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连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连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三千年亲情一脉传 ——中国上党连族与闽粤连族关系 已阅:7037 / 回复:18(楼主)

文/     连云山 (原载《中华连姓》杂志 2006年第1期(总第5期) 第35~45页)本文对中国大陆连姓氏族源流作了科学的历史考察,以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互相了解,振兴中华民族。

                                                   从北方人民三次大南流说起
        连姓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的一个小支,欲知连姓氏族在中国大陆的源流,需先对中国历史上北人南流史实略作数语的宏观简述:
        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是北方黄河流域的炎黄二帝。黄河流域两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夏商周三代到魏晋时期,黄河两岸的中原地带,一直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发祥地区。那时,长江南岸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出来,处于蛮荒状态,人口也很稀少。西晋未(公元317年)中国北方发生了持续300年的大战乱,北方人民开始从黄河两岸的中原地带向南迁移,开始了对长江以南的大规模开发。
西晋未年中央政权腐化,政治软弱无能。各地方势力普遍追求更大的权力,图谋夺取中央领导权,无止尽地聚敛金钱和尽情地享乐,于是爆发了司马氏八个王子为争夺帝位互相交战的“八王之乱”。各少数民族也起兵反晋,杀进中原,加入混战,史称“五胡乱华”。晋元帝渡江入南京,开始了东晋十六国混战,先后有八个民族在中原建立过23个政权,使战乱持续297年,也就是近300年。300年间黄河两岸人民遭到无穷苦难,死亡累累。昔日中华民族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停滞和倒退300年。到公元 581年,隋文帝杨坚灭周统一中国,才停止了战乱,遂出现了隋唐经济大发展。
        在这场300年战乱中,中原地带的许多地方,不断出现《晋书·食货志》说的“白骨蔽野,田园荒废,民多饥乏,奔迸流移不可胜数”的悲惨情况。因此,中原士族和平民多避祸求生,被迫从黄河两岸的中原地带向南方逃亡迁移,史称“流民”。士族和老百姓逃亡避祸的地区北起上党,西连弘农,东至淮阳,南到寿县和固始。一批一批的南逃人民在长江北岸停了下来,再设法渡江南逃。当时为安置南逃“流民”,在安徽芜湖到南京一带南岸设立的侨州、侨郡多达16个。《晋书·地理志》说:“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渡江者又多,是时上党百姓南渡,乃侨立上党郡,共为四县,寄居芜湖两岸……”后再南迁。
        这是中国历史上北方人民首次大规模南移。他们在江南的活动,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为中华民族开发江南作出重大贡献。
        第二次北方人民南迁发生在唐末五代和宋初。
        第三次在元末明初。
        第四次在清初。
        第五次在二十世纪初年。
        到达南方的士族和人民,一批批向江、浙、闽、粤沿海发展,其中一些人迁往台湾和南洋各地。
在这几次北方人民南迁中,山西上党地区连姓亦在其中。因上党是北方要地,兵家必争,战乱首当其冲,向南逃亡的人群中,不会没有连姓士族和平民群,此为势所必然,虽然他们人数较少。
        近五十年来,笔者因先在军中服务,后在《人民日报》任记者和国际评论员,有幸走遍中国大陆的北方和南方,走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和沿海地带。连姓在中国很少,但在河南、安徽和浙江,都碰到过几个连姓小村,后又在福建和广东沿海惊奇碰到几个连姓小村。每个连姓小村都有一个明显特点,即是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建设学校,让子弟上学。笔者是山西古上党连氏子孙,能在千里万里之外碰到与笔者同姓的连氏族人,自然感到非常亲切。每次碰到这种在中国稀有的与笔者同姓人又有特点的村落,都要打听他们先祖来自何地、何年来到南方、现有几村等等。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说先祖来自北方山西,多言上党,详情不知。笔者由此心中积下疑团,希望将来研究一番,但人生艰难,坎坷曲折,世事纷纭,红尘滚滚,最近几年才得如愿。


作者:连玮 (2008/1/17 20:38:42)   回复此贴
  回复:三千年亲情一脉传 ——中国上党连族与闽粤连.. 第 1 楼

连姓族源地探寻
        中华民族是注重历史记载的民族,历朝历代国家大事载入史书,是为官修正史。民间望族和百姓也都有族谱家史代代相传,是为民间信史。它对促进本族互助与社会友好和经济文化发展均有良好作用,并可弥补正史的不足,具有中华文明特色。
        中国很多姓氏都有族谱流藏民间,连姓自不例外。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姓以人显,人以名显,名以官显。连姓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无人为帝为王,也无人为重要达官显宦或特大名人,所以几千年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姓。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古老的氏族,正象黄帝为姬姓,夏禹为姒姓,都是小姓,却是古老姓氏一样。因此,考证连姓几千年氏族源流,虽然也并非易事,但因是小姓,氏族比较单纯,考证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考证连姓氏族源流,应查明数事:一是连姓来源,二是族源地点,三是本族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四是迁移情况。现分述如下:
        中国大陆连姓来源,史有两说:一说为上古陆终氏第三子惠连之后;一说是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之后。我在1985年撰写的《中国大陆连姓氏族源流考》(《山西史志通讯》1986年第6期登载)一文中,较多介绍了惠连氏之后一说。对齐国大夫连称之后一说,因涉及周武王分封诸侯等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大,故只略而言之。并说明了史书“各说不一,不知孰是”。后来我对两说继续作了比较研究,学海浩瀚,尽力搜求,据史以考,析疑辨误,追根究底,务求其是,终于弄清了真相。这就是,惠连氏之后一说,史料单薄,年代久远难稽,应属传说性质。而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之后一说,不但有多种历史记载,其它史实也可印证,并有地下出土文物记述可据,史料丰富,证据充分。
        据《左传》、《史记》等正史和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明《万姓统谱》、《姓氏博考》等共有两种记载:一种记载是,“连姓,周公之后,上党开宗,葵丘著迹”,这里明确指出连姓是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未提连称姓名,但“葵丘著迹”,即指连称。另一记载是,“连姓,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之后也,葵丘著迹,上党开宗”,这一记载未提周公之后,但明确指出连姓是连称之后。这虽然只有几句话,但包括了连姓族源、重大事迹和族源地等内容。
        但是,周公和连称是什么关系?是否亲属关系?齐国和上党当时又是什么关系?能否扯到一起?齐国是吕尚(又名姜尚)封国,连称既为齐国大夫,为何不姓吕、姓姜或姓齐,偏姓连名称?连称父亲和祖辈为谁人?属于那个宗族?齐国是周武王灭殷后的首封大国,享有几乎等同于周天子的特权,连称有何资格担任齐国大夫这样的高级职务?齐国在山东临淄,为何连姓不在齐国开宗,而跑到山西上党开宗?……
        这些问题必须弄清,但是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需要研究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大量的有关考证,才能作出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

作者:连玮 (2008/1/17 20:39:18)   回复此贴
  回复:三千年亲情一脉传 ——中国上党连族与闽粤连.. 第 2 楼

鲁周公伯禽、齐太公姜尚、连称
        要弄清这些历史问题,必须从周武王分封的历史背景说起。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在吕尚辅佐下,进军殷商首都朝歌,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武王灭商后,随之分封亲族诸侯于全国,即将兄弟10人和叔侄近亲40人,分派各地,担任公、卿、大夫贵族统治职务,以“屏藩宗周”。在全部封国中以齐国最大和最重要,鲁国为次,其它皆为中小诸侯国。齐国吕尚又名姜尚、姜子牙,是周文王师。文王去世后,其子武王继位,姜子牙是辅佐武王灭商兴周的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姜子牙女邑姜是周武王正妻,因此,他是武王岳父,也是武王子周成王的外祖父。故武王灭商后,首封姜子牙于齐国,称齐太公,又称姜太公,并赐一项特权,其名叫做“专征伐”,可以征伐叛乱和有罪的诸侯,权力很大,地位特殊。连称就是在这个春秋第一大国的齐国任大夫的。大夫为何官?周代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为周天子,即周武王、周成王。其次是公、卿、大夫。公即诸侯国的国君,卿多主管政务,大夫多主管军事,掌握军权。连称即是在齐国主持军事,掌握齐国军权的。他在齐国调动军队守卫边境和指挥军队围攻齐宫,杀死齐襄公即是明证。连称既为齐国大夫,为何不姓吕或姜,因为他不是吕尚亲族的人,而是周武王弟周公旦族系的人。据上党出土的石碑文物记述,连姓是文王后裔,武王弟鲁周公的直裔。鲁周公亲族怎么能到齐国任职,掌齐的军权?这中间有特殊原因。周初大分封时,武王首封吕尚于齐国,次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国,称鲁周公。武王灭商后二年即逝世,当时武王子成王继位。但成王年幼,尚在怀抱之中,遗命其弟周公旦摄政辅成王,于是周公旦留在长安,处理朝务,未去鲁国就位,而由其长子伯禽去鲁就位,称鲁周公,亦称鲁公伯禽。连称即是鲁公伯禽的直裔,而被派往齐国任大夫的。在当时,非周天子亲族不可能在齐国担任大夫,掌管齐国军权,是理所当然之事。
        或有人问,周文王姓姬名昌,武王名姬发,连称既为武王之弟周公旦的直裔,为何不姓姬,而姓连名称?这和古代中国人的姓名演变历史有关。周初和春秋时,人们一般没有固定的姓,而只有名。故父子兄弟没有固定的姓相连,如文王十子,长名伯邑考,次名武王发,次名管叔鲜,次名周公旦等等。前面两字是成王对长辈的尊称,不是姓,后一字是名。一般都不冠以姬姓。又如齐襄公兄弟五人,长名猪儿,次名纠,次名小白,次名夷仲年等等。一般都不以吕姓或姜姓相连。故父子兄弟姓名各不相同。以后逐渐以国为姓,如陈、蔡、宋、魏、赵;或以物为姓,如马、牛、杨、柳;或以职为姓,如司马、司徒;或取名字中的一个字为姓等等。逐渐演进为固定的姓。连称即是取名字中的前一字为姓,固定下来的。这是我们应当明了的当时姓氏历史演变情况。

作者:连玮 (2008/1/17 20:39:46)   回复此贴
  回复:三千年亲情一脉传 ——中国上党连族与闽粤连.. 第 3 楼

连姓始祖连称事迹及族群
        到此我们可以简单归结起来说,周朝是中国最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是周武王和吕尚共同创建的。周代初期,被推翻的殷商势力和周武王分封的诸侯,曾不断发生叛乱。主要是依靠吕尚的齐国力量,才粉碎了各种叛乱,巩固了周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所以周是周天子和吕尚的联合政权,联合统治。而两家又是亲家,如同一家。因此周文王的直裔,周公旦的嫡系亲族连称到齐国任大夫,也就不是奇怪之事,而只有周天子亲族才有资格在齐国任大夫,掌齐国军权,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这个历史事实,由清嘉庆时在上党古连族墓地出土的初唐连简的《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碑文可以得到佐证。碑文记载:“连简襄垣人也,周文王之宗裔,鲁元子之胤绪,详诸史册,可略而言矣”。这说明上党连简族系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族系,是受封于鲁的周公旦长子鲁公伯禽后裔,也就是说齐大夫连称是鲁周公伯禽族系的人。连简墓志铭碑文上不言他是周武王直系亲属,而说是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周公旦系,可见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史和族谱世系为据的。初唐承汉魏、两晋和六朝门第制度极严的余风,社会上仍很讲究非世家士族不能做官,族谱世系盛行,不能冒替。可见在初唐时上党连族的世系谱牒尚存,人们可以查看。而上党连姓始祖是春秋时在齐任大夫的周贵族连称,是周鲁公伯禽后裔,西周时非周天子宗亲不能做贵族大夫,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这都是初唐时的社会常识,故“可略而言矣”。
        只是因为上党地区历代为兵家必争的重点争夺地,特别是唐代未年上党经过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和人口南逃,唐以前的上党连族谱牒才散失了。所以上党襄垣现存的连族族谱起自元代,以前没有了,只能靠石碑和墓志可考了。
        连称葵丘事迹,发生在春秋时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名叫猪儿,其弟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一个叫夷仲年,一个叫公孙无知。齐襄公十二年,他命大夫连称派兵去齐的边境葵丘卫戍(葵丘在今山东临淄县西20公里)。当时的军卒都是老百姓自带兵器和粮食义务服军役,故期限为一年,到期后征调另一批百姓军卒轮换,以便军卒能回家种地养老抚少,这是当时兵制。齐襄公答应“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即是今年种瓜时种完即去,明年种瓜时换防回来。但是齐襄公对大臣和军队言而无信,连称派军卫戍一年满期后,齐襄公不给军卒换防,军队不满,连称请求轮换也不准。齐襄公昏庸残暴,数辱大臣,并逐走他的胞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又与亲妹鲁桓公夫人乱伦,杀死妹夫鲁桓公,齐鲁两国之人皆怨恨。于是连称带领军队围齐宫,支持另一大夫管至父和公孙无知杀死襄公,把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即齐桓公)迎回齐国为君,为齐桓公和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治国开辟了道路,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故连称事迹史不绝书。

作者:连玮 (2008/1/17 20:41:30)   回复此贴
  回复:三千年亲情一脉传 ——中国上党连族与闽粤连.. 第 4 楼

中国春秋时代第一伟人齐桓公和他的“束马悬车登太行”故事
        连称既为齐国大夫,为何连族族源地在山西上党?这是因为山东省和山西省行政省区的设置是明朝才划分设立的,明朝以前还没有,二千年前的春秋时更没有。古代将太行山以西泛称山西,以东泛称山东,只是一个很大的地理概念,不是行政区划。春秋时齐桓公首霸,管辖着整个中国北方,当然包括上党。因此连姓的上党开宗,应当和春秋时期齐桓公在北方的活动和管辖范围,以及春秋时齐桓公数十年的霸主地位结合起来才能理解。齐在西周和东周一直是大国,齐桓公曾并35国,地域包括了太行山的上党地区在内。上党位于太行山中心,是一个太行山高原盆地,即今长治襄垣一带盆地。古人因其地势很高,与天为党,故称上党。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期,齐、晋、燕、赵、魏、秦、韩都曾夺取和占有过上党,上党也就不断改变过归属。春秋时齐桓公到过上党,《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周襄王元年,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考城时在会上宣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壁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壁耳山在上党,说明他曾亲自到过太行的上党。连称和子孙族人当在此时由齐桓公留驻这个北方重地太行山之巅的上党。连族由此开宗向外发展,所以史称连族“上党开宗”(此外,连称族人的一部分仍留在临淄一带,这部分似乎一直留在山东)。
        上党连族族源地在哪里?在距长治45公里的襄垣县,该县阳泽河村附近30多个村落为古上党连族聚居地,由于历代人口南迁外移,现有人口总共约四千余人。他们一贯重视教育,文化程度较高,这里是中国连族发源地。
该帖子被连玮在2008-1-17 20:43:23编辑过

作者:连玮 (2008/1/17 20:42:54)   回复此贴
  回复:三千年亲情一脉传 ——中国上党连族与闽粤连.. 第 5 楼

北魏至唐宋上党连族记载
        清嘉庆年间,在上党襄垣县阳泽河村连族墓地出土的一块精致的《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记载的墓主人为连简。其祖父连愿,在北魏和北齐时任并州太原县令,其父连公,隋朝初年任汴州博士,迁洛州参军。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到隋朝初年,上党仍是连族活动中心,并不断有人在山西、山东和河南做官,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
            连简墓志铭上说,连简襄垣人,唐初以六郡良家子应募征辽东,战斗先锋,算无遗策,以战功升为飞骑尉,永昌元年卒,寿66岁。万岁通天二年,与原籍河南南阳的张氏夫人合葬于襄垣阳泽河村古连族墓地。
        按永昌为唐中宗李显的年号,时为公元689年。次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周,改元天授,八年后改为万岁通天年号。由连简永昌元年卒,寿66岁上推,他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生人。征辽东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事,是年连简22岁,应募从征,以卓越战功升补为飞骑尉。据《唐书·职官志》载,飞骑尉为朝廷禁卫军武官,“贞观十二年设置,秩从五品,朝会则周卫升阶,巡幸夹驰道,衣五色袍,乘六闲马”。由此可知连简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骑兵禁卫军军官,他的职务为尉,译为现代语可称为司令。所以连简为李世民的骑兵近卫军司令。
        连简的这块初唐墓志碑形制,在中国罕见。全碑六百余字,行距字距整齐。文体以散文和骈体交相使用,字体以篆、草、行错落而成。楷书苍劲严整,行草书飞动飘逸,古朴庄重和生动活泼同时融合在一块碑上,有很高史学和书法价值。又其中年月日均为武则天造字,人皆不识,以为奇书。此碑出自名书法家之手,刻工精致。连族家谱序文说,此碑于嘉庆年间出土后,前来上党任职的清朝官员见后俱皆惊叹,历代都有官员拓印作为贵重礼物赠亲友。光绪末年后不被人重视,故弃置于外,任风吹日晒。笔者于1986年来此地调查考察时,在一个破庙角落乱砖中寻得此碑,擦洗去尘土后细细观察,见其虽已风吹日晒九十多年,仍然字迹清晰,其文字和书法价值极高。笔者建议当地作为一项贵重的档案加以保护,当地文博馆立即接受建议,从乱砖中起出移置室内存放。
        在距离襄垣百里以外的沁县连家庄,发现了几块宋代初年连族墓志石碑,据记载唐末宋初,襄垣连族中有部分人为避战祸迁移于此。可见在唐末大战乱期间,上党连族有相当数量外迁他乡。
        关于上党连族向南方迁移的时间等问题,前已说明,东晋时中原人士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大批南迁,其中当有上党连族人士,应无疑问。但是严格说来,这还只能是一种推断,因为无论正史和地方志书和族谱上,都没有这次南迁时有上党连姓的记载。但是晚唐五代和元末明初,上党连族由上党和河南迁往闽粤,则是有史书和族谱记载可查的。虽然记载零散简单,或有头无尾,有尾无头,很不全面和系统,但惟其如此,才符合当时有战乱或非常事件的情况,不能与和平迁移可比。惟其如此,就难免有遗漏差错记载,值得研究考证了

作者:连玮 (2008/1/17 20:44:0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8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连氏论坛  执行时间:462.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连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