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氏家谱源流】匡氏匡裔源流概要(四)
- 中华匡氏网 2013年4月23日 万家姓
(二)、匡珌公系下匡氏、匡裔的源流和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族谱》、《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梅林匡氏族谱》、《金陵匡氏族谱》
世系图-20
31世 衡→34世 棨(博士)→35世 云→36世 昂→37世 贞→38世文昭→39世 忻→40世 虾→41世 卫(琛)→42世 儒→43世 复初→44世 菖文→45世 献彧→46世 岳→47世 榗(进) →48世 葆→49世 旭→50世 裴→51世 旺→52世 霭→53世 季实→54世 云起→55世 令仪→56世 寰→57世 闻重→58世 俨尔→59世 楠→60世 相甫→61世诚→62世 珌(唐洛州参军)→63世 义(后裔易为康姓) ∣→63世 合(匡裔方氏一世祖)∣→63世 索(后裔易为王姓)
匡衡公系下另一支为34世匡棨,传62世孙匡珌公,在唐末年间任河南洛州(洛阳)参军,因此居家于豫州(今河南境内)。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驻守桂州的徐州、泗州兵因久戌不能归乡,发生叛乱,拥立粮草判官庞勋为首领,引兵北归。经湖南、浙西、入淮南,不久攻克宿州、徐州,叛军迅速扩大,占领山东、安徽、江苏广大地区,杀人无数,“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史称“庞勋作乱”。为避战乱祸及子孙,保全家族,匡珌公亲率子孙、家仆七十余人自豫州(河南)千里迢迢辗转迁徙到(江西)袁州宜春,不久匡珌公在宜春去世,葬于湾下长湖。
匡珌公之子63世匡义、匡合、匡索三公随同迁到江西,在宋初避讳易姓之后,分别被其后裔支系尊为匡裔康氏、匡裔方氏、匡裔王氏之基祖。
1、匡义后裔匡氏、匡裔
匡珌公长子匡义为唐进士,朝议大夫、右散骑,自宜春徙泰和千秋乡破溪(后称“文溪”)西匡村头街,为匡珌公系下匡裔康氏基祖,后裔派衍万安剡溪匡氏、万安梅林匡氏、泰和文溪匡氏及文溪支派湖北监利林溪匡氏、华容匡裔徐氏。
(1)、江西万安剡溪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www.kuanglu.com《万安匡氏剡溪族谱》、朱轼《剡溪匡氏重修族谱序》扫描图片,“天下匡氏网”-《中华匡氏通谱?湘西北分支谱-湘西北匡氏(节选)》、《中华匡氏(剡溪派)崇源公宗支世系总图(选)》、匡乐夏《中华匡氏通谱?崇源公宗支谱-崇源公宗支源流》。
世系图-21
①、1世祖 义→2世 宏(太常正卿)→3世 仕→4世 祐②(万安剡溪派) ∣→3世 儇⑦ ∣→3世 陨⑧ ∣→3世 任(万安梅林、泰和文溪派)②、4世 祐(徙剡溪)→5世 世兴(避讳易为康姓)→6世 方泰→7世 威→8世 继→9世 藩→10世衢→11世 信先→12世 汝俊③∣→12世 汝贤⑥∣→12世 如松→13世 可大∣→12世 如柏→13世 可成∣→13世 可俊③、12世 汝俊→13世 可明→14世 德达→15世 士衡→16世 尚贤→17世 允徤→18世 谷厚→19世 华可→20世 宗茂(迁郭埠)∣→19世 成叔→20世 宗盛→21世 福缘→22世原善④∣ ∣→22世 原珍⑤∣ ∣→22世 原保⑩∣→21世 福申→22世原青④、22世 原善→23世 思海→24世 崇源(徙湖南隆回)⑨∣→23世 思文∣→23世 思真(未详)∣→23世 思问(未详)⑤、22世 原珍→23世 思孙→24世 崇敦→25世 尚诚 ∣ ∣ ∣→25世 尚敬∣ ∣ ∣→25世 尚泰(孙淳甫徙于都)∣ ∣ ∣→25世 尚明∣ ∣→24世 崇文→25世 永中∣→23世 思德→24世 崇仁(未详)∣→24世 崇智(未详)⑥ 、12世 汝贤→13世 可远→14世 德宽→15世 伯澄→16世 善→17世 广渊→18世 景亨→19世 承志→20世 时通→21世 恭可→22世 宗祥→23世 与忠(子五:文敬、文俊、文训、文焕、文政)∣→23世 与义(子三:文旭、文恭、文祖)∣→23世 与才(子二:文仲、文友)∣→23世 与信(子:文智)⑦、3世 儇→4世 茂(徙泰和禾蜀乡龛村)⑧、3世 陨→4世 顶(徙抚州河口)∣→4世 新(徙光化乡)
匡义公传4世匡祐,自泰和徙遂兴(今万安)剡溪学堂坪,至第5世世兴,于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易为康姓。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19世华可公“以世迁族蕃不可无记,慨然以独修家谱为己任”首辑《剡溪匡氏族谱》。
22世原青公,讳彦明,号晦斋,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284年)毅然率族告祖由康复为匡姓。
[1]、湖南隆回匡氏
世系图-22
接上图⑨23世思海(注①)→①、1世祖 崇源→2世 贵一→3世 孝富→4世 友期②∣ ∣ ∣→4世 友衡④∣ ∣→3世 孝禄∣ ∣→3世 孝广∣→2世 贵二→3世 孝寿②、4世 友期→5世 再广→6世 应明(后裔贵州、四川、湖北等)∣ ∣→6世 应麒∣ ∣→6世 应麟③∣→5世 再福→6世 应诚 ∣→6世 应文 ∣→6世 应斌 ∣→6世 应全③、6世 应麟→(孙)8世 仕谦→5世 景佑(迁湖南上麻阳) ∣→5世 景佐(迁湖南下麻阳太平堤)④、4世 友衡→5世 再高→6世 应诗(迁溆浦)∣ ∣→6世 应书(过继刘姓改名成虎)∣→5世 再兴(迁溆浦、麻阳)→6世 应富∣→6世 应迪注①:《万安剡溪匡氏族谱》原无23世思海公后裔的记载,2008年湖南隆回匡氏归宗。本图为根据匡乐夏先生《崇源公宗支谱·崇源公宗支源流》绘制。
崇源公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从江西泰和圳上鹅颈大坵(即泰和西门)徙湖南,首居新化木瓜坪,后徙居隆回三都匡家铺。北路隆回三都因匡姓居住兴旺发达,始得名“三都匡家铺”,后裔尊始迁祖崇源公为一世祖。崇源公的坟茔在三圹冲寨楼下凤形,妣文氏坟茔在祖师殿上首狮子坳。徙居宝庆隆回以来,经历了六百多年繁衍发展,其后裔分布四省十一县数十个乡镇,人丁逾万。
一世祖崇源公生长子贵一、次子贵二。贵一公生三子为孝富、孝禄、孝广;贵二公生子孝寿。孝富公生长子友期、次子友衡。友期公生再广、再福。友衡公生三子再高、再兴、再明。
友衡公次子再兴,于明永乐或正统年间迁徙溆浦、麻阳,今溆浦县桥江镇新建村匡家坳,其后裔又有徙辰溪、四川者若干,历五百余载经数十代繁衍,今有人丁500余人。尔后再高公之长子应诗又迁居溆浦,再广公三子应麟之孙仕谦生子二,景佑、景佐,佑、佐二公于明嘉靖二十年辛丑岁(公元1541年)徙麻阳,景佐公在下麻阳之大平堤落业,景佑公则复由下麻阳再迁上麻阳之四都坪、石槽柒、土军寨、肖家团、团峰,其后裔有徙贵州铜仁、江口、怀化、芷江、源河、继而永顺等地,现有人丁约2000人。
应明公房14世祖富公偕于康熙四十五丙戌年(公元1706年)率六子:宗孟、宗盛、宗盆、宗蓝、宗盈、宗盖由匡家铺迁往四川叙州府甯宾县莱俱乡张家场,同治四年乙酉(公元1865年)参修三修族谱时,舜字辈有四十四人,宣统三年(1911年)四修族谱时该分支未参修;15世宗及公四子:尧全、尧典、尧学、尧章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迁湖北荆州府公安县;18世开头、开阔、开连三兄弟清嘉庆年间徙贵州思南府;18世开富、开贵、开礼兄弟嘉庆年间徙四川。应文公房17世舜重、舜望兄弟清嘉庆末道光初年徙四川万竹。
隆回匡氏字派 :
崇贵孝友再 应必仕结前 景秀 朝元顺祖宗 尧舜开治运
礼乐光前烈 诗书启后贤 尊亲隆爱敬 忠厚守家传
①、麻阳土家寨、岩门双冲匡氏
崇源公曾孙友期之孙景佑移居麻阳县土军寨;景佐,字天助,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隆回匡家铺先迁贵州镇远县,续下移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正都二都五甲双冲居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崇源公19世孙上明、上礼移学入籍,续移居槽田冲数载,后又移居太平堤。
岩门双冲匡氏字派:
崇贵孝友再 应必仕结前 侍(景)荣兰万朝 廷士学世上
大国兴盛明 永承宗启贞 吉安开代远 茂元本光亨
泰和绍恩泽 宏文焕家声
拖冲匡氏字派:
崇贵孝友再 应必仕结前 景永廷世达
国朝起士家 邦以兴隆绍 世代毓英华
②、溆浦匡氏
崇源曾孙4世友衡迁溆浦县匡家坳居住。5世再高公,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由邵阳迁溆浦匡家脑。
溆浦匡氏字派:
崇贵孝友再 孟庆学结前景承 宗元正文永 尧舜开治运
礼乐光前烈 诗书启后贤 尊亲隆爱敬 忠厚守家传
[2]、江西万安剡溪匡氏
世系图-23
接上图⑩22世 原保→23世 思尧→24世 崇善(长房)①∣→24世 崇敬(二房)②∣→24世 崇道(三房)③∣→24世 崇魁(四房)④∣→24世 崇崧(五房)⑤∣→24世 崇广(六房)⑥(以上为剡溪匡氏六大房族) ①、崇善→五子:永坚、永固、永重、永厚、永修②、崇敬→八子:永仁、永英、永信、永智、永德、永高、永大、永久③、崇道→四子:永端、永通、永思、永龄④、崇魁→七子:永励、永隆、永亨、永嘉、永茂、永欣、永芳⑤、崇崧→四子:永凝、永俊、永昌、永庆⑥、崇广→四子:永模、永显、永灏、永升
23世匡思尧生六子崇善、崇敬、崇道、崇魁、崇崧、崇广,为剡溪匡氏六大房族之祖。
因剡溪、南洲一带虽沃野千顷,然逢旱地裂禾枯,逢雨水患为涝,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匡思尧便向朝廷上《通水利疏》(注①),称“通水利以纾民难”,为民请愿,“帝嘉其善”,令天下修河浚陂,一时朝野名声大震,被称作“草莽臣”,升工部虞衡主司,惠被剡溪四方百姓。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奉旨崇祀文庙忠义祠,当地百姓感思尧公德泽,特在五都坪建祠,春秋祭祀。
注①:附《万安剡溪匡氏族谱-通水利疏》
奏 通 水 利 疏
洪武二十七年 匡思尧
臣居乡井,以耕为本,输纳粮税,由思而供。窃念田非水而莫种,水非圳以何通?本村田数百顷,沟未导,禾苗率多枯死,生民悬命,差务繁空,父子仳离,耕耘罔效。
欣逢圣朝特恩大开言路,凡诸利病,许军民叩阍直疏。臣敢眛死上凟,乞赦庸愚,窃臣住居万安六都,地名剡溪,上下五、七二都,一望二十余里地皆可耕,民无游惰。然而遇春而涝,遇夏而涸,西成则三釜不登,国赋则两税莫办,逋负载道,俯仰无资,是皆疏沦之功未尽,固宜以沃腴,而终成赤土者也。
臣每详察地形,相其原儑高下,上流横江汇水,下宜通圳分疎。故臣今为之计,拟于地名蓝田,开立陂圳,引灌大湖坵、塘北、南州以及剡溪、楼下、鹤塘、麻溪诸地,则自东一带,可保无虞矣!又有塘北一地,宜立陂圳,引灌观背、桥头、栋下圩、中陂下、洲下、香冈诸处,则自西一带,亦可保无忧矣。
臣目击艰难,身阅利病,曾经具情诉县、诉府,未蒙详允,为此不避斧鑕绘图,贴说冒凟,宸聪伏乞,悯臣愚昧,差官同江西使司廉能官员,亲诣本县,起集乡夫,按照前奏图式,开筑陂圳二所,所有沿圳地方,关系士民田塘,臣愿收粮入户,承办差役,仍各赏以田亩,一劳永逸,臣之效愚衷于陛下,此也抑臣更有奏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之六都陂圳,亟宜开濬,如此准此而推,安知各州各县,不也有阡陌连亘,未通沟洫而致委膏腴,而竟成蕉苇则乎?此又臣之所以效蒭荛愚昧,而不自知进退者也。伏望陛下子视苍生,遍疏天下前项困苦,则黎民幸甚,国赋幸甚!谨疏
(2)、江西万安梅林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匡氏族谱网”www.kuanglu.com-《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朱轼《剡溪匡氏重修族谱序》扫描图片。
世系图-24
①、1世祖 义→2世 宏(太常正卿)→3世 仕→4世 祐(剡溪派) ∣→3世 儇 ∣→3世 陨 ∣→3世 任(衍梅林、文溪派)②②、3世 任→4世 珽(北平太守,徙万安四都梅林陂匡家岭)③ ∣→4世 璿(秘书监)∣→4世 瑕(泰和文溪派)③、4世 珽→5世 赋(避宋讳易为匡)→6世 德洪→7世 丹庐→8世 显→9世 羲→10世 道→11世 寿先(累官太子詹事)→12世英闻④∣→11世 寿性(国子博士)→12世 英芾(从授进士业)∣→12世 英馥(御史中丞)④、12世 英闻→13世 珑吟→14世 可亲→15世 夫秀→16世 仕显→17世 义方→18世 礼彩→19世 智睿→20世 宗义(率族复为匡姓)→21世庆深→22世 志德→23世 文良→24世 绍敏→25世 永高∣→23世 文信→24世 绍伶(徙居于都汾坑)⑤⑤、24世 绍伶→25世 永泰(徙于都崇贤里[汾坑]跃口坊) ∣→25世 永耐→26世 守循 ∣→26世 守德∣→26世 守谦→27世 甫重(迁瑞溪)⑥∣→27世 甫方→28世仁民∣→27世 甫化→28世杰民∣→28世亿民⑥、27世 甫重→28世 儒民(文峰房祖)⑦∣→28世 伟民(兰谷房祖)∣→28世 信民∣→28世 佑民∣→28世 俭民∣→28世 储民⑦、28世 儒民→29世 征臣(居万安梅林)∣→29世 敕臣∣→29世 效臣→30世 道相∣→30世 万相∣→30世 荐相∣→30世 蓁相→31世 嵂国→32世 大文∣→32世大章⑧∣→32世大方⑧、32世 大章→33世 见珮→34世 世江 ∣ ∣→34世 世泽 ∣ ∣→34世 世海∣ ∣→34世 世溶∣ ∣→34世 世淳——→35世 台何(迁吉水)∣ ∣→34世 世清∣→35世 台伍(迁吉水) ∣ ∣→35世 台佩(迁吉水)∣→33世 见瑚→34世 世源 ∣→34世 世洲 ∣→34世 世渊(止) ∣→34世 世浩 ∣→34世 世波(迁江西永丰明德乡三十八都) ∣→34世 世汶(止) ∣→34世 世漂
[1]、万安梅林陂匡氏
匡义公传4世珽公为北平太守,徙江西万安四都梅林陂匡家岭。匡珽之子5世赋公在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易为康姓。至11世寿先、寿性,12世英芾、英馥,两世兄弟、伯侄名闻朝野,康寿先公官至太子詹事,康寿性公为国子博士,康英芾从授进士业,康英馥累官御史中丞。寿性公首修《梅林康氏族谱》,并撰谱训(注①)。至南宋末,20世宗义公,毅然率族众复为匡姓。派衍万安梅林、于都汾坑、永丰的匡氏联宗修谱称《梅林万、于、永匡氏族谱》。
25世永高传至33世见文,于清康熙五十三甲午年(公元1714年)生往不详。
永耐公系下27世甫重迁居瑞溪。28世儒民字文峰,为“文峰房”房祖,子29世征臣居万安梅林,其孙31世峰国生子为大广、大庆、大庭;28世伟民字兰谷,为“兰谷房”房祖。
[2]、于都汾坑匡氏
24世绍伶公字丽轩,于明景泰至成化年间(公元1450—1487年)迁徙到于都崇贤里(今汾坑)跃口坊,长子永泰字东山,迁汾坑跃口坊;次子永耐字松隐。现汾坑的匡氏即是匡丽轩公后裔,汾坑匡氏支系与兴国、于都、宁化匡裔方氏关系密切,互称“老华”(兄弟之意),并联宗修谱。
[3]、永丰县匡氏
34世世波于清乾隆三十八癸巳年(公元1773年)迁江西永丰县明德乡三十八都中家山。
[4]、吉水匡氏
35世台何字百禄,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迁居江西吉水县三十四都,二弟台伍字魁廷,三弟台佩字艳昭,均迁居吉水。
梅林派匡氏字派:
义宏仕祐兴 方威继蕃衢 信尓可德士 尚允谷华宗
庆志文绍永 守甫民臣相 国大见世台 晋阳垂裕远
奕禩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注①:附《“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匡裔方氏 方史华
笔者在查阅梅林派《于(都)、万(安)、永(丰)匡氏族谱》(第六修)时,发现族谱序文的一些可疑矛盾之处,现提出以共同探讨。
1、梅林匡氏的形成
该谱记述:第四世匡珽徙万安四都梅林陂匡家岭,第五世赋公避宋讳易为康。这与《万安剡溪匡氏族谱》、《匡裔方氏族谱》记述完全一致,这说明匡珽公即为徙居梅林之祖,“梅林派匡(康)氏”的形成是宋朝开始形成发展的。至11世康寿先公官至太子詹事,康寿性公为国子博士,按世次时间推算,寿先、寿性二公约生活在北宋后期(约公元1110年)。
2、谱序述事、落款时间的可疑之处
(1)、11世寿性公首修《梅林康氏族谱》,其撰的《梅林康氏谱训》开篇云“永正元年岁乙酉三年朔······奉修宗谱,以是年十月告成。”历史上并无“永正”纪年,“永正”很可能是“永贞”之误,“永贞元年岁乙酉”即是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
(2)、唐令狐绹《题梅林匡氏谱辞》一文落款时间为“唐大中丁卯秋月”,即公元847年。令狐绹为唐朝大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在世时间为公元795-872年,唐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精文学,唐武宗时任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刺使,唐宣宗时,累官至宰相。
(3)、唐吏部侍郎罗淼撰《梅林匡氏祠堂记》云“长庆元年春二月丁丑,今太子詹事君寿先,国子博士寿性,御史中丞英馥适有事于先祠,顾梁柱将坏······”。“长庆元年”为唐穆宗时期,即公元821年。罗淼字汉滔,号宗海,原江西南昌西山人。生于唐元和己丑(公元809年)。累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银青光禄大夫(一品衔),封潞国公。屡次上疏,“论河朔诸藩倔强阉寺弄权数事”,为时所忌,并且直忤宰相令狐绹,降任于吉州别驾,择“射洲”(泰和县苏溪)定居,卒于懿宗咸通壬辰(公元872年),寿六十四岁,敕封潞国公。
从上述谱序记述时间、历史人物中,与梅林匡氏的形成时间相对比,存在非常明显的时间差异。
3、谱疑探析
梅林匡氏形成于宋以后,寿先、寿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而多篇谱序记述、述事的时间都在唐末,即公元805—847年间,时间上向前推了近300年。
为何梅林匡氏族谱会有这种“失误”?笔者推析认为主要是当时族众为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而不得已为之。在封建社会,土地是人的生存之本,故氏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常发生斗争。因此拓展生存空间往往会与始迁祖的“先来后到”有很大关系。例如两个或数个氏族为争夺某一土地、山冈,往往告到县衙打官司,各氏族均没有充分的证据,到底是哪家的一时也查不清,也或根本就说不清。此时县衙依各氏族先祖谁先在该地落业开垦为依据来判定,可能是最佳之策,各氏族宗谱一查便知了。故有的氏族有意“修改”本宗族的史实,目的是为显宗族开居的悠久性,以备以后本宗族生存空间的扩大。若干年代后,后裔子孙便难辨真伪了,也或发现疑点,终是因为先祖所为,不便“修正”,或认为还可防患于未来,权且将错就错,以错助对。
二零一一年四月
(3)、江西泰和文溪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文溪匡立本堂族谱(菊溪房)》照片,《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P57页-武汉市新洲区匡家岗匡氏》、匡绪忠《安徽金寨匡湾匡氏源流考》、《泰和文溪康氏庆远堂迁徙志》,(泰和文溪匡氏)庆远堂历修谱序文23篇,“天下匡氏网”《湖北罗田、陕西镇安县、柞水县匡氏源流》、《中华匡氏名人录P57页-湖北匡氏备忘录-武汉市新洲区匡家岗匡氏》)、 匡复兴《庆远堂匡氏族谱-湖北汉川匡氏庆远堂世系字派》、匡奕敩《重修文溪大夫第家谱序》。
世系图-25
①、3世 任→4世 珽(梅林派)∣→4世 瑕(沉州太守)→5世 赟(避讳易为康)→6世 逈→7世 知→8世 芾→9世 珑→10世 陔→11世 蕲→12世宓→13世 云叔→14世 文瑞→15世 贵登→16世 伯高→17世 景星→18世明甫→19世 世可→20世 志道—-→天德(文溪派长房)∣→20世 志远。∣→天惠(文溪派二房)∣→20世 志通—-→天庠(文溪派三房)∣→20世 志达。∣→天端(文溪派四房) ∣→天福(文溪派五房)∣→天迪(文溪派六房)
②、1世 世可→2世 志道→3世 天德——→4世 思明∣→3世 天惠 ∣→4世 思恭 ③③、4世 思恭→5世 仲瑛 ∣→5世 仲瑄∣→5世 仲凯∣→5世 仲晖—→6世 叔嵩∣→6世 叔崇—→7世 孟典—→8世 廷祓∣→6世 叔望∣→7世 孟梁∣→8世 廷礻卓 ∣→7世 孟祚∣→8世 廷襟∣→8世廷祖(万安武术菊溪匡氏之祖)
[1]、泰和文溪匡氏
匡义公曾孙4世匡瑕为沉州太守,世居于泰和文溪,子5世赟公于宋初避讳易为康姓。
据康仁兴(名兴)撰《文溪族谱序》记载:文溪康氏原家谱在元朝毁于兵燹,至明朝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后裔钱塘教谕康叔坚意欲修辑,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许)康孟震、康敬斋也属意修辑族谱,均未成功。“明弘治己未(十二)年(公元1499年),兴自荆楚归省,家君谓曰,家谱遭世变故,迄兹百四十年,尚未修续,吾子盍毕先志?兴再拜曰唯。时适以仕进北上。又七年,获拜家庆,乃合诸族谱参互考订,传信阙疑,自丞相衡以下,参军珌以上,中间世次有未详者,如苏谱例,姑置不书,然非遗吾祖也,恐失实而诬吾祖耳。自朝议大夫(匡义)以下至明甫府君,凡十有八世,生殁娶葬,多所阙略,故断自世可府君为一世,而其下则递书之。”
故文溪匡(康)氏立19世世可公为一世祖,后世以“宏远堂”为堂号。此即为文溪派与剡溪派、梅林派立匡义公为一世祖,沿袭“晋阳堂”堂号所不同的原因所在。
康仁兴为泰和文溪派族谱的首修者,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族谱告竣。与文溪匡氏同祖同宗的剡溪派、梅林派,因各居一方,彼此长久没有联系,信息不通,故文溪派并不知晓剡溪派、梅林派早已复为匡氏。在对于复姓问题,康仁兴《族谱序》中感慨道“方匡之避讳而易也,固有所屈矣!自宋历元入我国朝,距今五百余年,犹未有抗议而图复者,其故何也?盖尝究之国初,法制鼎创,而吾祖即隶兵籍,版图既定,固难卒复,岂天使吾匡不可复于今,而终有所屈乎!抑或可复于后而将有所伸乎!是未可知之也。”文溪派是于清初复为匡世。
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万安剡溪、梅林匡氏与文溪匡氏曾联宗合修宗谱为《万泰匡氏族谱》,共尊匡义公为一世祖,以“立本堂”为堂号。
世可公生四子志道、志远、志通、志达。志道公长子天德为文溪派长房房祖,次子天惠为文溪派二房房祖;志通公长子天庠为文溪派三房房祖,次子天端为文溪派四房房祖,四子天福为文溪派五房房祖,五子天迪为文溪派六房房祖。
文溪派匡氏字派:
世志天思仲 叔孟廷仁元 良万邦以贞
懋昭大德 如日之升 晋阳垂裕远
奕载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2]、万安武术菊溪匡氏
世系图-26
④、8世 廷祖(景文堂)→9世 仁定→10世 元记→11世 良彩—→∣→10世 元志⑤12世 万清→13世 邦鼎→14世 以惠→15世 贞亮(子五)∣→13世 邦志→14世 以芳→15世 贞文→16世 懋谦(文光堂) ∣ (承先堂) ∣→16世 懋谆(发秀堂) ∣ ∣→16世 懋诰 ∣ ∣→16世 懋谕(晃善堂) ∣ ∣→16世 懋诚 ∣→15世 贞齐→16世 懋训 ∣ (东鲁堂)∣→16世 懋谏(镒万堂)∣ ∣→16世 懋詠∣ ∣→16世 懋诗∣→15世 贞广→16世 懋赞∣→16世 懋试∣→16世 懋记⑤、10世 元志→11世 良宗→12世 万相→13世 邦仁→14世 以凝→∣→11世 良宣→12世 万鼎⑥15世 贞秀→16世 懋珍(美珍堂) ∣→16世 懋珠(乐神堂)⑥、12世 万鼎→13世 邦佐→14世 以萱→15世 贞德→16世 懋迪 ∣ ∣ ∣→16世懋远∣ ∣→15世 贞衡→16世 懋道∣ ∣→16世 懋达∣→13世 邦任→14世 以洪→15世 贞传(子四)∣ ∣→15世 贞仪(子一)∣→13世 邦杰→14世 以瑚→15世 贞亻南→16世 懋龙
文溪派长房天德系下8世廷祖,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徙居万安县武术乡菊溪村,后世为“景文堂”,故8世廷祖公为武术菊溪匡氏之祖。景文堂派衍出分堂文光堂、发秀堂、晃善堂、镒万堂、美珍堂、乐神堂。
[3]、湖北支系匡氏
世系图-27
①、2世 志道→5世 仲升→6世 叔圭∣→6世 叔器∣→6世 叔瓒→8世 廷荣、廷蒲、廷畅、廷楚(同迁湖北汉川田二河,廷蒲又迁男河渡凤凰山)②、2世 志通→3世 天庠(三房)→5世 仲实→6世 福一(徙湖北罗田)③ ∣ ∣ ∣→6世 福二(武汉匡氏) ∣ ∣→4世 叔亮(徙景陵蒋家寨)∣→3世 天端(四房)→4世 思述④ ∣—→4世 思遇⑤③、6世 福一→7世 文一(归泰和)∣→7世 文二(徙湖北罗田,为罗田匡氏二世祖)∣→7世 文三(徙湖北郧衍阳房县)∣→7世 文四(徙安徽太湖)∣→7世 文五(徙安徽六安) ④、4世 思述→6世 叔宽(徙景陵古老台)→7世 孟甄(汉川土陂沟)∣→6世 叔本→7世 孟固(徙汉川西江亭祝家脑)⑤、4世 思遇→5世 仲选→6世 叔都(徙汉川田二河)∣→5世 仲远(徙浙江嘉兴府)
①、湖北汉川田二河“双溪匡氏”
志道公曾孙仲昇,敕封行人司左司副,生五子,长子叔圭,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公元1424年)传胪;三子叔器,武进县丞;四子叔瓒,叔瓒之孙廷荣、廷蒲、廷畅、廷楚,均徙居于湖北汉川田二河,廷蒲后又迁徙南河渡凤凰山。志通生子五,长天庠、次天端、天学、天福、天迪。天庠四世至叔亮,徙景陵蒋家寨,生二子思述、思遇,思述之孙叔宽,徙景陵古老台(今天门乾驿古老台)。叔宽三子孟甄,又徙汉川土陂沟(今田二河神灵村康家台)。叔宽弟叔本之子孟固,徙汉川西江亭祝家脑(今西江乡匡家台)。思遇为高行南区万石长,有子五人,四子仲远,为浙江嘉兴府训导;次子仲选之子叔都,景泰四年癸酉(公元1453年)举人,徙居田二河。
“双溪”即湖北汉川田二河,包括今汉川田二河、南河乡凤凰山、西江乡匡家台、天门乾驿古老台、田二河神灵村康家台、仙桃长埫口东边港、随州净瓶埠。双溪匡氏以“庆远堂”为堂号,为文溪派匡氏“宏远堂”之分堂,现有人口约4500人。
“双溪匡氏”现还分布湖北天门、应城、京山、沔阳、潜江、沙市、武汉、公安、石首、监利、华容。
双溪匡氏字派:
泰和文溪匡氏尊世可公为文溪一世祖,字派曰:
世志天思仲 叔孟廷仁元 良万邦以贞
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文溪匡宗续新字派为:
懋昭大德 如日之升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1861年),文溪匡宗又授以新派二十字,曰:
晋阳垂裕远 奕禩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一九八九年,汉川双溪《匡氏族志》续编委员会通过双溪匡氏派名联,共三十字:
春回大地 龙飞双溪 庆华夏日新月异
云聚江汉 凤舞楚邑 贺神州锦绣前程
一九九一年,湖北监利匡宗、沔阳三伏潭康宗、湖南华容徐宗、临湘康宗、江西修水、万安、泰和匡宗各派代表,共同拟新四十字派:
汉丞高风尚 发扬宜向前 学富必为用 科第代相联
英杰怀德重 修齐至治平 同兴思本念 壮伟长流传
泰和匡宗拟定依先派“贤”字以下注止,采用新派。二○○六年九月,汉川双溪匡宗拟仍采用先派,俟先派用完后,再采用“四十字派”,即从“英”字派起与江西泰和匡宗同字派。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田二河镇召开的续修《匡氏族谱》工作会议上,各地匡宗代表讨论决定,这次续修族谱暂定采用“新四十字派”,老字派从“贤”字辈止,新字派从“学”字辈启用。
泰和文溪匡氏迁湖北简表
房 支 名讳 世次 迁徙时间 徙 居 地 点 备 注
长房五支 孟悦 7世 明成化 汉川田二河 与子廷荣、蒲、畅、楚同迁
长房二支 元训 10世 明嘉靖 随州历山
长房二支 万仁 12世 攸县
长房二支 邦灿 13世 云梦县道人桥 万仁之子
长房二支 远明 清嘉庆 随州历山 邦灿之后
二房三支 孟绚 7世 明成化末 襄阳府均州大汉沟
二房三支 孟涅 7世 明成化末 襄阳府均州大汉沟
二房一支 仁兴 9世 明弘治 荆门远安
二房二支 仁珷 9世 明正德至嘉靖 沔阳仙桃
二房二支 元濯 10世 明嘉靖 沔阳仙桃
三房一支 叔亮 6世 明景泰 景陵蒋家寨
四房一支 叔宽 6世 明宣德 汉川灌步田
四房五支 叔都 6世 明成化 汉川田二河
四房五支 叔沐 6世 汉阳府 后裔迁沔阳仙桃
四房一支 廷须 8世 明嘉靖 汉川
四房一支 廷顨 8世 明嘉靖 汉川
四房五支 廷柔 8世 汉川田二河 与子仁闢同迁
四房一支 仁祠 9世 明正德 汉川祝家脑王家台
四房五支 仁訚 9世 汉川祝家脑王家台
四房五支 仁良 9世 襄阳府
四房一支 良礼 11世 汉川田二河桑幕潭
五房一支 思昭 4世 明洪武初 监利林溪
附: 文溪匡氏历修族谱序题名目
一、唐永贞元年乙酉(805年),梅林寿先公、寿性公、英馥公修梅林谱,柳宗元序,寿性公作谱训。(注①)
二、唐长庆元年辛丑(821年),寿性公等修祠竣谱,罗淼序。(注①)
三、唐大中元年丁卯(847年),寿先公作世纪,令狐绹题辞。(注①)
四、南宋淳祐十三年癸丑(1253年),剡溪华可公国綵修剡溪谱,元末毁于兵燹。
五、明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思尧公唐卿重修剡溪谱,康彦民序。
六、明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永坚公持节续修剡溪谱,夏英序。
七、明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文溪仁兴公復之修文溪谱,仁兴公序、刘孔昭后序。
八、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仁兴公修晋阳通谱,陈凤梧序,陈魁作世德谱序。
九、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永升公素菴再修剡溪谱,萧柯序。
十、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诵臣公西岗同文溪良字派复修剡溪谱,陈良轴序。
十一、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金滩良相公吉亭同万字派国公、以忠岳公、以弼修金滩谱,罗心尧序。
十二、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林溪汤公星若同以字派修文溪分派林溪谱,汤公序。
十三、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磺公冶之率族改康,重修林溪谱,磺公序。
十四、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年),刘在朝序。
十五、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文溪万鳌公友龙、邦井公道养,双溪万仁公惟圣等,增修文溪谱,万鳌公序。
十六、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文溪万鳌公序。
十七、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文溪万鳌公作文溪匡氏族谱后序。
十八、清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大育公署村、大赓公廷载、大亮公顾三,同以字派见聘公汤三、见圣公素亭、见职公勷六、见藻公鱼在、见蓂公唐阶、见萃公肃斋、见崤公宏峰,同贞字派重修剡溪谱,朱轼序、梁机序、洽水五瑞序(瑞公,衎祖后,同文溪以字派)。
十九、清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见枢公蓬轩同贞字派重修金滩谱,剡溪见圣公序。
二十、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文溪邦载公维城、贞宿公莘夫,双溪贞礼公周士等,续修文溪谱,贞宿公撰文祭于双溪祖祠。
二十一、清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贞祚公作双溪康氏公祠序。
二十二、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双溪贞琫公御佩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自序。同年作双溪谱稿序。
二十三、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万安、泰和合剡溪、金滩、梅林、文溪,修万泰匡氏族谱,罗暹春序。
二十四、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年),文溪懋靖公天梁、双溪贞珠公南浦、贞仁公淳夫、贞剑公振川、懋钊公楫川、懋爵公位贤,增修文溪谱入万泰族谱,胡文超序。
二十五、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双溪懋钊公辑川同子昭浩公燮堂,续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罗正墀序。
二十六、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晋鸿公云逵同子灿阳公少柳,重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晋鸿公序、蒋立镛序。
二十七、清光绪七年辛巳至十三年丁亥(1881~1887年),双溪创修文溪匡氏迁楚宗谱,陈南瀛序、昕阳稚平序、垂珩汉池序、裕祯干臣序。
二十八、民国三十六年丁亥至三十八年己丑(1947~1949年),双溪续修文溪匡氏迁楚宗谱,裕祉厚生序、裕祥子桢序、裕瀛瑞卿序、远东友之序、奕礼正才序。
二十九、1988~1990年,双溪续修文溪迁楚匡氏族志,奕商仲明序、奕斌序。
注①:该文与“梅林匡氏”形成的时间有矛盾之处,详见笔者前文《“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②、湖北罗田匡氏
天庠(三房)系下6世福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燕子岩匡家畈”,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授任湖广汉川令。莅任未期,而福一公之父仲实(注①)公故去。时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至秋进退维谷。福一公孝思纯笃,遂扶榇枕戈,偕妣尤氏,哭走彷徨。适过湖北罗田九房冲,有山叫“骆驼衔宝”,实为荒僻之地。山之阴有一石窟,可容几席。公妣入焉,阒其无人,得甑爨熟饭,炉火未熄,复拾碗数个,箸数双,辄骇相谓曰:“此胡为乎来哉,得毋天欲保我室家而肇迹于兹也耶?”遂奠厥居先君仲实公于梧桐落叶之旁,以开世业,福一公遂为罗田匡姓之始祖。
福一公生五子:长文一,归江西原籍;次子文二,即罗田开宗二世祖;三子文三,隶郧阳房县军籍;四子文四,迁安徽太湖;五子文五,迁安徽霍山。罗田匡氏尊迁罗田始祖福一公为一世祖,现已传23世。罗田匡氏聚居地为今罗田县匡河乡(义水)九房冲村,现人口约1500人。
注①:据罗田匡河乡匡氏《义水匡氏族谱》记载,5世仲实公为元顺帝(公元1328年)时进士,始任湖广广济县,次任宿州,复升任南阳太守。福一公为元至正五年乙酉(公元1345年)科拔贡,授任湖广汉川令,敕授文林郎。
罗田匡氏字派:
福文卿 德以添 曰环士 心民言 国家兴隆 子孙永久
基绪克绍 先仪慎守 典训钦崇 存斯敦厚 性定正大 自宜孝友
力田逢年 应时纾绶 锡恩显扬 达知朝右 式焕儒术 尊师为首
乐善富寿 集禧保后 延长百世 宗支万有
③、安徽六安市金寨匡氏:
福一公之五子文五公迁安徽六安金寨县天堂寨镇,为安徽六安、金寨匡氏之始迁祖,尊福一公为一世祖,字派与湖北罗田匡氏相同,现有人口约500余人。
六安市金寨匡氏字派:
秉德兴良克绍光 大开基绪锡荣昌
永承燕翼传经学 善首贻谋定发祥
④、武汉新洲匡氏:
5世仲实公二子福二由江西泰和迁湖北新洲匡家岗,为新洲匡家岗一世祖。聚居地为今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五峰村匡家岗,人口近1000人。
⑤、湖北监利林溪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家谱网”-湖北监利匡氏,“天下匡氏网”-匡祀鸿《匡氏探源》下册 -监利县林溪匡氏续谱序 、徐启华《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
世系图-28
思昭(迁监利林溪)—→世隆(监利匡氏一世祖)∣-→世兴(华容匡裔徐氏二世祖)
始迁祖思昭公,原籍江西泰和文溪,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与路过泰和文溪的两位游击(武弁)产生争执,游击欲执之,不获,奏籍公产,思昭公遂迁湖广监利县林溪老鹳窝,易名康万三。生子世隆、世兴,冒徐姓(一说世隆、世兴兄弟附舅氏改姓徐)”。尊世隆公为林溪一世祖,数世而下,科第蝉联。至明崇祯十年丁丑(公元1637年),林溪世隆公后裔徐磺(畏斋)公,聚族而谋,毅然复康姓。同年并续修《林溪康氏谱》。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康从云、康国理二公在续修林溪族谱时,呈请县令复为匡姓,获准,由康姓复为匡氏。
林溪匡氏现主要分布在监利县汴河镇排六、剅口等六个村庄,现有人口约3500人。
监利匡氏族谱修谱记录:
1、天启三癸亥年(公元1623年)修《匡村分派徐氏谱》;
2、崇祯十年丁丑年(公元1637年)《林溪康氏谱》;
3、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年)修《林溪康氏谱》;
4、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始修《林溪匡氏谱》;
5、光绪三十二年(1906)续修《匡氏族谱》。
附:《论湖北监利县林溪匡氏的渊源》
论 湖 北 监 利 林 溪 匡 氏 的 渊 源
匡裔方氏 四十二世 方史华
西汉丞相匡衡公32世孙,唐末洛阳参军匡珌公生三子。长匡义,为散骑大夫;次匡合,为洛阳军事幕僚;三匡索,任南平州守。唐咸通九年发生“庞勋作乱”后,匡珌公“领子孙七十余人,避地袁州宜春”,后匡义公又自江西宜春徙江西泰和千秋乡匡村,匡合公徙泰和仙槎再迁兴国茶园乡,匡索也迁泰和云亭杭溪。至公元960年,匡义、合、索三公约五世孙,时逢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当时江西尚为南唐王朝所辖,但臣服于宋朝的南唐政权唯宋命是听,故三公后裔避讳分别易为康、方、王姓,成为匡裔的三大支族。是故匡裔康氏、匡裔方氏、匡裔王氏实为匡珌公系下同根同祖的兄弟匡裔支系。
匡义公孙为匡仕、匡儇、匡陨、匡任,匡任生三子,长曰珽,北平太守,徙梅林匡家岭,其后裔有一支迁江西于都汾坑,后由康姓复为匡氏,且已与匡裔方氏联宗修族谱,两支族关系密切;次曰璇,为秘书监;三曰瑕,为沉州太守,历十六世至世可公,徙泰和文溪,世可公四世孙有为思昭公,又自文溪分徙湖广林溪。
以上史料依据是匡义公后裔支系的万安梅林瑞溪匡氏之族谱所载的《东海世纪》和匡裔方氏的族谱序文,本人在拙文《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一文亦有陈述。因当时缺少更多的资料,无从考证“湖广林溪”为现在何处,故湖南长沙匡方毅先生曾询问我该支族的下落时,本人并无答案。
近浏览《天下匡氏网》,从湖北监利匡氏提供的族谱资料,得以了解监利匡氏支族的来历。
思昭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与路过泰和文溪的两位游击(武弁)产生争执,游击欲执之,不获,奏籍公产,思昭公遂迁湖广监利县林溪老鹳窝,易名康万三,生子世隆、世兴,冒徐姓。尊世隆公为林溪一世祖,数世而下,科第蝉联。
至明崇祯十年丁丑(公元1637年),林溪世隆公后裔徐磺(畏斋)公,聚族而谋,毅然复康姓,同年并续修《林溪康氏谱》。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康从云、康国理二公在续修林溪族谱时,呈请县令复为匡姓,获准,由康姓复为匡氏。
故,湖北监利匡氏是匡衡公32世孙匡珌公的后裔,与泰和文溪匡氏同属一脉,其先祖匡义公,与匡裔方氏一世祖匡(方)合公乃是同胞兄弟。
二零零九年月六月
⑥、湖南华容匡裔徐氏:
主要参考资料:“天下匡氏网”-《华容匡裔徐氏》、匡义浩《华容徐氏汉川监利匡氏之渊源》、徐启华《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徐启华《湖南华容徐(康)氏》,徐启华-《楚华徐氏族谱世次图表总系》,“匡氏族谱网”-《泰和文溪康氏庆远堂迁徙志》。
思昭公自泰和文溪迁湖广监利县林溪老鹳窝,易名康万三。生子世隆、世兴,冒徐姓,长子世隆衍监利林溪匡氏。二子世兴,字又昭,号来与,迁监利后至五代孙皆生活在林溪,到第六代宗远、宗圣二公“由林溪徙于楚南华容白沙洲,遂家焉”。华容匡裔徐氏奉“天福”(注①)公为一世祖。
华容白沙洲伍家庄匡裔徐氏主要聚居在今华容县洪山头、江洲、塔市等地,至2003年,伍家庄徐氏后裔5400余人。据1999年修谱统计,伍家庄徐氏已传25世“清”辈。
华容匡裔徐氏字派:
世宗自金 水木天仲 丶(音主)中道之 在钦永东
光其钜泽 树勋远忠 清秀炳应 钧鸿懋功
照先鉴法 模烈著铭 泰和显达 锦江标荣
华容匡裔徐氏族谱修撰简史:
1、明崇祯年间(1628—1644)墨本(九世孙三德公修辑,后遗失十分之九)。
2、康熙十年(1671)前后墨本(十一世孙道轼、道旭二公修辑)。
3、雍正癸丑年(1733)墨本(十三世孙亨公修辑)。
4、嘉庆二十年(1815)刊本。
5、同治三年(1864)刊本。
6、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7、民国二十七年(1938)墨本。
8、1999年印刷本。(华邑徐氏合谱)
注①附:《文溪匡氏天福公于思昭公的关系探析》
文溪派匡氏天福公与思昭公的关系探析
匡裔方氏 方史华
思昭公于明朝洪武初年自泰和文溪徙湖北监利林溪,生子世隆、世兴,后世隆公衍生文溪匡氏支系监利林溪匡氏,世兴公衍生湖南华容匡裔徐氏。对始迁祖思昭公的身世,几百年来一直有多种说法,让人扑朔迷离。
根据徐启华先生《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记载:“伍家庄鼻祖徐世兴,······本姓康。其父天福公,字思昭。······五世孙澄源公也曾“至江西访祖居,考族谱,见载天福公字思昭······”于此,许多华容匡裔徐氏宗亲认为“思昭”即是“天福”。
天福公与思昭公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天福与思昭是什么关系?
我们试着从泰和文溪匡氏来着手探析。文溪匡氏尊世可公为一世祖,一至五世字派为“世志天思仲”,“天”为第3世,“思”为第4世,天福公为泰和文溪匡氏“第五房”房祖。监利林溪康(匡)氏的始迁祖思昭公原籍是在泰和文溪,其名字中的“思”极可能是取自于字派4世之“思”;再者,根据湖北汉川双溪匡氏的《泰和文溪康氏庆远堂迁徙志》记载,“思昭”为“五房一支”,即是五房天福公系下第一支。
徐启华先生在《楚华徐氏族谱世次图表总系》附录了一些监利匡氏族谱资料:
(一)崇祯十八年《林溪康氏族谱原序》(选段)
入明始,有徙居潜、沔间者,至监利之康,则自文溪派第四代思昭公始。公以武弁之难,挈家奔楚,在吾邑止称康姓,不著名字,子世隆公遂冒徐姓。盖其势愈微,而惧祸愈深……
(二)咸丰八年《林溪匡氏续修族谱序》(选段)
惟我天福公之子思昭,因武弁之难,挈家奔楚驻籍玉沙,寓闸林溪止,著其氏,不扬其字,传子世隆,遂甥附舅姓,别而为徐,事变使然非得已也。
(三)光绪三十二年《林溪匡氏复续族谱序》(选段)
思昭公次子又昭讳世兴者,与始祖景昭同著籍于玉沙林溪者凡五代,迨六传至宗远、宗圣二公,由我林溪徙于楚南华容之白沙洲,遂家焉。数公之后其至今并存者,不皆俨然望族乎。
由以上谱序资料和结合泰和文溪的资料分析可知,思昭公是文溪匡氏第四世“思”辈,为文溪康氏五房天福公之子。
二零一一年四月
⑦、河南光山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义生先生提供的《光山匡氏宗谱》拍照,《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河南光山匡氏》
世系图-28
匡义···→匡赟···→匡仲(实)···→福二···→匡铎→匡龙→永昌、茂富→(徙居光山)文、昌、恒、明→天瑞(一世祖)
仲实公生子福一、福二,福二公由黄岗望山仙桥迁到黄安匡家嘴。传至匡铎生二子匡龙、匡虎,匡虎过继娘舅家为嗣,匡龙生永昌、茂富,其后裔生文、昌、恒、明四公迁河南光山县城南二十里,衍生光山匡氏,尊匡天瑞为一世祖。光山匡氏现有人口约2400人。
光山匡氏字派:
(老字派)天王朝士 建国志宏 永世胜祖 自成大业
(新字派)鹏耀腾宇 和谐九州 统绪乾坤 日月延长
江山维固 希德栋梁 科技俊锋 振兴家邦
贾商繁昌 郭敏贤广 砚田锦绣 春满华堂
继崇溯宗 步殿泰康 功丰海岳 同谱新章
附:《河南光山匡氏渊源探析》
河南光山匡氏渊源探析
匡裔方氏 方史华
近研析匡氏匡裔源流时,于匡义生先生主编的《中华匡氏名人录》收录的“河南光山匡氏”一文中,发现光山匡氏述源混乱不清,存在着许多疑点,遂请匡义生先生提供光山匡氏的有关资料,匡义生先生即将“光山匡氏宗谱”资料拍照发给了笔者。
《光山匡氏宗谱》中的述源是根据近、现代光山匡氏后人撰写、抄写和“老人的回忆”,对其源流叙述如下:匡赟公在宋太宗(祖)赵匡胤登基之时,对匡赟说“匡赟你臣(侵)犯了君讳!”赟公奏本说:“臣本是周宣王时,裕公第五代孙,匡句须在山西晋阳授姓,而不是现时出现,臣未敢犯讳。”当时太宗(祖)大怒说“是你冒犯君之讳,我本叫赵匡胤,你姓匡,你不是想篡夺孤家之位是什么?你还敢顶旨,你该刀刑问斩,给他斩首,灭他匡姓满门。”(以上原文如此,括号字为笔者所加)······然后就下令捕杀匡氏,姓匡的百姓因此逃散到全国各地,改康姓。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陈安时,由于康姓帮助了陈友谅,朱元璋获胜后捕杀康姓。当时思昭公生二子世龙、世清,为避祸由康姓改为徐姓。至明末崇祯皇帝登基时,徐仁、徐理二公鸣冤复姓,后来生一子匡仲,居江西瓦西壩筷子巷,迁湖北后生二子福一、福二,二公又由黄岗望山仙桥迁到黄安匡家嘴。传至匡铎生二子匡龙、匡虎,匡虎过继娘舅家为嗣,匡龙生永昌、茂富,其后裔生文、昌、恒、明四公迁光山县城南二十里,就此繁衍出光山匡氏,尊匡天瑞为一世祖。
按其述源,即是匡义公→···匡赟→···思昭→世龙、世清→···徐仁、徐理→匡仲→福二→···匡铎→匡龙→永昌、茂富→文、昌、恒、明→匡天瑞。
光山匡氏述源疑点甚多。思昭公为匡义公系下泰和文溪匡氏嗣孙,是湖北监利支系之祖,子世隆、世兴。根据《监利县林溪匡氏续谱序》和徐启华先生《湖南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记述,明洪武年间,思昭公在祖居地泰和与两位武弁产生争执,迁湖北监利县林溪避祸,易名康万三,子世隆、世兴,冒徐姓。长子世隆为监利林溪匡氏之祖,次子世兴传至第六代宗远、宗圣二公由林溪徙楚南华容白沙洲,遂家焉,繁衍出尊思昭公为一世祖的湖南华容匡裔徐氏一支。华容匡裔徐氏至今未复匡姓。
光山匡氏还记载了“匡仲、匡福一、匡福二”三父子,其实所谓“匡仲”就是“匡仲实”公。仲实公生二子福一、福二,但仲实公并非是思昭公后裔,当然更不是徐仁、徐理的子辈,乃是泰和文溪三房天庠公的五世孙。其长子福一公于元末迁湖北罗田,为罗田匡氏、安徽六安金寨匡氏之祖;次子福二公迁湖北武汉,为武汉新洲区匡氏之祖。
光山匡氏还记载了关键的人物“匡赟”。唐末,河南洛阳参军匡珌公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为避“庞勋作乱”,亲率三子匡义、匡合、匡索南迁江西宜春,合公衍生出匡裔方氏一支,索公为匡裔王氏之祖;义公又迁泰和,衍生出万安剡溪、梅林、泰和文溪三派。匡赟为匡义公五世孙,于宋初避讳易为康姓,为泰和文溪匡氏之祖,于清初复为匡姓,其分支湖北监利林溪匡裔徐氏于明崇祯十年复康姓,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康从云、康国理二公在续修林溪族谱时,率族由康姓复为匡氏。思昭、仲实、福一、福二公均为匡赟公之后裔,为泰和文溪派匡氏后裔。
因此,根据光山匡氏宗谱记述的信息分析,河南光山匡氏为匡义公系下泰和文溪派匡氏支系,结合现繁衍至第十四代推算,其祖是在清初迁光山。
二零一零年十月
匡义生 2012年7月6日在深圳布吉编
分享按钮>>【匡氏家谱源流】匡氏匡裔源流概要(五)
>>【匡氏家谱源流】匡氏匡裔源流概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