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氏名人-阎始祖泰伯
- 中华阎氏网 2013年1月6日 阎氏名人
<p> 泰伯(公元前1285年正月9日-公元前1194年3月3日)&lt;br /&gt; 据《新唐书》所载,我阎氏家族乃黄帝之裔,黄帝至周武王的子孙原属『姬』姓,武王伐纣灭商创建西周,封泰伯的曾孙仲奕阎乡为爵。从仲奕始以地为姓,此乃阎姓的开始。武王封仲奕是为祭祀泰伯,所以阎姓的第一世应是泰伯,即阎姓始祖。&lt;br /&gt; &amp;nbsp;&amp;nbsp;有关始祖泰伯的许多美妙传说与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千古不灭。当时在陕西渭水流域,岐山下周原地方(今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太王古公亶父(黄帝三十七代孙约公元前十二世纪)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宽厚,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季历之子名昌,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周太王的欢心和宠爱,太王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再传给姬昌。曾说:&amp;ldquo;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amp;rdquo;(《史记》卷四《周本论》)。&lt;br /&gt; &amp;nbsp;&amp;nbsp;泰伯闻太公之言,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了二弟仲雍,准备了马匹、行李和一些干粮,趁父亲有病之时托言王衡山采药,离开周原,行三千里路,来到了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无锡梅里(今梅村镇)避居下来(史称第一让)。不就周太王病逝,泰伯与仲雍奔丧回来,季历与众臣要求泰伯接位,泰伯不受,丧毕仍返江南。周国仍由季历继位(这是二让),后来季历被商暗害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和侄昌再次要求他继位,泰伯仍不受便有其侄姬昌继承(即第三让)。史称『泰伯三让天下』。梅里人民尊称泰伯为『让王』,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从此中国进入了八百年的周朝。&lt;br /&gt; &amp;nbsp;&amp;nbsp;&amp;nbsp; 泰伯在梅里住下后,引导当地人民挖河渠,兴水利,养蚕桑,种稻谷,断发文身,开发荆蛮,使梅里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食』为『全熟食』,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人们采用『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了《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无锡梅里一带各方面都出现了飞跃发展的局面。泰伯备受当地居民的爱戴和尊敬。『归之者千余家』。后来大家一致拥立他为国王,建立了第一个号称『勾吴』的蛮夷小国,开创了吴国的历史。&lt;br /&gt; 泰伯让王的崇高德行,深受历代朝野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敬仰。唐代诗人皮日休写了七绝一首:『一庙争祀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芬,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乐赶出南京,来到泰伯墓时感慨万分,写了《题泰伯墓东壁》诗八句:『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墓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三千多年来,歌颂泰伯及梅里,勾吴的诗歌有记载的不下三百首。&lt;br /&gt; 泰伯四十岁到梅里,教化乡民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泰伯生于农历正月初九,卒于农历三月初三,为纪念他『三让』高风亮节和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从汉代起人们分别在泰伯建吴和开拓的梅村镇以宅为祠和庙,在铁山上建造了泰伯墓-----皇墓,在伯渎巷南立庙,称泰伯生日与忌日,一二十万村民从四乡八镇敢游泰伯庙焚香参拜『让王爷』家家户户置办酒肴,赴泰伯坟前祭奠。周武王克殷后,大封诸侯,寻找泰伯后裔,得泰伯曾孙仲奕封为阎乡为爵,以后以乡为姓,随姓阎,因此阎姓应尊泰伯为阎姓始祖,距今已近三千一百年矣。&lt;/p&gt;</p></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