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网新闻】古氏渊源知多少9 ——古氏常识系列

    中华古氏网 2014年2月15日 古氏宗亲网


古氏渊源知多少9
——古氏常识系列

本文根据《新安堂古氏大宗谱》整理,作者:古焕球 古东玻
《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主编,详见原书
感谢古国瑞、古东晓、吴鸣镝、宫俊琦对本文的帮助
供宗亲参考,资料有待进一步收集完善,提供资料联系方式QQ495634699古东玻
欢迎族人转载,了解更多资讯请登录:古氏宗亲网http://www.chinagu.com.cn/

目录
【古氏起源1】源于古公亶父。“周时以次為姓。”——见东汉-应邵《风俗通》(189-194),明-陈士元《姓汇》(1566)。
【古氏起源2】东汉时古成氏改古氏。
【古氏起源3】南北朝北魏孝文帝20年(496)全盘汉化,吐奚氏改古氏。
【综述以上三个汉族古氏起源,一些猜测】
【古氏起源4】回族古氏
【古氏起源5】苗族古氏
【古氏起源6】土家族古氏
【古氏起源7】台湾原住民取古姓
【古氏起源8】满族古氏
【关于族谱造假现象浅述】
【对一本古氏伪谱的考证】

【关于族谱造假现象浅述】
   中国多个历史时期文化书籍流失、失传严重,秦朝的“焚书坑儒”,汉代“五胡乱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到清末大量古籍流失到海外,至近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销毁。
   北宋苏洵(1009年—1066)编修(眉山)《苏氏族谱》写道:“古者,诸侯世国,卿大夫世家;死者有庙,生者有宗,以相次也,是以百世而不相忘。此非独贤士大夫尊祖而贵宗,盖其昭穆存乎其庙,迁毁之主存乎其太祖之室,其族人相与为服,死丧嫁娶相告而不绝,则其势自至于不忘也。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
   从苏洵这段话,我们能了解到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政权分割严重,连年战乱,使到传世的家谱丧失严重,以至到了宋代苏洵修编自己家的族谱的时候,都很难找到旧谱参考,使到苏洵在修编自家的《苏氏族谱》时,对自己以上的先辈也只列出了六代人的名讳,六代以上便无所考证。这里我们也敬佩苏洵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精神,不以讹传讹,没经证实绝不杜撰,大家风范,不愧被誉为“唐宋八大家”。苏洵生活年代略早于古革(1074—1154),猜想古革当年修谱的时候也遇到找不到旧谱参考的相同难题。
   南北朝北魏大臣吐奚弼(古弼)因得罪皇帝被诛,其后人可能或因此逃离,或者有意主动销毁族谱,或者皇上派人抄家。唐朝的古之奇也是遇到战乱,长安城失守后不知所踪,其后人无从可查。按正常情况,吐奚弼(古弼)官至尚书令,应该有财力、精力和影响力,做好本家族的文化事业。可惜吐奚弼(古弼)的父辈无从考证,他的后人也不知所踪,连《资治通鉴》等史书典籍都无记载其出生时间,好像这个人是腾空出世一般。
   当代古氏是属于少数姓氏,根据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袁义达、邱家儒2013年1月所出新书《中国四百大姓》的统计数据(根据公安部姓名数据库以及对港澳台各姓抽样数据),当今古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3%,总人口大约有58万。由此可见,古代古氏人口就更少了,史书典籍上记载的古氏人物凤毛麟角,差不多都是一句带过,描写较详细较多的,有较大历史影响力的就古弼一个,而且古弼(吐奚弼)所处的年代,还没正式吐奚氏改姓的古氏,496年孝文帝下令改汉姓前,史书典籍把“古弼”记为“吐奚弼(或吐奚爱弼)”,496年后的《魏书》、《资治通鉴》等史书才追溯记为古弼。
   修编族谱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历代的部分族谱存在造假现象,如:有意误驳世系,攀附历史名人,提高本族背景;凭空捏造祖先,假造辉煌履历,抬高本族门第郡望等等。清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1728—1804年)曾经尖锐的指出:“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见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鹿姚氏族谱序》)。
   各姓氏现存旧族谱大都是明清、民国时期重修的,其中在明清时期出现过专门替人的修族谱“谱匠”,存在严重伪造家谱的现象,甚至根据委托人要求量身定做,往往一篇序言同时出现在好几个家族的族谱上。如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就是很多族谱序言的常客。
族谱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记载家族世系与事迹史类文献,和正史、通志、方志组成我国的史类文献主体。但是族谱自身的缺陷是隐恶扬善,所谓“家丑不宜外扬”,造成所记事迹遗漏很多。基于这个宗旨和思想,古人修谱时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加上前人族谱遗失,或者资料不足等情况,往往有假造、漏记、错接等情形出现,追溯祖先时,要往上追溯到某个名人方肯罢休,哪怕是冒认攀附,拼凑世系。
   《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就是一本典型的伪谱(查阅全本请登录网址http://www.chinagu.com.cn/bencandy.php?fid=32&id=661)  。
   “光绪17年(1891)古洪兴修四川壁山古羡文派谱,古羡文(1615-1686)以前资料系修谱人古洪兴依方志自行拼凑创作之伪谱(自称得谱于富顺县张嘉祯父子处,列开基祖古羡文为周古旻派下96世。),称古公亶父次子仲雍有次子姬旻,取古姓为古氏一世祖,纯系伪造,不足为取。有些宗亲不察,轻易引用,遗笑大方,实为遗憾。古训宗谱不可轻信之忠告,值得修谱人注意及重视。”(详见《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古焕球主编。)


【对一本古氏伪谱的考证】

    说了一个谎言,就要用更多的谎言圆谎。一次简单的造假,要花费调查人很大的精力取证,澄清事实。当年的修谱人早已不在人世,也就不可能对质错对与否。但是希望后人不要以讹传讹,一错再错;做学术研究更要求实事求是,论证真确。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的内容,对伪谱所列世系逐一考证,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伪谱原文1】
1世祖:古旻,字子明,仲雍之少子。兄昂封国于雍城子爵。伊仕周文王,官上士,以功加大夫,生子曰“癶言”(上癶下言)。(传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以祖父谥号为姓,称古氏。)


考证1:查无此昂、旻二人,明显为伪造。

1.  史书查无此昂、旻二人。姬仲雍只生一子姬季简,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伪谱编者可能根据季简名字有“季”字,认为排行第三,推测还有排行“孟”、“仲”的兄弟。伪谱“古旻”如有其人,是季历的兄长,为何不叫“仲旻”?这么重要的人(周文王堂兄弟),正史没记载,历代姓氏典籍也无收录,不可思议。对于古旻其人,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2. 史书关于吴太伯、仲雍的记载如下:

a、太伯、仲雍奔荆蛮的事迹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髮,示不可用,以避季历。”这段文字大意是:吴太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是周王季历的兄长。季历贤德有才能,他的儿子(姬)昌有圣瑞之象,周太王想传位给季历和姬昌。太伯和仲雍二人知道父亲的想法,为了避开与季历继承王位冲突,去了荆蛮之地,按照当地人习俗纹身断发,以表示不回去继承王位的决心。

b、周武王寻太伯、仲雍后人的事迹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这段文字大意是:太伯死,没有儿子,他的弟仲雍继位,就是吴仲雍。仲雍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季简死后,他的儿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后,他的子周章继位(太伯、仲雍 → 季简 → 叔达 → 周章四代人)。当时正值武王打败殷商政权,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这个地方的国君,于是就仍封于吴。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

c、其他关于太伯、仲雍生平的看法

   还有猜测认为,在离开岐山之前,太伯有儿子,仲雍也有儿子,他们为了不惊动他人,以采药的名义,抛妻别子,离开岐山。认为季简是在仲雍到了吴以后生的,而昂、旻是在原居住地生的,所以吴氏族谱只是记载了季简,与昂、旻是否存在是没关系的。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记载: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吴仲,少曰季历。季历娶妻太任氏,生子昌。昌有圣瑞。古公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历。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知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综上所记,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文身断髮,下如此大决心,就是为了打消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顾虑,以示坚决避位让贤,不和季历争夺王位。因此二人不可能留下子嗣,和季历、姬昌(周文王)争位或篡位,埋下隐患,所以这两位儿子绝不存在。
   后来“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并且还分封他们后人。太伯、仲雍传至周章,才4代人,不出五服,周武王侄子,叫昂、旻二人为伯祖父。如果昂、旻二人真如伪谱所说,一个分封为子爵,一个功加大夫,家族显赫,血缘关系至亲,王室找回失散先祖的后人,如此重要人物,重大事情,史书无记载,历代姓氏典籍和族谱无记载,连野史、方志、通志也无收录,于情理不合。兼考虑伪谱通篇内容所记载,古旻出下100多代裔孙大多都在当官,如此显赫辉煌传承,长盛不衰的家族,前所未闻,史书漏记,实在难以置信。断无周武王怕人家回来抢夺王位,不准史官记载之可能。
   如要证明有古旻其人,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臆测猜想来论断。

3.  有人认为,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是因为体谅周太王迫于当时礼制的束缚,由嫡长子继承王位的氏族习俗这一说法。周太王有无这方面顾虑不得而知,宫廷王室政治之争,不是三言两语厘清,这里就暂且不论。二人品行高尚,仁德兼备,为儒家所推崇,芳名流世,千年传诵。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王位财产继承制度,跨越了奴隶、封建两种社会制度。清代学者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他根据《史记·殷本纪》及地下出土文物的记载断定:“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于。自成汤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继兄者凡十四帝,……其以子继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为弟之于。……是故,大王之立王季也,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自殷制言之,皆正也。”
   一直到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期,周公旦才制定新制度——立嫡立子之制,此时周太王早已驾鹤仙逝。《殷周制度论》原文如下:“舍弟传子之法,实自周始。当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国赖长君,周公既相武王克殷胜纣,勋劳最高,以德以长,以历代之制,则继武王而自立,故其所矣。而周公乃立成王而己摄之,后又反政焉。摄政者,所以济变也。立成王者,所以居正也。自是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

4.  吴氏是我国常见的大姓之一,得姓于太伯、仲雍是其重要起源之一,与古氏源于古公亶父支系同出自姬姓。对比多地吴氏族谱的记载,均无发现仲雍有子嗣昂、旻二人记载,如《江苏江阴延陵吴氏宗谱(1914)》、《江苏武进延陵吴氏家谱(1876)》、《江西婺源旋溪吳氏支譜(1876)》等,还有现代版《延陵黄龙族吴氏族谱(1998吴家庭 吴玉水主编)》。有的吴氏族谱记载仲雍有季简、居简二子,如《安徽歙县吴氏正宗谱(1748)》(详见插图)。与《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所记载完全不一样。难道是吴氏的族谱错了吗?千万别说昂、旻二人是私生子,不入正史和族谱。宫氏,阎氏也有出自姬姓,源于太伯、仲雍的支系,资料待考。

5.  雍城:①中国古代秦国的国都,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城南,兴建于公元前677年,作为国都的时间长达294年,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②四川省什邡市又叫雍城,始于西汉初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第一册有西周地图。西周无“雍城”此地名。雍城是在“春秋地图”中春秋时期秦国(300年后)才设城的。哪来“兄昂封国于雍城子爵”,伪谱明显为伪造。这么重要的事情,正史为何不记载?

7.  以下两段关于秦国定都雍城的记载:

“(秦)德公元年(677),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 ——《史记·卷五·秦本纪》

“作鄜畤后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孙饮马於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於鄜畤”——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九·郊社考二》


【伪谱原文2】以下所列2世祖——19世祖资料。
2世祖:古“癶言”(上癶下言),字颂卿,仕周文王,官大夫。生子曰谕。
3世祖:古谕,字诲庵,仕周武王、周成王,官士师,以功迁司空。生子曰锐。
4世祖:古锐,字毅斋,仕周康王,官大夫,以功迁黄门侍耶。生子曰济。
5世祖:古济,字好施,仕周昭王,官司马,以平夷有功,加司徒。生子曰庸。
6世祖:古庸,字龙门,仕周昭王、周穆王,官大夫,以功进太宰。生子曰居。
7世祖:古居,字世安,仕周穆王,官大理寺左丞相,以功加正卿。生子曰朝。
8世祖:古朝,字殿卿,仕周共王、周懿王,官大夫,以功加司空。生生子曰清。
9世祖:古清,字亮庵,仕周懿王、周孝王,官工科主事,迁郎中。生子曰宜敬。
10世祖:古宜敬,字克恭,仕周夷王、周厉王,官戍右,以从征有功,迁左师将军。生子曰梧。
11世祖:古梧,字凤栖,仕周厉王,官上军大夫。生子曰俊。
12世祖:古俊,字秀夫,仕周宣王,官前将军。随方叔征南蛮有功,加司马。生子曰胡集。
13世祖:古胡集,字约斋,仕周宣王、周幽王,官大夫。犬戎入寇尽忠。生子曰闳。
14世祖:古闳,字子宽,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郁。
15世祖:古郁,字乐斋,忠义持身,不慕功名。生子曰良臣。
16世祖:古良臣,字巨卿,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璋。
17世祖:古璋,字兆先,好善乐施与父同。生子曰奭。
18世祖:古奭,字立之,孝友兼全,义方教子。生子曰瀛。
19世祖:古瀛,字辰州,仕齐,官大夫。生子曰冶子。
考证2:

1.以上加1世祖古旻共计19人,14人为官,其中1世祖古旻至13世祖古胡集,连续13代人列朝为官,涵盖整个西周时代(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至周幽王),加上古旻“仕周文王”的时间,估算将近300年,但所列人物史书典籍无记,暂无法查考。

2.14到18世祖无任官职,无时间参照。因14世祖古闳“仁孝乐施,清高不仕”,于是连续五代人就没去做官了。

3.黄门侍郎始设于秦汉,大理寺始设于北齐隋唐,正卿春秋时期才出现,工科主事暂查不到有这个官职,郎中一职战国始有,以上所列官职,西周时期均无此一职。周朝官制请参考西周-周公旦《周礼》、《尚书·立政》。


【伪谱原文3】抄袭史书记载人物古冶子,接驳世系。
20世祖:冶子,字尚容,幼多膂力,精于水战,仕齐景公,官戌右,井公朝晋过黄河,遇妖黿食其马,提剑下水斩黿头而上岸,人称其勇,以功加大将军。生子曰逸政。
考证3:
   古冶子事迹抄《晏子春秋》接驳,原文:《晏子春秋•内篇》:“古冶子,春秋人,以勇力事齐景公,公尝济于河,鼋衔左骖没,冶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卒杀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以为河伯。”
《晏子春秋•谏下二》也记载有古冶子的事迹。

【伪谱原文4】以下所列21世祖——33世祖资料

21世祖:古逸政,字平国,仕齐,官大夫。生子曰延年。
22世祖:古延年,字寿山,仕齐,官阿邑大夫。生子曰含章。
23世祖:古含章,字可贞,仕齐,袭父职,官阿邑大夫。生子曰岩。
24世祖:古岩,字择仙,仕齐,官临淄太守。生子曰辛。
25世祖:古辛,字酉斋,仕齐,官大夫,以功加右卿。生子曰骑。
26世祖:古骑,字骥斋,仕齐,官营邱令。生子曰僖。
27世祖:古僖,字鸿泰,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庸、康。
28世祖:古康,字世宁,积善行仁,耕读为业。生子曰宽。
29世祖:古宽,字厚庵,孝悌克全,义方教子。生子曰筵。
30世祖:古筵,字席珍,周末名儒。生子曰宾。
31世祖:古宾,字荣卿,秦世高士,处己清廉。生子曰崇。
32世祖:古崇,字奉先,清廉自处,不慕功名。生子曰丰。
33世祖:古丰,字盛斋,善教子孙,以子贵显,诰授通议大夫。生子曰翂。
考证4:

1.以上20世至32世共计14人,7人为官,接前文的19世祖古瀛至26世祖古骑,连续8代为官,但史书典籍无记载。除古冶子明确“仕齐景公”,其他均无指明“仕何君主”,无法确定以上世祖所在确切年代,查考困难。

2.27至33世祖无任官职(33世祖古丰是凭子贵受封荣誉职务),无时间参照。因27世祖古僖“仁孝乐施,清高不仕”,于是连续7代人没去做官了。原因和14世祖古闳相同,“仁孝乐施,清高不仕” 。

3.战国时期称郡守,至西汉始改称太守。周末名儒提法有点怪异,周朝尚无此提法。通议大夫隋朝始设。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其官制请参考《春秋》、《左传》、《战国策》。


【伪谱原文5】抄袭史书记载人物吉翂,错改姓名,接驳世系。
34世祖:古翂,字翊叟,因父为人所诬,乃挝登闻鼓父代罪,汉武帝怜其孝而赦其父之罪,并举为孝廉,官至大理寺少卿。生子曰淳。
考证5:

   伪谱列古翂为34世祖。其实是“吉”姓误为“古” 姓。吉翂是五代时期(907-960)孝廉,并非古姓。伪谱所记古翂事迹抄袭自《南史》、《梁书》记载的吉翂事迹,史书没有记载其人是大理寺少卿。


1)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孝义下》原文:
“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家居襄阳。翂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梁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而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武帝异之,尚以其童幼,疑受教于人,敕廷尉蔡法度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乃还寺,盛陈徽纆,厉色问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若有悔异,亦相听许。"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幼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法度知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翂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囚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以闻,帝乃宥其父。
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诸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孝。翂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翂有埙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年十七,应辟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摄官期月,风化大行。自雍还郢,湘州刺史柳忱复召为主簿。后秣陵乡人裴俭、丹阳郡守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荐翂,以为孝行纯至,明通《易》、《老》。敕付太常旌举。初,翂以父陷罪,因成悸疾,后因发而卒。”

2)南朝-姚察、姚思廉父子《梁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四十一·孝行》原文:
“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翂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姦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翂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盛陈徽纆,备列官司,厉色问翂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列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翂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翂对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核,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领,以听大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请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孝之选。翂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乎!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翂有腼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年十七,应辟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摄官期月,风化大行。自雍还至郢,湘州刺史柳忱复召为主簿。〔五〕后乡人裴俭、丹阳尹丞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荐翂,以为孝行纯至,明通易、老。敕付太常旌举。初,翂以父陷罪,因成悸疾,后因发而卒。”

【伪谱原文6】以下所列35—38世祖资料
35世祖:古淳,字萃夫,仕汉武帝、汉昭帝(在位公元前87―前74年),官博士,迁秘书郎,任长沙太守,致仕居之。生子曰森。
36世祖:古森,字懋斋,仕汉宣帝(在位公元前74年—前49年),官校书郎,同校书于石渠阁,以功加国子监祭酒。生子曰熹。
37世祖:古熹,字致和,仕汉元帝(在位公元前49-前33年)、成帝(在位公元前33―前7年),官太子詹事,以功迁司农卿,继任福州刺史。生子曰垠。
38世祖:古垠,字厚庵,仁孝乐施,不慕功名,以子贵显,赠朝议大夫。生子曰初。
考证6:

1.秘书郎始设于三国时魏国,汉武帝、汉昭帝时没这一官职。见《通典·卷第二十六·職官八》 “秘书郎:后汉马融,为秘书郎,诣东观典校书。及魏武建国,又置秘书郎,尝以刘劭为之,出乘鹿车。”唐-徐坚《初学记•职官部》也有记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

2.全称为校书郎中始设于东汉,见《后汉书·梁慬传》:“明年,校书郎马融上书讼慬与护羌校尉庞参,有诏原刑。”至三国时魏国秘书省始置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有记载。汉宣帝是西汉的皇帝。

3.国子监始设于隋朝,汉代类似机构称为“太学”。

4.太子詹事在汉成帝鸿嘉三年废除。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5.司农卿在北齐始设,隋唐沿用,九寺之一。汉代叫大司农,九卿之一。东汉-应劭《汉官》:“初秦置理粟内史,掌谷货,汉因之。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北宋-欧阳修《五代史·百官志》:“梁加卿字,曰司农卿,省大字;后魏又加大字,北齐又除大字,隋氏因之。唐初因之,龙朔二年改曰司稼卿,咸亨元年复旧。”

6.汉代没有福州这个行政区域。县级单位按照汉代官职,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不是刺史。伪谱下文49世祖还有一处犯相同错误。《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7.朝议大夫始设于隋朝,汉代无此官职。

福州历代名称变迁:(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1.福州最初为公元前202年建立的闽越国的都城冶,又称东冶。

2.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设冶县。

3.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为侯官县。

4.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设晋安郡,同时析侯官县的东部地置原丰县为郡治。

5.陈永定元年(557年)设闽州,为福建单独建州之始,侯官县和原丰县为州治。陈天嘉六年(565年),撤闽州,光大二年(568年),复设原闽州为丰州 ,侯官和原丰仍为州治所。

6.隋朝:隋开皇九年(589年),因丰州境内有泉山,改名泉州,而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原丰县改称闽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泉州改名闽州,大业三年,废闽州,改名建安郡,郡治在闽县。

7.唐朝: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在闽县。武德六年,建州析部分地置泉州(即今福州),州治在闽县。武德八年(625年),改名丰州,置丰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改称泉州,属岭南道。 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即今福州)为闽州都督府,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改称福州都督府,属江南东道,福州之名自此始。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长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福州都督府。此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国国王王延钧(王鏻)称帝,曾升福州为长乐府。945年,闽王王延政曾以福州为东都。

8.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赵昰在福州即帝位,曾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9.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福州府。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定都福州,称福京,福州府更名天兴府。

10.清顺治三年(1646年),天兴府复称福州府。

11.民国2年(1913年)府制撤销,1946年,福州市政府成立,沿用至今。


【伪谱原文7】抄袭史书记载人物古初,接驳世系。
39世祖:古初,字元亨,赋性至孝,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古初身伏柩上,以身捍火,火为之灭。太守郅郓异之,奏于汉光武帝,用为长沙府通判。生子曰贤。
考证7:

1.伪谱列古初为39世祖。古初是东汉建武18年(42年)孝廉。史书并无记载他为长沙府通判。其人事迹出处原文如下: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编纂《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八 ◎火部一》记载:“《东观汉记》曰:长沙有义士古初,遭父丧未葬。邻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冒火伏棺上,火乃灭。”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 郅恽 列传第十九》:“(东汉建武年间)(郅)恽再迁长沙太守。先是长沙有孝子古初,遭父丧未葬,邻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之灭。恽甄异之,以为首举。”

2.通判始设于宋朝官职,明清有沿用,但职能不一样。东汉无此官职。


【伪谱原文8】以下所列40世祖——50世祖资料
40世祖:古贤,字世良,博史通经,仕汉明帝、汉章帝,官中书侍郎,迁太仆寺少卿。生子曰学。
41世祖:古学,字习之,仕汉和帝,官博士,迁秘书郎,加枢密副使。生子曰忠。
42世祖:古忠,字巨卿,聪明好道,精于山水,卜宅河内,乐于琴书。生子曰晏。
43世祖:古晏,字早卿,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瑞。
44世祖:古瑞,字兆庵,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莲。
45世祖:古莲,字品斋,汉末名儒,廉洁自处,以曾孙显贵,赠荣禄大夫。生二子:曰昆、曰仑。
46世祖:古昆,字玉山。博学能文,善教子孙,以孙显贵,赠光禄大夫。生子曰常。
47世祖:古常,忠孝持身,广行阴骘,以子贵显,诰授光禄大夫。生二子:曰承纲、承纪。
48世祖:承纪,字季卿。文武全才,仕西晋,官中郎将,从平吴有功,迁散骑常侍,加骠骑将军,封关内侯。生子曰相臣。
49世祖:相臣,字元勋,仕晋,官恭军,以功迁左军,袭关内侯,任福州刺史。居河南新安,生子曰书。
50世祖:古书,字深之,仕东晋,官御史中丞,以功迁枢密副使,任河南刺史。生子曰起。
考证8:

1.在汉朝称为中书郎,南北朝时才正式称为中书侍郎。

2.秘书郎始设于三国时魏国,汉武帝、汉昭帝时没这一官职。(详见上文)

3.枢密使始设于唐后期,《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僖宗自蜀还京......复用复恭为枢密使”。下文60世祖古学舜也犯同样错误,详见下文分析。

4.荣禄大夫始设于金朝,汉代无此官职。

5.“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第三次出现。

6.光禄大夫始设于汉武帝,这次是对的。从这里开始,官职和所在年代逐渐较多对上。

7.西晋不设福州。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设晋安郡,同时析侯官县的东部地置原丰县为郡治。见上文“福州历代名称变迁”。

8.东晋河南刺史古书,大官,史书无记载此人。

9.至此传至45世,伪谱才第一次明确“生二子”,之前27世祖古僖“生子曰庸、康。”没有明确点明。疑问:这是一个从周文王以来1000多年都单传的显赫家族?还是先人只记载长房?

10.以上所列34世祖古翂至50世祖古书,共计17人,其中10人为官,4人受封荣誉官职。


【伪谱原文9】抄袭史书记载人物古起、古道子父子和古弼,接驳世系。
51世祖:古起,仕北魏官太中大夫,以功迁光禄大夫,生子曰道子。
52世祖:古道子,字德齐,仕魏官刑部主事,多有干局迁检校御史,加司空,生二字,曰辅,曰弼。
53世祖:古弼,字右卿,文武全才,仕魏官,猎郎门下奏事,以功拜立节将军,封灵寿侯,加侍中吏部尚书,征冯宏有功,加封建兴公,迁尚书令,拜丞相薨,赠司徒,生子曰奉。
考证9:

把东魏古起、古道子父子和北魏古弼(吐奚弼)拼接到一起。给自己找名人祖先。

古起是东魏人,不是北魏,此处伪谱有意篡改,为了衔接53世祖北魏大臣古弼。

古道子是古起的儿子,南北朝时期北齐(550-577)人。


 世系   人物    原籍        所在朝代年代  

51世祖   古起    河内人      东魏(534-550年)  

52世祖   古道子  河内人      北齐(550-577年)  

53世祖   古弼   河南郡代人   北魏(386-557年)452年被诛  

表格资料对比:北魏政权存在于(386~557年),北齐政权存在于(550-577年)。北齐晚于北魏164年才建立政权, 53世祖古弼(吐奚弼)是南北朝时期北魏(386-557)大臣,本文有详细介绍。52世祖古道子,南北朝时期北齐(550-577)人。史书明确记载古弼(吐奚弼)452年被诛,这时候的北齐政权才刚建立不久,晚出世的古道子竟然还做了古弼的老爸?伪谱列古弼为53世祖,实在是荒谬之极。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古道子,河内人。父起,魏太中大夫。道子有干局,当官以强济知名,历检校御史、司空田曹参军。”古弼(吐奚弼)是代人,河南郡。子孙三代不同老家?


【伪谱原文10】以下所列54世祖——62世祖资料
54世祖:古奉,字禄斋,仕魏,官中书舍人,迁散骑侍郎,任琅琊太守,生子曰修仁。
55世祖:古修仁,字惠菴,仕魏官监察御史,任常山太守,治政有声,生三子,曰清,曰渊,曰汉。
56世祖:古清,字明斋,仕魏官黄门侍郎,迁太常卿,授太原刺史,生二子,曰九如,曰九皋(皋?可能是这个字)
57世祖:古九如,字卓夫,孝友乐施,琴书为业,生子曰孝思。
58世祖:古孝思,字纯斋,博史通经,教授子弟多成名士,生子曰膏。
59世祖:古膏,字世恩,修善修福,利物利人,以子贵显诰授通议大夫,生二子,曰学尧、学舜。
60世祖:古学舜,字少臣,仕唐高祖太宗,官行营主簿,以功迁长使史,加枢密使,生子曰明心。
61世祖:古明心,字守贞,仕唐高宗,官御史,任西蜀汉州太守,生二子,曰师圣,曰师贤。
62世祖:古师贤,字直夫,博学工诗,避奸而隐,以子贵授文林郎,生二子,曰之奇,曰之异。
考证10:

1.监察御史、通议大夫始设于隋朝

2.长使史不知是何官职,长史是女官职,始于秦汉,《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又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3.至60世祖古学舜“仕唐高祖太宗”,唐高祖(618-626年)唐太宗(629-649年),但是枢密使一职由始置于唐朝第19个皇帝唐昭宗李晔(867-904年)。而且唐代枢密使统管全国军政,如此权重高官,史书无记载,不可思议。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枢密使,《唐书》、《五代史》皆不载其创始之因,盖在唐本宦者之职。唐中世后,宦人“枢密使”名如是者多,殆不胜记,本不系职官轻重......据《续事始》云:‘代宗永泰中,以中人董秀管枢密,因置内枢密使。’《续事始》为蜀冯鉴所作也。”


【伪谱原文11】抄袭史书记载人物古之奇,接驳世系。
63世祖:古之奇,字天十师?,仕元宗,由进士官御史,任三元令,作县令箴,规风化,百里惠及群黎诏,加汉中太守,生子曰殷。
考证11:

1.古之奇没有做过汉中太守,史书无记载。(唐)元宗就是唐玄宗。古之奇是唐代宗宝应2年(763)进士,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在位时间(712 -756年)。就是说,唐玄宗和古之奇牛马不相及,唐玄宗归西的时候,古之奇还没考取到功名,何来“仕元宗”?

2.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修葺泰陵,并于陵区修筑宽3尺、高6尺的围墙(今已无存)加以保护,同时还在朱雀门献殿遗址附近,树立亲笔题写的“唐元宗泰陵”(为避康熙玄炜讳,改玄为元)巨碑一块,这一石碑至今犹存,五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不失为一件镌刻珍品。避讳康熙,此处明显的清代编写伪谱的痕迹。


古之奇生平简介:
   台湾·古焕球主编《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古之奇(?-784?):唐代宗宝应2年(763)进士,大曆9年(774)泾州节度使马璘(722-776)幕府书记,李端(732-792?)有“送古之奇赴泾州幕”诗。后于中书令镇凤翔朱此幕府任事,德宗建中4年(783)泾原兵变,朱此被拥称帝,国号秦(次年改汉),任兵部员外郎(六品)。兴元元年(784)6月长安城破,下落不明(可能被杀)。有《县令箴》、《秦人谣》留世。——资料来自:《唐才子传》、《唐诗记事》、《全唐文》、《旧唐书》、《新唐书》,部份清代云应谱,尊古之奇为太祖,已无可考。”

记载古之奇生平事迹的主要史书如下:

1.《全唐诗》存其诗一首,见卷二百六十二·17《秦人谣》:“微生祖龙代,却思尧舜道。何人仕帝庭,拔杀指佞草。奸臣弄民柄,天子恣衷抱。上下一相蒙,马鹿遂颠倒。中国既板荡,骨肉安可保。人生贵年寿,吾恨死不早。”

2.《全唐文》存其文二篇,见第六部◎卷五百二十六

3.唐代笔记史料《奉天录》卷一:上初至奉天,用御史中丞高重杰为平虏使,屯兵于梁山之西隅也。时与李日月频战,官军大捷,后被伏兵死于锋刃。朱泚出榜两市及置两坊门,曰:“奉天残党,蚁聚京畿。重杰等仍敢执迷,拒我天命,朕使偏师小将,果复败亡。观此孤城,不日当破。云罗布网,无路鸟飞;铁釜盘鱼,未过瞬息。宣布遐迩,各使闻知。”伪兵部员外古之奇词也。

4.《唐诗纪事》卷二八,录其诗一首,简述其生平,与唐代著名诗人李端的金兰之好。

5.《唐才子传》卷三,内容节选详见本文。

6.《旧唐书》、《新唐书》

【伪谱原文12】抄袭方志记载人物古成之,接驳世系。
64世祖:古殷,字实成,仕元宗、肃宗、代宗,由进士,官户科给事中,任郴州太守,生子曰周。
65世祖:古周,字全菴,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缘。
66世祖以后不一一详细列出,摘重大错误之处,供参考。
72世祖古成之,字亚奭,好玉峰,仕宋太祖太宗,由进士,官御史,任绵竹令,政简刑清,吏民怀惠诏,迁汉州太守,生子曰:诗。
考证12:

1.历代进士都有记载,古殷史书查无此人。

2.从一世祖古旻至65世祖古周,从周文王(在位时间约前1099年—约前1061年)算起到64世祖古殷所在年代唐代宗(在位时间761~779年)约1800多年,平均约28年一代人。7人受朝廷“诰授”,17人为平民,41人为官,家世辉煌显赫。官职大小就不展开讨论,略有历史常识的读者应该可以粗略判断。

3.古成之是古云应派下8世裔孙,广东古云应派族谱有详细记载;在本伪谱成了65世祖古周的8世裔孙,怪之!广东河源有古成之纪念馆。

4.古成之事迹在《河源县志》、《广东通志》、《嘉庆增城县志》、《宋史、》、《嘉靖惠州府志(1542)》、《嘉靖潮州府志(1547)》、《康熙程乡县志(1691》、《同治河源县志》、《新丰县志》、《光绪嘉应州志(1898)》、《民国绵竹县志》、《全宋诗》均有记载。


【伪谱原文13】抄袭方志记载人物古革,接驳世系。
76世祖古革,字逢时。仕哲宗,由进士,官琼州教授,训迪有方,蛮洞子弟亦来受教,会黎人叛逆,奉诏招降,摺潮州太守,皆有惠政,士民怀德,卒祀名宦祠,生子曰咸。
考证13:

   此段文字把古革列为76世祖,把字也搞错了,抄袭《广东通志》,跟随错误。古革系古云应派下11世裔孙,古成之曾孙,广东古云应派古氏族谱有详细记载。

台湾·古焕球主编《新安堂古氏大宗谱》整理古革资料归纳如下:

    古革,字仲通,号云泉。生于北宋神宗熙宁7年(甲寅)3月14日未时(1074 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24年(甲戍)7月19日午时(1154年),寿81。葬于潮州汤田背小溪坝(今丰顺县建桥镇新和管理区),坐西向东。明万历47年(1619)重修墓,坤山根向。与其弟古堇、古鞏三人,同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同榜登丁丑科进士第,列授刺史於三州。哲宗皇帝拍案称奇:“一门三贵,旷世盛闻!”。
1097(绍圣4年)授琼州(海南海口)教授(九品)。——《琼州府志》、《清-光绪嘉应州志》有记载。
1110(大观4年)古革任潮州(广东潮州)知州。
1112 (政和2年)古革任端州(广东肇庆)知州(1113端州陞兴庆府)——《崇祯肇庆府志》
1114(政和4年)古革以承议郎(六品23阶)任新州知州(新昌郡,广东新兴)——《府志》
1117(政和7年)3月古革任兴庆府(广东肇庆)知府。
1118(政和8年)春古革升大藩(朝奉大夫/五品19阶),5月七星岩题名,10月兴庆府昇肇庆府,徽宗亲题。——《肇庆府》建御书楼《肇庆府志》
1120(宣和元年)古革再任潮州知州,胡寅称为康潮刺史(古康州含端州及新州),梅州赐郡名义安郡。
1122(宣和4年)古革以朝议大夫(五品15阶)致仕,于程乡建大夫宅。后梅州马石下有有下马石(长约三寸,上刻:宣和四年古大夫宅立)及镇宅钱(有曰五男二女)出土。——《嘉应州志》
1144  (绍兴14年)古革修谱,写《古氏宗谱序》。(古云应派古氏族谱)

1154  南宋高宗绍兴24年(甲戍)7月19日午时古革过世,寿81。葬于潮州汤田背小溪坝(今丰顺县建桥镇欧屋村),坐西向东。明万曆47年(1619)重修墓,坤山根向(东北45度),清道光26年(1846),2002再修。


   古氏族人中有传闻,古革(1074-1154)、古堇(1076-1164)、古鞏(1078-1162)三兄弟在宋末曾率军抵御元军失败。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北宋灭亡,古氏三公在南方任职,族谱和方志均无记载参与抵抗元军。同年,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1235 年,蒙古军灭金后,第一次发动对南宋的战争。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同年,宋末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南宋末元军南攻时,与三人早已仙逝,所在时期不符。

【伪谱原文14】抄袭方志人物古譓,接驳世系。

79世祖古譓,字?敷,赋性至孝,母病颐疮不能言语,譓于夜间虔告北斗,母梦上神以柳枝洒疮,即愈能言语。仕孝宗,官本州安抚,时呼古神孝,生二子,曰载、戬。
考证14:
   伪谱列古譓为79世祖,其实古譓其人如下:“古譓,按广东通志,譓曲江人,少领乡书试礼部不第,乃从武弁,隶摧锋军,譓性至孝,后安抚本州迁肇庆路,总管军旅,所至每有奇捷人谓孝感。”——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

【伪谱原文15】抄袭史书方志人物古朴、古彦辉、古尚智,接驳世系。
86世祖古朴,字文质,仁孝学优,仕明太祖,又翰林院,官刑部侍中,迁兵部侍郎,成祖改户部左侍郎,仁宗拜尚书,卒赠司空,谥曰文清,生子曰彦辉。
87世祖古彦辉,字远光,仕成祖,由进士,官御史,任德化令,政治贤良,召拜监察御史,加都御史,生四子,曰尚仁,尚义,尚礼,尚智。
88世祖古尚智,字畧斋,孝弟兼全,乐善好施,由孝廉,任德州令?,不数月,挂官归泰昌,是冬,积雪连月,捐数十金赈济离全,活甚众,以孙贵显赠通议大夫,生三子,曰大威,曰大仪,曰大度。
考证15:

   此处把三个古氏历史人物拼凑在一起,变成子孙三代。仔细分析三人所处年代、地区,便知道三人不相干,无直接关系。


古朴(?-1428)简介:河南古义甫派3世裔孙。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记载:“古朴,字文质,陈州人。洪武中以太学生清理郡县田赋图籍,还隶五军断事理刑。自陈家贫,愿得禄养母。帝嘉之,除工部主事。母殁,官给舟归葬。服阕,改兵部,累迁郎中。建文三年(1401)擢兵部侍郎。”


古彦辉(1368-1408)简介:古云应派下18世裔孙。明洪武元年生,惠州府长乐县琴江都人,20年(1387)县学廪生,27年(1394)长乐岁贡,入南京国子监为监生。建文元年(1399)授泉州府德化县主簿(九品)。性敏果,习吏事,识大体,,不尚苛。4年(1402)陞县丞(八品),永乐2年(1404)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授承事郎(正七品/文32阶)。风裁卓著。5年(1407)各路保举廉能,钦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授中顺大夫(正四品/文19阶)。6年(1408)卒于官,寿41。谥方正,赠通议大夫(正三品/文12阶),入祀长乐乡贤祠(始而御史,继为都宪,弹核不避,朝宁有声)。福建德化名宦祠,葬山东登州府蓬莱石福,归葬长乐县城(五华华城),县城建有都宪坊。——《嘉靖惠州府志(1542/有传)》、《康熙长乐县志(1663/有传)》、《道光长乐县志(1845/有传》、《道光广东通志(有传》。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主编。


古尚智简介:字天乐,号观澜。安徽古崇岳派4世裔孙。明万历12年(1584)例监,任德州经历,厌苦迎送,不数月挂冠归,孝友,捐金赈流民。崇祯元年(1628)因子封徵仕郎,寿83。见《康熙繁昌县志(1675)》——摘自《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台湾古焕球主编。


   古云应派子孙占古姓人口一半,但明朝只出过云应/凤仁派古文炳一位进士。根据现有古氏资料统计,明朝古姓进士只有4位,另3位非云应派。伪谱抄了2位,山西古镛和四川古之贤。清朝古云应派下子孙未出过进士,清朝古姓只有2位进士,全非云应派下的。
   查看通篇伪谱,100多世直系祖先,多数在朝为官,中间即使改朝换代也不断传承,多个史书典籍有声望的古氏名人都集中于此,集古氏历史名人大全。如此长生不衰的家族,为何还没有兴旺起来?如此显赫的家族,理应见于史册,或者载于地方志,为何偏偏缺乏记载?伪谱粗看貌似完整,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存在严重错漏。我古氏后人应以此为鉴,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兴旺我族!

【伪谱世系1—65世原文】
摘自《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光绪17年(1891)古洪兴 修。查阅全本请登录网址:

http://www.chinagu.com.cn/bencandy.php?fid=32&id=661


1世祖:古旻,字子明,仲雍之少子。兄昂封国于雍城子爵。伊仕周文王,官上士,以功加大夫,生子曰“癶言”(上癶下言)。(传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以祖父谥号为姓,称古氏。)
2世祖:古“癶言”(上癶下言),字颂卿,仕周文王,官大夫。生子曰谕。
3世祖:古谕,字诲庵,仕周武王、周成王,官士师,以功迁司空。生子曰锐。
4世祖:古锐,字毅斋,仕周康王,官大夫,以功迁黄门侍耶。生子曰济。
5世祖:古济,字好施,仕周昭王,官司马,以平夷有功,加司徒。生子曰庸。
6世祖:古庸,字龙门,仕周昭王、周穆王,官大夫,以功进太宰。生子曰居。
7世祖:古居,字世安,仕周穆王,官大理寺左丞相,以功加正卿。生子曰朝。
8世祖:古朝,字殿卿,仕周共王、周懿王,官大夫,以功加司空。生生子曰清。
9世祖:古清,字亮庵,仕周懿王、周孝王,官工科主事,迁郎中。生子曰宜敬。
10世祖:古宜敬,字克恭,仕周夷王、周厉王,官戍右,以从征有功,迁左师将军。生子曰梧。
11世祖:古梧,字凤栖,仕周厉王,官上军大夫。生子曰俊。
12世祖:古俊,字秀夫,仕周宣王,官前将军。随方叔征南蛮有功,加司马。生子曰胡集。
13世祖:古胡集,字约斋,仕周宣王、周幽王,官大夫。犬戎入寇尽忠。生子曰闳。
14世祖:古闳,字子宽,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郁。
15世祖:古郁,字乐斋,忠义持身,不慕功名。生子曰良臣。
16世祖:古良臣,字巨卿,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璋。
17世祖:古璋,字兆先,好善乐施与父同。生子曰奭。
18世祖:古奭,字立之,孝友兼全,义方教子。生子曰瀛。
19世祖:古瀛,字辰州,仕齐,官大夫。生子曰冶子。
20世祖:冶子,字尚容,幼多膂力,精于水战,仕齐景公,官戌右,井公朝晋过黄河,遇妖黿食其马,提剑下水斩黿头而上岸,人称其勇,以功加大将军。生子曰逸政。
21世祖:古逸政,字平国,仕齐,官大夫。生子曰延年。
22世祖:古延年,字寿山,仕齐,官阿邑大夫。生子曰含章。
23世祖:古含章,字可贞,仕齐,袭父职,官阿邑大夫。生子曰岩。
24世祖:古岩,字择仙,仕齐,官临淄太守。生子曰辛。
25世祖:古辛,字酉斋,仕齐,官大夫,以功加右卿。生子曰骑。
26世祖:古骑,字骥斋,仕齐,官营邱令。生子曰僖。
27世祖:古僖,字鸿泰,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庸、康。
28世祖:古康,字世宁,积善行仁,耕读为业。生子曰宽。
29世祖:古宽,字厚庵,孝悌克全,义方教子。生子曰筵。
30世祖:古筵,字席珍,周末名儒。生子曰宾。
31世祖:古宾,字荣卿,秦世高士,处己清廉。生子曰崇。
32世祖:古崇,字奉先,清廉自处,不慕功名。生子曰丰。
33世祖:古丰,字盛斋,善教子孙,以子贵显,诰授通议大夫。生子曰翂。
34世祖:古翂,字翊叟,因父为人所诬,乃挝登闻鼓父代罪,汉武帝怜其孝而赦其父之罪,并举为孝廉,官至大理寺少卿。生子曰淳。
35世祖:古淳,字萃夫,仕汉武帝、汉昭帝(在位公元前87―前74年),官博士,迁秘书郎,任长沙太守,致仕居之。生子曰森。
36世祖:古森,字懋斋,仕汉宣帝(在位公元前74年—前49年),官校书郎,同校书于石渠阁,以功加国子监祭酒。生子曰熹。
37世祖:古熹,字致和,仕汉元帝(在位公元前49-前33年)、成帝(在位公元前33―前7年),官太子詹事,以功迁司农卿,继任福州刺史。生子曰垠。
38世祖:古垠,字厚庵,仁孝乐施,不慕功名,以子贵显,赠朝议大夫。生子曰初。
39世祖:古初,字元亨,赋性至孝,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古初身伏柩上,以身捍火,火为之灭。太守郅郓异之,奏于汉光武帝,用为长沙府通判。生子曰贤。
40世祖:古贤,字世良,博史通经,仕汉明帝、汉章帝,官中书侍郎,迁太仆寺少卿。生子曰学。
41世祖:古学,字习之,仕汉和帝,官博士,迁秘书郎加枢密副使。生子曰忠。
42世祖:古忠,字巨卿,聪明好道,精于山水,卜宅河内,乐于琴书。生子曰晏。
43世祖:古晏,字早卿,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瑞。
44世祖:古瑞,字兆庵,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莲。
45世祖:古莲,字品斋,汉末名儒,廉洁自处,以曾孙显贵,赠荣禄大夫。生二子:曰昆、曰仑。
46世祖:古昆,字玉山。博学能文,善教子孙,以孙显贵,赠光禄大夫。生子曰常。
47世祖:古常,忠孝持身,广行阴骘,以子贵显,诰授光禄大夫。生二子:曰承纲、承纪。
48世祖:承纪,字季卿。文武全才,仕西晋,官中郎将,从平吴有功,迁散骑常侍,加骠骑将军,封关内侯。生子曰相臣。
49世祖:相臣,字元勋,仕晋,官恭军,以功迁左军,袭关内侯,任福州刺史。居河南新安,生子曰书。
50世祖:古书,字深之,仕东晋,官御史中丞,以功迁枢密副使,任河南刺史。生子曰起。
51世祖:古起,仕北魏官太中大夫,以功迁光禄大夫,生子曰道子。
52世祖:古道子,字德齐,仕魏官刑部主事,多有干局迁检校御史,加司空,生二字,曰辅,曰弼。
53世祖:古弼,字右卿,文武全才,仕魏官,猎郎门下奏事,以功拜立节将军,封灵寿侯,加侍中吏部尚书,征冯宏有功,加封建兴公,迁尚书令,拜丞相薨,曾司徒,生子曰奉。
54世祖:古奉,字禄斋,仕魏,官中书舍人,迁散骑侍郎,任琅琊太守,生子曰修仁。
55世祖:古修仁,字惠菴,仕魏官监察御史,任常山太守,治政有声,生三子,曰清,曰渊,曰汉。
56世祖:古清,字明斋,仕魏官黄门侍郎,迁太常卿,授太原刺史,生二子,曰九如,曰九皋(皋?可能是这个字)
57世祖:古九如,字卓夫,孝友乐施,琴书为业,生子曰孝思。
58世祖:古孝思,字纯斋,博史通经,教授子弟多成名士,生子曰膏。
59世祖:古膏,字世恩,修善修福,利物利人,以子贵显诰授通议大夫,生二子,曰学尧、学舜。
60世祖:古学舜,字少臣,仕唐高祖太宗,官行营主簿,以功迁长使史,加枢密使,生子曰明心。
61世祖:古明心,字守贞,仕唐高宗,官御史,任西蜀汉州太守,生二子,曰师圣,曰师贤。
62世祖:古师贤,字直夫,博学工诗,避奸而隐,以子贵授文林郎,生二子,曰之奇,曰之异。
63世祖:古之奇,字天十师?,仕元宗,由进士官御史,任三元令,作县令箴,规风化,百里惠及群黎诏,加汉中太守,生子曰殷。
64世祖:古殷,字实成,仕元宗肃宗代宗,由进士,官户科给事中,任郴州太守,生子曰周。
65世祖:古周,字全菴,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缘。
(以下世系省略)



分享按钮>>【古氏网新闻】古氏渊源知多少5.6.7.8 ——古氏常识系列
>>【古氏网新闻】古氏渊源知多少10 ——古氏常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