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泽,(1903~1987),字汇川,淮南廖家湾人。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父廖鸿文,别字子宾,为同盟会员,光绪三十四年参加安庆马炮营起义,宣统三年参与并领导寿州东乡义勇参加寿州起义.成立淮上军任管带.与辫帅张勋战于蚌埠小南山,张勋败逃.同年12月任中国革命军第一军73团副团长.廖运泽先在廖家湾国民学校读书、后在上海私立工惠学校毕业。随后再入安庆省立职业学校,肄业。1924年1月由袁家声、廖梓英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3月再由其二人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东征军总指挥部警卫连队长,第二期学生总队部教育副官。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三队队长,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大队第四队少校队长、第三队中校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副团长、代理团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潮汕失利后转赴上海。 1928年春,返乡不久的廖运泽任第三十三军学兵团教育长。后任第四十二军高参,淮军第一师新编第五旅营长,暂编第二旅副团长.独立第四十旅上校团长,第九十五师补充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总队长。国共合作抗日,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前来讲授游击战术,廖运泽与叶剑英将军等有过较为密切接触。1938年5月,廖运泽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兼阜阳警备司令,次年秋任第五战区第九十二军暂编第十四师师长。1943年10月任骑兵第二军军长。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任第九十六军军长,后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任第八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纵队司令。第八绥靖区颍上指挥所主任。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不久转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官。1949年5月因其旧部第一一0师起义被通缉,潜居香港。在香港期间,同中共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按照党的指示,进行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1952年夏,应周恩来总理电召,从香港回到北京。历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四至六届中央委员,民革江苏省委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江苏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1987年9月27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著有《南昌起义的片断回忆》、《阜阳保卫战》等。 廖运泽将军参加南昌起义,他的族中兄弟们凡是赶上那个时代的,也多半参加了南昌起义。同时他更是抗日名将。抗战期间驻守阜阳,像一把尖利的锲子,牢牢地钉在皖西北及豫西地区,使日本侵略者华东与华中两支侵略军始终不能相顾。阜阳地区的界首,因为相对稳定,沪宁一带商贾西撤皖省者,多半云集于此,也因之成为抗战时期的“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