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周(1903~1996),字冠洲,淮南廖家湾人。河南中州大学肄业,黄埔军校第5期炮科毕业。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5师75团参谋,8月领导的参加南昌起义,任25师75团团部参谋、连长。南下潮汕失利后辗转赴上海、南京,后返乡。1928年1月任第33军寿州学兵团教育副官,后因在中共领导下从事地下活动事泄,被迫离职,转移至廖家湾成立中共廖家湾特支廖运周任书记,许光达(开国十大将)任委员。8月任第4军团总部参谋,1929年任第2集团军第45师参谋,1930年任反蒋联军第2方面军独立第2师参谋,参加中原大战,1933年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师9团团长,失败后投蒋,任独立第46旅738团团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正定保卫战,1937年12月任第13军110师328旅656团团长,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11月任第13军110师330旅旅长,1939年秋调任第31集团军干训班大队长,1940年兼任第13军110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3月任第13军110师师长,1943年初任第85军110师师长,1944年参加豫中会战,1945年3月参加豫西鄂北会战,1946年任整编第85师110旅旅长,1948年9月任第85军110师师长。
廖运周将军的经历颇多传奇色彩。身为国军高级将领,同时又是中共资深党员,师部建有中共党委。而淮海战场率部起义,直接把黄维兵团送进坟墓,立下殊勋。由于其身份特殊,中共顺直省委、北方局、晋冀鲁豫中央分局、华东局、中原局乃至中共中央军委,于不同历史时期向廖运周部署任务,多次选派干部秘密进入110师,帮助开展兵运活动,发展党员和进步力量。1938年廖运周恢复中共组织关系,在其任师长的110师建立中共秘密师党委。1946年任110师中共地下党委书记。1947年夏,淮海战役期间,邓小平指示廖运周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作用。1948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又指示110师党组织,要做好起义的一切准备。11月26日,黄维决定次日集中11师、118师、18师和110师共4个师齐头并进,向双堆集东南方向突围。廖运周立即派人潜往当面中原野战军6纵报告情况,并请求乘突围之机举行战场起义。考虑到4个师齐头并进,110师被夹于中间,不利于起义行动,廖运周向黄维建议,将4个师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如果110师先攻击得手,其他师即迅速跟进,黄维采纳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批准廖运周起义,规定了起义部队行进通道和联络信号,指示6纵做好接应廖运周师和阻击黄维的准备。11月27日,廖运周率110师师部和两个团5000人,在解放军炮火掩护下,经6纵让开的通道,迅速向指定的地区开进。黄维以为110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3个师沿110师路线突围,当即遭6纵痛击,折回双堆集。廖运周率师起义成功,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廖运周所部改编为14军42师,廖运周任师长。
建国后,廖运周离开42师,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后转业任吉林省体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1996年9月11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