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文化古迹】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三)

    中华艾氏网 2013年4月8日 万家姓


四、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况
艾姓人口迁徙是引起各省艾姓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排序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原因,了解艾姓人口迁徙情况能为各宗族寻根问祖提供线索,故特辟本节详细介绍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况。
引起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一是历朝历代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如北魏孝文帝率鲜卑族从代北地区迁都洛阳,移居中原,推行汉化政策,于是产生了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为艾姓,使这一地区的艾姓人口猛增,致使河南郡(治所洛阳)成为艾姓的望出之郡,并鼎盛一时(详见注6);又如明朝初期由江西省往湖南、湖北移民(人口史学界称之为“江西填湖广”)以及明军(主要来自江西省)南征和屯垦云南省;再如清朝初期由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往四川省移民(人口史学界称之为“湖广填四川”,详见附录8-2)及由关内往关东三省移民;四如抗日战争期间从北方和沿海向四川省移民(详见附录8-2)。二是因战乱而外出避难,在历史上有3次战乱(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直至五代十国末期、靖康之乱后的两宋相交之际)而导致大规模北民南迁,如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大举进攻宋朝时,宋朝廷被迫南迁,长江以北数百万人民也纷纷随之逃至江南。到明朝末期,北宋时艾姓第一大省江苏的艾姓人口锐减、退出前七位,而江西省成为艾姓的第一大省,可能与此有直接关系(详见附录8-1)。三是因水旱等自然灾害而外出逃荒。四是因原籍人多地少或无地可种,为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主要是能得到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背井离乡,如自清朝初期至1930年的200多年间近2000万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关内人民“闯关东”,这是东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艾姓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详见附录8-3)。五是为做生意、卖手艺等而在外地落户,这是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上千人先后迁徙到云贵粤桂等地的主要原因。六是奉命到外地任职,如陕西省米脂县“小艾”宗族迁往各地的始迁祖大多属于此类。七是为躲避官府招募兵勇、缉捕或仇敌报复而远走他乡隐姓埋名。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介绍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形。
1、艾姓人口的宏观迁徙情形
根据艾姓人口在远古、上古、中古、宋末、明末和当代各个时期的分布情况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上述对迁徙原因的分析,可以从宏观上推断出艾姓人口的大致迁徙情形:
1.1、 甘肃省艾姓人口到北宋末年已退出前四位,到明朝末年以后更退出了前七位,这与天水郡和陇西郡在远古、上古和中古前期是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不相称的。说明从隋唐至北宋末期(公元581—1102年)的500多年间,主要是唐朝晚期到五代时期,这一地区的相当大一部份艾姓人口陸续迁往了外地。大致迁徙方向为:一是往东迁徙到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等省,这可能是陕西省艾姓人口到明朝末期后进入前三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往南迁徙到四川、往东南迁徙到湖北等省。主要是往南迁徙到四川、往东南迁徙到湖北等省。(参阅附录8)


1.2、 从上节对艾姓人口在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宏观分布情形的分析可知,直到秦汉乃至南北朝时期,江苏省艾姓人口仍不多,而到北宋末年成为了艾姓人口第一大省,且集中了一半左右的艾姓人口,说明从隋唐到北宋末期(公元581—1102年)的500多年间,上古时期和中古前期艾姓人口比较集中的山东、河南、浙江等省的艾姓人口迁徙到了江苏省。上节还提到,江苏省邳县北接山东省郯城县界有艾山,东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在此设置艾县,这里应是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这是山东省莱芜/泰安艾陵艾氏宗族(包括以周初艾子和春秋时艾孔为始祖的两支艾氏宗族)的一支后裔迁徙到这里繁衍生息而形成的艾姓族群。

1.3、 江苏省从北宋末年艾姓人口的第一大省到明朝末期退出了前七位,由此可以推断出,自北宋末期至明朝末期(1102—1626年)的500多年间,主要因为两宋之际、宋元之际和元明之际战乱等缘故,江苏省长江以北的艾姓人口不断向江南的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省播迁,使江西省取代了江苏省的位置,成为艾姓的第一大省,而江苏省反而只留下了少量艾姓人口。据承恩公于1805年撰写的《宗祠碑序》和赞薰公于1914年主编的《艾氏族谱》记载,湖南省永州府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就是于元末明初(公元1356年前后)为避战乱(先是红巾军等各支起义军反抗元朝政府残酷统治的战争,后是以朱元璋、陈友谅等为首领的各支起义军之间争夺天下的战争)从江苏省南京播迁而来。令我不解的是,目前已知的5支江西省艾氏宗族,以宰(九)公为始祖的东乡艾氏宗族迁自浙江省睦州寿昌县(今建德县);以海清公为始祖的修水和武宁等县艾氏宗族迁自浙江省金华县;以唐公为始祖的新建县松湖艾氏宗族迁自四川省;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永丰艾氏宗族迁自甘肃省陇西(确切地说,是从陇西迁回江西省。详见注24),其祖籍虽为江苏省应天府,但不是在宋朝末年以后而是在宋朝以前的唐朝晚期,由应天府迁至江西省吉水县;以孟春公为始迁祖的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虽迁自南京,但那是在汉朝末年而不是在宋朝末年以后。可以说,至今尙未发现在宋朝末年以后自江苏省迁江西省的艾氏后裔,也没有发现在宋朝末年以后自江苏省迁往其他省的艾氏后裔。那么,宋朝末年一万多江苏省艾姓人口中除了留下的少量外,其余的迁到哪里去了?

1.4、 东北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近2000万人于清初至1930年间“闯关东”。由山东省艾姓人口比例下降、从明末的第四位到2006年跌出前十位,而与此相反,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艾姓人口由明朝末期时榜上无名,到2006年分别猛升至第5位和第9位(2010年9月户籍人口数达39612人)的情形可以看出,山东省艾姓人口随着“闯关东”的人群大量地迁徙到了东北,首推黑龙江省,其次是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闯关东”的艾姓人口也为东三省艾姓人口的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迄今已知的辽宁省汉族艾氏宗族迁自山东省、河北省者居多,少有迁自河南省的。

1.5、明朝末年后,江西省相当大一部份的艾姓人口迁徙到了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省,首推湖南省,以致湖南省取代江西省的地位,从明朝末年时的第五位一跃成为当代艾姓的第一大省,而江西省反而从明朝末年时的第一位退居到第二位。由此似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仅明初有“江西填湖广”,而且明末后,江西省可能继续往湖南省移民。(关于移民情况,可参考附录6、附录8)

2、艾姓人口的微观迁徙情况
所谓微观迁徙,指的是各宗族的始迁祖于何时从何地迁徙到何地。各宗族的族谱序言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没有族谱的宗族则靠口口相传。不少没有族谱的宗族,由于时间过长,时至今日,连始迁祖名谁、何时从何地迁来现居住地都不清楚了,留下了无法认祖归宗的遗憾。
邹华享撰《湖南家谱简论》说,通过对湖南省图书馆现存1500多部族谱的研究和统计,于宋元明三朝由外省迁到湖南省的移民中,2/3来自江西省,江西省的移民中,以泰和县为最多,占36%。族谱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现将所掌握的各宗族迁徙情况开列于后,供各宗族寻根问祖时参考。

2-1、江西省
? 以商朝艾侯为起源始祖的江西修水艾氏宗族迁徙情况
修水《艾氏宗谱》(一修成于明洪武28年即1395年)记载:“周武王克殷时,艾侯来朝,降为艾子,封于艾山。今(编者按:可能是1395年)泰山牟县(编者按:1395年时应名莱芜县)东南有艾山。”据考证,此艾侯为修水艾侯。这一史料证明,修水艾侯国第一任艾侯的一支后裔—最后一任艾侯及其嫡系家族于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066年)迁徙到了山东牟国(今莱芜市)东南艾山一带,是为山东艾氏宗族第一始祖。(详见注2-4)
修水艾侯的一支后裔不知于何时迁徙到浙江省睦州寿昌县(今建德县),寿昌艾氏宗族后裔宰(九)公于公元895年迁回江西省临川县礼洞(公元1513年划出临川县东部设置东乡县,礼洞属东乡县),宰(九)公后裔又迁往全国各地。

? 以宰(九)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东乡艾氏宗族迁徙情况
东乡县段墟(又称段溪)艾家《礼洞艾氏宗谱》记载:九公,名宰,字希周,号沧洲。唐长庆辛丑(821年)进士,任治事别驾。董昌作乱时(唐昭宗乾宁二年即公元895年),为避战乱,宰公携二子(三子斌、四子瓒)自浙江省睦州寿昌县(今建德县)迁到江西省省临川县石羊市,又于翌年(公元896年)由石羊市迁至礼洞。(详见注20)
东乡段墟艾家《礼洞艾氏宗谱?分寓例》详细记载了迁出临川县(今东乡县)的各代后裔名录及其迁入地,迁往省内进贤县27支、安仁县(?)16支、临川县11支、余干县11支、贵溪县5支、金溪县4支,共计74支;迁往湖广(含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陕西省、江苏省等地共计64支。其中包括本人迁吉安、其子孙迁南京的千六公。
2009年4月21日二赴东乡县调研,查阅了东乡县东村艾家与鹰潭市、贵溪市、余江县共28村联合编修的《礼洞艾氏宗谱(第14修)?分寓例》,迁往省内鹰潭市、贵溪市、余江县、进贤县等市县者有100多支,迁往外省的有40支。与段墟艾家《礼洞艾氏宗谱?分寓例》的记载有所出入。为便于外迁后裔寻根问祖,现将迁往外省的后裔名字、世次及迁往地开列于下:第8世五九公迁丁原,子孙迁湖北省襄阳、庚三公迁山西省、五四公之子孙迁四川省;第9世千六公迁吉安,子孙迁南京、千七公迁余干县,子孙徙湖广;第10世万二公徙吉安,子孙从军迁南京、庆一公子孙迁山西省;第11世胜九公迁崇仁县,子孙分南京、能一公迁山东省济宁县、十一公子孙迁陕西省米脂县;第12世尧二公迁福建崇安县、仁五公子孙徙陕西凤翔府;第13世瑞三公迁广西蔚林州(查阅地名辞典,无此地名。北宋在广西置郁林州,1913年改为郁林县,1955年改为玉林县,1983年升为玉林市)、舜三公由龙湖迁湖北省襄阳殷家会;第14世明姑公迁海州(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1912年降为东海县);第16世同六公由东村迁汝宁府(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武阳县高家塘;第17世禹一公自东村迁安州龙前乡;第18世春四公由东村迁湖北省广济县武家穴、邦一和邦三公由邱塘迁四川省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特一公迁贵州省洌西(查阅地名辞典,无此地名);第19世科生公由勇湖迁贵州省印江县;第20世福十公和献一公由磡头迁湖北省蕲春县、瑗三公迁广德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广德县)、丙一公由上坊迁湖广、名一公,字去病迁江苏省金坛县;第21世继良和德春由留塘徙顺昌县(今福建省顺昌县)城、季(臻芳)公由磡头迁安徽省和州(今和县);第22世祥四公由溪山迁四川省、嵩一公由隆仪迁江苏省扬州、云孙公由上坊迁湖广;第23世淑二二公由上坊迁贵州省、蕃二六和二七公由扬芳迁安徽省合肥县下塘积小高庙村、绍一公幼子由东庄迁雷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海康县)白袍村、廉三公由艾原迁湖北省荆州长阳县、十二公由董坊迁湖北省监利县陀湾;第24世恭七公由董坊迁湖北省公安县铁牛司、  四九公由上坊避出河南省。第24世以后的外迁后裔无记载。
现已知的东乡艾氏外迁后裔支派如下:
? 第9世千六公,名谦之,字益甫,授迪功郎,任节度推官,约于宋嘉定年间(公元1220年前后)徙居江西省吉安。在吉安出生的千六公子孙再迁南京城。(详见注11)
? 第10世万二公徙吉安,子孙从军迁南京。(详见注11)
? 第11世天佑公,字均佑,行胜九,因任崇仁县教谕,举家迁崇仁县艾坊,有一子:秉道,三孙:旺,行九二、鼎孙、忽孙,子孙分南京。 (详见注11)
? 第11世宽一公于公元1300年前后由段墟迁金溪县琉璃双塘,至今已传27世。
? 第12世庭春公,字幼才,行闰七,由东乡东村迁进贤县下刘坊。
? 千六公或万二公的子孙癸二(号北辰,印澄清,可能是第12世)公于公元1356年前后自南京迁湖南省永州竹溪江边长冲村,至今已传26世。其后裔先后迁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云贵川桂等省,现已找到迁往云南省丘北县和宾川县、重庆市云阳县、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和达县等5支,其中达县艾氏宗族已传至第27世。
? 第13世居正,又称观一公,安庆府推官,迁火田(福建省云霄县城东北,火田乡驻地。唐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归德将军陈政曾屯兵于此,放火烧山,垦荒造田,故名),其裔孙玉一公由火田再迁江西省金溪县陈坊、谢坊。
? 第13世元芳公,字时馨,号坛石,由桐岗迁进贤县池溪。
? 第16世延寿公由上坊迁贵溪县詹沙港。
? 第17世枕一公于明永乐6年(公元1408年)徙安邑(今余江县)邱字塘。
? 第17世受六公于明洪武3年(1370年)由原籍东乡迁湖北省黄岗之中和乡,即今红安县太平桥镇。受六公兄弟7人,长兄受一随父永康留居东乡县,受二迁武汉市江夏区,受三、受五同迁湖北省麻城县,受四迁黄岗市临沙河,受七迁黄岗市与蕲春县之间。
     编者按:由受六公第7世孙似春于清顺治4年(1647年)主编的《艾氏族谱》称,“先人自崇祯己卯岁(1639年)七月既望随带族谱一编,跋山涉水至原籍江西省东乡县,特谒吾族祖南英公。”由此可见,湖北省红安县艾氏宗族与南英公属同一宗派。南英公是东乡艾氏宗族第21世,似春公应是第23世,其7世祖受六公应是23- 6=17世。
? 第9世千六公后裔礼隆公由上坊迁余江县凤岭古塘。
? 第9世千六公后裔庆姑公由上坊迁鹰潭县水古塘。
? 第  世周一公由礼洞迁贵溪县龙岭,已传至第38代。
? 第23世君宪公于明末由东乡迁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龙场,至今已传10代。不知君宪公与淑二二公是否是同一人?
? 第23世钊(七七)公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由艾坊迁金溪县翁塘。

? 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省永丰县艾氏宗族迁徙情况
据修水县征村艾氏宗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编修的《艾氏宗谱(四修)》转载的《艾氏原始》(以下简称《艾氏宗谱?艾氏原始》)称:永丰艾氏宗族出自春秋时艾孔之后,后分二派,一自陇西,一自成都。其在永丰滑石,分吉水县、新干县、乐安县、临川县者,成都派也。滑石中庸公,名正己,因家境富裕,资愈十万,又称十万公。五季(按:宋朝时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即后五代,亦称五季,公元907—959年)期间,由甘肃省陇西迁到江西省永丰县一都滑石滩,遂家焉。生四子,列为东、西、南、北四房,各房子孙先后迁往全国各地。东房祖冲霄第4世孙宗任太平府(明改太平路置,治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1912年废)教授,举家迁于此地,后迁往上海;西房祖冲虚一支后裔问追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迁往陕西省米脂县;西房第3世宣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间迁江西省乐安县望仙源、第3世宪于宋元祐庚午(公元1090年)徙江西省新淦县(治所在今江西省樟树市,1957年改为新干县)渐源;第11世一支迁往浙江省定海,一支迁往湖南省平江县,第20世又一支迁往平江县。南房祖冲和及北房祖冲汉的后裔留居永丰县。
2009年4月16日到永丰县八江乡华溪艾家村调研时,查阅了《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谱中记载的中庸公后裔迁徙情形与《艾氏宗谱?艾氏原始》基本一致,另增加了自公元1583年后的迁徙情况。创修于南宋绍兴26年(1156年)的《艾氏族谱》主编元康公(绍兴戊辰进士、翰林院直学士、承直郎)在谱序中追述了中庸公十世祖德容公以下各代至中庸公的迁徙情况:德容公原籍应天府(今南京市),因其子朋澄、朋清于唐贞元丁卯(787年)获重罪,抄籍,全家30余口逃到江西省吉安府,后迁居吉水县。中庸公之祖父爽由吉水县迁居甘肃省陇西,中庸公及其父贞均生于陇西,其祖父爽和父亲贞并居陇西,独自一人于北宋开宝7年(974年)外出经商,途经成都,于同年到达庐陵之丰阳(今吉水县)滑石滩而居之。另获悉,永丰县境内已找不到北房子孙。(见注24中注解1)

? 以邑公和川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修水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修水县征村艾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省金华县艾氏宗族第11世邑公迁徙江西省分宁(今修水县)安平乡,其三弟川公迁徙江西省分宁仁义乡,是为修水县征村艾氏宗族始迁祖。迁徙时间为公元1020年前后。

? 以康节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武宁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修水县征村艾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浙江省金华县艾氏宗族第11世洪公迁徙江西省抚州临川县万石塘,其玄孙、总第15世康节公因奉命镇守武邑而于南宋初(1135年后)自抚州临川县万石塘举家迁徙武邑(今武宁县)星坪,后移居印港南园(今名大园,即鲁溪镇大堰村艾氏聚居地),是为武宁县艾氏宗族始迁祖。

? 以宋初唐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新建县松湖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查阅第26世外迁后裔佳浪抄录的松湖《艾氏宗谱》获悉,唐公于宋朝初年由四川省到洪都(今南昌市)作官,遂定居于新建县松湖镇下艾家,其后裔陆续迁往本地上艾家、对门艾家和后田乡西门村;第20世清政公由松湖迁泰和县水槎乡,已传至第27世。
编者按:唐公于宋朝初年由四川省到洪都(今南昌市)作官,设为公元980年,当生于940年前后,至今已1070年,传27代,平均每两代间隔1070/26≈41年,太长了。若是南宋初,设为1140年,则910/26=35年,这还差不多。看来唐公于南宋初由四川省到洪都的可能性大。(参见附录11)

? 以孟春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艾坊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柏公后裔艾碧波于2008年9月10日在网上发表的文章称,该宗族的始祖为春秋时艾孔,汉朝艾顺以武仕得封将军,加赠仁威侯,其子孙世仕,徙于金陵(今南京);汉末孟春公官降抚州崇仁把总,遂家焉,是为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的始迁祖;宋末,永椿(大郎)公迁丰邑(今丰城市),其长子林公徙浙江省云和县石塘岭脚,次子柏公徙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联城乡。两宗派每隔三、四十年联合编修族谱,最后一次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
2010年8月9日,艾宇(谱名经炜)发来信息称,南丰县莱溪乡西山村艾氏宗族始迁祖于宋朝时从崇仁县迁来。

? 以世法公为始迁祖的高安县栎山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从渭公于明永乐19年(1421年)撰写的《艾氏初修家谱序》称,“筠州栎山其先,自周时庆忌公出居艾城,以城为姓,世居艾城,历传56世,有世法公,宋嘉定时(编者按:准确时间为嘉定16年,即1223年)仕豫章,摄参理军政事,因兵阻,见古筠政简刑轻,风俗质朴,遂居于城南之泉水坑。公生二子,长八七居士,幼八八府君,由泉水徙居栎山,此亦世法公为始也。”
栎山艾氏宗族第20世孙、庆忌公第75世孙以增公于清康熙壬寅岁(1722年)撰写的《艾氏迁徙总并诗》详细地介绍了该宗族自始祖庆忌公至第74世士润公(公元前515年—清康熙61年即1722年共2237年)历代族人迁徙情况,现转录于后,以供迁徙各地的庆忌公后裔寻根问祖:周元王元年,庆忌公由丹徒(今镇江市)避越,出居艾城;第17世坦公居燕地、垣公居东乡;第19世应永(吊图为应允)公由艾城寓居陈国、缄吉公徙居广昌、良裕(吊图为裕良)公迁襄阳、诉公居太平、程良公寓楚地、侗公宦居泽州;第20世景公由吴国徙居蔡城、凤韶公分居绣水、诩公居南阳;第23世百岩公徙居荆州;第24世登春公随父任家云中、栖凤公商寓闽地、琼春公移居太原;第25世暹公商居建阳、龙公分居建昌;第30世天喜(吊图为天起)公客居江南宁国府;第34世怡公徙居山西、煇(吊图为恽)公居广东、庆公移居宋国、松公居广西、柯公居江南;第38世宇奇(吊图为字奇)居岳州、绣公分居陕西;第39世项和(吊图为顷和)公徙饶州;第40世正、逵公兄弟俱往赣州;第42世麋士公居吴州;第44世摛(吊图为离)公家往抚州、处(吊图为仁表)公居合肥、希缭公徙楚平江、希宙公移居通州、继位公徙居山东;第45世行翠、行翌公兄弟俱家济阳、郡公居海昏、业公居淮、车(吊图为东)公之往江南、兰公之居贵州、众公流寓赵国、静公徙九华;第45世九仪公三遗子居浙江河南;第49世简公徙丹徒、淑公居新余、尧觊公衍派河南、尧恕公居临江、尧宽公客居湖北、光公居安义;第50世和公徙吉安府永丰文水(编者按:湖南邵阳县和公后裔称,和公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唯公居南丰;第53世莘老公由天水(编者按:指江西修水天水崖)宦西川,流寓益州西山;第56世宗正公由西川宦洪都,择居筠南泉水坑,复由泉水迁居栎山;第58世际世公迁居凤鸣巷、贯道(吊图为盛道)公由栎山迁居进贤梭楮(吊图为渚)、盛永公徙(新建县)兰溪;第60世隆仲公移居南京、隆辅公商居福建、隆宝(吊图为隆宾)公流寓蜀地、隆成公居广东、隆恒公迁居山东;第61世功宁公由进贤迁居新邑(新建县)上埂;第62世德华公迁居奉新、德寿公居贵州、德逊徙居广东、德化公商居衡州、德明公居南昌;第63世从良徙南京;第64世先铸公赘居许宅、先铨公迁居源里;第65世(先镛公遗子)起填公居长沙、起封公居万载、起诚公迁居松湖兰溪、起谦公商居河南、起堆公由凤鸣巷迁居横溪花园、起业商寓云南、起增商寓山东登州府、高载公、安载公分居前房;厚载公分居西房;原载公、与载公分居后房;英载公分居东房;宾载公、隐载公分居中房;洪璋公由兰溪分居(丰城县)陇城;第66世继绳公徙北京顺天府;第68世尚侯公分居源里下房、良草公分居新建上坪、尚奖公迁居湖南新化县之小溪、尚毛公客居小溪口,后迁高邑荷塘;第72世名阐公遗子客居湖南巴陵县;第73世荣  公、荣咙公、荣阳公均客居四川酉阳州;第74世士柿公、士粟公由中房商居贵州平远州、士遐公、士近公由东房商居淮安安东、士润公商居贵州。
编者按:每人前面的世次序号是作者根据吊图标注添加的,并按世次顺序进行了前后移位,还增加了6人。此文章中没有提到迁徙重庆市大足县的第73世荣藩公,也没有提到迁徙到湖南省邵阳县的和公后裔。

? 据悉,鄱阳县、永修县、铜鼓县、乐安县、吉安县、上饶市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2、湖南省
? 以华仲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平江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平江艾氏宗族第27世孙隆辉于2009年3月9日发来邮件告知,华仲公于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自江西省抚州乐安县太平乡迁湖南省平江县东阳乡杨坊里(今大坪乡新建村),为平江艾氏宗族始迁祖。(编者按:华仲公应是中庸公第4世孙宣公的后裔。从宣公和华仲公二人的活动年代看,华仲公可能是宣公的孙子或曾孙,即华仲公可能是中庸公第6世或第7世孙,查阅乐安县艾氏族谱后方可确定。)该宗族的源流如后:始祖中庸公于宋初开宝7年(公元974年)自甘肃省陇西郡迁回江西省吉水县一都滑石滩→中庸公第4世孙宣公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间迁江西省乐安县望仙源 →宣公之孙或曾孙华仲公于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自江西省抚州乐安县太平乡迁湖南省平江县东阳乡杨坊里(今大坪乡新建村)。
平江艾氏宗族自第3世起分上艾和下艾。上艾第11世孙滨公后裔徙湖南省长沙市、桃源县、常德市、临湘县等地,第12世孙凤梧公于明朝徙湖北省监利县;下艾第10世孙伯敖徙四川省、伯叔徙湖北省城里矶,第12世孙镗徙岳阳城陵矶。

? 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癸二(号北辰,印澄清)公于公元1356年前后自南京迁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高溪司镇竹溪江边长冲村,至今已传26世。其后裔先后迁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云贵川桂等省,现已找到迁往云南省丘北县和宾川县、重庆市云阳县、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和达县等5支,共约2500人。其中云南省丘北县艾氏宗族已于2007年清明节派9名代表回老家认祖归宗,并与祖籍联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本人于2009年10月29日到四川省达县景市镇会见了同宗宗亲向元、高荣、如江、如见、联章等人,该支已传至第27世;也与重庆市云阳县宗亲有平、有兵、广安区剑飞、剑鸿等人取得了联系,只是由于他们当时太忙,无暇接待我,以致虽远道寻访,却未能会见这两地的同宗宗亲,实是本人平生一大憾事。祖籍宗亲要我向他们致意,欢迎他们回老家认祖归宗,联修家谱。

? 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永州零陵区马迴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马迴艾氏宗族第18世仲邦来信,该宗族始迁祖伯源公于明朝成化7年(公元1471年)由江西省瑞州府高安县鹅颈塘到湖南省永州府任经历,其子汝祯与马迴山魏氏联姻,全家遂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在马迴山定居下来。汝祯有3子:正祥、正茂、正维,正维公的后裔全部迁往外地,只知道第8世调云公迁广西兴安县大容江,第13世如灏、如成兄弟于清康熙中期迁四川省重庆府商川县(编者按:经查阅地图和地名辞典,无此县名);正茂公后裔第8世调忠公徙广西新安县,现住在马迴村的正茂公后裔仅仅1户8人;正祥公的后裔大部份留居马迴村,一部份先后迁往外地,第10世登明、登相兄弟迁四川省,登贤迁湖南省宁远县柏家潮水岩,登进迁广西全州瓦子地,第11世艾理、艾琨兄弟迁广西全州湾屋田,第15世光璿、光瑞兄弟迁永明县(今湖南江永县,1956年改为现名)。

? 以明所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艾氏第14世孙明所公于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前后由原籍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箭山村,迄今已传11代。于2003年派人持有关凭证到祖籍寻根问祖,并于2005年持已编修成的支谱回祖籍参加联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

? 以安、雅、晚三兄弟为始迁祖的湖南省邵阳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邵阳《艾氏族谱?艾氏源流世系概况》称,庆忌公,吴公子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徙居艾城,因城为氏,实艾氏之始祖也。传至第50代,有其后裔名和,迁居江西吉安泰和县,为泰和艾氏宗族之始祖。其后谱牒散失,世系失考,历经十几代后分为3支:五甲安公(名才安)、七甲雅公(名继雅)、九甲晚公。安公、雅公和晚公于明初由江西省泰和县分别迁居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南乡诸甲亭、杜家田和崇竹山。
编者按:已知庆忌公生于公元前545年前后,第53世莘老于宋政和丁酉(1117年)中举,约生于1095年,两者相隔545+1095=1640年,平均每两代间隔1640∕52=31.5年。和公为第50代,当生于31.5*49-545=999年前后。安公约生于1348年,和公至安、雅、晚公,约相隔1348-999=349年,仍按每两代平均间隔31.5年计,349/31.5≈11代,即安、雅、晚公为庆忌公第61世孙。由是可知邵阳县艾氏宗族的源流为:始祖吴公子庆忌(公元前515年以出居城名艾为氏)→第50世孙和公于公元1020年前后迁居江西省泰和县→第61世孙安、雅、晚3兄弟于明初由泰和县迁居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南乡(今诸甲亭乡、郦家坪镇地区)。

? 以文升、文鼎、文昊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文升、文鼎、文昊三兄弟的第10世祖延秀于北宋靖康(1126年)时,率其子君悦扈从渡江,由河南省封邱县迁居浙江省余杭;第9世祖君悦(湖南省石门县、临湘县《艾氏族谱》写为君说)因出任江西省吉水县教授而迁居吉水县坪溪(湖南省石门且县和临湘县《艾氏族谱》写为坪上);第8世祖邦基生子一,伯通;第7世祖伯通于宋孝宗时官湖南省运判,生世荣、世华;世华生从礼、从周、从善;从善生季谊;季谊生明卿;明卿生本隆;本隆生文升、文鼎、文昊;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文升迁汉寿县荷塘、文鼎迁汉寿县文武桥、文昊迁汉寿县南阳嘴。
编者按1:延秀是颖公第6世孙,文升三兄弟是颖公第15世孙。
编者按2: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与以汇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艾家巷艾氏宗族和以祥一公和友辉公为始迁祖的临湘县艾氏宗族是同宗,均为山东颖公之后裔,石门县艾氏宗族是颖公长子皋之后裔,汉寿县和临湘县艾氏宗族是颖公次子韪之后裔。(详见注28)

? 以汇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艾家巷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石门县艾家巷《艾氏族谱》称,汇公于明正德丙寅(1506年)自江西省酆城县迁湖南省澧阳(今石门县)东南隅之艾家巷。
汇公第11世祖陶公于南宋出任江西省酆城县县令,由原籍河南省封邱县迁居江西省南昌府酆城县。
编者按1:陶公是颖公长子皋的第7世孙,即颖公第8世孙;汇公是陶公第11世孙,即颖公第18世孙。
编者按2: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艾家巷艾氏宗族与湖南省汉寿县和临湘县艾氏宗族是同宗,均为山东颖公之后裔。(详见注28)

? 以祥一公和友辉公为始迁祖的临湘县艾氏宗族的的迁徙情况
元朝至正进士、赣州同知艾实(字用济)之次子祥一公,明洪武庚午(1390年)举人,官至武昌府知府,家武昌马跡乡,致仕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湖南省临湘县,为临湘县艾氏宗族始迁祖;尔后,用济公长子克从之曾孙友辉迁居临湘县县市里望城团,与祥一公之后裔共居湘水。
编者按1:君说公第7世孙长卿—觉民―用济―祥一,君说公是颖公第7世孙,祥一公是君说公第10世孙,即颖公第16世孙。(详见注28)
编者按2:临湘县艾氏宗族与石门县艾家巷艾氏宗族和汉寿县艾氏宗族是同宗,均为山东颖公之后裔,而与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湖北省崇阳县和通城县艾氏宗族不是同宗。临湘县艾氏宗族与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湖北省崇阳县和通城县等地艾氏宗族合谱实是误会。这是将山东省须城颖公与浙江省金华颖公混为一人所导致的错误结果

? 以志江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益阳县团堤桥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志江公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自江西省吉安迁来此地定居,其后裔衍居北门段、艾家河、郭家湾等地。

? 以尚奖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新化县大坪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尚奖公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由江西省瑞州府高安县迁居湖南省新化县大阳下八都大坪村。
编者按:江西省高安县栎山艾氏宗族第20世孙、庆忌公第75世孙以增公于清康熙壬寅岁(1722年)撰写的《艾氏迁徙总并诗》记载,尚奖公是该宗族的外迁后裔,是法世公第13世孙、庆忌公第68世孙。尚奖公后裔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回老家参加了联修四修家谱。

? 以祖仑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溆浦县桥江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祖仑公于明景泰6年(公元1455年)由江西省东乡县迁湖南溆浦县桥江。

? 以盛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桃源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盛公,字庆珩,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人,于明洪武年间世袭千户,镇守云南。其子炯、烂、灼三兄弟居宠思危,辞官隐居,偕其致仕后的父亲盛公同来鼎州(今常德市)游桃源,爱其水田山川,遂家焉。祖居康家山,子孙分居水田、沙罗、锺家铺、汤家山、水溪、檀木坝、艾家棚、艾家坡、殷家坪、艾家湖、艾家峪、朱家港、黎家嘴及龙山、湖北省松滋县、四川省彭水县等地。

? 华容县东北镇黄鹤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华东发来邮件称,约200年前,先祖从江西省迁往湖北省监利县,后由监利县迁居现址。

? 据悉,郴州市、临武县、绥宁县、麻阳县、安乡县、湘潭县、新邵县、攸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3、陕西省
? 以旺公为始迁祖的米脂县“小艾”宗族的迁徙情况
《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称,米脂县“小艾”宗族始迁祖旺公于明天顺(1463—1465)年间始由山西省离石来米脂县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成化初年(约1465年)入籍米脂。

? 米脂县“老艾”宗族的迁徙情况
《米脂县志》称,该宗族始迁祖由四川省来米脂做官,遂定居于米脂。
艾剑于2010年5月7日发来信息,该宗族的始迁祖约于宋元年间由江西省来陕北任职,其后裔后来定居于米脂县。由于老谱书于明末被毁,已不知始迁祖的名字,也不知祖籍是江西省何府、何县,只知堂号为“志远堂”。祖籍曾于光绪年间和民国6年两次派人前来查宗支,可惜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该宗族期望通过堂号找到祖籍地和同宗宗亲。
“老艾”宗族《艾氏宗谱》主编艾明于5月12日发来信息称,本宗族始迁祖于明初由江西省来此作官。
据本人考证,该宗族始迁祖既不是于宋元年间,也不是于明初,而是于元朝末(1340年前后)由江西省来陕北作官。其根据是,该宗族第11世孙诏公于崇祯14年(1641年)12月对米脂县知县边大绶说:“生员世代读书,受国家300年豢养之恩……”由此可推算出该宗族始迁祖来陕北的大致时间为:1641-300=1341年。还可以从诏公出生时间往上推算始迁祖到陕北的时间:设诏公在1641年时41岁,则生于1600年,按每代平均间隔30年计,则其始迁祖生于1600-30*10=1300年,设始迁祖在40岁时来陕北作官,则到陕北的时间为:1300+40=1340年。这与诏公于崇祯14年(1641年)12月对米脂县知县边大绶说所说的时间相符。该宗族何时定居于米脂县,不得而知,但肯定在1340年之后、“小艾”宗族于 1465年来米脂县之前若干年。

? 以光祿公为始迁祖的陕西省柞水县黄金乡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艾斌发来信息称,始迁祖光祿公于清乾隆22年(1757年)由湖北省麻城县因以货郎谋生而迁居陕西省柞水县黄金乡艾家湾村。

? 白河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兴文来函称,据说本宗族于清同治前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至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编者按: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作为山西省移民集散地是在明朝永乐年间,不知在清同治前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是否还有移民迁出?

? 据悉,渭南市、咸阳市、子洲县、耀县、凤翔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4、河北省
? 以朝起公为始迁祖的广平县南韩村乡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进亮发来邮件告知,朝起公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本地,其弟朝纲公迁往邻县—馆陶县房寨镇北拐渠村。迄今已传至第17代。

? 以翠公为始迁祖的乐亭县撒马店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一篇网络文章称,翠公任职于清朝宫廷书画院,于清末退隐到河北省乐亭县撒马店定居。其长孙家驹于1931年携家眷迁居吉林省四平市。2010年7月2日到河北省乐亭县调研,获悉撒马店有艾姓人口50人左右,但尚不知是否是翠公的后裔。

? 乐亭县阎各庄镇后艾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2010年7月2日陪同廷隽、红军父子到河北省乐亭县寻根问祖,经查阅《乐亭县地名志》获悉,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艾姓人在此建庄,得名艾庄;万历年间,艾姓女婿在艾庄南边建前艾庄,该村改称后艾庄。永乐年间在此建庄的艾姓人名谁,从何地迁来,均不清楚。经访问多位年长者获悉,艾家铺、马头营镇石碑村等村艾姓人口均先后迁自后艾庄。
原东石碑村党支部书记艾守智说,石碑村艾姓人口在清末时都闯关东去了,其祖辈迁往吉林省长春市,本人于1942年出生于长春市。1948年,解放军围困长春时,既危险,又绝粮,其父携全家逃回老家。现石碑村只有守智一家人了。廷隽兄说,其曾祖父相春公两兄弟同时闯关东,在路上失散了,虽经多方打听,一直不知下落。由于没有族谱,又不知字辈,于清末从石碑村迁到辽宁省鞍山市大孤山的相春公是否与守智的祖辈是兄弟,不得而知。他们是同宗,应该没有问题。
? 滦南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2010年7月3日偕廷隽、红军父子到滦南县调研,同崔二庄国印、崔三庄立全和东南集润身进行了座谈,对滦南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崔大庄、崔二庄、崔三庄和东南集、西南集艾氏宗族都是同宗,其祖籍为唐海县艾庄子村,其祖辈不知于何时先迁至东黄坨镇崔大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后陆续迁往崔二庄、崔三庄和东南集、西南集。

? 据悉,唐山市唐海县、滦县、玉田县、遵化县、迁西县、迁安县和丰润区等7区、河间县、束鹿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5、河南省
? 以桂芳公为始迁祖的河南省商城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金山来函称,该宗族的祖籍为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瓦屋基,其始迁祖名失考,不知于何时迁湖北省浠水县,子孙繁衍生息,散居于湖北省浠水县、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等地,共有48个宗祠。桂芳公兄弟6人:斐芳、学芳、定芳、儒芳、菊芳、桂芳,桂芳公于明末清初迁居于河南省商城县四顾墩。

? 以建督公为始迁祖的河南省潢川县艾店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2009年10月24日在潢川县艾店村查看一块残碑,碑文不大清晰,经辨识,该宗族于明末清初由湖北省浠水县迁河南省潢川县艾店,祖籍江西省。

? 南阳市唐河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建旭来函称,其祖父说,该宗族可能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来唐河县。张店镇后孙岗村艾庄和城郊乡刘庄村郭湾艾氏宗族是同宗。

? 嵩县库区乡曲里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2010年5月23日,鸣皋镇艾氏宗族第13世孙宝成开车陪我到嵩县库区乡曲里村调研,查阅该宗族1955年的《艾氏宗谱》获悉,该宗族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嵩县曲里村。始迁祖名谁,早已失传。

? 以一桐公为始迁祖的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聚仁来函称,一桐公生于清乾隆年间(1760年前后),于1790年前后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入现居住地。
2010年5月22日到鸣皋镇调研,查阅该宗族1955年的《艾氏宗谱》获悉,其始迁祖一桐公是嵩县库区乡曲里村艾氏宗族的第9世孙,于1790年前后由嵩县库区乡曲里村迁来伊川县鸣皋镇,而不是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入本地。

? 以金坡公为始迁祖的伊川县江左镇回族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2010年5月24日由宝成开车、梦仁陪同到江左镇调研,找到了第一支回族艾氏宗族。第5世孟怀介绍了该宗族的迁徙情况:始迁祖金坡公约于140年(约1870年)前由河南省禹县文殊乡皂角坪迁来本地定居。现已传至第7代。

? 封丘县艾坟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维新公第13世孙庆喜、庆忠、庆社等人说,始迁祖名谁、何时从何地迁来均已失考,据传迁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艾坟村艾氏宗族均为维新公后裔,有一支后裔迁居兰考县城关镇西关。(编者按: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是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集散地。)

? 据悉,开封市、禹州市(原禹县)、许昌市、南阳市、信阳市、辉县、安阳县、濮阳县、范县、汝南县、光山县、桐柏县、南召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6、湖北省
? 以光远公为始迁祖的浠水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查阅《湖北浠川艾氏七修宗谱》获悉,始迁祖光远公,字宗富,为避元兵之乱,于南宋末自江西省东乡县万石塘熨斗港迁湖北省蕲春县破堰(今属浠水县)。
浠川艾氏宗族第19世孙东水于清乾隆22年(1757年)写的族谱序言称,该宗族是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省婺州金华县艾氏宗族的后裔;而与之同宗的河南省商城县艾氏宗族的金山则认为本宗族是江西省东乡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其依据有二,一是其伯父美林和本人每年春节都写春联:“东乡世泽,天水家声。”说明本宗族是东乡艾氏宗族后裔;二是第2世至第9世以数字(排行)为名字,如二世四四、三世丙九、四世隐二、五世隆一、六世更一、七世胜四、八世太三、九世华五等,与东乡艾氏宗族前20代的名字如出一辙。
该宗族的祖籍地江西省东乡县万石塘熨斗港与同宗的河南省商城县艾氏宗族的祖籍地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瓦屋基不是一地。(编者按:孙晓芬编著的《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称,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为江西、安徽等省移民的集散地。可能是河南省商城县艾氏宗族始迁祖只记住了移民集散地的名字,而忘记了祖籍地的名字。)
该宗族究竟是浙江省金华县艾氏宗族的后裔,还是江西省东乡县艾氏宗族的后裔?有待进一步考证。

? 以润密公为始迁祖的应城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应青在网上发表的文章称,该宗族始迁祖本固公偕弟本帮、本联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江西省迁湖北省麻城县,再由麻城县徙应山县(今广水县);清康熙(1662—1722年)时,润密公从孝感县花园迁应山县浆溪艾家湾,再迁应城县,是为应城县艾氏宗族的始迁祖;八世祖添觉公是艾庙的始迁祖。自本固公由江西省迁湖北省起,已历600余载,27世。

? 应城市东马坊艾大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庆超来函称,该宗族很早以前从甘肃省天水郡迁来应城市东马坊艾大村,两位始迁祖,其名不详。

? 安陆市巡店镇艾庙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小龙来函称,该宗族很早以前从甘肃省天水郡迁来安陆市巡店镇艾庙村,三位始迁祖,其名不详,一支迁黄冈市一带,一支迁应城县,一支迁安陆市。
编者按:庆超与小龙可能是同宗。

? 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再一公第21世孙先富说,再一公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江西省迁湖北省武昌江夏区山坡乡上马厂。

? 以受六公为始迁祖的红安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红安县《艾氏族谱?序》称,始迁祖受六公兄弟7人,唯有长兄受一公随父永康公留居祖籍江西省东乡县,其余6人均于明洪武3年(1370年)外迁:受二公迁湖北省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受三公和受五公迁湖北省麻城县,受四公迁黄冈市临沙河,受六公迁黄冈市之中和乡(今红安县太平桥镇),受七公迁黄冈市至蕲春县之间。受六公的一支后裔迁至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艾家塆。

? 武昌、崇阳、通城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浙江省金华县艾氏宗族第14世福一公由江西省抚州迁往湖北省武昌、福三迁往湖北省崇阳、福五迁往通邑(今湖北省通城县)。迁徙时间约为北宋末年。

? 以良崇公为始迁祖的宜都市枝城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良崇公第20世孙松涛发来信息称,良崇公于明朝晚期从江西省避难而迁徙到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洋溪街道办事处官垱村(原名艾家冲),原属枝江县。

? 以孙瀛公为始迁祖的嘉鱼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孙瀛(乳名小毛)公是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艾氏宗族第19世孙,因于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被国民党军队追杀而外逃至湖北省嘉鱼县。其长、三、四孙留居湖北省嘉鱼县,次孙海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迁回老家—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下房村。

?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艾河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艾青在网络上声称,该宗族祖籍为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至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艾河村。

? 沔阳(仙桃)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道高发来信息,该宗族始迁祖本固、本厚二公于明洪熙(1425年)由江西省吉水县折桂迁荆楚江汉。其中道高所在的一支已传至第24世。

? 据悉,汉阳、襄樊市、宜昌市点军区和三峡地区、竹山县、松滋县、钟祥县、江陵县、洪湖县、监利县、谷城县、郧县、鄂州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7、辽宁省
? 以相春公为始迁祖的鞍山大孤山乡上石桥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相春公的曾孙廷隽说,相春公于公元1900年前后,由河北省永平府乐亭县艾家石碑村迁辽宁省鞍山市大孤山乡上石桥村。(详见河北省乐亭县阎各庄镇后艾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 营口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德忠发来邮件称,其曾祖父约于1920年由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小李庄迁来辽宁营口市。
? 康平县城关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艾禄在电话中告知,其祖父约于1900年由河北省滦县艾家庄迁来辽宁省康平县城关镇。
? 锦州市黑山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春明发来邮件告知,该宗族于清初由河北省永平府(明洪武4年改平滦府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蓝洲101庄右十甲艾家庄迁辽宁省黑山县。

? 鞍山市大孤山乡对桩石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廷隽说,艾福友的曾祖父于公元1900年前后,由山东省济阳县迁鞍山市大孤山乡对桩石村。

? 海城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沈阳部队副政委维仁中将的曾祖父于公元1900年前后 ,由山东省登州府迁辽宁省海城县。

? 凤城县满洲正红旗艾姓、蒙古正蓝旗艾姓和汉军正黄旗艾姓的迁徙情况
《辽宁蒙古风采》称,“清康熙26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滿汉八旗兵及其家属一起到盛京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凤城、岫岩等县。”满族艾必达公任正红旗防御,几年后署城守尉,为红旗满族艾姓始迁祖;蒙古族阿必达公在蒙古正蓝旗凤英牛录当差,阿必达公的蒙古姓氏为咕噜噶门哈拉,咕噜噶门哈拉氏译为汉姓艾,阿必达公为蓝旗三家子蒙古艾氏始迁祖;汉军正黄旗   公为大堡、刘家河等镇艾氏始迁祖。以上三公从何地加入八旗兵,不得而知。满族艾必达公祖籍长白山正红旗;汉族  公祖籍陕西省米脂县。
2009年11月26日,满族艾必达公的后裔向群发来信息称,追根溯源工作近有实质性进展:“我祖既不是爱新觉罗氏,也不是爱义氏、瑷珲氏。而恰恰是满洲觉罗氏族的老姓:西林觉罗氏,后汉译为‘鄂’,即‘鄂氏’。考证结果表明:我先祖艾必达只是名字。这充分印证了我在多年来考察中获悉的一个传闻:许多先人们都说先祖姓“鄂”。就是说先祖原名应为‘西林觉罗?.艾必达’或‘鄂哲鄂?艾必达’。同时又得知我们所属的牛录为文成牛录,起源于长白山正红旗。这样一来我艾氏源流和姓氏就搞明白了。”

? 绥中县万家镇甘家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景奇发来信息称,该宗族于200多年前从山东省闯关东迁至现居住地,但不知祖籍是哪个县,更不知是哪个乡镇哪个村庄。

? 据悉,沈阳市、辽阳市、清原县、义县、建昌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8、福建省
? 以南英公为始迁祖的南平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江西省东乡县艾氏宗族第21世孙南英公于1645年5月携家眷迁居福建省,1646年2月定居延平府(治所在今南平市),其后裔长茂公迁到今南平市峡阳镇杜溪高坝村,为杜溪高坝村艾氏宗族始迁祖,至今已传8代。
编者按:已知南英公生于1582年,至今(2010—1582=)428年,设每代相隔30年,则428/30≌14.3代,应为第15代,即已传至21+15=36世;又已知长茂公已传至第8代,故长茂公为东乡艾氏(36—8=)28世孙,其出生时间约为1582+30*8=1820年;假设他于20岁时迁杜溪高坝村,则为1840年,至今已170年。
? 以淑义公为始迁祖的建宁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建宁县《官庄坊艾氏族谱》称,本宗族系宋初工部侍郎颖公的后裔;始迁祖淑义和淑南公于宋元交替之际由江西省金溪县东漕黄竹店播迁福建省建宁县。从2.3可知,浙江省金华县艾氏宗族第9世荣岱公(公元1012—1071年,颖公之曾孙)迁往江西省抚州金溪县,建宁县官庄坊艾氏宗族应是荣岱公的后裔。南宋末年,荣岱公的后裔淑义和淑南兄弟为躲避元兵掠杀,于1279年逃至福建省建宁县,同为建宁县艾氏宗族的始迁祖,迄今已传25世。建宁县艾氏宗族第8世世钦公于清朝初由建宁县官庄坊迁江西省兴国县游家寨,第10世秀鼎公迁江西省宁都县长胜,另有一支迁江西省横峰县。

? 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长汀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洪泉提供的《艾氏族谱序》称,江西省崇仁县待八都(今六家桥乡)艾坊艾氏宗族第17世孙奇九(字汝珠,号半溪)公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赴福建省长汀县任职,官至汀邵两府(汀—汀州府,辖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永定县;邵—邵武府,辖邵武县、光泽县、建宁县、泰定县)总镇都督,遂定居于长汀县城店头街宣河朱坊,为长汀县艾氏宗族之始迁祖。半溪公次子见吾公又从朱坊大塘迁小坑里北,为小坑新屋之始迁祖。至今已传16代。其后裔陆续迁往福建省顺昌县、宁化县、龙岩县、将乐县等地。
? 据悉,松溪县、三明市泰宁县、宁化县、永安县、顺昌县、龙岩县、将乐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9、四川省
? 以登明公为始迁祖的安岳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显文和才安来函,清政府组织移民四川时,即“湖广填四川”期间,登明公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马迴村迁四川省潼川府安岳县咸通乡龙头庙双井沟,迄今已传12代。登明公的后裔不断向四周扩散,主要分布于安岳县李家、兴隆、合义和大足县铁山、多宝、高陞、季家等村庄;一部份迁往全国各地。

? 以一善(或一俭)公和正贵公为始迁祖的达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2009年10月29日在达县景市镇查阅手写本艾氏族谱获悉,达县景市镇艾氏宗族有两支,一支以一善(或一俭)公为始迁祖,于清初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达县景市镇关家河;另一支以正贵公为始迁祖,偕其子大尧于清康熙36年(1697年)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达县景市镇楠木洞。一善(或一俭)公略早于大尧公迁入四川省达县。
2009年11月13日查阅竹溪《艾氏族谱》(1914年首创谱),正贵公一支世系清楚,与达县景市镇手写本艾氏族谱所载完全一致。达县景市镇手写本艾氏族谱记载,一俭或一善与一诏为同胞兄弟,是时爵之子、廷金之孙。据此查阅竹溪《艾氏族谱》,一诏公以上世系清楚,与达县景市镇手写本艾氏族谱所载完全一致;但是,一诏公名下没有弟弟,也没有子孙,且生殁葬均失考,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该支“一”字辈11人,名字中第3字均为言字旁的字。据此推断,一诏的弟弟名字的第3字也应是言字旁的字,当地方言与“俭”或“善”近音的字有“谏”,一诏的弟弟名一谏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一谏或一俭或一善于清初迁四川省,距离编修《艾氏族谱》时已有200多年,加上没有直系亲属留在当地,致使《艾氏族谱》中没有记录其名,不足为怪。在所有世系录中均没查到查到一谏或一俭或一善,“阖族遗名”中有“一俭”。

? 以明堂公为始迁祖的广安市广安区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第14世孙明堂公于清初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四川省广安县兴平镇文明村。
2009年11月13日查阅竹溪《艾氏族谱》,明堂公系甲十公后裔,其世系如后:癸二→甲十→恭亮→永诚→禧公→洪→文宪→廷楊→时董→一美→自誉→正胜→大生→明堂。

? 以世碧公为始迁祖的邻水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家飞发来邮件告知,世碧公原系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人,于清初顺治年间(具体时间不详)落业于邻水县古路口观岩峙脚下石坝湾。

? 以守膺、守定公为始迁祖的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该宗族以起凤公为始迁祖,起凤公生于江西省吉州泰和县,退休后居湖北省绉絃里。第15世孙守膺、守定兄弟于明朝晚期由湖北省经贵州省迁四川省泸阳立石驿,第17世孙舟为避明末兵乱,由川迁滇,再由滇迁黔,在遵义居住20年左右,于清康熙(1662—1722年)初年携家眷重回四川省泸县立石镇。

? 以埜公为始迁祖的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查阅泸县立石镇《艾氏宗谱》获悉,埜公的祖籍是江西省吉安府龙泉县(五代南唐升龙泉场置,治所在今江西省遂川县南什善镇,北宋明道3年徙治今遂川县),其先辈迁徙湖广,埜公生于湖广兴宁县(今广东兴宁县)清泉塘,约于明洪武2年(1369年)迁入四川省立石镇。入川后插占石锣、石鼓、潘家沟(今桥上)、范家坪等地。其墓在立石镇水鸭池村艾湾宅后。
埜公第4世孙茂宽生于明万历10年(1582年)正月29日,遭明末兵乱,避难于贵州省市遵义、桐梓县、永宁县(今叙永县)桃子坪,于清初迁回泸州朱子街,后返回立石镇。
编者按1:第4世茂宽生于明万历10年即1582年,按每两代间隔30年计,第1世埜公当生于1582—30*3=1492年;即使按两代间隔40年计,埜公当生于1582—40*3=1462年,由此可知,埜公于明洪武2年(1369年)迁入四川省是不可能的。设埜公于20岁左右迁入四川省,则其入川时间为1482—1512年之间。
编者按2:以守膺、守定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与以埜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同居泸县立石镇,和睦相处,埜公后裔从第20世起按守膺公宗族的字辈取名,为两支宗族合谱作好了准备;民国24年(1935年)重修谱时实现了合谱;1999年重建祠堂后,举行了埜公入祠仪式,最终完成了两族合族。今天的立石镇艾氏宗族以守膺、守定和埜公三人为始迁祖,融合为一支宗族。这种自愿、平等和友好的合族方式值得赞扬。

? 据悉,内江市、德阳市、南充市、自贡市、中江县、渠县、大竹县、綦江县、遂宁县、秀山县、宣汉县、灌县、彭水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0、重庆市
? 以元训公为始迁祖的大足县三驱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元训公第15世孙吉富撰写的《重庆市大足县三驱镇艾氏宗族概况》称,元训公于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间,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迁四川省重庆府大足县中敖场(今中敖镇)关圣沟马鞍山坎下;明末天下大荒,战乱频仍,百姓四处逃生,第5世时俸公逃迁贵州省军民府仁怀县东乡雨河口;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四川省安宁,百姓乐业,时俸公携家眷复入四川省内江县大通乡;康熙25年(1686年),第6世义珩公偕其父时俸公携家眷迁回大足县崇胜里严家沟官帽山坎下(今三驱镇长坪村)。
2009年4月18日到泰和县水槎乡调研,听松湖艾氏第25世孙富国说,泰和县现少有艾姓人口。没有找到元训公的祖籍同宗。

? 以逢义、逢泰、逢贵三兄弟为始迁祖的云阳县艾氏宗族迁徙情况
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第15世孙逢义、逢泰、逢贵三兄弟于清初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艾家湾。现已传至第25世。
2009年11月13日查阅竹溪《艾氏族谱》,没查到逢义、逢泰、逢贵三同胞兄弟的名字,但查到了各别的逢义、逢泰、逢贵3个名字。逢义、逢泰、逢贵是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后裔是毫无疑义的,但要弄清世系传承关系相当困难。

? 以荣藩公为始迁祖的大足县三华山殷家沟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查阅《艾氏家谱(五修)》,庆忌公第73世孙荣藩公偕兄荣垣、荣祺于清康熙20年(1681年)前后由筠州(治所在今江西省高安县)迁四川省重庆府大足县三华山殷家沟。

? 据悉,合江区、永川区、北碚区、涪陵区、荣昌县、铜梁县、潼南县、彭水县、奉节县等区县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1、山东省
? 以子敬公为始迁祖的济阳县孙耿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益友于2009年6 月11日发来有关山东省济阳县孙耿镇艾氏宗族的资料,《艾氏宗谱序》及《凡例》记载了该宗族的迁徙过程:“据旧说,艾氏本齐人,避乱陕西省米脂县,由米脂县分籍直隶枣强县;明永乐5年(1407年),始祖子敬复由枣强县迁居山东省济南府济阳县。”子敬公后裔有100多人先后迁往外地,外迁后裔现居住地名和人数正在统计中。
2010年6月30日查阅山东省济阳县孙耿镇艾氏宗族续修族谱理事会会长艾铭利的讲话,他对本宗族的迁徙过程做了更详细的介绍:世祖从宽公系陕西省米脂县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迁籍河北省枣强县城北三十里艾单砣村,即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家乡艾单砣村。从宽公第4子子敬于永乐四年(1406年)5月25日迁济阳县孙耿镇艾家屯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繁衍25代。
据铭利说,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家乡艾单砣村还有从宽公的后裔,两地宗亲已取得联系,并将当地有关人员的名字和电话告诉了我。我已与在衡水市公安局任教导员的艾洪星通电话,请他提供本宗族的详细情况。

? 以艾生为始迁祖的甄城县箕山镇艾庄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儒记在《中国荷泽网》上发表信息称,艾生之11世祖艾青、红、蓝、绿四兄弟祖籍湖南省,于明初随燕王北征,先定居于山东濮县(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东张家堤口,后迁至城东十八里阁(今河南省范县城内),在此居住6世,第7世迁至别处,经5世(家谱中没有记载迁往何处及这5 世的情况),第12世艾生约于公元1600年前后迁居山东省甄城县城东,子孙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此地就改名艾庄了。

? 据悉,临沂市、泰安市、济宁市、临淄市、蒙阴县、平度县、安邱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2、安徽省
? 以益春公为始迁祖的繁昌县繁阳镇松林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永付说,益春公于明末自江西省抚州东乡县迁到安徽繁昌县繁阳镇,一部分后裔再迁至本县孙村乡。

? 据悉,巢湖市、舒城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3、贵州省
? 以登云公为始迁祖的贵州独山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祖籍江西省抚州府东乡县断溪桥(注:可能是段溪桥),明末寄籍四川省直隶州泸州,居住松木塘柏木湾;清顺治年间迁居贵州省都匀府,后迁居独山县高邑寨麻伦庄。
查阅立石镇《艾氏宗谱?我族的由来及其繁衍》获悉,守膺、守定、守拳是同胞兄弟,在明末同入贵州省时走散,守膺、守定入川,守拳不知下落。守拳的后裔二人于1993年冬季来四川省泸州、泸县寻访同宗族人,终于在立石镇狮子屋基找到了同宗族人,实现了探本溯源的愿望。此处的登云即守拳也。
编者按:登云与守拳是否是同一人?还有一些疑点,一是守拳为什么要改名?既然走散了,理应保留原名,以便于同族人找到自己,或便于后人与同族人相认。二是守膺、守定的祖籍为江西省吉州泰和县,而登云的祖籍是江西抚州东乡县断(段)溪桥,不是同一地点,可见不是同一宗族。三是登云公于明末寄籍四川省直隶州泸州,居住松木塘柏木湾,清顺治年间迁居贵州省都匀府,后迁居独山县高邑寨麻伦庄,而守拳在贵州省时与其兄守膺、守定走散,根本就没到过泸州,可见登云与守拳不是同一人。四是独山县艾氏宗族曾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龙场艾氏宗族联修谱,认为同宗,同为江西省东乡县艾氏宗族后裔。根据以上4点,基本上可以认定,登云与守拳不是同一人。以上仅是本人一孔之见,仅供贵州省独山县艾氏宗族和四川省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参考。
编者按:如果登云公的祖籍是江西抚州东乡县段溪桥,则肯定是东乡艾氏宗族后裔。

? 以桂公为始迁祖的毕节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泽能发来邮件称,该宗族始迁祖桂(字春光)公有8兄弟,其长兄名枝(字春和),桂公排行第4,五弟名槐(字春溥),八弟名林(字春发),其余4人不详。桂公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仙局乡五十三都泰和桥迁贵州省毕节市;枝(字春和)公迁四川省泸州凤懿乡;槐(字春溥)迁云南省镇雄县;林(字春发)公迁四川省内江市荣昌县。
编者按:从泽能提供的该宗族始迁祖桂公以上15世的世系表看,该宗族与以守膺、守定公为始迁祖的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是同宗。我已函告泽能和秀高,请他们互相沟通,建立亲密关系。
编者按:泽能提供的贵州省毕节市艾氏宗族始迁祖桂公以上15世的世系表为:茂棋→晟崇→启凤→玉贵→锡林→悼岁→文灿→廷魁→继禹→述唐→魁兰→联芳→昌祚→大文→锡龄→桂(春光);四川省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谱》列出的始迁祖守膺、守定公以上14世的世系表为:起凤→锡龄→焯→文燦→廷魁→继禹→述唐→魁兰→联芳→昌祚→大文→荣茂→琏(瑚、碧、珪)→景儒→守膺(守定)。两相对照,从启凤至大文12辈中,基本一致,区别仅有3点:一是“启凤”与“起凤”,一字之差,启与起同音,往往通用;二是四川省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缺了第2代“玉贵”,三是“焯岁”为“焯”,少了一个岁字。两者所言启(起)凤公的祖籍都是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基于以上两点,可以确认这两支宗族是同宗。

? 以壹林公为始迁祖的织金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胜国发来邮件称,壹林、壹顺兄弟俩于清康熙56年(1717年)由湖广荆州府(元至正24年即1364年以中兴路改置,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1912年废)小十字挑水街过府巷迁到贵州省铜仁县。同年,壹林公考取参将,并任铜仁县参将。壹林公于雍正元年(1723年)改任贵州省平邑(清康熙3年即1664年置平远府,22年降为平远州,1913年废为平远县,1914年改名织金县)都司,遂家焉,是为贵州省织金县艾氏宗族始迁祖。壹顺公仍居铜仁县,为铜仁县艾氏宗族始迁祖。
壹林公的祖籍为甘肃省天水郡,其宗祠堂号为儒林堂。

? 据悉,贵阳市、麻江县、铜仁县、岑巩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4、云南省
? 以本耀公为始迁祖的丘北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第16世孙本耀公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云南省丘北县(原名邱北县),迄今已传8代。丘北县艾氏宗族已与老家联修族谱,于2007年补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又5卷,并派9名代表于2009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祀祖宗,受到了宗亲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招待。

? 以艾福为始迁祖的邓川州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邓川州志》记载,自修公的曾祖父艾福约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间自江西省临川县随明朝屯军进入云南省邓川州(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在中所定居,是当时境内的名医。

? 以槐公为始迁祖的镇雄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泽能发来邮件称,槐(字春溥)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仙局乡五十三都泰和桥迁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

? 以时广公为始迁祖的镇雄县以勒镇毛坝村龙塘组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祖德于2010年8月13日发来邮件称,先祖由江西省迁四川省泸州,继转迁四川省永宁县(今古蔺县),时广公于顺治年间辗转入云南省镇雄州南甲龙塘坝(今以勒镇毛坝村龙塘组),历时350余年,已传18代。

?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其始迁祖于清初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竹溪迁宾川县。

? 以知劲公为始迁祖的牟定县沈屯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呈文发来信息称,始迁祖知劲公于明初随开发云南省的明军(沐国公沐英)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历史上曾称定远县)沈屯,为沈屯艾氏宗族的始迁祖。其裔孙连科公于明末由沈屯迁至龙马池,连科公为龙马池艾氏宗族的始迁祖,至今已传至第15代。知劲公的后裔现主要分布于龙马池村、艾屯和艾小河村。因族谱、祠堂和祖坟均已被毁,无法弄清详细情况了。

?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金位发来邮件称,其始迁祖是五品武官,由南京来云南戌边,遂定居于寻甸县。

? 据悉, 昆明市、大姚县、禄丰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5、浙江省
? 以海清公为始祖的婺州金华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据修水县征村艾氏宗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海清公,居浙江婺州金华向阳洲,生于唐朝开元中(约公元727年),乾元戊戌(758年)进士,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封清远侯。根据修水县征村艾军和武宁县鲁溪镇艾施仪来信,该支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如下:第9世荣岱(公元1012—1071年,仲儒次子)迁往江西省抚州金溪县(注:现已查明,荣岱公的一支后裔于宋元之际播迁至福建建宁县);第11世洪公迁徙江西省抚州临川县万石塘,其玄孙、第15世康节公自抚州临川县万石塘迁徙武邑星坪,后移居印港南园(今名大园,即鲁溪镇大堰村艾氏聚居地),是为武宁县艾氏宗族始迁祖;第11世城公迁徙豫章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市),其二弟邑公迁徙江西省分宁(今修水县)安平乡,其三弟川公迁徙江西省分宁仁义乡,是为修水县征村艾氏始迁祖;第12世景阳、朝阳由修水县安平乡迁往福建省;第13世朝名、朝烋由修水县仁义乡迁往湖南省平江县;第14世福一由抚州迁往湖北省武昌、福二迁往湖南省、福三迁往湖北省崇阳县、福五迁往通邑(今湖北省通城县);第17世世贤由修水县迁往江西省铜鼓县。
2009年10月27日在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见到了福一(武昌)、福三(崇阳县)和福五(通城县)三公后裔于1993年联修的《艾氏宗谱》,他们都宣称是海清公后裔。该谱还将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纳入其中。
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原有自己的族谱(1938年前编修),有自己的字辈:宗楚应绍习,文邦正其廷;自先时启学,继世尔长春;德裕宜昌盛,才全卜显荣;家传良有本,万纪庆资生。“宗”字辈为第10世。据再一公第21世孙先富说,该宗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省迁湖北省武昌。再一公于明初由江西省迁徙武昌属于“江西填湖广”之列,比海清公第14世孙福一公迁武昌的时间(公元1100年前后)晚200多年。根据以上3点推断,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不是海清公后裔。再一公第23世孙启荣说,汉阳艾氏宗族与本宗族同宗。
(注:因先富忙于农事,无暇陪我查阅1993年联修的《艾氏宗谱》和1938年前的上马厂《艾氏族谱》,实乃本次调研中一大憾事。)

? 以柏公为始迁祖的丽水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碧波提供的《艾氏族谱?天水艾氏源流序》称,柏公之父名大郎(永椿),大郎公的祖籍为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宋朝末年,大郎公迁丰邑,生五子:林、柏、枢、相、柱,柏公迁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联城乡官桥节孝,林公迁浙江省云和县石塘岭脚。

? 据悉,浙江省金华市现仍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也不知是不是海清公的后裔。

2-16、上海市
? 以舟梩公为始祖的川沙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舟梩公,原籍江西省抚州,明初随顔指挥使迁徙南京江宁,后移居松江北郊艾家桥;第2世升由松江迁浦东三林塘;第3世继由三林塘迁上海县艾家弄;第4世洪,号海峰,官授湖广都司断事,迁上海17保艾巷桥(今浦东新区孙桥中心村),是为川沙艾氏宗族始迁祖;第5世元美号小峰,官太医院吏目;第6世可久,为官清廉,朝廷赐葬于浦东孙桥艾家坟。可久公后裔于1909年在孙桥建造了别具一格的民宅,座落在今孙桥镇中心村61号(艾家圈4号),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艾家民宅至今保持完好。(详见《百度贴吧?艾姓吧?浦东川沙艾氏族谱》、《艾姓吧?别具一格的艾氏民宅》)
《艾氏原始》称可久公是以中庸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永丰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与上述记载相抵触,需进一步研究后方能确定。
清嘉庆18年(1813年)编修的川沙《艾氏家谱》采录的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王锡爵撰写的《艾可久墓志铭》云:“艾之先,家江西抚州。自明而别,一徙陕西省米脂县,一徙江苏松江北部,其地因名艾家桥,是为始迁祖舟梩公。迨二世祖昇公则自松江迁至上海城内虹桥,今名艾家弄。”此论与《艾氏原始》有相符之处,如一徙陕西省米脂县,一徙上海;也有不同之处,如原籍一为江西抚州,一为江西省永丰县,属吉州。
综合《艾氏原始》和《艾可久墓志铭》所说,基本上可确定上海川沙艾氏宗族和陕西省米脂县“小艾”宗族是以中庸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永丰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

? 据悉,南汇区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7、天津市
? 宝坻区新开口乡六户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春连发来邮件称,始迁祖仲仁公原籍南京水渠门,于明朝初年随燕王扫北一直打到天津,遂落户在今天津宝坻区新开口乡六户村。


2-18、江苏省
? 据悉,南京、姜堰、泰州、无锡、常熟、金坛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19、内蒙古
? 据悉,呼和浩特市、扎兰屯市、赤峰市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20、黑龙江省
? 据悉,鸡西市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21、北京市
? 据悉,昌平县、平谷县、通州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22、广西
? 据悉,新安县、南丹县、柳州市、北流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23、山西省
? 据悉,太原市古交市、万余县、洪洞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24、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县永康乡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敬炜来函告知,始迁祖乾元公携子永耀(生于乾隆47年,即1782年)、永年等3兄弟于1786—1800年间由陕西省耀县逃荒到宁夏中卫县永康乡落户。至今已传至第10世。
据老人讲,老家曾于1947年派人来续家谱。敬炜急于寻根问祖,希望老家见到此消息后,尽快与他联系。

? 敬炜来函告知,听说同心县有一艾家湾,是回族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 永峰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吴忠市利通区艾家寨子有艾姓人口,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2-25、甘肃省
? 甘谷县大像山镇艾家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
   2010年5月26日到甘谷县大像山镇艾家村调研,清吉、柏林等人介绍,该宗族原籍为本县马务沟,马务沟艾氏宗族始迁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其子孙由马务沟迁来本村,后来有人迁黄村、艾家坪等地。还有另一种说法,该宗族迁自四川省。

由以上各宗族迁徙情况可以看出,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以及明军南征和屯垦云南,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河北、河南、湖北、甘肃等省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以及自清初至1930年间山东、河北等省人民“闯关东”等几次大规模移民中,在艾姓各宗族迁徙史中都能找到不少例子,但明朝以前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中,在艾姓各宗族迁徙史中鲜有反映。这可能与大多数宗族在明清两朝乃至近代和现代才编修家谱有关,编谱者对明朝以前的迁徙史不清楚,因而在族谱中没有记载此前的迁徙情况。由于缺乏历史资料,艾姓人口在明朝以前的迁徙史存在不少空白,如远古至中古时期艾姓人口甚多的甘肃省天水郡和陇西郡、周初至东魏时期艾姓人口颇多的山东省莱芜市、北宋末年占一半艾姓人口的江苏省、因北魏鲜卑族去斤氏改艾姓而成为艾姓望出之郡的河南省洛阳市等地目前没有多少艾姓人口了,这些地方的艾姓人口后来迁徙到哪里去了?另外,河南省、湖北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有多支艾氏宗族声称其始迁祖于明初迁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说明山西省在明朝初年有许多艾姓人口,而政府组织移民是按比例的,不是全族人整体移民,可见山西省仍应留下为数不少的艾姓人口,但时至今日,只联系上一支山西省艾姓宗族,古今艾姓名人中也鲜有山西人,那么,山西省的艾姓人口后来迁到哪里去了?对本人来说,这还是一个又一个谜,寄希望于后来有志者能找到答案,使艾姓的早期迁徙史更清晰地呈现在艾姓族人的面前,而不仅仅是宏观描述。
由以上各宗族迁徙情况还可以看出,江西省是自宋朝以来艾姓移民的最大源头,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的艾姓宗族大多迁自江西省,陕西、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艾姓宗族中也有江西省的移民。据不完全统计,以上12个省、市、自治区的艾姓人口20万左右,大多是江西省的移民后裔。其中又以抚州市和吉安市为最多,抚州又以临川县(含今临川区和东乡县)为最多,吉安又以泰和县为最多。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是明朝时期艾姓移民的第二大源头,河南、湖北、甘肃、河北、北京等省市都有此地的移民。山东和河北两省是清初至1930年期间大规模移民到东北的主要源头,据本人初步估计,东北三省的艾姓人口超过10万,绝大多数是山东和河北两省的移民后裔。



分享按钮>>【艾氏文化古迹】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二)
>>【艾氏文化古迹】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