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氏家谱源流】山西省永济市席村冦氏宗族史略

    中华寇氏网 2021年8月23日 寇保中


山西省永济市席村?氏宗族史略

(一)从黄帝到得姓始祖的脉络传承情况:

1 黄帝(姬姓)?2 少昊(黄帝长子玄嚣)?3 蟜极?4 帝喾?5 弃?6 不窋?7 鞠?8 公刘?9 庆节?

10 皇仆?11 差弗?12 毁隃?13 公非(公卯)?14 高圉?15 亚圉?16 公叔祖类?17 古公亶父?18

季历?19 周文王姬昌?20 康叔(周文王第八子)

本支系?氏得姓始祖:康叔,本名姬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同母弟,因获

封畿内康国之地,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因参与平定叛乱有功

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 1039 年,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代国君,故称其

为卫康叔。

武王灭商以后,重新把商朝遗民分封给了商纣的儿子武庚,因为殷地刚刚平定,还没有安定下来,

武王命令他的弟弟管叔、蔡叔辅佐武庚治理殷国,安抚殷地百姓。

公元前 1043 年,武王驾崩,武王的儿子太子诵即位,史称成王。成王登基时年纪很小,不能独立处理

政务;加上周朝又是天下初定,政局还不稳定,武王的四弟周公就任当国摄政,代行成王之职,处理国

家政务。远在殷地镇守的管叔、蔡叔和霍叔怀疑周公有篡位之嫌,于公元前 1041 年,他们联合武庚

和东方的十几个小国公然发动叛乱。康叔最先得到了武庚发动叛乱的消息。他一面部署兵力,防止叛军南侵;一面派人赶往镐京,报告武庚等人叛乱的消息。

公元前 1039 年,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师讨伐,康叔也参加了这次讨伐。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武庚被

诛杀,管叔被处死,蔡叔与霍叔被流放。周公决定将殷地划为卫国,把平叛有功的康叔改封为卫国国

君,将朝歌作为卫国国都,统治区域为原来殷朝的王畿之地和殷民七族居住的地区。卫国始封时疆域

横跨豫、冀、兖三州,南至济水,北逾衡漳,西阻太行,东及兖州桑土之野,相当于现在的豫北、冀南

和鲁西地区,国土面积方圆四五百里。卫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大国,也是西周在

东方的主要屏障。从康叔受封得国到卫君角亡国,卫国存世时间长达 830 多年,比周王朝的寿命还长

17 年。

康叔受封时年纪轻轻,周公怕他担当不起治理殷朝遗民的重任,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了盛大

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了《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临

上任前,周公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告诫康叔到朝歌就任后,务必明德宽刑,爱护人民,妥善安置殷朝遗

民。他还告诫康叔一定要勤于政务,务必寻求殷地的贤人、君子和长者,向他们询问殷商兴亡的道理,

然后再施之于政务。武王还告诉他,纣王亡国的原因是耽于玩乐,沉湎于酒色财气,要他务必戒酒忌

色。

康叔到达卫国后,根据周公旦的谆谆教导,访问当地的圣贤、长者,向他们询问治国安民之策。

他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深入民间,广泛调研,体察民情民意,深受卫国人民爱戴。他没有辜负周公重托,对殷民七族一律平等对待,妥善安置殷朝遗民,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了地方稳定,加强了民族团

结。康叔还重视选拔人才,听从贤人劝告,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依法治理国家,促进了卫国经济的尽

快复苏,国内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周公摄政七年,成王渐渐长大。公元前 1037 年,周公就把政权还给了成王,由成王自己亲自处理

政务,而他则面北就群臣之位。成王鉴于康叔治理卫国的卓越政绩和镇守东方的不朽功绩,任命康叔

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和监察方面的事务。康叔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维护了

西周王朝政权的稳定。为了表彰康叔辅佐周王朝的功德,成王又赐予了康叔许多东西,这些物品有玉

帛、宝物、车子、旗帜、仪仗、大钟以及祭器,还包括旗帜允许使用的颜色等等。康叔任西周司寇

职务后,卫国国事由他的儿子姬懋代为处理,康叔则定期到卫国督察政务,康叔治国有方,开创了卫

国大治的局面,深深受到卫国人民的敬仰。

卫国立国前后共计 930 年,传 44 君,公元前 209 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

亡。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周朝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康叔是康姓、卫姓第一人,其后世子孙也有以其官职为姓氏者,曰“司寇”氏,后简称为单姓

“司”氏和“冦”氏,因避“寇”字之贬义,故确立单姓之初,便去“寇”字顶上一点,以别于贬

义之“寇”。以“冦”为氏,可谓是匠心独运,高屋建瓴;后来,先祖把“冦”字中象征施暴者的“攴”更换为象征温良、和睦、聚家的“女”,“?”的出现,彻底摒弃了“寇”的贬义,使姓氏含

义得到了第二次升华,臻至妙境。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当地人民在淇县县城阁南街路西侧创建了康叔祠,春秋两次举行祭

祀。

(二)?氏得姓始祖康叔之后至第 83 世?召的传承情况:

【1】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据《元和姓纂》载:“周有苏忿生为司寇,子孙以官为氏焉。又云,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

为氏。秦灭卫,君角家于上谷,八代孙恂。”

?据千唐大中四年(公元 862 年)《?章志》载:“至懿侯让逃秦暴,北适燕,因家上谷。后六代生

子明,名:仁,仕汉为临淮守,(《列仙传》朗真先生者是也)。朗真孙恂,河内守、雍奴侯。依世

数计,似称角为懿侯,但《史记》不著。”

?据《魏书·?讚传》载:“恂,后汉执金吾、雍奴侯,曾孙荣。荣孙孟,魏冯翊太守,徙家冯翊;

元孙循(应为:修)之,生讚。讚生臻,弘农太守,生儁,西魏司空,赐姓‘若口引氏’。儁曾孙

弘,唐户部侍郎、武林公。”

?山西省永济市席村《?氏宗谱叙》尝闻观水者必观其澜,伐木者必掘其根,盖以本源不可不究也。余生也晚,未悉吾族之姓氏

昉于何代;始祖之原郡居于何所,因搜旧谱考阙由焉。

谱序云:昔贤有苏忿(生)者,为周司?,克光厥职,永清圣主深嘉乃德,遂以官赐姓,自

是,汉有?恂宋有莱公,而?氏之族渐以昌矣。

又云:宣德八年,四世祖讳秉贤者,游商三原,值同姓耆老,相与晤语,问及世系,贤为告

之。耆老闻言乃曰:吾祖讳召;吾父讳伋;吾叔讳信,乃莱公一十三世之孙。阙初为下邽人,因宋

南渡,徙居三原,后遭胡元之变,吾祖与叔莫知所之,今听子言,可识叔处,爰出谱以示,欣然相

认。而贤遂存贴以埀(chuí)后焉。

览此,而?姓之肇始,始祖之原郡,亦可晓然无疑矣。然使仅知乎此,而族谱莫序,将一传

再传,而生养嫡庶无以辨,远近亲疏靡所考,宗派几何而不至紊乱也耶。因同族兄弟等商议更陋,

姑记所见以垂后人,缘旧重订,以清宗派。庻庻(shù)出不得以溷(hùn)嫡,而收养亦不得以乱

宗矣,是为序。

峕(shí)

乾隆廿五年新正吉日

?以下是山西永济席村?保中先生提供的家族谱略中的内容,这些资料为河北省和山东省的移民后

代寻根问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家族历史信息。

A;

山西永济席村四世祖?秉贤从陕西三原抄回的《?氏略谱》载:先祖?召,?准十二世孙,?准为?荣之后。宋·孙抃撰《莱国?忠愍公旌忠之碑》载:?准为东汉?恂曾孙?荣之后。此两份资料

记载吻合。

B:据原谱略资料:?凖九世孙?谦于南宋末年因元军北犯,携儿十世孙德暂居三原。元至正元年十一

世孙仁公因生活所迫与(儿)十二世孙昭公堂侄堂孙数人迁至大荔,长孙(十三世)伋与堂伯父留在三原。

至正 27 年明元开战,狼烟四起,十一世仁公年迈而故。生活更艰。只好分迁各自逃命。一支进洺

南山西迁郧西一带,一支由吴王渡过黄河北上晋西北不知去向。昭公与十三世信公流落山西蒲州(今

永济市城北席村)信公明洪武初年充集宁卫军,永乐元年充临青卫军左所(小头目),时年明帝发昭大

移民,信公无奈,让三子瑄四子田去洪洞签证处签证外迁。瑄去了河北,田迁至山东。家里只留下

了长子玳与次子珥。信公于景泰六年解甲归田。在此之前昭公思念三孙四孙心切,前往山东河北寻

找,最终未归,不知流落何方?

C:据宗谱资料:元至正元年,因乱世生活不济昭公带信公及堂侄堂孙数人迁至大荔。至正 27 年明元

开战,迫于生活,昭公一族只好分迁,一支进商洛山西迁郧西,一支由晋西北北上不知去向。昭公

与次子一行流落到山西蒲州二贤乡信昌第二图赵柏里席村(今永济市城北席村)洪武初年,信公充集

宁卫军,永乐元年充临青卫军左所。时逢明帝发昭大移民,无奈信公让三子?瑄与四子?田到洪洞

官府鉴证处签证,由卫军押解,瑄去了河北,田去了山东。家只留下了长子珥,次子玳。信公于景

泰年间解甲归田。在此之前,昭公思念三孙、小孙,前去山东,河北寻找止终末归,不知流落何方。D:据席村寇氏四世祖?秉贤,明正德元年从陕西华州抄回来的?氏略谱记:先祖?荣为周司寇苏忿

生嫡裔,初生山西晋阳,因官升迁长安,暮年归故,繁衍数代为平民。嫡裔?延良,为官升迁华州,

子?湘成就功名,为皇臣内贤,孙?凖,为官清正,升至宰相。准十二世孙?召,因躲元胡之乱,

元至正年间,携儿?信、堂侄妻儿数人,迁至山西平阳府蒲州二贤乡信昌第二图赵柏里席村。

※?信聪明大胆,且有武功,于明洪武初年充济宁卫军,永乐初年升为临青卫左所。信公生有四子

两女,长子耳、次子代、三子选、四子田。信公为临青卫左所,负责押解外迁移民,洪武、永乐年

间,官府有八次外迁移民,山西有 810 个姓氏,数百万人外迁。因是外来户,?家人多地少,三子

?选(后改为“瑄”,迁民河北后改为“宣”)在皂角树集市上刘氏药铺学徒,年薪五斗麦子。四子

?田在赵伊镇学铁匠。时年官府强行外迁。信公无奈,让三子?选、四子?田、堂弟堂侄、长女与

父亲?召一行数人外迁。四子?田妻儿全家落户山东曹州府,三子?选、女儿、堂弟、堂侄、父亲

其余数人迁往河北广平府。自后三子?选给老家邮过书信,说爷爷召公去找父亲信公未归,可否到

老家了。而此时的信公又接到新的公差,押解外迁移民去了江浙,至终信公未和父亲召公见着,召

公也没有回蒲州,不知流落何处。(记原老略谱)

※原老谱于康熙年间修祠堂时存蒲州府总务科,(此记碑现立始祖坟旁),同时存的还有账本两本、

钱粮本两本、赤历(略谱)两本,宣统年间被义军放火烧之。

整理人:十九世?名均、二十世?立功、?立军、二十一世?保中E:据信公二十世原存谱人?立功回忆笔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政协文史人员一行找到他,言说在渭南一工地挖出一石碑,上记明正德元

年莱公(?凖)十七世孙?秉贤关东蒲州人捐银三十两。当时九十高龄的?立功出示了信公四世秉贤

从陕西三原?伋处抄回来的寇氏谱略,得到文字验证。这是立功最后一次番阅谱略副`本(正夲存蒲

州总务科)据老人终前回忆:谱略记始祖寇荣,荣父?损,曾祖恂。上有数代至秦明臣?相。下有宋

相莱公(准),准下有兴,璞,奭,吉,福,祥,山。辈系记不清了。但昭公的父,祖父,曾祖记的

很清楚。遗憾的是老人故后这本谱略(副本)杳无踪影。

通过对以上历史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信息:

【1】根源辨析:凡家谱中记载为?准、?恂后代者,向上寻根都会推演到卫君角、康叔(周成王

时司寇)而不是苏忿生(周武王时司寇)。

【2】姓氏发源地:?姓公认的先祖是苏忿生和康叔,西周初年,苏忿生于都城镐京受封为周武王

姬发的“司寇”;公元前 1037 年,康叔于西周都城镐京受封为周成王姬诵的“司寇”。所以说:

?姓的祖源地是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从西周开始,中国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依次

是: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3】本宗传承情况:

1 世·康叔(西周·公元前 1037 年,周成王任命康叔为西周司寇·?氏得姓始祖)?2 卫康伯?3

卫考伯?4 卫嗣伯?5 卫疌(jié)伯(失名)?6 卫靖伯?7 卫贞伯?8 卫顷侯?9 卫釐(lí)侯?

10 卫共伯?11 卫武公?12 卫前庄公?13 卫桓公?14 卫前废公?15 卫宣公?16 卫惠公?17 公子黔

牟·卫惠公复位?18 卫懿公?19 卫戴公?20 卫文公?21 卫成公?22 卫中废公?23 卫穆公?24 卫

定公?25 卫献公?26 卫殇公?27 卫襄公?28 卫灵公?29 卫出公?30 卫后庄公?31 斑师?32 卫后

废公?33 卫悼公?34 卫敬公?35 卫昭公?36 卫怀公?37 卫慎公?38 卫声公?39 卫成侯?40 卫平

侯?41 卫嗣君?42 卫怀君?43 卫元君?44 卫君角?(六代孙)49 世·?仁?(孙)51 世·?恂

(河内守、雍奴侯)?(曾孙)54 世·?荣?(孙)56 世·?孟?(玄孙)60 世·?修之?61 世·?

讚?62 世·?臻?63 世·?儁?(曾孙)66 世·?弘?(玄孙)69 世·?宾?70 世·?延良?

71 世·?湘?72 世·?凖(北宋·宰相);凖弟:?雍?73(从子)?随?伯:?諲(yīn);仲:

?诵;叔:?諴;季:?诚。?80·?谦(?凖九世孙·祖上初为下邽人,因宋南渡,徙居三原。)

?81·?德?82 世·?仁?83 世·?召?凖十三世孙·84 世·?伋(居陕西三原);?信(元末

明初,遭胡元之变,?召、?信由陕西三原迁至山西省永济市席村)?85·?信生四子二女:?珥、

?玳(居山西永济席村);冦宣(为晋民时,初写作“选”,后改为“瑄”;1403 年移民后写作“宣”,移民至直隶河间府樊屯);?田(移民至山东古曹州刘岗村)

【4】始迁祖:山西永济席村的始迁祖为 83 世·?召,是宋朝宰相、莱国公?凖十二世孙。

据山西永济席村《?氏族谱》载:“宣德八年(公元 1433 年),四世祖讳秉贤者,游商三原,

值同姓耆老(qí lǎo:六十岁以上的人。),相与晤语,问及世系,贤为告之。耆老闻言乃曰:吾祖讳

召;吾父讳伋;吾叔讳信,乃莱公一十三世之孙。阙初为下邽人,因宋南渡,徙居三原,后遭胡元

之变,吾祖与叔莫知所之,今听子言,可识叔处,爰出谱以示,欣然相认。”

由此可知:

??召祖上是陕西下邽人,?召是?凖十二世孙,北宋与南宋交替时期(南宋始于 1127 年),因?

召祖上是?凖后代,恐金国军队迫害,故此迁居三原;

?“胡元之变”指的是宋末元初这段时间,因为逃避战乱,?召的先祖又从三原一路向东,渡过黄

河,至永济席村择地而居。

【5】二世祖:?召有二子:长子?伋,次子?信。族谱中提及的“耆老”按世系与?珥、?玳、

?宣、?田为同祖的堂兄弟,1433 年时耆老年龄约为 60 多岁,出生年代应在 1373 年这个时间段,

与我们按《西樊屯?姓历世先祖生活年代校勘》推测出的?宣生活年代( 约 1373 年--1443 年〔明·太

祖朱元璋洪武六年—明英宗正统八年〕)一致。据此可以知道:?伋和?信的生活年代约为 1350 年

--1420 年;?召的出生年代为 1330 年(元·至顺元年)这个时间段,至 1403 年参加移民时先祖?召已是 70 多岁的老年人了。

【6】据樊屯祖辈相传:

??召迁民至樊屯后,念念不忘山西老家的亲人,常思回归故里,并多次尝试远行回乡,因年事已

高,终未成行,后逝于樊屯。因其有志于回归故里,且冦宣为其孙,如立?召为樊屯?氏老祖宗,

祖坟就会形成断代,不符合家族埋葬规制,故后世没有立其为祖,其墓地在其孙?宣北侧,文革时

期被夷为平地。

??召墓地西偏北 30 米为其孙女(?宣之妹)之墓,为了方便村民耕种,2015 年重修?氏墓园时,

将其孙女之墓向南移动 8 米,至祖坟风水墙西北角,二世季祖?祥墓地北侧 8 米处,并堆土为莹以

示纪念,据传?召孙女原墓前有一小墓碑,记录了她从博野到樊屯寻访哥哥?宣的经过,该墓碑在

文革时期与祖坟其它墓碑一起被移至村中埋于村里出水口地下,2014 年发掘祖坟墓碑时,未见此

墓碑之踪迹。此女至樊屯后,与哥哥?宣一家人相依为命,终身未嫁。

(三)本宗先祖?召之后的繁衍情况:

?83 世?召为?准十二世孙。

①祖上最初为下邽人;

②:南宋初年(1127 年),因宋南渡,恐遭金兵迫害,故徙居陕西三原;

③:元末明初,遭胡元之变,?召、?信迁至山西省永济市席村;④:明永乐元年(1403 年),?召随其孙冦瑄(后为:宣)移民至直隶河间府樊屯(今河

北省衡水市武强县西樊屯)。

?83 世?召生有二子:长子?伋,次子?信。

A:84 世·?伋居住地:陕西三原;

B:84 世·?信居住地: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席村。

?84 世?信生有四子二女,伯:?珥;仲:?玳;叔:冦瑄:(初写作:选;后写作:瑄;迁民至

直隶河间府樊屯后写作:宣);季:?田。二女因女子不能录入家谱,故名字失考。

A:85 世·?珥、?玳居住地:山西永济席村;

B:85 世·?宣迁居地:永乐元年(1403)年,迁直隶河间府献县樊屯(今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西

樊屯);

C:85 世·?田迁居地:移民至山东菏泽古曹刘岗村。

(四)山西省永济市席村《?氏宗谱》简介

山西省永济市席村《?氏宗谱》共三册:?《?氏宗谱》第一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由十四世玉驎、福臻录叙,玉驎参阅,十五

世文兆、文达校正。谱高 23.1 厘米,宽 25 厘米,牛皮纸封面,线装。封面毛笔书写“?氏宗谱原

本第一册,乾隆二十五年新正吉日”;双页绵纸,毛笔书写,每页印有 5 引横格,家谱共 136 页,

其中待续空白页 2 页。第一册始祖为?信,以世系表引线标明辈分,每表一面,均分五世。首篇为

《?氏宗谱叙》,次为辅序及生养嫡庶等条暨图列后。共十六世。

?A:《?氏宗谱》第二册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续修,续修本封面有毛笔书写“?氏宗谱原本

第二册嘉庆十三年二月吉日重叙”。书高 24.8 厘米,宽 18.2 厘米,无序。内页为竖十横五印刷本,

双面线装。由十三世鸿儒续至十七世,共五世。修续者为十六世作杰、作荣、俊芳、文徽校正,玉

骏、秉义参阅。

B:清同治六年(1867 年)由十七世嘉礼、永馨、嘉宾续修,十五世作幹、作苗、作英校正,十七

世永经、永德、嘉言参阅,由十四师续至十八世,共五世。

C:清宣统元年(1909 年),由十八世清新和十九世名科续修,十七世永爱、永明校正,十八世清

山、二十世步鳌参阅。内有乏嗣序,由十五世续至十九世,共五世。

D: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由二十世立功、立堂续修,立伦作序,十九世名科、名士校正、参

阅。由十六世续至二十世,共五世。第二册共 116 页,待续空白页 17 页,毛笔书写。

?《?氏宗谱》第三册,1991 年续修,牛皮纸封面。封面毛笔书写“?氏宗谱原本第三册时一九

九一年正月二十日重叙”。内页为竖十横五,印刷本,书高 25.8 厘米,宽 16.1 厘米,共 74 页,其

中 10 页空白,白胶版纸单面线装。卷首为前言,由二十世立功、立堂续修,十七世永江校正,十

八世清泉、十九世名贤、二十世广奎参阅,由十七世续至二十一世,共五世。

《?氏宗谱》由席村?名鈞(又名银锁)收藏。

2019·01·19·?本军·于西安。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