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网新闻】廖雄文:创办农民诗社闻名全国
- 中华廖氏网 2013年2月3日 网络
记者殷美生报道: “扶农政策顺民安,建设新村迈小康。碧水翠栏妆秀色,红楼玉璧裹银装。宽宏大道春风荡,皓浩明灯旭日光。喜看稻棉金白浪,丰收硕果溢清香。”这首小诗刊印他们自办的诗词刊物《流泗诗词》和《泗桥俚歌》的诗页上,其作者是江西湖口县流泗镇流泗桥社区泗桥诗社会员,流泗村村民方火球。 在很多人的眼中,农民往往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诗歌完全是绝缘的。如今,农民自己当起了诗刊的主编,简单现象背后蕴藏着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A、成立全县首家农民诗社 流泗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能写会画的“人才”每个村都有。早在1982年,流泗镇长垅廖村就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诗社。当时长垅廖村文通诗社的廖雄文看到村民文化生活一度贫乏单调,人们闲下来不是凑伙打麻将就是聊天、孩子们迷恋在电子游戏中,偶尔有几个青年写写画画,也由于缺少指导,只作偶尔消遣,没有实质性进步。他便和村里的几位爱好者商议,从提高农民诗词书画水平、培养影响青年学生入手,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诗社。他们诗社的成员共有50多人,年龄最大的9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有34岁,诗社成员的平均年龄是56岁。自办的文化团体服务于农民,潜移墨化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村里有乔迁新居的、办喜事的、开张的,诗社的成员都要送上对联,老人过生日,诗社成员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寿”字匾牌,并赠送贺诗一首,远胜于蛋糕的香甜,老人都说这是他们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遇到老人去世送上挽语,这些挽语,在被家人珍藏、倡导丧事简办的同时,也给世人怀念死者、学其品德埋下了伏笔。渐渐的,红白喜事中有没有诗社的对联,已成为哪户有无威信、是否受人尊重的一个标志。从1982年成立诗社以来,只要村里有考上大学的,大家就会写诗相送,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只要有男婚女嫁,诗社会员就会作一些嵌名诗联,营造喜庆氛围。乡村百事,都构成了他们作诗吟词的一部分。由于文通诗社远近闻名,还吸收周边村落乃至安徽宿松诗词爱好者参加。一些在田间耕作的农民经常在一起,吟诗颂词,抒发感情,描绘农村的美好生活。文通诗社还将收集来的几百篇诗作,汇成一集《文通诗词》。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编辑,《文通诗词》于2005年5月出版。 《文通》诗社的成立,成为该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又一面“旗帜”。他们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却有着对诗词歌赋共同的爱好,并能够出口成诗,成立诗社,将农村的时代变化和美好生活凝于笔端,收集整理俚语佳句,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流泗镇一带农民诗词爱好者创作提高的园地。 B、农民诗社遍地开花 转眼到了2005年,在长垅廖村文通诗社的带领下,诗词文化开始在流泗镇勃然兴起,全面开花。农民诗社相继成立,这个蕴含着乡野、劲草之蓬勃,取材源泉之广泛的群众自发性组织,现有会员数百人,已出版了几十辑诗册,诗作多反映农村生活的时代变化和崭新风貌,带有浓郁的田野和地方气息。至此,这个“乡土文人之地”在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诗篇中又掀启了新的一页。这是该县新农民新风采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 自从诗词分会成立以后,该镇先后发展了泗桥诗社、棠山诗社、文通诗社、泗水诗社、小荷诗社等5家农民诗社和校园诗社。2006年,九江市诗词联学会授予湖口县流泗镇“诗词乡镇”荣誉称号。诗词的发展,凸显了流泗镇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落实。诗社成立以来,他们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组织诗词创作,开展活动,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坚持每年编印一本会刊《流泗诗词》,现已出版7期,2011年3月,著名书法家、诗人、原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华诗词》社社长,现为中华诗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诗教促进中心主任梁东先生为《流泗诗词》和《泗桥俚歌》题写刊头,提高了流泗的知名度。2011年该镇的《流泗诗词》和《泗桥俚歌》同时入藏国家图书馆,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为推动诗词创作,他们先后通过举办诗会、组织会员参加诗词大赛等形式开展活动。先后举办“迎春诗会”“谷雨诗会”、“国庆诗会”、“金秋诗会”等各类诗会二十余次。 2011年3月,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百诗百联大赛,流泗镇诗词分会会员周治平、彭琦、殷美生、骆小华、叶金生等5位农民诗人的古诗《农庄旅游》《看梨花》等8首诗词作品顺利入编《中国百诗百联作品集》。近几年,流泗镇诗词分会已有多名会员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到目前为止,流泗镇诗词分会和基层农民诗社先后创办了《流泗诗词》《文通诗词》《泗桥俚歌》《棠萼诗词》四本诗词刊物,作为会员交流和发表作品的平台,迄今,已出版年刊《流泗诗词》7期、《泗桥俚歌》4期、《棠萼诗词》3期、《文通诗词》1期、校园诗词墙报20多期,并面向全国进行交流,得到诗词界同仁的支持、肯定与好评。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享誉了全国诗词界。《江西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九江日报》、《中华诗词通讯》,新浪网、腾讯网、中国广播网等权威主流媒体都先后报道了该镇农民诗社的先进典型。 乡村诗社办的刊物,名声在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前来投稿。刊物影响力已走出当地,影响扩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他们在劳作之余,吟咏田园风光、山川名胜,是乡村诗人们集聚的一个重要园地。诗社的刊物,每期印数在数百本以上,免费赠阅给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诗社成员是杂志的热心投稿者,而诗社每天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封投稿信。在创业之余吟诗写词,舞文弄墨,用一篇篇饱含激情的诗歌赞颂美好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该镇有中华诗词和省、市、县诗词会员100多人,诗词爱好者近千人。据统计,该镇群众创作的诗词联作品已达2万多首(幅),在各级诗词刊物发表作品近万首(幅),其中有10多人已出版诗集。在此基础上,每位成员还出版了个人诗集,他们在不断的创作与完善中感悟生活,提高修养。他们还有组织地开展创作交流活动,帮助作者提高了水准,又赢得了创作的乐趣。他们还分计划邀请教授到诗社讲授诗词创作知识,与市县诗词学会交流创作体会,并利用流泗镇这个集贸经济重镇优势,主动与外地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切磋。 农民诗社的成立,成为湖口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又一面“旗帜”。他们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却有着对诗词歌赋共同的爱好,并能够出口成诗,将农村的时代变化和美好生活凝于笔端,收集整理俚语佳句,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流泗镇一带农民诗词爱好者创作提高的园地, 该镇群众在诗社的影响带动下,各类书法、写作、摄影、秧歌等群众自发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这块新天地中遍地开花。它们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成为县内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有效载体。我们充分发挥“文化带头人”的影响带动作用,把他们吸收到诗词分会诗社中来,每年举办赛事或展览,组织联系上下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阵地中一支“不走”的文化工作队伍,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如今,一个以镇、村、组三级诗词网络框架正在该镇形成。不少农民诗人脱颖而出,大量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的诗词作品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流泗镇的诗词文化也吸引了附近的诗词爱好者前来以文会友,切磋诗作,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陶冶了农民的情操,把他们从低俗的娱乐活动中解脱出来,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现在,写诗作画的多了,打麻将、玩游戏的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的少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这已成为该镇的文化现象。他们用一首首饱醮激情的诗词和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图画,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目前该镇已着手申报“中华诗词之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们有信心、有决心把流泗的诗词文化打造成九江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乃至九江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分享按钮>>【喻氏网新闻】“部级草根”喻芳泽
>>【庞氏网新闻】征集中华庞氏宗亲总会会歌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