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姓探源---容树棠《容氏探源》摘要

    中华容氏网 2008年11月7日 容树棠




                              容姓探源(摘要)

                                               ---容树棠2008年9月18日于会城
一、 根据查找有关姓氏知识的书籍著作,其主流出处有如下几个方面:1、容氏,〈〈帝王纪〉〉:黄帝臣容成造历,2、舜举八恺有仲容。见《通志。氏族略》注仲容,即三皇五帝中舜帝子。3、春秋南容之后,以王父之氏为姓,见《万姓统谱》。4、古有容氏国,以国为姓,见《穆天子传》。5、礼记容居,吴人也。见《通志。氏族略》《姓苑》。6、礼乐之官司曰容,见《礼记注》。7、礼官之后,以官为氏,望出敦煌。见《姓氏考略》。纵上所述,我们容族这个大家庭,都是由不同出身、不同地域的远古先人,其后人经过几千年的繁衍而逐渐兴盛起来的。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百家姓探源》一书的作者张海彤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辈份字行》的作者何兆吉等的按语作为容姓探源的小结,便更能使我们加深对容姓起源和容氏的历史地位的了解。其按语云“容姓家族的历史十分古老,容氏起源的考证主要依据造历者容成,舜帝八子中的仲容,周朝大夫容居。容氏国的后人以国为姓,礼乐之官的后人以官名为氏作为依据。在繁衍过程中,以容成公和八恺贤人之一仲容的后裔,到先秦时期,他们已出现在南方的吴地(即今的江苏省)。而当初以国为氏或以官为氏的容氏,则以北方和西北为主要繁衍地。一南一北,相辅相成。究其出处,无论源自哪一支,都有极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每一位容姓人士自豪、自傲。
二、 置疑:从以上对容姓起源的分析,应该可以说,其起源的脉络清淅,资料详实可信。但在族人中,或与一些友人的交谈中,不少人都把容姓和慕容一姓的起源混淆一块,其中有些观点,说者振振有词,似乎有理有据。纵其所说,其观点如下:1、容与慕容同出一源,同一郡望,因此容与慕容应视为共同远祖之后裔。2、容姓是容氏的先祖因战乱避祸“去慕留容而形成今天的容姓。3、由上面的两种观点,再加上容、慕容、慕三姓的郡望都出自敦煌,持容、慕容、慕姓出同源者的理由愈显充分。究竟这三种观点的理、据正确与否?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慕容氏的起源与历史,根据《姓氏寻源》、《百家姓考略》、《魏书》、《前燕录》等史料记载,对于慕容氏的起源,可归纳有三种说法:1、东汉桓帝(公元146—167年间)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东中西三部,中部酉长柯最厥,因居慕容寺,故曰慕容氏。2、高辛氏(帝喾之孙)厌越居北夷邑紫蒙之野,后又迁徙辽西,秦汉时被匈奴所败,退保鲜卑山,以山为号曰“鲜卑”。至“涉归”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为容,则以慕容为氏。(注二仪指天地、三光指日月星)。3、慕容氏之祖先,世居北夷。北魏初,莫护跋率部族进辽西,当时辽西人多戴步摇之冠,跋亦喜之仿戴,周围诸部因谓之步摇。后音讹而成慕容氏。
三、 释疑:通过考证两姓的起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来证明容姓与慕容是两个不同起源,不同年代,不同繁衍地域的两个氏族。其理由如下:1、容氏早在先秦时期,已形成有一定的规模的族群,并向中原富庶的吴地(今江苏省)繁衍发展。而慕容氏,他们虽是望族之后人,其先祖高辛氏之子(即黄帝之曾孙,喾帝之子),但形成姓氏是在东汉桓帝之后,与容姓起源,在时间上相差了二千六百五十多年。(炎帝与轩辕黄帝是同一时期之人,距今约4500年,如容成是黄帝臣,距今也应该约4500多年,慕容氏的起源于东汉桓帝年间,约公元159年左右,距今约1850年,那么容氏起源比慕容氏起源早了约2650年。)注:年份资料选自《中国通史》。显然,二个起源年代相差极悬殊的姓氏,后来演变为同源,似乎不太可能。2、从姓氏起源地域分析:容成是黄帝臣黄帝主要的活动范围是黄河流域,则容成也不例外,其后代繁衍也应该在这个区域。而慕容氏的早期活动和繁衍地都在我国东北的辽西、内蒙古东边一带。其地域范围相差之广两氏同源的可能也不大。3、两姓郡望相同也不一定应成为两姓同源的可能。因为中国,在唐显庆五年,公元655年,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将姓氏登记造册。因此,像姓氏这类百姓人家的事,由于过去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用口头传播的形式传给后代,走样,误传在所难免。又如姓氏所出自的郡望,有些可能是某姓氏的当然发源地,有些也可能是某一姓氏出现后,其后人根据他们的远祖曾在某某地方生活过,而后又迁徙到他们当时的聚居、繁衍生息地。于是就把他们的远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定为本姓的郡望。因此,我们就不能把两个有相同郡望的姓氏,可以看作是两个姓氏就必然同源了。在有姓氏的专著中,出自同一郡望的姓氏为数不少。在笔者所查阅地的资料中,只有容、慕容、慕三个姓出自敦煌,再没有发现有其他姓氏出现,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可为巧之又巧。而且又只有敦煌郡所出的三个姓氏中,有一个是复姓“慕容”,又可分拆成“慕”“容”二个单姓,又是奇中之奇。就难免会引起社会人士与部分族人的误解了。(例天水郡姓氏就有:姜、赵、强、秋、双、那、空、权、上官、阚、莘、桂、庄、艾、慎、十五个姓氏)4、至于有说容姓因战乱避祸而去“慕”留“容”一说,更无说实可查。在中国的历史上,因避祸改姓的姓氏的确不少,本文中岳飞的后人因避祸把岳姓改为鄂姓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就拿慕容氏来说,由于曾在中原地区发动“五湖之乱”,在1000多年前,把中国的中原地区的汉族搅得东飘西荡,曾出现过十六个以胡人所建的国家。其中,前燕,后燕,南燕三个国家,统统是由慕容氏的父子、兄弟所创。在当时,慕容氏可谓威风八面,神采飞杨。五湖之乱后,慕容氏所建的政权败亡。在天赐未年期间,慕容氏的族人忌怕被人诛杀,不敢用复姓,皆以“舆”和“慕”为氏。《魏书》有云: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改为高姓。从以上的分析和笔者所查阅过的有关姓氏问题的专著中,没有发现过因战乱,避祸而改变其姓氏者有容姓,也没有依附其他姓氏而成为别的姓氏的现像。正如我们的老祖先所说:“千变万变,唯容不改”。至于历史长河中有没有慕容氏的后人中确实是去慕留容而加入容姓大家庭,也不能排除其存在。只能体现为我们的先祖的宽广胸怀,但绝对不是容姓历史的主流了。
四、 对某些观点之我见以供商榷。在本文编写过程中,也接触过一些观点,如某些在族谱中记载的历史人物的出现,是由于旧族谱的误导,某远祖的来粤前的所在地等,都提出过看法,对于这些问题,在此也一并提出自已的观点,以供参考。1、容成,黄帝时,没容姓,那来容姓人?容成造历,苍颉造字,杜康造酒。这是在很多有关姓氏的专著中都可见到。这三位人物,都是黄帝时人,若当时没有容姓,那么苍颉,杜康也应该没有苍姓和杜姓,也应没有其人。但偏偏是杜康也好,苍颉也罢,在姓氏专著中,在杜姓和苍姓中都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何故?原因有二,不管他是传说中的人物也好,甚至是神话人物也好,1、这位先祖的事绩,能令千孙万代感到荣耀。2、他们这位先祖值得万代尊崇,深得子孙万代之心。再者,中国的历史人物,特别是远古人物,如:开天辟地的盘古,用泥土捏出人类的女祸,一头撞倒不周山的共工。都记载在中华民族历史著作《中国通史》中。既然如此,我们在编我们容姓的族谱时,是否也可以为我们的先祖容成也留下一席之地呢?2、因闵和闽两字同音不同地,沙公入粤不应是由福建省入粤。在族谱记载中,一世祖沙公是由福建省蒲田到广东南雄当保昌令。我们现在抛开沙公是否在南雄当官(在荷塘重修族谱时,曾经派人到南雄查县志,听说在县志里查无此人),既无此人,我们就不要探究他跟谁来广东当官,当谁的官。也不用究其如何入粤,只需要探究沙公是否福建人就可以了(容姓在珠矶巷虽没设祠堂,但有资料记有容姓入粤足矣)。1、福建省是否有容姓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在退休前在单位负责供销工作,曾多次到福建省,在与客户的交往中,曾询问福建有无容姓,他们的回答是:在蒲田、漳州、仙游、三明市几个地方都有容姓,那么沙公的祖上可能早已迁到福建省居住,沙公从福建省到广东省求发展就不足为奇了(也许不一定到广东做官)。2、从语言方面分析:现在的荷塘话,笔者认为由三种方言为主组成,即闽南话、客家话、广州话为主,而以闽南话所占比例较多。我们不妨用一首闽南歌《爱拼才会赢》来用荷塘话作一比较:一时失志唔免怨叹、、、、、、、、、、那趟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这19个字中,用线条所注(闽南音)的,就有17个,这可以看成我们的祖先,保留着他们闽南的母语。应该是闽南人的后裔,是从福建省迁到广东省(起码是荷塘)的移民。至于如何到广东,为何到广东,来广东做什么?现在我们一无资料,过去的事(如沙公在南雄当保昌令)又无史料记载,就无谓再考究了,否则就成了俗语所讲的“赚得拗”了,还是留待以后有确切史料再考证吧


分享按钮>>容 氏 族 史 ——摘自香港容氏宗亲联谊会
>>清廷赐建的容大夫家庙(官窑籍清代进士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