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网新闻】新安郡堂号考

    中华古氏网 2014年1月17日 古氏宗亲网


新安郡堂号考

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等主编,详见原书

已作繁转简处理,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

资料来源: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古氏“新安郡”郡望堂号,最早见於唐云应公派下宗谱及祠堂。歷代姓氏书籍中早期郡望均非新安。“新安”堂号出现最早书籍资料為元代(可能新安即新平之避讳?)。

历代出现新平、河内、新安的历史典故书籍如下:

1、          唐/《天下姓望郡谱》:新平郡(古公亶父/陜西新平),河南郡(河南洛阳),河内郡(河南河内)。

2、          [唐林宝/《元和姓纂》(812)]:河南郡(南北朝北魏古弼之后),河内郡(南北朝东魏/北齐/隋古起、古道子)。

3、          [北宋乐史/《天下环宇记》(976-983)]:新平。

4、          [南宋][古云应派下11世古革(1074-1154)修谱(1144)]:[新安古氏家谱序]。

5、          [南宋][郑樵/《通志》(1156)]:今望出新平、河内。

6、          [南宋][古革派下14世古泰(1182-1264)赞辞/陈蒙(1267)]:[新安古氏之贤裔,康潮太守之曾孙].

7、          [元]《氏族大全》:新安.

8、          [明][洪武(1368-1398)吴沉/《千家姓》]:新平.

9、          [明][《永乐大典》(1407)]:新平(引《千家姓》),河南(引《元和姓纂》),河内(引《元和姓纂》),新安(引《姓氏源流》)。

10、     [明][陈士元/《姓觿》(1566)]:新平(引《千家姓》)。

11、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1600)]: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2、     [明][廖用贤/《尚友录》(1617)]: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3、     [明][杨信民/《姓氏珠璣》]:新安.

14、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1628)]:新安.

15、     [清][古革派下28古显捷(1607-1675)重修族谱(1667)]:[新安郡古氏重修族谱序].

16、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1706)]: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引通志/《尚友录》]。

17、     [今][《百家姓》]:新安。


新安郡考

   歷代共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中以河南新安县的南北朝新安郡最為可能。因最靠近唐河东平阳,且歷代有诸多古姓居住於附近洛阳、宜阳、澠池等地。

历代出现新安行政区域名称的史书出处:

1、          [秦]:三川郡新安县[旧县址在今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澠池县东/新安县西)]

2、          [汉/《三国》]:弘农郡新安县.[西晋]:司州河南郡新安县.

3、          [东晋十六国(317-420)]:河南郡新安县.

4、          [南北朝(420-589)]:洛州新安郡.[《魏书地形志》]

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置新安郡,属洛州。十七年(493),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495)正式迁都洛阳,废郡(设郡8年)]

6、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业,司州改回洛州,置新安郡(辖新安、东垣、河南三县,490户/1911口)。兴和二年(540)设义州,辖新安郡(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394户/1595口),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為北周佔,废郡(设郡39年),北周置中州辖新安县、东垣县等县]

7、          [隋(581-618)]:穀州新安县/东垣县(-604),河南郡新安县(605-)[新县址在河南洛阳新安县]。[《隋书》]

8、          [隋文帝开皇16年(596)设穀州辖新安县/东垣县.仁寿四年(604)废州,又废新安县入东垣县,煬帝大业初(605)改名新安]

9、          河南郡原洛州,煬帝大业元年(605)移都,改豫州,三年(607)改州為郡,辖新安、宜阳、澠池、洛阳、河南等18县,共202230户

10、     [恭帝义寧二年(618)置新安郡,同年隋亡废郡]

11、     [唐]: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新安县。

12、     [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新安县.

13、     [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註1]:武州新安郡: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设武州,治雁门川,州治於齐郡(山西代县西/唐代州),543置新安郡(无辖县),旋废郡。

古弼(原名吐奚弼)(-452),代人(代国人/代都平城人)。北魏早年建基代郡(河北蔚县),建代国,386改魏国, 398建代都於平城(山西大同)。495孝文帝迁都洛阳,496改北姓為汉姓(吐奚氏改古氏),代人均立籍為河南洛阳人(吐奚/古,郡望為河南郡)][《元和姓纂》《资治通鑑》《魏书》]

[註2]:扬州新安郡:西晋设郡(浙江淳安西/安徽歙县东)[歷史最早最久,但歷代查无古姓居住。]


,

新安郡堂号考

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等主编,详见原书

已作繁转简处理,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

资料来源: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古氏“新安郡”郡望堂号,最早见於唐云应公派下宗谱及祠堂。歷代姓氏书籍中早期郡望均非新安。“新安”堂号出现最早书籍资料為元代(可能新安即新平之避讳?)。

历代出现新平、河内、新安的历史典故书籍如下:

1、          唐/《天下姓望郡谱》:新平郡(古公亶父/陜西新平),河南郡(河南洛阳),河内郡(河南河内)。

2、          [唐林宝/《元和姓纂》(812)]:河南郡(南北朝北魏古弼之后),河内郡(南北朝东魏/北齐/隋古起、古道子)。

3、          [北宋乐史/《天下环宇记》(976-983)]:新平。

4、          [南宋][古云应派下11世古革(1074-1154)修谱(1144)]:[新安古氏家谱序]。

5、          [南宋][郑樵/《通志》(1156)]:今望出新平、河内。

6、          [南宋][古革派下14世古泰(1182-1264)赞辞/陈蒙(1267)]:[新安古氏之贤裔,康潮太守之曾孙].

7、          [元]《氏族大全》:新安.

8、          [明][洪武(1368-1398)吴沉/《千家姓》]:新平.

9、          [明][《永乐大典》(1407)]:新平(引《千家姓》),河南(引《元和姓纂》),河内(引《元和姓纂》),新安(引《姓氏源流》)。

10、     [明][陈士元/《姓觿》(1566)]:新平(引《千家姓》)。

11、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1600)]: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2、     [明][廖用贤/《尚友录》(1617)]: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3、     [明][杨信民/《姓氏珠璣》]:新安.

14、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1628)]:新安.

15、     [清][古革派下28古显捷(1607-1675)重修族谱(1667)]:[新安郡古氏重修族谱序].

16、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1706)]: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引通志/《尚友录》]。

17、     [今][《百家姓》]:新安。


新安郡考

   歷代共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中以河南新安县的南北朝新安郡最為可能。因最靠近唐河东平阳,且歷代有诸多古姓居住於附近洛阳、宜阳、澠池等地。

历代出现新安行政区域名称的史书出处:

1、          [秦]:三川郡新安县[旧县址在今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澠池县东/新安县西)]

2、          [汉/《三国》]:弘农郡新安县.[西晋]:司州河南郡新安县.

3、          [东晋十六国(317-420)]:河南郡新安县.

4、          [南北朝(420-589)]:洛州新安郡.[《魏书地形志》]

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置新安郡,属洛州。十七年(493),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495)正式迁都洛阳,废郡(设郡8年)]

6、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业,司州改回洛州,置新安郡(辖新安、东垣、河南三县,490户/1911口)。兴和二年(540)设义州,辖新安郡(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394户/1595口),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為北周佔,废郡(设郡39年),北周置中州辖新安县、东垣县等县]

7、          [隋(581-618)]:穀州新安县/东垣县(-604),河南郡新安县(605-)[新县址在河南洛阳新安县]。[《隋书》]

8、          [隋文帝开皇16年(596)设穀州辖新安县/东垣县.仁寿四年(604)废州,又废新安县入东垣县,煬帝大业初(605)改名新安]

9、          河南郡原洛州,煬帝大业元年(605)移都,改豫州,三年(607)改州為郡,辖新安、宜阳、澠池、洛阳、河南等18县,共202230户

10、     [恭帝义寧二年(618)置新安郡,同年隋亡废郡]

11、     [唐]: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新安县。

12、     [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新安县.

13、     [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註1]:武州新安郡: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设武州,治雁门川,州治於齐郡(山西代县西/唐代州),543置新安郡(无辖县),旋废郡。

古弼(原名吐奚弼)(-452),代人(代国人/代都平城人)。北魏早年建基代郡(河北蔚县),建代国,386改魏国, 398建代都於平城(山西大同)。495孝文帝迁都洛阳,496改北姓為汉姓(吐奚氏改古氏),代人均立籍為河南洛阳人(吐奚/古,郡望為河南郡)][《元和姓纂》《资治通鑑》《魏书》]

[註2]:扬州新安郡:西晋设郡(浙江淳安西/安徽歙县东)[歷史最早最久,但歷代查无古姓居住。]


,

新安郡堂号考

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等主编,详见原书

已作繁转简处理,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

资料来源: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古氏“新安郡”郡望堂号,最早见於唐云应公派下宗谱及祠堂。歷代姓氏书籍中早期郡望均非新安。“新安”堂号出现最早书籍资料為元代(可能新安即新平之避讳?)。

历代出现新平、河内、新安的历史典故书籍如下:

1、          唐/《天下姓望郡谱》:新平郡(古公亶父/陜西新平),河南郡(河南洛阳),河内郡(河南河内)。

2、          [唐林宝/《元和姓纂》(812)]:河南郡(南北朝北魏古弼之后),河内郡(南北朝东魏/北齐/隋古起、古道子)。

3、          [北宋乐史/《天下环宇记》(976-983)]:新平。

4、          [南宋][古云应派下11世古革(1074-1154)修谱(1144)]:[新安古氏家谱序]。

5、          [南宋][郑樵/《通志》(1156)]:今望出新平、河内。

6、          [南宋][古革派下14世古泰(1182-1264)赞辞/陈蒙(1267)]:[新安古氏之贤裔,康潮太守之曾孙].

7、          [元]《氏族大全》:新安.

8、          [明][洪武(1368-1398)吴沉/《千家姓》]:新平.

9、          [明][《永乐大典》(1407)]:新平(引《千家姓》),河南(引《元和姓纂》),河内(引《元和姓纂》),新安(引《姓氏源流》)。

10、     [明][陈士元/《姓觿》(1566)]:新平(引《千家姓》)。

11、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1600)]: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2、     [明][廖用贤/《尚友录》(1617)]: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3、     [明][杨信民/《姓氏珠璣》]:新安.

14、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1628)]:新安.

15、     [清][古革派下28古显捷(1607-1675)重修族谱(1667)]:[新安郡古氏重修族谱序].

16、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1706)]: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引通志/《尚友录》]。

17、     [今][《百家姓》]:新安。


新安郡考

   歷代共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中以河南新安县的南北朝新安郡最為可能。因最靠近唐河东平阳,且歷代有诸多古姓居住於附近洛阳、宜阳、澠池等地。

历代出现新安行政区域名称的史书出处:

1、          [秦]:三川郡新安县[旧县址在今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澠池县东/新安县西)]

2、          [汉/《三国》]:弘农郡新安县.[西晋]:司州河南郡新安县.

3、          [东晋十六国(317-420)]:河南郡新安县.

4、          [南北朝(420-589)]:洛州新安郡.[《魏书地形志》]

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置新安郡,属洛州。十七年(493),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495)正式迁都洛阳,废郡(设郡8年)]

6、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业,司州改回洛州,置新安郡(辖新安、东垣、河南三县,490户/1911口)。兴和二年(540)设义州,辖新安郡(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394户/1595口),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為北周佔,废郡(设郡39年),北周置中州辖新安县、东垣县等县]

7、          [隋(581-618)]:穀州新安县/东垣县(-604),河南郡新安县(605-)[新县址在河南洛阳新安县]。[《隋书》]

8、          [隋文帝开皇16年(596)设穀州辖新安县/东垣县.仁寿四年(604)废州,又废新安县入东垣县,煬帝大业初(605)改名新安]

9、          河南郡原洛州,煬帝大业元年(605)移都,改豫州,三年(607)改州為郡,辖新安、宜阳、澠池、洛阳、河南等18县,共202230户

10、     [恭帝义寧二年(618)置新安郡,同年隋亡废郡]

11、     [唐]: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新安县。

12、     [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新安县.

13、     [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註1]:武州新安郡: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设武州,治雁门川,州治於齐郡(山西代县西/唐代州),543置新安郡(无辖县),旋废郡。

古弼(原名吐奚弼)(-452),代人(代国人/代都平城人)。北魏早年建基代郡(河北蔚县),建代国,386改魏国, 398建代都於平城(山西大同)。495孝文帝迁都洛阳,496改北姓為汉姓(吐奚氏改古氏),代人均立籍為河南洛阳人(吐奚/古,郡望為河南郡)][《元和姓纂》《资治通鑑》《魏书》]

[註2]:扬州新安郡:西晋设郡(浙江淳安西/安徽歙县东)[歷史最早最久,但歷代查无古姓居住。]


,

新安郡堂号考

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等主编,详见原书

已作繁转简处理,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

资料来源: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古氏“新安郡”郡望堂号,最早见於唐云应公派下宗谱及祠堂。歷代姓氏书籍中早期郡望均非新安。“新安”堂号出现最早书籍资料為元代(可能新安即新平之避讳?)。

历代出现新平、河内、新安的历史典故书籍如下:

1、          唐/《天下姓望郡谱》:新平郡(古公亶父/陜西新平),河南郡(河南洛阳),河内郡(河南河内)。

2、          [唐林宝/《元和姓纂》(812)]:河南郡(南北朝北魏古弼之后),河内郡(南北朝东魏/北齐/隋古起、古道子)。

3、          [北宋乐史/《天下环宇记》(976-983)]:新平。

4、          [南宋][古云应派下11世古革(1074-1154)修谱(1144)]:[新安古氏家谱序]。

5、          [南宋][郑樵/《通志》(1156)]:今望出新平、河内。

6、          [南宋][古革派下14世古泰(1182-1264)赞辞/陈蒙(1267)]:[新安古氏之贤裔,康潮太守之曾孙].

7、          [元]《氏族大全》:新安.

8、          [明][洪武(1368-1398)吴沉/《千家姓》]:新平.

9、          [明][《永乐大典》(1407)]:新平(引《千家姓》),河南(引《元和姓纂》),河内(引《元和姓纂》),新安(引《姓氏源流》)。

10、     [明][陈士元/《姓觿》(1566)]:新平(引《千家姓》)。

11、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1600)]: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2、     [明][廖用贤/《尚友录》(1617)]: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3、     [明][杨信民/《姓氏珠璣》]:新安.

14、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1628)]:新安.

15、     [清][古革派下28古显捷(1607-1675)重修族谱(1667)]:[新安郡古氏重修族谱序].

16、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1706)]: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引通志/《尚友录》]。

17、     [今][《百家姓》]:新安。


新安郡考

   歷代共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中以河南新安县的南北朝新安郡最為可能。因最靠近唐河东平阳,且歷代有诸多古姓居住於附近洛阳、宜阳、澠池等地。

历代出现新安行政区域名称的史书出处:

1、          [秦]:三川郡新安县[旧县址在今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澠池县东/新安县西)]

2、          [汉/《三国》]:弘农郡新安县.[西晋]:司州河南郡新安县.

3、          [东晋十六国(317-420)]:河南郡新安县.

4、          [南北朝(420-589)]:洛州新安郡.[《魏书地形志》]

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置新安郡,属洛州。十七年(493),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495)正式迁都洛阳,废郡(设郡8年)]

6、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业,司州改回洛州,置新安郡(辖新安、东垣、河南三县,490户/1911口)。兴和二年(540)设义州,辖新安郡(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394户/1595口),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為北周佔,废郡(设郡39年),北周置中州辖新安县、东垣县等县]

7、          [隋(581-618)]:穀州新安县/东垣县(-604),河南郡新安县(605-)[新县址在河南洛阳新安县]。[《隋书》]

8、          [隋文帝开皇16年(596)设穀州辖新安县/东垣县.仁寿四年(604)废州,又废新安县入东垣县,煬帝大业初(605)改名新安]

9、          河南郡原洛州,煬帝大业元年(605)移都,改豫州,三年(607)改州為郡,辖新安、宜阳、澠池、洛阳、河南等18县,共202230户

10、     [恭帝义寧二年(618)置新安郡,同年隋亡废郡]

11、     [唐]: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新安县。

12、     [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新安县.

13、     [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註1]:武州新安郡: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设武州,治雁门川,州治於齐郡(山西代县西/唐代州),543置新安郡(无辖县),旋废郡。

古弼(原名吐奚弼)(-452),代人(代国人/代都平城人)。北魏早年建基代郡(河北蔚县),建代国,386改魏国, 398建代都於平城(山西大同)。495孝文帝迁都洛阳,496改北姓為汉姓(吐奚氏改古氏),代人均立籍為河南洛阳人(吐奚/古,郡望為河南郡)][《元和姓纂》《资治通鑑》《魏书》]

[註2]:扬州新安郡:西晋设郡(浙江淳安西/安徽歙县东)[歷史最早最久,但歷代查无古姓居住。]


,

新安郡堂号考

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等主编,详见原书

已作繁转简处理,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

资料来源: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古氏“新安郡”郡望堂号,最早见於唐云应公派下宗谱及祠堂。歷代姓氏书籍中早期郡望均非新安。“新安”堂号出现最早书籍资料為元代(可能新安即新平之避讳?)。

历代出现新平、河内、新安的历史典故书籍如下:

1、          唐/《天下姓望郡谱》:新平郡(古公亶父/陜西新平),河南郡(河南洛阳),河内郡(河南河内)。

2、          [唐林宝/《元和姓纂》(812)]:河南郡(南北朝北魏古弼之后),河内郡(南北朝东魏/北齐/隋古起、古道子)。

3、          [北宋乐史/《天下环宇记》(976-983)]:新平。

4、          [南宋][古云应派下11世古革(1074-1154)修谱(1144)]:[新安古氏家谱序]。

5、          [南宋][郑樵/《通志》(1156)]:今望出新平、河内。

6、          [南宋][古革派下14世古泰(1182-1264)赞辞/陈蒙(1267)]:[新安古氏之贤裔,康潮太守之曾孙].

7、          [元]《氏族大全》:新安.

8、          [明][洪武(1368-1398)吴沉/《千家姓》]:新平.

9、          [明][《永乐大典》(1407)]:新平(引《千家姓》),河南(引《元和姓纂》),河内(引《元和姓纂》),新安(引《姓氏源流》)。

10、     [明][陈士元/《姓觿》(1566)]:新平(引《千家姓》)。

11、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1600)]: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2、     [明][廖用贤/《尚友录》(1617)]: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3、     [明][杨信民/《姓氏珠璣》]:新安.

14、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1628)]:新安.

15、     [清][古革派下28古显捷(1607-1675)重修族谱(1667)]:[新安郡古氏重修族谱序].

16、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1706)]: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引通志/《尚友录》]。

17、     [今][《百家姓》]:新安。


新安郡考

   歷代共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中以河南新安县的南北朝新安郡最為可能。因最靠近唐河东平阳,且歷代有诸多古姓居住於附近洛阳、宜阳、澠池等地。

历代出现新安行政区域名称的史书出处:

1、          [秦]:三川郡新安县[旧县址在今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澠池县东/新安县西)]

2、          [汉/《三国》]:弘农郡新安县.[西晋]:司州河南郡新安县.

3、          [东晋十六国(317-420)]:河南郡新安县.

4、          [南北朝(420-589)]:洛州新安郡.[《魏书地形志》]

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置新安郡,属洛州。十七年(493),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495)正式迁都洛阳,废郡(设郡8年)]

6、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业,司州改回洛州,置新安郡(辖新安、东垣、河南三县,490户/1911口)。兴和二年(540)设义州,辖新安郡(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394户/1595口),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為北周佔,废郡(设郡39年),北周置中州辖新安县、东垣县等县]

7、          [隋(581-618)]:穀州新安县/东垣县(-604),河南郡新安县(605-)[新县址在河南洛阳新安县]。[《隋书》]

8、          [隋文帝开皇16年(596)设穀州辖新安县/东垣县.仁寿四年(604)废州,又废新安县入东垣县,煬帝大业初(605)改名新安]

9、          河南郡原洛州,煬帝大业元年(605)移都,改豫州,三年(607)改州為郡,辖新安、宜阳、澠池、洛阳、河南等18县,共202230户

10、     [恭帝义寧二年(618)置新安郡,同年隋亡废郡]

11、     [唐]: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新安县。

12、     [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新安县.

13、     [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註1]:武州新安郡: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设武州,治雁门川,州治於齐郡(山西代县西/唐代州),543置新安郡(无辖县),旋废郡。

古弼(原名吐奚弼)(-452),代人(代国人/代都平城人)。北魏早年建基代郡(河北蔚县),建代国,386改魏国, 398建代都於平城(山西大同)。495孝文帝迁都洛阳,496改北姓為汉姓(吐奚氏改古氏),代人均立籍為河南洛阳人(吐奚/古,郡望為河南郡)][《元和姓纂》《资治通鑑》《魏书》]

[註2]:扬州新安郡:西晋设郡(浙江淳安西/安徽歙县东)[歷史最早最久,但歷代查无古姓居住。]


,

新安郡堂号考

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等主编,详见原书

已作繁转简处理,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

资料来源: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古氏“新安郡”郡望堂号,最早见於唐云应公派下宗谱及祠堂。歷代姓氏书籍中早期郡望均非新安。“新安”堂号出现最早书籍资料為元代(可能新安即新平之避讳?)。

历代出现新平、河内、新安的历史典故书籍如下:

1、          唐/《天下姓望郡谱》:新平郡(古公亶父/陜西新平),河南郡(河南洛阳),河内郡(河南河内)。

2、          [唐林宝/《元和姓纂》(812)]:河南郡(南北朝北魏古弼之后),河内郡(南北朝东魏/北齐/隋古起、古道子)。

3、          [北宋乐史/《天下环宇记》(976-983)]:新平。

4、          [南宋][古云应派下11世古革(1074-1154)修谱(1144)]:[新安古氏家谱序]。

5、          [南宋][郑樵/《通志》(1156)]:今望出新平、河内。

6、          [南宋][古革派下14世古泰(1182-1264)赞辞/陈蒙(1267)]:[新安古氏之贤裔,康潮太守之曾孙].

7、          [元]《氏族大全》:新安.

8、          [明][洪武(1368-1398)吴沉/《千家姓》]:新平.

9、          [明][《永乐大典》(1407)]:新平(引《千家姓》),河南(引《元和姓纂》),河内(引《元和姓纂》),新安(引《姓氏源流》)。

10、     [明][陈士元/《姓觿》(1566)]:新平(引《千家姓》)。

11、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1600)]: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2、     [明][廖用贤/《尚友录》(1617)]: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3、     [明][杨信民/《姓氏珠璣》]:新安.

14、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1628)]:新安.

15、     [清][古革派下28古显捷(1607-1675)重修族谱(1667)]:[新安郡古氏重修族谱序].

16、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1706)]: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引通志/《尚友录》]。

17、     [今][《百家姓》]:新安。


新安郡考

   歷代共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中以河南新安县的南北朝新安郡最為可能。因最靠近唐河东平阳,且歷代有诸多古姓居住於附近洛阳、宜阳、澠池等地。

历代出现新安行政区域名称的史书出处:

1、          [秦]:三川郡新安县[旧县址在今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澠池县东/新安县西)]

2、          [汉/《三国》]:弘农郡新安县.[西晋]:司州河南郡新安县.

3、          [东晋十六国(317-420)]:河南郡新安县.

4、          [南北朝(420-589)]:洛州新安郡.[《魏书地形志》]

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置新安郡,属洛州。十七年(493),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495)正式迁都洛阳,废郡(设郡8年)]

6、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业,司州改回洛州,置新安郡(辖新安、东垣、河南三县,490户/1911口)。兴和二年(540)设义州,辖新安郡(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394户/1595口),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為北周佔,废郡(设郡39年),北周置中州辖新安县、东垣县等县]

7、          [隋(581-618)]:穀州新安县/东垣县(-604),河南郡新安县(605-)[新县址在河南洛阳新安县]。[《隋书》]

8、          [隋文帝开皇16年(596)设穀州辖新安县/东垣县.仁寿四年(604)废州,又废新安县入东垣县,煬帝大业初(605)改名新安]

9、          河南郡原洛州,煬帝大业元年(605)移都,改豫州,三年(607)改州為郡,辖新安、宜阳、澠池、洛阳、河南等18县,共202230户

10、     [恭帝义寧二年(618)置新安郡,同年隋亡废郡]

11、     [唐]: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新安县。

12、     [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新安县.

13、     [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註1]:武州新安郡: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设武州,治雁门川,州治於齐郡(山西代县西/唐代州),543置新安郡(无辖县),旋废郡。

古弼(原名吐奚弼)(-452),代人(代国人/代都平城人)。北魏早年建基代郡(河北蔚县),建代国,386改魏国, 398建代都於平城(山西大同)。495孝文帝迁都洛阳,496改北姓為汉姓(吐奚氏改古氏),代人均立籍為河南洛阳人(吐奚/古,郡望為河南郡)][《元和姓纂》《资治通鑑》《魏书》]

[註2]:扬州新安郡:西晋设郡(浙江淳安西/安徽歙县东)[歷史最早最久,但歷代查无古姓居住。]


,

新安郡堂号考

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等主编,详见原书

已作繁转简处理,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

资料来源: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古氏“新安郡”郡望堂号,最早见於唐云应公派下宗谱及祠堂。歷代姓氏书籍中早期郡望均非新安。“新安”堂号出现最早书籍资料為元代(可能新安即新平之避讳?)。

历代出现新平、河内、新安的历史典故书籍如下:

1、          唐/《天下姓望郡谱》:新平郡(古公亶父/陜西新平),河南郡(河南洛阳),河内郡(河南河内)。

2、          [唐林宝/《元和姓纂》(812)]:河南郡(南北朝北魏古弼之后),河内郡(南北朝东魏/北齐/隋古起、古道子)。

3、          [北宋乐史/《天下环宇记》(976-983)]:新平。

4、          [南宋][古云应派下11世古革(1074-1154)修谱(1144)]:[新安古氏家谱序]。

5、          [南宋][郑樵/《通志》(1156)]:今望出新平、河内。

6、          [南宋][古革派下14世古泰(1182-1264)赞辞/陈蒙(1267)]:[新安古氏之贤裔,康潮太守之曾孙].

7、          [元]《氏族大全》:新安.

8、          [明][洪武(1368-1398)吴沉/《千家姓》]:新平.

9、          [明][《永乐大典》(1407)]:新平(引《千家姓》),河南(引《元和姓纂》),河内(引《元和姓纂》),新安(引《姓氏源流》)。

10、     [明][陈士元/《姓觿》(1566)]:新平(引《千家姓》)。

11、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1600)]: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2、     [明][廖用贤/《尚友录》(1617)]: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

13、     [明][杨信民/《姓氏珠璣》]:新安.

14、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1628)]:新安.

15、     [清][古革派下28古显捷(1607-1675)重修族谱(1667)]:[新安郡古氏重修族谱序].

16、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1706)]:新安,又望出新平,河内[引通志/《尚友录》]。

17、     [今][《百家姓》]:新安。


新安郡考

   歷代共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中以河南新安县的南北朝新安郡最為可能。因最靠近唐河东平阳,且歷代有诸多古姓居住於附近洛阳、宜阳、澠池等地。

历代出现新安行政区域名称的史书出处:

1、          [秦]:三川郡新安县[旧县址在今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澠池县东/新安县西)]

2、          [汉/《三国》]:弘农郡新安县.[西晋]:司州河南郡新安县.

3、          [东晋十六国(317-420)]:河南郡新安县.

4、          [南北朝(420-589)]:洛州新安郡.[《魏书地形志》]

5、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置新安郡,属洛州。十七年(493),改洛州為司州,十九年(495)正式迁都洛阳,废郡(设郡8年)]

6、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业,司州改回洛州,置新安郡(辖新安、东垣、河南三县,490户/1911口)。兴和二年(540)设义州,辖新安郡(郡辖新安、东垣、西垣三县,394户/1595口),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為北周佔,废郡(设郡39年),北周置中州辖新安县、东垣县等县]

7、          [隋(581-618)]:穀州新安县/东垣县(-604),河南郡新安县(605-)[新县址在河南洛阳新安县]。[《隋书》]

8、          [隋文帝开皇16年(596)设穀州辖新安县/东垣县.仁寿四年(604)废州,又废新安县入东垣县,煬帝大业初(605)改名新安]

9、          河南郡原洛州,煬帝大业元年(605)移都,改豫州,三年(607)改州為郡,辖新安、宜阳、澠池、洛阳、河南等18县,共202230户

10、     [恭帝义寧二年(618)置新安郡,同年隋亡废郡]

11、     [唐]: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新安县。

12、     [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新安县.

13、     [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註1]:武州新安郡: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设武州,治雁门川,州治於齐郡(山西代县西/唐代州),543置新安郡(无辖县),旋废郡。

古弼(原名吐奚弼)(-452),代人(代国人/代都平城人)。北魏早年建基代郡(河北蔚县),建代国,386改魏国, 398建代都於平城(山西大同)。495孝文帝迁都洛阳,496改北姓為汉姓(吐奚氏改古氏),代人均立籍為河南洛阳人(吐奚/古,郡望為河南郡)][《元和姓纂》《资治通鑑》《魏书》]

[註2]:扬州新安郡:西晋设郡(浙江淳安西/安徽歙县东)[歷史最早最久,但歷代查无古姓居住。]



分享按钮>>【古氏家谱源流】古姓起源考
>>【廖氏网新闻】“广州新音乐” 东山少爷廖寰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