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氏古代名人】 国璋三任江津知县

    中华国氏网 2013年4月24日 万家姓


国璋
  [清]字子达,旗籍,京口驻防,任巴县令。书学苏灵芝。与翁同稣(一八三O至一九O四)为姻娅,今松禅尺牍中尚有略历可考。《益州书画录附录》

江津县有着1500多年的建县历史。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两个人曾三署江津知县。国璋就是其中之一。
在清朝的290多年中,有132人任过江津知县,真是“朱门县衙、流水的官”。国璋正是清朝的111任重庆府江津知县。国璋,蒙古镶白旗旗人,京旗赓良佐领下监生。他是一个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体恤民情,精干明决,疾恶如仇的人。同治十二年(1873)他第一次任江津知县。虽任职不到二年,但颇有政绩,被称之为“能吏”,“一时讼棍敛迹”。同治十三(1874年)年,他移官他县。
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时,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就是促成聚奎书院的建成。聚奎书院就是后来的聚奎中学,可谓莘莘学子,桃李天下。聚奎中学后又成为中华名校。
光绪三年(1877),国璋以重庆盐务官员的身份来江津县白沙镇。他对乡贤、白沙盐商邓石泉出资兴办教育的义举很是赞赏。但邓石泉告诉他,修建聚奎书院一事因经费困难已经半途停顿。国璋亲自同邓石泉一起到黑石山现场了解情况,他为建院事受挫而叹息。邓石泉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以后你任江津的父母官,希望多多扶持。”不久国璋回重庆府,离去时邓又送他到白沙河边码头,再三请求国璋把修建聚奎书院一事放在心上。
邓石泉这话真说中了。
光绪六年(1880年),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上任不久,他就来到白沙察看因严重资金不足而停工的聚奎书院现场。他决心支持办成聚奎书院,第三天就亲撰一篇为聚奎书院劝募的文章,出面募集了白银五千余两,命刘炳森为监工,继续修建院舍,不到一年,院舍就竣工。但其他费用尚差。其时国璋查得县衙差役梅魁贪赃枉法,就没了梅魁在郑家坡、白鹤井等处租谷为八十余石的田产,作为聚奎书院和县城几水书院的办学奖励基金。聚奎书院正式成立,举行了开学典礼。新建成的院舍格调肃穆淡雅,颇具规模。大门上石刻有国璋等人撰写的《聚奎书院》碑文。
不想第二年年底,国璋又调离江津。
江津和国璋真有缘。十年后,国璋又重新登上回江津的官船,主政江津。光绪十七年(1891)国璋第三次任江津知县。这次任期仍只有二年。他体察民情,裁讼公允,劝民农桑,特别重视教育。“捐廉八百余金”,在高牙场仙池坝购置“仰天窝”田产,所收田租,对学习成绩优秀的读书人,课以重奖。这个奖项,当时的全县读书人都称之为“国公课”。
国璋第三次调离江津后到巴县任职。时美英基督教会不顾重庆群众反对,恃势强占鹅项岭凉风垭修建教堂和别墅。群众遂起反抗,教首罗元义自恃有洋人撑腰,指使打手持械打死11人、打伤22人。这激怒了当地百姓,遂群起而攻之,将重庆城内几乎所有教堂捣毁,酿成了教案。朝廷下令弹压,国璋仗义执言,为百姓请愿,终将教首罗元义押解成都处斩,国璋也冤戴“处置不当”之罪,被朝廷削职,解送回原籍。
国璋是封建社会少有的清廉之官。他离去后,重庆市民在佛图“遗爱祠”内,立上其牌位。


分享按钮>>【国氏网新闻】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国姓
>>【国氏家谱源流】国氏家族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