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征 男, 1939年生, 中国辽宁人,字宏宸,笔名苦乐翁,索知斋主人,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牡丹书画院名誉院长,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世界书画家协会一级画师,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国际专家,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美术家联合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等。少年喜爱书画,中学临写牌匾和图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北京海淀老龄大学。在图书馆工作,涉猎书籍繁多,知识领域宽广。加上刻苦努力,勤奋好学,虚心向书本和名家求教,吸取传统精华,练就了较深厚的笔墨功底,自成风格。喜作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工篆书和甲骨文,篆刻宗师齐派。作品重视神韵,笔墨酣畅,色彩浓重,气势磅礴。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赛,荣获“名家作品奖”和“国际金奖”等共获奖70余次。被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泰国和香港等国内外珍藏。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跨世纪艺术名人”和“世界金奖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代表作有《富贵图》、《迎春》、《荷花鸳鸯图》、《华夏之春》和《悲鸿精神》等。传略和作品入编《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国际书画精品集》、《世界名人艺术大典》和《世界名人录》等60多部典集画册。举办书画展和出版书法篆刻选,受到人们欢迎和好评
满 渊 1918年11月出生,号天池,生于安徽宿县。大学毕业,高级讲师,离休干部。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晚年情致尤浓。专从事诗词祖联的研究、探讨与创作。近年来创作了诗词楹联600余首副。其中有300余首副,在《中国楹联报》、《华夏吟友》、《澄霞诗苑》、《安徽炳烛诗书画》、《徐山集韵》、《中华当代绝句选》、《中华风韵—一当代诗人咏中华》、《建安吟坛》等全国各地30余种诗词楹联书报刊发表。并入编。名列《安徽高级专家人名词典》、《中华当代诗词家辞典》、《中国文学艺术专家和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中华当代诗家手迹选》、《世纪之门—-2000年(农历庚辰)新春楹联宝典》等多种大型诗集与辞书。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澄霞诗词社社员、合肥炳烛诗书画联谊会、蚌埠诗词学会会员、怀远县诗词描联学会副会长等。
热衷考古和民俗的满心广 他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礼帽下一头卷曲的华发看上去颇具学者风范;他教书30余年,曾经是一名中学特级教师;他还当过小学校长。然而,鲜为人知的却是他对考古和民俗的热衷:是他最早发现了西岗镇柴里满德坤祖茔的出土文物并亲自把一批文物送到市博物馆;是他在修订家谱时,发现了清代知县滕州满秋石的部分诗集,并协同满氏家族成员最终搜集、整理、出版了《满秋石诗选》。他就是今年65岁的满心广老先生。私塾世家出才子 满心广是西岗镇柴里村人。他的五祖父和父亲都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解放前,他上过时间很短的私塾学堂。本来家境殷实的家庭却因为家族分家而一贫如洗。三年自然灾害时,满心广的母亲领着他的妹妹讨饭供他上学。满心广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母亲也是位能写会算的女子,算盘打得非常好,是当时女子中少有的文化人。满心广在滕县三中读书时,文化课和文体都是学校的佼佼者。他还拿过全校最高的奖学金,初中8元,高中12元。 说到求学,满心广说,没有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他是念不完高中的。为供满心广读书,他母亲一直在外乞讨。有一次她在歇马亭乞讨时,一大户人家发现她会珠算,就要她教自家的孩子学习珠算。也许是因为他母亲优秀的缘故,满心广也被请到了那户人家教书,走时大户人家还送了他粮食。满心广高二早婚,妻子总是烙煎饼给他送到学校,是母亲乞讨的钱和妻子送的煎饼才使他成为滕县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因为家贫,他又成了家,满心广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在大女儿刚1岁的时候,他携妻带女闯关东,并在黑龙江延寿县平安乡教书。在新校的地基他发现了文物 “高标塔影几千秋,碧水荆河日夜流。善国井田今胜昔,人民安乐颂宏猷。”这首诗是满心广想念家乡、赞美家乡,想从关东回滕的最好写照。1992年,满心广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从关东调回滕州,开始负责柴里中学建设的监督工作。一次在挖掘地基时,满心广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片,有鼎、罐、杯,还有青铜器等。这让在关东就喜欢看考古杂志的满心广马上警觉起来,随后便是抑制不住地激动。这些陶片都是宝贝啊。原来柴里中学建校的地方正是清朝武科榜眼满德坤及后人祖茔。 随后,清代陶器、纺锤、网角、颈瓶等文物也陆续出土。满心广把这些当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的宝贝亲自送到了市博物馆。他说,当时他要把文物据为己有的话谁也不知道,但他没有这样做。满心广把一批文物送到市博物馆后,博物馆马上派孙柱才前往考察,发现这里居然是滕州西部最古老的遗址,是新石器和岳石文化的发祥地。说到这里,满心广老先生激动地说,没想到以前喜欢看考古杂志和书籍居然派上了用场。通过他的手,得以保留的文物价值也许不高,数量也许很少,但他觉得没有从他的手里毁坏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值得庆幸。他参与出版了《满秋石诗选》 1992年,满家要续家谱。这次满心广的名字也被写了进去。满心广还发现:清武科榜眼满德坤、六任清代知县满德安、泰安顺导满允元、四川梁山知县满德凯、甲午举人满秋石都是他的先祖,于是他开始研究家谱的历史和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家谱中竟有满秋石的部分诗词,这让他萌发了要出版先人诗集的想法。于是,满心广同满秋石的七世孙满昌霖开始搜集整理满秋石的诗稿。由于满昌霖家中的书在文革时少了6箱,满秋石的主要诗集《断蔗山房诗稿》下落不明,他们翻阅《滕县志》,可也只找到了记载名录而没有内容。从此,满心广和满昌霖踏上了寻找诗稿的艰难道路。 在寻找诗稿的路上,满心广和满昌霖结识了李祥麟老师。在其引见下,他们来到徐州市云西村王诗徐家。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原版的满秋石诗集--《断蔗房诗集》四卷。当提及“诗稿”时,王先生说,文革中三抄其家,焚书无数,独“诗稿”幸免于火。为了出《满秋石诗选》,满心广还写信给王学仲先生,请他给书名题字。王学仲先生很快就寄来了题字。至此,满心广和满昌霖已经用时三年,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钱出书,最后还是满德安的六世孙满心路资助,《满秋石诗选》才于2001年出版。 为了研究先祖诗文,满心广上了老年大学诗词班。他还不断涉猎民俗等领域。他说,现在虽然退休了,却正是有时间专研自己喜欢的考古、诗词和民俗的好时机。这也算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