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氏文化古迹】欧氏(区氏)姓氏渊源

    中华欧氏网 2013年5月2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姒勾践,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夏王朝时期,帝王少康有个庶子叫姒无余,少康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去守先祖大禹之陵,姒无余后来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

到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八年(越王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在大禹的第四十四世孙姒勾践执政时期,越国在著名的“姑苏之战”中被吴国所灭。九年后的周敬王四十二年(越王二十四年,吴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姒勾践又复国。随后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并在再一次著名的“姑苏之战”中灭了吴国。

越国再传到勾践的第五世孙越王姒无颛(无疆),在周显王姬扁十四年(越王八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越国被楚宣王所彻灭,姒无颛的次子姒蹄被楚宣王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古人以山南为阳,因此姒蹄又史称欧阳亭侯,从此,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先祖的封邑名称或封爵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冶炼匠人叫区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氏。

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地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勾践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支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与徒弟一起为楚威王熊商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在欧冶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欧氏、区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汉朝时期,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刘启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嘛。”

在封建时代,皇帝金口赐姓给臣民姓氏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臣民们连同族人只有乖乖接受。如此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从此称区安,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这在《区渭泉祖家谱》中就提到此段历史,还记载了其始祖区竹溪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的过程。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地区。

不论是区氏、欧氏、还是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后来欧阳氏、欧侯氏族人中也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欧氏者,与欧阳氏、欧侯氏、区氏皆为同宗同源,在《区渭泉祖家谱》中还特别强调区氏、欧氏、欧阳氏、欧侯氏为同一衍派,概不通婚。

欧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践、无颛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明朝初期迁居于查海(今辽宁阜新)的蒙古贞部中,有一个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称欧力氏。蒙古语“努日艾里”的汉义就是“靠湖之村”,音译为欧力营子,欧力氏即以居地名称为姓氏,汉化今称欧氏。

⑵.蒙古族努图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明朝时期所冠汉姓即为欧氏。

第三个渊源:源出待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老满州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汉义“犁铧”,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氏。

在古代通古斯语、突厥语中,“ocoa”的汉义为“苦”;因此,本书疑其为中亚古花喇子模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间),在古代中亚西部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国人中,有贵族欧寇哈氏,即“ocoha”,疑其为欧寇哈氏的后裔。

在中国历史上,“老满州人”只是一种泛称,包含有多种民族,因此,欧寇氏的族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清朝中叶以后,欧寇氏多冠汉姓为欧氏、区氏、敖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欧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欧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越王勾践、越王无颛(无疆)。



分享按钮>>【欧氏网新闻】飘洋过海的“欧氏族谱
>>【欧氏文化古迹】欧氏(区氏)家谱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