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氏鹦鹉百科

    中华寇氏网 2009年7月9日 扣子


寇氏鹦鹉

极危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鹦形目 Psittaciformes

科: 鹦鹉科 Psittacidae

族: 无花果鹦鹉族 Cyclopsittacini

属: Cyclopsitta

种: 双眼无花果鹦鹉 C. diophthalma

亚种: 寇氏鹦鹉 C. d. coxeni


三名法
Cyclopsitta diophthalma coxeni
Gould, 1867
异名
Cyclopsitta coxeni
Opopsitta coxeni

寇氏鹦鹉(学名:Cyclopsitta diophthalma coxeni),又名双眼无花果鹦鹉考氏亚种,是澳大利亚最细小的鹦鹉之一。它们是双眼无花果鹦鹉的亚种,现正处于极危的状况。它们是由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以其大舅 Charles Coxen 命名。

目录
1 特征
2 分布及栖息地
3 行为
3.1 繁殖
3.2 食性
4 保育状况
5 参考
6 外部链接



[编辑] 特征
寇氏鹦鹉长约15-16厘米,比双眼无花果鹦鹉的其他亚种大。它们的尾巴非常短,故给人头部很大的感觉。寇氏鹦鹉全身主要呈鲜黄绿色,前额是蓝色的,被一些红色羽毛所环绕。两颊为橙色,其下衬有一条紫蓝色的斑纹。雌鸟的外表像雄鸟,但比起雄鸟来羽毛颜色较为灰暗。与麝香吸蜜鹦鹉及姬吸蜜鹦鹉比较起来,寇氏鹦鹉的身型更加肥胖、双翼较圆,并且仿佛没有尾巴。寇氏鹦鹉飞行速度很快,一般会在森林最高层上飞行。比起姬吸蜜鹦鹉,寇氏鹦鹉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更为尖刺而不连贯。总之,寇氏鹦鹉细小的身形、稀少的数量、与绿叶接近的体色、等待喂食时幼鸟不寻常的安静以及喜欢留在森林最高层的习惯,使得人们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1][2][3]


[编辑] 分布及栖息地
寇氏鹦鹉只限于昆士兰东南部及新南威尔士东北部,以往以金皮(Gympie)及布莱克尔山脉(Blackall Range)(可能包括玛丽伯勒)为北界,南至麦基里河(Macleay River),西临邦亚山(Bunya Mountains)及Koreelah国家公园。另外有些在这些地方以外的未确认报告。它们栖息在低地及山脚的亚热带雨林,有时也会出没在花园及农地。[1]


[编辑] 行为

[编辑] 繁殖
寇氏鹦鹉会在枯树内挖穴筑巢。虽然曾发现挖穴的痕迹,但却从未发现正式的鸟巢。[2]


[编辑] 食性
寇氏鹦鹉主要吃无花果及其他水果,也会吃银桦的花蜜。[3]


[编辑] 保育状况
寇氏鹦鹉被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及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列为濒危物种,同时也被列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1999年颁发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多样性保存法》指出的濒危物种中。[2]它们的栖息地:低地的热带雨林因农业耕作、房屋建筑和对木材的需求而被砍伐殆尽,导致它们的生存空间急剧减小,数量严重下降。[2]在2000年,尚存的成年寇氏鹦鹉估计只有少于100只,且因为栖居地严重分散而还有下降的趋势。[4]


[编辑] 参考
^ 1.0 1.1 Forshaw, Joseph M.; & Cooper, William T. (1981). Australian Parrots, 2nd revised edition, Melbourne: Lansdowne Editions. ISBN 0-7018-1035-1.
^ 2.0 2.1 2.2 2.3 Coxen's Fig-Parrot Recovery Team (2001). Coxen's fig-parrot (Cyclopsitta diophthalma coxeni) recovery plan 2001-2005. Report to Environment Australia, Canberra. Brisbane: Queensland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
^ 3.0 3.1 Irby, Florence M. (1930), "Coxen's Fig-Parrot", Emu 29: 276-277
^ Garnett, Stephen T.; & Crowley, Gabriel M (2000). The Action Plan for Australian Birds 2000. Canberra: Environment Australia. http://www.environment.gov.au/biodiversity/threatened/publications/action/birds2000/index.html.


分享按钮>> 绥棱寇氏黑陶
>>海峡论坛参展族谱之寇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