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文化古迹】广西昭平县古氏文化

    中华古氏网 2013年4月5日 广西古冬凑


     一、古姓源流

     1.古氏探源

    (一)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一个孙姬曼(一说旻),以古公的“古”为氏。据《风俗通》载,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以亶父为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建立的诸侯国周国,得到商朝认可。在武王姬昌得天下时,追尊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其后代一孙以古为氏,称古姓。《竹书纪年》中记载:“(商王)武乙六年,邻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古公亶父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仲雍在岐山生有二子:长子名姬昂,次子名姬曼(一说旻)。季历继承周国国君之位,即周族领袖,臣于商朝。季历在统领周国的同时,还被商王武乙封为牧师,掌管商朝畜牧业,周族势力逐渐强大,并攻灭不少周边戎狄部落,疆域得到扩大。到季历之子姬昌执政时,周国成西方霸主,姬昌还被商王朝封为“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灭商,建周朝,称武王。姬发建周朝后,追尊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尊姬昌为“周文王”。泰伯、仲雍去江南之后,仲雍遗留在岐周的长子姬昂在周武王时受封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次子姬曼(一说旻)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遂以古为氏,称古曼(一说古旻)。古氏后裔一直以古公亶父为古氏始祖,其实古曼才是古氏始祖,或者说古氏第一人。 

   (二)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的记载,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据《插图百家姓》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今河南鹿邑),其后人由‘苦’讹传为‘古’,并以古为氏。”  

    (三)出自胡姓。古为胡的古字,音也相同。

(四)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后魏代北氏、吐奚氏,鄂伦春族古拉依尔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代。锡伯族的姓氏里有一个古尔佳氏,在民国以后改汉姓为古。

   (五)回族中有古姓。《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古都白丁,自唐初进入中国,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其后裔改姓古。

  (六)源自“姑发氏”。古姓来自仲雍次子旻(一说曼),而姬姓如何改为古姓。吴学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泰伯奔吴,泰伯无后,传位于弟仲雍,后来以国名“吴”为姓。而现在先后出土的六把青铜剑证明,有吴国王室自称为“姑发”氏。吴王们本姓“姬”,“姑发”氏。古代姓氏,姓为大宗,氏为分孽的小宗,后世得姓于氏,“姬姓,姬发氏”只由周王室直系血亲继承。后吴国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室逃亡一蹶不振,从此改姓隐居,春秋后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由“姑发氏”改为“古氏”。

   (七)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修文县、云南省河口县、屏边县、文山县及越南。

   (八)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蒙古氏,源出蒙古本部之称,即成吉思汗最早生息的乞颜部,以部为氏。在金国时期,有个女真蒙古部,是女真族与蒙古民族久年交融的一个混合部族,在金国灭亡之后,曾被元太祖赐姓为蒙古氏,后逐渐成为一支大族,满语为Monggu Hala,移居于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九)源于满族,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①满族古尔吉氏,满语为Gurgi Hala,世居广宁正安堡(今辽宁北镇广宁镇),所冠汉姓为即古氏、吉氏。②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东古氏、东果氏、东峨氏、董额氏、董古氏,满语为Donggo 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冬古河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的记载,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吉林珲春),其族源出自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国时期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后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董鄂氏,随着人口的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大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强部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古氏、鄂氏、董氏、栋氏等。③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时期称女真“尼庞古”,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古氏、俞氏、于氏、鱼氏、余氏、胜氏等。

   (十)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高山族的先民,可追溯到距今二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在镇人”。主要来源于内地沿海一带古越族,与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相互融合发展而成。

    2.迁徙繁衍

    唐宪宗元和五(810年),古氏云应公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此后,举族南迁至赣南。唐大中九年(858年)乙亥春二月花朝,怀州刺史李君奭撰《南迁客家古氏始祖古云应墓志铭》云:“南方古姓始迁祖二十五府君古云应,唐元和中,以明经领荐春官,授洪州通判,历仕有年,治政益新,士民莫不钦服;其爱君泽民之心,拳拳弗忘。年跻六秩而谢爵致政,归隐田园,以乐其性,竞得疾而终。唐末卒于江西,千里迢迢归葬河东平阳府祖山(今山西临汾市金殿镇东靳北村)。铭曰:周太王裔,儒宗英贤,经史融液,性理昭然,树业建功,受禄于天,作之于后,继之于前,儿孙簪笏,相续绵绵。赞曰:质秉乾坤,学宗邹鲁,历仕唐朝,恩施广土,誉望昭昭,垂于今古。”
    古公云应后裔分支由赣南迁广东省增城后迁梅县。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公为南迁始祖。”南迁始祖一世祖二十五府君云应公任洪州通判妣杨氏,生一子名廙。二世祖七府君廙任虔化县令妣姜氏,生一子名然。三世祖二十府君其然任秘书郎妣曾氏,生一子名知贤。四世祖十九府君知贤任揖大祝令妣刘氏,生一子蕃。五世祖三府君蕃任窦州都监,妣陆氏生六子。六世祖十四府君全望三府君第四子也。七世祖延绶。八世祖赐进士校书郎成之字亚奭。九世祖宗悦字裔臣,生四子:凤仪、凤信、凤仁、凤俊。十世祖凤信公字都禄,生四子:提纲、提纪、提领、提袖。北宋咸淳年间,由梅县迁居韶关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迁广州府新会鹤山古勞村(清雍正10年(1732)肇慶府新置鶴山縣,割廣州府新會古勞屬之)。

    清乾隆年间《昭平县志》载:萬曆元年(1573),平亂后复設昭平縣,萬曆初(1577)設宁化里黃姚街。提领公派含真(25/2)明天啟年间(1621-27),广东新會县鹤山古勞村遷廣西平樂府昭平縣黃姚開基。又据明末清初含真公墓志载,順治年,新會古勞遷廣西平樂府昭平縣寧化里黃姚街開基。泰真(25/1)也同时迁来,后迁到昭平县城和恭城龙虎关等地。黄姚尚有泰真公墓。

   提领公裔的汝善(23/1)明朝中期,由新會鹤山古勞村遷廣西平樂府昭平縣木格。清朝年间有分支迁蒙山县陈塘、杜莫等地。清朝初年,木格乡墩廊古氏朝阳公后裔迁富罗乡沙子村步头寨。解放后,步头寨有一支人迁往马江街。

    提领公裔文俸(23/2)之孙國壹(又名國邑、賢生)(25/1)明天啟(1621-27)年间,新會鹤山古勞村遷廣西平樂府昭平縣宁化里黃姚街,天運癸巳年(清順治10年)(1653)黃姚街安樂祠碑刻有名(古國邑),于古勞逝,黃姚白芒坪系其衣冠冢。國壹派二房孙元亮(又名元良)(27/2)清順治13年(1656),恩貢,其裔遷昭平县宁化里西坪街。国壹公派元泰公后裔一支人迁马江街。昭平縣志(1934版)载汝波公(又名浩波)(23/3)明朝天启年间,由新會古勞遷廣西平樂府昭平宁化里黃姚街,再遷平乐县榕津、二塘。

     提领公派文俸(23/2)之孙國茂(國壹胞弟)(25/2)昭平縣志载其子盛(26),其孙威(27)(即古碧之父),清康熙14年(1675)由新會鹤山古勞遷廣西平樂府昭平縣宁化里黃姚街,后迁县城。碧(碧小,建侯,號魯峰)(1670-1768)(28/1)清康熙9年生,康熙乙卯三十八年,隨父遷黃姚,父威暮年續娶,生幼弟2人,雍正13年(1735)由黃姚遷附城驛前坊,乾隆25年(1760)陸焞(1759-61)任昭平知縣修《昭平縣志》時,古威年91歲,陸焞有詩[贈古壽翁碧年九十有一],逝后葬龍平大壯村。

     提袖公派天佑公(21)裔燦我(25/2)明天啟年(1621-27),新會古勞遷廣西平樂府昭平縣宁化里黃姚街。明我(25/3)同胞兄遷来。

     国茂公裔孙古碧同父异母弟生于县城迁庇江街。

     富罗沙子村古氏属汝善公裔,清朝乾隆年间,从木格乡大旦迁来,自功字辈起到明字辈,已有10代。

    古氏凤仪公派系道康公(30)生二子秉耀、秉彩。清朝道光年间,道康与妻刘氏携长子秉耀,自广东兴宁市下堡镇下车村迁广西昭平县宁化里篁竹村。道康公回广东与秉彩生活,逝后葬于广东,其妻刘氏留在篁竹村。秉耀生三子玉瑞、玉琳、玉琏。玉瑞到黄姚街,玉琳到新寨,玉琏留在篁竹再到穿岩建房定居。已经发展到三十九世。  

3.分布定居:

    十世祖凤信公字都禄,北宋咸淳年间,定居肇庆府鹤山古勞。本为客籍人,入乡随俗,后裔讲高要鹤山一带的粤方言。到昭平后,黄姚街和县城驿前坊古氏保留讲高要鹤山一带的粤方言,沿江居住者入乡随俗用土白话。昭平黄姚镇古氏二十五世迁来昭平,已发展到四十一世。昭平古氏分布在黄姚、木格、昭平街、走马、五将、马江、富罗等地,人口近三千多人。

     县城在附城驛前坊。文俸(23/2)派国茂公裔碧(28)已发展了十三代,约300多人。

     木格乡。汝善(23/1)派在古池、大旦、墩廊等村寨,已发展了十八代,约1000多人。

     黄姚街。文俸(23/2)派國壹公裔(25/1)150多人。含真(25/2)派裔300多人。提袖公派天佑公裔燦我(25/2)公裔500多人。明我(25/3)公裔600多人。他们的后裔都发展到四十一世。凤仪公派道康(30)公裔,发展到第四十世,有100多人。  

    走马乡西坪街。國壹公裔,元亮(又名元良)(27/2)公后裔到西坪街,发展到第四十世,150多人。

    走马乡庇江街。凤信公派,清朝乾隆年间,从广东鹤山古劳村迁来,发展到第四十二世,有200多人。

    富罗镇沙子村。汝善公后裔,清乾隆年间从木格乡墩埌迁来,发展到第三十七世,30多人。

    五将镇良丰。汝善公后裔,清末民初,从木格迁来,发展到第三十九世,100多人。

    马江街古氏。有解放前,由黄姚街国壹公后裔迁来,有解放初,由富罗沙子汝善公后裔迁来,发展到第三十九世,约60多人。

二、古氏宗祠

    1.地理位置,建筑规模

明天启年间,古氏在黄姚街隔江山下建山根寨上寨,陆续到来的在鲤鱼街建街。康熙47年(1708)齊治(29)和綱倫(29)倡议在隔江山即火焰山下亭子溪边,建成都禄公祠即鳳信公祠。该祠有上下座和天井及厢房,建筑面积约200平米。门前开阔,祠堂依山傍水,后靠隔江山即火焰山,右有天马山,右前有真武山和五马归槽,前方远处三山耸峙,旌旗飘扬,面向三江汇聚,可谓将军出阵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乾隆59年(1794),古氏家族提议在宝珠观左侧树林新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凤信公祠,即现在的古氏宗祠。原先的凤信公祠由天佑公后裔出钱承接,更名为天佑公祠。此间天祐古公祠門聯为:天錫公純瑕,佑啟我後人。

新建古氏都禄公祠,坐落在宝珠观左侧广场北面树林,前有宝珠山、火焰山,远处有天马山,文峡、小螺山锁水口,左前方有真武山和五马归槽,前方远处三山耸峙,旌旗飘扬,面向三江汇聚,右侧有金屏山,东面姚江奔腾而来,东北面宝珠溪自东北经祠堂背后旷野形成湖塘,然后再从右侧即西北面环绕西南,经祠堂前方汇聚姚江。此座园林式的祠庙是镇内姓氏宗祠较典型的祠庙建筑之一。有前座后座、厢房、天井和十多间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的青砖瓦房组成。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总面积约100多亩。解放后,宗祠周围先建小学,后建旅游公司,故规模缩小。宗祠隐藏在高大的树林里。古樟树、梧桐树、古榕树、万寿、枫树、古桂花树参天耸立,幽雅阴森,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都禄公祠拥有田地(叫蒸甞),所收之租用作祭祖、修缮、管理、奖励就读县学(考举人)、中专、大学的学子。在1991年秋,台湾宗亲古子隆(35)倡议重建都禄公祠正堂时,提议将家祠更名为广西古氏宗祠,遂成宗祠。

祠堂是家族信仰、祭拜、典仪、议事、联谊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宗亲的红白事需要场地摆酒宴,可借用祠堂开办。

    2.门对楹联,字辈排序

1993年以来,黄姚广西古氏宗祠大门对联:亶父家声远,笔公世胄长。——佚名撰古氏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原黄姚古氏都禄公祠大门曾用对联:北朝称国宰,南岭著贤声。

大门外廊柱对联:前火焰后金屏仰见宗功祖德与灵山而并(对)峙,左珠江右锡巩惟愿(顾)文经武纬合秀水以长流。此联为黄姚街贡生古一博所作。 

    凤信公字輩:侯秩恩榮功業忠良傳國鼎(宝),名(明)賢望重(仲)文章道德贯南天(邦)。此字辈是广东鹤山古劳都禄公祠沿用的。广西黄姚都禄公祠及后裔沿用。凤信公后裔家中的神龛对联:鶴山祖德源流遠,珠水宗功世澤長。 

    现在广西古氏宗祠神龛对联为:祖世发西岐由陕迁粤由粤迁惠由惠迁梅姚子溯渊源追念前薇筑家庙,文炳中土魏封国定宗功举乡贤明升都恩早科联簪笏还期后裔昭书香。 

   正堂中廊柱对联:薦千秋之俎豆报德报功行其礼奏其乐既斋既稷既廑敕怀念历代祖先,聚一族之衣冠序昭序禄敬所尊爱所亲言孝言慈言文恭陈常规于冬日。

正堂前廊柱对联:鼻祖亶父为商代邠侯为国戎边疆饮雪餐风心如铁石被纣追害迁岐地,新堂子孙同忠于党国为人民排难披坚执锐志如金钢决心伐纣有史篇。

前座左小房对联:横批为“东壁”联为:东阁喜添新气象,壁星还耀旧门堂。

右小房对联:横批为“西轩”联为:西园翰墨芬芳地,轩轻笙簧飘渺声。

    3.古氏图腾,堂号门第  古氏图腾尚未搜集到。
     ①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辖区约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一带)。

    ②堂号

    昭平古氏堂号用新安堂。堂号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国宝堂”等。 

    ③门第

    黄姚街的广西古氏宗祠用联:亶父家声远,笔公世胄长。——佚名撰古氏宗祠大门五言通用联。此联原为古氏宗祠“国宝堂”门联。
    (一)古氏名墓

在文革时期,黄姚古氏不少古墓因造田造地或开公路时搬迁,未搬迁的已经面目全非,且族谱遗失记载缺乏。现存古氏国壹公墓,尚在原址,乡人开荒偷葬坟地,昔日的石碑被毁,但气势依然可见。

    该墓葬为衣冠冢,方圆百亩,为远近闻名的古家大坟。历代有(蒸甞)即田地出租。蒸甞主要用于清明扫墓祭祀开支,剩余按人口分发给各户。

1.地理位置 在黄姚镇白山村张家背后的田峒心,人称古家大坟。该墓壬山丙向,后山庞大且高耸,右前方有关刀山、吊钟山、左前方有白山、吉庆山、金瓶山。东北来水,前有天马山、真武山,火焰山、五马归槽,三江汇聚。墓地周围水田旱地宽阔开阳,呈莲花状,属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2.墓葬人物

    国壹(又名國邑,賢生)(25/1)明天啟年(1621-27),携二子,从广东新會鹤山古勞遷廣西平樂府昭平縣宁化里黃姚街,带来传统的豆豉、黄精、豆酱、腐乳、腐竹、米粉、酿酒等加工技术,成为勤俭持家,好施乐善,务实致富的楷模。天運癸巳年(即清順治10年)(1653)黃姚安樂祠碑刻有名(古國邑),其逝葬于古勞,白芒坪为其衣冠冢。妣梁氏,勞氏。生二子五孙,可谓枝繁叶茂。

3.碑联碑文

二十六世祖胤昌、仍昌是二十五世祖国壹公之后。国壹公字贤生,妣梁氏继劳氏,生二子即胤昌仍昌。祖居广东肇庆府鹤山县古劳墟新社巷。

    胤昌公仍昌公兄弟二人,于明清年间始迁居至广西平乐府昭平县宁化里黄姚街而家焉。二公殁后,祀男五人将胤昌公夫妇、仍昌公夫妇并元泰太婆莫氏五冢卜吉合葬于白芒坪之阳筑墓竖碑中间立。国壹公碑衔广置祀田作为兄弟五房:长房元泰公次房元亮三房元灿,四房元甫,五房元科。日后五大房子孙轮流收租祭扫至今率由盖章焉。至道光十七年丁酉岁族长:忠瑞、良佐二公聚族公议,筑立丰碑刻铭以志祖德清芬。

墓志:甞闻本固则枝叶自茂,源远则流泽,孔长故观其世族之蕃衍,而知其祖德宗功流贻于后世者,愈久而弥彰也,昭邑黄姚族族姓甚繁,而分支别派则国壹公之支庶为最著也。国壹公原籍广东鹤山县古劳村,生二子:长懿盛次延盛二公。恪承先志友爱同心,始迁居于黄姚创基立业,垂裕后昆。懿盛公生三子长元泰、次元亮、三元灿;延盛公生二子长元甫、次元科,皆克绳武贻谋以光世业,迄今瓜瓞绵绵俾昌俾炽者,固由堂构之继述攸坚抑亦茔兆之安吉所贻庆者厚也。盖懿盛延盛公伉俪及家妇俱安葬于白芒坪五冢珠连而立。国壹公碑衔于其中,摖之报本追远于义斯洽至其佳城则峰峦从翠水汇沙环知其发祥于奕祀者正未有艾也。兹二公之贤裔孝思纯笃问序于余,谨摄叙其梗概镌诸阡次以见世族之蕃衍,皆懿盛公延盛公之德泽所留贻即国壹公之德泽所留也。所谓本固则枝茂源远则长流者,不亦可信而可证哉,是为序。——拣选知县壬子科举人黄可学拜撰。

墓诗:何须郭璞觅牛眠,痊玉平岗启自天。幸与文孙通缟紵,重谈风采忆当年。岭南昔日称钜族,世德相传光煜煜。国初携眷向西来,门阀宏开辟顾陆。季江冲海复追随,各展经纶懋丕基。作室肯堂非草草,思将福荫后人贻。棠棣后先皆徂丧,共卜瑕邱真吉壤。松揪影裏冢垒垒,五纬联珠群相向。迄今七叶子孙贤,说礼敦诗竞缵先。自此崇对高马鬣,敬将拙誺附新阡。——候选训导岁贡生黄世安(仙回人)题。

微星昔殒此山养,阳雅望遗徽卜后。昌马鬣重封光世,业牛眠轮焕耀宗。祊绵嗣续水流芳,皇恩叠赐后先扬。凤毛异日联翩起,伫看焚黄表墓堂。——庠生郭际宏题。

乘箕昔日怅西归,卜葬丹邱近翠微。福地恢宏如大夏,孔怀连理幸相依。当年豪族冠端州,河北温邢未许俦。圣代龙兴迁岭峤,鸿基特逮裕千秋。绵绵华胄极昌蕃,聚族姚溪孝友敦。诗礼承家真未艾,百年祖泽至今存。前麟后凤起振振,回忆宗功感慨频。为甃贞珉光丕烈,两行松柏又重新。——庠生莫粹然题。

古公泽荫产耆英,接迹迁岐出凤城。乔梓西来开世族,弟兄东播绍家声。于今令德犹垂誉,自昔芳规共仰名。此日孝孙封为马,鬣焚黄旋白芒茔。——庠生劳秋正题。

望古遥思往哲贤,同心式好自东迁。鹤山遗范姚山仰,珠水追宗粤水传。阆苑胡为常化羽,德星几点萃牛眠。芝兰默荫箕裘衍,万载流芳在墓田。——庠生梁朝鼎题。

凤凰气脉正而真,冢里鸳鸯望族新。择处依然昔孟母,辟疆自是旧陶人。团团峰现风云笔,叠叠龙生富贵身。今古咸瞻琴好调,东西频仰敬如宾。枝枝叶发连城璧,树树花开席上珍。略绍箕裘昭世德,白芒堂祀尽簪绅。——庠生梁善屏题。

壎箎齐穴并香帏,极婺重淹系我思。两杆棣棠流异品,一双妯娌树芳规。孙支衍庆推贤藉,世业遗徽裕丕基。从此英才同奋翮,龙章宠锡遍危碑。——庠生莫汝华题。

水远山高企典型,白芒深处有佳城。弟兄同人重泉梦,琴瑟令无并奏声。克继严君垂令绪,远偕冢妇著芳名。孙支此日真蕃衍,伫看焚黄受宠荣。——仍侄孙监生全英题。

盛德当年孰比公,支分西粤振家风。冢间凫雁情犹洽,泉下壎箎调自同。跨鹤人遥芳草碧,望云神怆夕阳红。添登五盏相连处,寂寞魂归月夜中。——仍侄孙庠生谋题。

 自分支派仰居先,德盛端宜产两贤。伯仲芳名思殁后,闺闱淑行忆生前。鹤归缑岭人何在,迹笔姚溪族正绵。更喜五珠连一冢,青山绿水绕无边。——云侄孙庠生如山题。

 缅维芳躅叹汪洋,德厚流光绍嗣昌。同被依然随窀穸,抱衾奚忍隔泉壤。百年旧恨遗青冡,四尺崇封映白芒。龙势昂藏钟地脉,保兹孙子衍无疆。——云侄孙庠生一博题。

 太祖国壹公重修墓碑谨书俚言志感并谢各戚友佳章。

 垒垒五冢适相连,此处埋藏不记年。常荫孙支遗后泽,频思祖德倚寒阡。愁看雾气迷芳草,忍听枫林叫杜鹃。敢荷亲朋隆奖誉,碑留锦句灿无边。——来孙庠生乘龙。

 冷雾霏霏起白杨,兴怀水木觉神伤。肇基人去根源在,启族功沿奕叶长。屡世云仍思远泽,百世风雨感愁肠。聊将碑石重新构,幸有高人表墓傍。——来孙庠生忠典。

万叶双枝同一本,是桥是梓多贻穀。开基鼻祖发源流,西宜福来庇荫禄,棠棣之花似续郁,林下训庭耕且读,齐眉举案真和睦,儿孙遥听知宗嘱,功清白屋可人祝,奕祀春秋享祀肃。——来孙登仕郎景龙。

禄辞尘俗藉归仙,德荫孙支总不偏。百代贞祥欣旺地,万年世泽仰苍天。兹逢巨典皆宗庇,幸沐鸿恩亦祖传。从此重修增福庆,喜歌瓜瓞又绵绵。——来孙登仕郎际龙。

祭扫年年到墓傍,追维往代思茫茫。当时迹起由新社,此地支分接故乡。敢诩后人承远业,空怀先泽对斜阳。至今碑载声名在,惟荷亲朋握笔场。——仍孙廪生绍先。

    (四)古氏家风

     1.家规家训

家训:父慈,子孝,夫义,妇从,友恭,敬长,睦族,和邻,重教,守廉。

家规:尊祖敬父,和家友邻。仁慈厚爱,乐善好施。读书尚礼,致富尚义。诚实处世,勤俭持家。 

尊祖:物本于天,人本于祖;勿忘祖德,源远流长。

事亲:养育之德,涌泉相报;念恩图报,家兴业旺。
和兄:手足情深,和气生财;有求必应,互尊互敬。
睦族:喜则同庆,忧则共担;尊老爱幼,互帮互助。
和邻:患难与共,忠厚传家;与人无争,宽厚待人。

教子:知书识礼,成就学业;慎择益友,勤俭孝廉。

禁戒:五毒勿沾,安分守纪;戒除恶习,益家利己。
守廉:忠诚孝顺,光宗耀祖;廉洁奉公,弘扬家风。
    2.节庆祭祀

    祠堂祭祖每年一次,时间一天,风雨不改。黄姚街古氏天佑公祠在正月初四。古氏宗祠在十月十八。古氏宗祠的祭祖每年小祭,三年一大祭。由于它是台湾古氏宗亲倡议并出巨资重建的,所以,大祭年,台湾和广东宗亲派代表到来参加祭祀盛典。封建社会,祠堂有蒸甞即田地出租。蒸甞收入,用于维修、看管人员的补助、祭祖仪式、宴席、演戏等费用,还设立奖学金(稻谷),奖励考上县学、大中专的学子。平日出租祠堂添置的炊具、碗筷、桌凳。近年,祠堂有门面出租,有广西古氏宗亲基金会。祭祖日,广西宗亲在该祠堂升有宗亲神牌位的才参加祭祖,邻省没有立宗亲神牌位的一般算是出于礼节参与祭祀。祭祖活动和工作安排紧凑。在前一日,祠堂理事核算一年来收支,议定祭祖事项,分工负责下厨、接待、登记和宗亲香资的张榜公布,公布一年来收支。祭祖仪式。猪、牛、羊三牲等祭品陈列祭案。点燃蜡烛香。衣冠楚楚的祭拜者横向列队,由长辈、名望高的人士和理事站立前排,其他站后排。气氛庄严肃穆。祭拜者轮番向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祭祀时仪式开始时,但见祠堂内外,人山人海,唢呐声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瑞狮起舞。祭拜人员肃立,听司仪号令,听读祭文,三跪三拜,然后上香点蜡烛。与此同时,鸣放礼炮,震天动地,即燃放大铳即装满粉硝铸铁的筒炮和鞭炮。四台或六台狮子腾跃舞动。场面热闹非常。祠堂内外硝烟弥漫,香气缭绕,人声鼎沸。庭院内外满地是鞭炮红纸的碎片,美其名曰满地红。随后,陆续到来的宗亲,自由上香点蜡烛、祭拜。祭拜结束,宗亲合影留念、观看演戏。与此同时,各地理事人员聚集开会,公布此次祭祖工作事项,商议今后计划。

    解放以后,祠堂没有蒸场,所以,维修、看管人员补助、祭祖仪式、演戏等费用,靠宗亲捐资和按人口交纳香资来支配。参加吃酒席的要交纳餐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免费资格,为此,宴席多者上百桌,少则几十桌。二0一二年冬祭,参加祭祀活动的宗亲享受免费用餐,为此,宴席将近二百桌。

看完演戏,宴席开始。宗亲欢声笑语享用丰盛的喜宴。这天家族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神台香烛长明,设酒杀鸡作食。第二天,理事会公布祭祖收支,祭祖活动才告结束。

每逢节日,各家各户带祭品到祠堂祭祀祖先,方可回家吃饭。大年初一要带祭品到祠堂祭拜,燃放鞭炮,祈求先祖保佑合家幸福,六畜兴旺。新婚夫妇结婚之日要到祠堂祭拜先祖。

    3.生活习俗

    黄姚古氏人家热心公益事业,架桥修路、修井建庙,慷慨解囊,尽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之义务。生活讲究勤俭持家,勤劳简朴。宴席排场不攀比。贵客稀客到来,则惟恐招待不周。为长辈客人斟茶、添饭、斟酒,但不劝酒。小孩吃剩的饭食大人要帮吃完。祖辈(包括叔祖、堂叔祖)在世,儿孙生日不能办宴席。族中人和外姓人办喜事不接到请帖和通知,不去赴宴和恭贺。不办小孩升学酒。族中事务(包括各家各户房屋、地产纠纷)由叔公大伯商量解决。考上科举和大学的在祠堂升挂旗帜,受到嘉奖。祠堂设立奖学基金,奖励每年科举高中者。一旦有人办丧事,全家族的宗亲和邻里邻居都主动出钱出力。非亲属的外姓人办丧事,也要送去一个叩头封包,以示吊唁和对其亲属的慰问,但不参与吃饭。

   (五)姓氏名人。以下均为凤信公派。

    古齊治(29)和古綱倫(29),康熙47年(1708),倡议建古氏凤信公祠。

    古文修(翰炳,號淡痷)(1708-1781)(29/1)清康熙47年生,附城人,乾隆9年(1744)昭平歲貢,25年(1760)有[步陸父師登迎恩樓韻]詩,28年(1763)靈川訓導(任5年)妣郭氏、羅氏。[昭平縣志,靈川縣志载]文俸公派。

    古忠純(31)昭平富羅沙子村人,軍功六品,昭平县志载,汝善派。

    古忠揚(31)昭平富羅沙子村人,軍功六品,汝善派。

    古忠秀(31)[附城人,壽94][昭平縣志]

    古步清(雲階)(-1853)(32/1)[附城人,軍功保舉把總,委辦燕塘團練,咸豐3年(1853)雞心洞之役陣亡,恤雲騎尉][昭平縣志]

    古元成(33)[步清子,襲蔭武職,同治12年(1873)昭平城守把總,後署隆林營右哨千總][昭平縣志]

    古良輝(32/2)/附城人,妣梁氏[于歸一年夫死,撫養姪子元成][昭平縣志] 

    古知翰(29/1)乾隆元年(1736)恩科武舉人,早卒。妣黎氏。[昭平縣志载]天佑公派。

    古知达(29)黄姚街人,乾隆年间庠生。含真公派。[昭平縣志载]

    古知君(29)黄姚街人,乾隆年间,庠生。含真公派。[昭平縣志载]

    古錫瑢(28/1)(又名庠),黄姚街人,雍正年昭平歲貢,博白訓導,[昭平縣志载] 天佑公派。

    古谋(30),举人(一说庠生),黄姚街人,含真公派。

    古元亮(元良)(27/2)黄姚街人,清順治13年(1656)恩貢(元良),後裔遷昭平西坪鄉,[昭平縣志(1934)载] 文俸派。

   古碧,岁贡,文修父也。其父威以暮年续娶,遂有凯风之怨,碧抚养二幼弟备尽友于之谊,有族甥零丁孤苦收而成立之复培植其遗孤他如遗族侄邑家室赎族弟于人傭尤足嘉焉,生平好义疎财济人甚众今九十一岁矣,犹孜孜以利物济人为事。(民国廿三年《昭平县志》载)

    古今四(-1863)(31)昭平木格古池人,清道光初年生,咸豐元年(1851)投太平軍,5年(1855)回廣西附張羔友踞蓮塘,9年(1859)於藤縣椪田占山自立,稱大元帥,同治元年(1862)破清木格營,2年(1863)6月,被昭平/藤縣清軍圍勦,降殺。[昭平縣志载],汝善公派。

   古述堂(32)即绍先,恩贡,黄姚街人,一代名医,文俸公派。古绍先字述堂关区黄姚人,恩贡,生性聪敏读书日以千言,善属文尤工音韵。咸丰四年贼匪猖獗蹂躏乡村,绍先与团绅贝德义、汤新乾、李秉绅等设立公局于客塘墟,以维持地方匪徒伏路捉人见绍先来即避去,咸丰八年发逆陈金刚以数万人据贺县派伪司马陈金亮驻扎黄姚擅作威福任意杀戮地方之人得绍先救活者不少,非其德足感人曷克臻此。(民国廿三年《昭平县志》载)

    古一博(33)贡生,黄姚街人,天佑公派。字约之,关区黄姚人,岁贡,博涉经史,目下数行,尤工书法,选授罗城县教谕秩满调横州教谕,廉以持己和以待人新进贫困者减其束修复能殷勤课士咸得士林心。光绪丁丑廿,解组归里设馆教授栽培后进循循善诱后之腾达者多出其门。(民国廿三年《昭平县志》载)

   古崑生(33)字翕斋,世居黄姚,性纯厚弱冠从梁公济普游习闻论语问仁章旨不一而足读至如有博施济众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等语因恍然曰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济虽不能希圣亦可希仁遂辍治举业专研究岐黄术越数年设药店于姚悬壶问世屡奏奇效由是邑中咸知姚有扁鹊凡邑侯及其僚属遇有奇难杂症必派弁欢迎来署诊视无不药到春回民五任全县副所长更以愿人寿名义设药肆于华居坊为实行慈善张本值防军与县警冲突几动枪械获君调解商民异常感激同时地方偶染时疫军民死亡甚多君深为叹悼即慨然以赠医施药为己任苦无地点商于城绅黎君屏黎律平梁劲持等俱表同情乃募捐设利济医院于玉枢宫兼任冯旅部医官由是活人甚夥若古君者其殆乐善好施之仁人欤。(民国廿三年《昭平县志》载)

    古培生(33)民国,昭平庇江人,抗戰任副團長。

    古光庭(34)光绪年间,庠生,黄姚街人,创办黄姚高等小学。佐龙祠凉亭留有诗对。文俸公派。

    古振五(35)民国,黄姚街人,名医。其事迹在1989年版《昭平县志》有传记介绍。文俸公派。

    古眾周(36/1)又名古惠民,黄姚街人,中央陆军軍官大學毕业,中央训练团第十三军官总队,团级,教官。含真公派。

    古明华(35)(1937-)黄姚街人,广西医科大教授,肿瘤研究所副主任。文俸公派。

    古俊峰(36)(1970-)黄姚街人,明华之子,俊峰和其妻穆轶,先后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大学博士毕业、在美国工作。文俸公派。

    古琼汉(37)(1952-)黄姚街人,南宁电线电缆厂厂长,处级,含真公派。    

    古贤高(37)(1959-)木格乡人,省级作家,县政协秘书长、汝善公派。

    古惠冬(38/1)(1970-)走马乡西坪人,广西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俸公派。

       (大部分在职宗亲认为不便列举在此,谨此说明。)

 

 

 

 


分享按钮>>【轩辕氏网新闻】2013年清明全国轩辕氏祭祖文
>>【殷氏网新闻】清朝黄墟巨商殷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