动。卢文弨由此还得了个“抱经先生”的雅号。为了记住这件事件,卢文弨竟然把自己的堂号命名为“抱经堂”。他精心校堪的数万卷图书,至今仍保存在这座闻名全国的“抱经堂”中。   
   这次会考,阎循观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他的文名却在京师传播开来。受到很大打击的阎循观,从此无意科举,继续与弟子讲学于麓台书院。
   乾隆二十三年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阎循观倡议扩大书院,建成南屋十间、东屋三间,可容百余人就读。书院又置学田数十亩,供贫穷学子生活之需。歉收之年,师生以学田收获的黄豆、地瓜和蔓叶糊口。   
   麓台书院既是教育、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场所。“四书”、“五经”之外,宋、明理学大师的著作也是书院的重要读物。阎循观和他的弟子们的讲学活动,也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阎循观著有《尚书读记》一卷、《春秋一得》一卷、《西涧草堂诗集》四卷、《困勉斋私记》四卷。这些著作全部被《四库全书》收录,这就奠定了他在山东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地位。   在阎循观的影响下,潍县韩梦周、刘以贵,昌乐阎循中、阎学尹等学者,也相继在麓台书院攻读、教学,并取得了卓越成果。阎循观、韩梦周、刘以贵,以卓越的儒学成就,被《清史稿·儒林传》收录。   
   书院还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相互进行讲学,使教学活动与社会上的学术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   
   “讲会”时,全省各地慕名来听讲者,不胜其数。如考中进士后,官至宗人府府承、顺天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掖县毛式郇;考中进士后,官至协办大学士、咸丰皇帝恩师、滨州杜受田父子;再如潍县大名鼎鼎的协办大学士陈官俊等等。由于书院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成绩斐然,朝廷派出学使以及山东学政不断来麓台视学选贤,麓台书院为朝廷输送了大批人才。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他人的苦劝下,阎循观又进京参加会考。这一年正巧卢文弨仍然任分校官。揭榜时,侍郎刘荫榆唱到第九名,发现是阎循观,激动地对大家说:“当年卢某为其抱卷流涕的阎循观这次真考中了,我们可以为他鼓掌了!”大堂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按照惯例,前十名新科进士,要受到皇帝的接见。阎循观考中第九名进士,自然受到了皇帝的接见。乾隆皇帝询问了他的家世后,乃知阎循观之曾祖父阎世绳曾任康熙年间的皇太子讲官,给雍正皇帝当过老师;阎循观之祖父阎愉曾任工部主事;阎循观之从兄就是当今被皇上十分器重的工部左侍郎、二品高官阎循琦。乾隆皇帝非常佩服这位新科进士,钦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这是中央政府考察干部的职位,非常重要,阎循观在位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件事情,“必详核比例,准情酌理而后定稿,决不随方就圆”。他办事十分廉洁,出差时“自带麦饼”以防“因食误公”。他的这些做法,当然不能吻合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官仅3年,他便因病告归。告归后,又重返麓台书院,继续他心爱的教学和著述工作。
   相关作品除《四库全书》收录了阎循观十卷著作外,尚有《西涧制义》、《论语谱》、《毛诗读记》、《名人小传》、《见闻随笔》等书录有他的文章。另外还有许多诗篇如《白狼河》、《营邱》以及《夏季咏物诗》等,至今在潍坊一带仍广泛流传。
阎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是愉第三子廷倩的独生子。与循琦公是亲叔兄弟。循观公幼遭不幸,六岁丧父,十一岁丧母。先随伯父廷佶,在建昌府读书;后从营丘大理学家、大隐士滕刚字建三学习。由于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砺志刻苦、学艺优赡,青年时代,便在京师及山左文坛负有盛名。如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循观公年方十七岁,应山东乡试,行取第二十三名举人。乾隆二十二(一七五七)丁丑科,礼部试天下士,循观年三十一岁,赴北闱试。翰林院侍读学士卢文弨允阅分校(即阅卷官,亦称房考官)。他看了阎循观的试卷,觉得文章风格独特,穿穴理窟、登程朱堂奥,醇雅超俗,透着考生的玉质和受业的非凡。卢文弨如获经书一般,立即将试卷呈给主考官,主考刘统勋,以『寂寥费善』,弃之一旁。卢文弨抱着阎循观的卷子,上堂与主考言:『不宜失此士』力争。其它同考官争相传阅,皆赞口不绝。秀水郑君炳;任邱李君廉衣;武士庄君本淳尤叹息不止。杭州陈勾山先生深如文者,素此卷阅之谓:『此生。堂当置第一』(应点状元)主考不明,科场纷纷,阅卷官诸公,都为循观鸣不平。事情传闻于世,京都大学士汤萼南亦说:『此生不但可为状元,当列玉堂第一(玉堂:宋朝以后指翰林院;第一:指翰林院修撰职)』。阎循观的试卷,以范文刊行于世。卢文弨亦获『抱经先生』的雅号。卢,浙江余姚县人,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探花,时任内阁中书省善书。后曾为阎循观致写《哀辞》』(详后行述)揭示了这次科场内幕。《明清进士传略》云:『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会试,刘统勋出典正主考。副主考两位:礼部侍郎介福,字受兹(满人);礼部侍郎金德英,字幕斋,浙江仁和县人,乾隆元年,丙辰科状元。这次考试命题[藏文仲其]』一句,[在上位不]二句,﹃一箪食,一加焉。﹄诗试题:『赋得﹁循名责实得田字。’这此中会元、壮元者,浙江嘉兴人,蔡以台,字季宝也。』循观公,反落『孙山』之外。后与诸城刘家稍有龌龃,与刘大人慧眼暂瞢有关。故两家交往较少。同朝梓谊且无友谊之记载。恐为其因。阎循观虽才气超群,但他绝意仕途,选择了离家西北十八里的程符山(今称浮烟山)麓台书院,前后主讲二十五年,受业者,登科第滕达者甚众,人称『进士模子』诩诩兆气,自不可掩。他用实际行为向科举制度证明他的才学实力。 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他在好友再三劝说下进京赴丙戌科会试,擢取二甲六名,即总第九名进士。揭榜日,礼部侍郎刘公阴榆,见阎公名咤于众考官曰:『此生,即当年卢某抱其卷而涕者也!今可为一鼓掌矣。』满堂闻之,皆大噱(噱音绝。大声笑也)。乾隆皇帝亦深爱其才,当殿问他:『工部前主事阎愉是汝何人?』奏曰:“祖父。”又问:“御史阎循琦是汝何人?”奏曰:『伯兄。』皇上对这位出身名门,气度非凡,资禀清粹,悠然台鹤的新科进士,大为赞赏,当即在阎循观名上,书了个『尖角』,即留亦使用的记号。旋即破格钦赐为『吏部考工司主事。』他在任其间,一秉直道考察吏治,毫无假借,每事必详核律例,准情酌理,而后定稿,绝不肯随方就圆,事或龌龃辄不画押。有同任官曰:『看堂官,面心稍降否?』答曰:『吾学何为?岂能随心所欲也!』而责之;取桂林陈文恭所刻《在官法戒录》教导诸吏。他常言:『吾不以肖荐人,为存其廉耻矣;皆执戒律,安见吏不可治也?』诸吏畏其严明,而心怀其德,无不钦服,敛手不敢为非矣。 阎循观在吏部考工司主事三年,以疾告归。时任职官员,春秋各颁禄一次,当其告归时,距颁禄之期仅三日,有友人止之曰:『君资斧艰难,其少留,禄可得也。』循观曰:『吾惧怕贪位怀利以事君也。若尔,是怀利也。』友人叹息曰:『直到一身为社稷,两袖清风出京门矣。』他回乡后,以著书立说自悦。着有《西涧草堂散文集》、《困勉斋私记》、《尚书读记》、《春秋一得》、《西涧草堂诗集》诸书行于世。《论语谱》、《毛诗读记》、《名人小传》、《见闻随笔》藏于家。未几年而病卒仙去。公生于雍正二年四月三十日,乾隆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卒,逝年仅四十五岁。乡人私谥『孝简先生』。皇上诰授『奉直大夫』。卒葬营丘祖营先人墓侧 《青州府志文学传》评论曰:『阎考工,德行学术,真不愧于宋朝诸儒。彼六岁而孤,十一岁丧母,哀毁改葬,祭祀必诚。而自号伊蒿,阴寓蓼莪,诗人之意也。孝可与同乡魏孝子王裒媲美矣。』迨苦心力学,祖承程朱。成进士、历考工、清勤守正,化及吏仆;不肯苟禄,何蛟然哉!而日深砥砺,胸襟宏远矣。乃年寿不永,惜哉矣。乡人谥曰:『孝简,盖其学行实践,诚有不没于人心者矣。』 阎循观事绩《清史稿》中有载;《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有名,其所著多入《四库全书》。阎循观有四子,长子阎学夏,己酉拔贡,后为举人。次阎学高,岁贡生;三阎学宓四阎学游皆为庠生。


分享按钮>>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名臣阎循霦
>>致台湾全体同胞全体何氏宗亲的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