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氏家谱源流】利氏姓氏渊源
- 中华利氏网 2013年5月6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子绉,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即上古商王朝时期,有位王族子弟叫理征,幼儿时期,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母亲抱着他逃亡,路途上又饥又饿,经过一棵李子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母亲就为其改姓为李,叫李利贞,成为李氏鼻祖。
但据史籍《路氏》的记载,利氏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李利贞的第十一世孙李聃(李耳),就是老子。
老子是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后人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迄今为止一直在意识形态上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历史人物。
在老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为纪念远祖李利贞,取利字为氏,称利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与李氏、理氏同宗同源,其利氏是在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因此利氏族人大多尊奉李利贞、老子李聃为得姓始祖。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仍作lǐ(ㄌㄧˇ),今音读作lì(ㄌㄧˋ)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利邑(今湖北随州),其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利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利氏、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王族公子西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平王芈居(熊弃疾,公元前528~前515年在位)生有二子,长子西为庶出,次子壬为嫡嗣。
周敬王姬丐五年(公元前515年)楚平王逝世,令尹子常入朝主持商议楚王继位之事,大家都认为公子壬智弱,不如其兄公子西才德兼备,善治国事,因此都推荐立子西为楚王。但子西決心谦让,推辞不接受。因此,只好以公子壬即位,是为楚昭王熊壬(芈轸,公元前515~前489年在位)。
当时楚国举国欢庆,民众都赞扬公子西贤良。楚昭王即位后即赐兄长公子西食采于利邑(今河南沁阳),封以利氏。从此大家尊公子西为该支利氏的得姓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本书按:
在家谱文献《南雄平林利氏大川支谱》的记载中,芈姓利氏所源之利邑,为楚庄王芈旅(熊侣)之子公子富的食采封邑,并赐姓利氏,从此有芈姓利氏。
而成为春秋霸主的楚庄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3~前591年,按《南雄平林利氏大川支谱》的记载,其利氏得姓的时间在楚庄王称霸中原的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楚庄王十九年,公元前594年)后大封贵族之时,因此,公子熊富得邑得氏的时间当在公元前594~前591年之间。
如此一来,公子富的得姓得氏时间就要比公子西的得姓得氏早得多,那么,芈姓利氏得姓之始的时间就相差了七十九~八十二年。孰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另外,在诸多历史文献中指认楚公子西的封地“利邑”在今四川广元,这恐怕有严重的历史地理观念错误,值得商榷。
楚国从熊泽为周王朝之周成王相、封楚国候开始,终及楚国灭亡,今四川省广元地区一直被牢牢控制在古蜀国开明氏王族手中,一直到周安王姬骄二十五年(楚肃王熊臧四年,公元前377年),蜀王仍然有强大的实力持续进攻楚国,楚国上下为之烦恼不已。
到了周慎靓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驷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因“苴蜀相攻击”,也就是蜀国、苴国这两个兄弟国家相互攻击,秦惠文王则趁机“伐蜀并苴”,蜀国连同巴国一起被秦军所灭,巴、蜀两地尽归秦国,利邑始称利州,也就是今四川省广元市。
因此,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今四川广元地区从未有隶属于楚国的历史,更无从谈起分封贵族子弟以利邑为食邑了。
本书考证,楚昭王熊壬所分封其兄公子西所至之利邑,当为古邘国之利地,也就是今河南省焦作市下属的沁阳市一带。古邘国在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周武王的分封其次子邘叔至故邘国,仍称邘国。在春秋初期,邘国即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领地。
周桓王姬林八年(公元前712年),周桓王从郑庄公姬寤生手中强行夺取了邘、刘等国的土地,而将自己无法控制的温、原等十二邑扔给郑国,从此至使周郑失和,彼此间发生战争,结果周王室败北,邘国之地仍归郑国。
到了周顷王姬壬臣元年(楚穆王熊商臣八年,公元前618年),热衷于与晋国争霸春秋的楚穆王亲率大军进攻郑国,郑军大败,连三位主帅皆被楚军俘虏,邘国故地从此被楚国牢牢控制,成为楚国与晋国争霸的桥头堡。
古邘国中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就是利邑,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一带。利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连温县、孟州,远眺黄河,西毗济源,东临博爱,是郑州、洛阳、山西“金三角”的枢纽地带。到了周敬王姬丐五年(楚昭王元年,公元前515年),新即位的楚昭王封派王族兄长公子西至利邑,率军驻守与晋国东南部交界处的前线地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明确记载:“三月,伍贠如吴,言伐楚之利地于州邘。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就是指在周景王二十四年(楚平王芈熊弃疾八年,吴王僚姬诸樊六年,公元前521年),伍子胥逃亡至吴国,面对吴国重要的战略对手,加之自己报仇心切,曾建议公子光(后来的吴王夫差)出兵,先行讨伐楚国位于邘州的利邑,以争取楚国宿敌晋国的支持。
因此,那位楚公子西之封地“利邑”,当在“州邘”即河南沁阳。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利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设置有利氏一官位,亦称栗氏、历氏,专职负责监造金属器具,其中负责冶炼浇铸的工官专称“窏氏”,负责兵器制造的工官则专称“利氏”,负责民用器物制造的则专称“栗氏”。
到了宋、金、元时期,人们管负责兵器制造的工部官吏称作利器署令、利器署丞,隶属于军器监院管辖。
在利氏、栗氏、历氏、窏氏、利器署令、利器署丞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利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利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利氏部落,
叱利氏,亦称叱李氏、叱列氏、叱黎氏、叱伏列氏,即中国北方古高车族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利氏后改为利氏”。实际上,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后大举推进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叱利氏在汉化时先改为汉字单姓利氏,后另有族人改为李氏,其实是同宗同源。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本书按:
由叱利氏汉化改为李氏者,即为洛阳李氏,其实就是后来的李唐王朝之族源。
大唐开国君主唐太祖李渊起于赵郡李氏贵族世家,而赵郡李氏源出北周政权的御史大夫李柄,李柄的祖先是西魏重臣太尉李虎,而李虎,就是源出洛阳叱利氏(李氏)一族!
从这个姓氏的演绎,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结果,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功不可没!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金、元时期官吏利通监,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利通监,亦称利用监、利用院,是金国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金国称“利通监”,元朝称“利通院”。
在金国时期,利通监专职掌管铸币场,最高行政长官称利用卿,下属有利通太监、利通少监、利通副监、利通监丞、利通给事等官吏,由于在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78年),金国政府在曲阳立监铸币,因此在当时宋朝史书中又称其为“曲阳钱监”,官秩为从三品,即今副部长级,职能如同中央银行造币局。
金国灭亡后,元朝政府承袭了这种官制,在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改“资用库署”为“利用监”。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改利用监为利用院,不久又恢复原称,下辖资用库、怯钱局、熟皮局、软皮局、斜皮局、貂鼠局提举司、染局等机构,权势颇大。
在利通太监、利通少监、利通副监、利通监丞、利通给事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其官职称谓汉化省称为姓氏者,称利用氏、利通氏,后简改为单姓利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颜扎氏,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锡氏、利氏等。
该支利氏鼻祖为颜扎·珠尔杭阿,满洲正黄旗人,清乾隆年间从征甘肃,在镇压回民起义的过程中立功颇伟,因功被乾隆大帝赐号为“锡利巴图鲁”,累官至御前侍卫、正白旗护军统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赐骑都尉世职。在颜扎·珠尔杭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先称锡利氏,后以谐音汉字省文简改为单姓利氏、锡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第八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地方,是达斡尔族的老姓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d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莫尔登氏多冠汉姓为利氏、孟氏、莫氏、苍氏等。
达斡尔族、满族利氏读音皆作lì(ㄌㄧˋ)。
得姓始祖:李利贞(理征)、老子(李聃、李耳)、颜扎·珠尔杭阿。
各支始祖:
南雄平林利氏大川支派世系:
楚,源出高阳氏颛顼,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号高阳氏。之子孙,皇帝之苗裔。脉传至西伯侯姬昌,后谥为文王。德化溥著,养老尊贤,于是大颠,闳天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往归之。
熊鬻子:姓芈,讳熊髦龄归。周文王与姜太公吕尚开周王业,至周成王时,序功封其子熊绎于楚地之丹阳,即今湖广南郡是也,为楚诸侯。
熊绎:鬻熊子之子。成王封为楚侯,都丹阳。生子熊廉。
熊廉:熊绎之子,袭楚侯爵。生子熊孟甫。
熊孟甫:熊廉之子,袭侯职,生长子熊叔茂。
熊叔茂:熊孟甫之长子,奉周穆王诏命征东土嬴徐子,大战于麒麟谷,诛东偃王之子嬴伯谟,斩偃王,父子平定东方有功,王赐节钺得专征伐茂。传孙熊渠。
熊渠:熊叔茂之孙,世袭楚侯爵,传至世孙熊通遂称王号。
熊通:熊渠世之孙,都郢州(今湖北江陵),周桓王十四年乙未伐随有功,请爵于王弗许十六年丁酉夏,楚会众诸侯尊楚为东楚武王,原配夫人邓氏,乃邓侯之女,名曰邓曼,贤德而智敏。生子熊赀。周庄王七年辛卯,楚武王伐随。卒于樠木,太子赀立。
熊赀:熊通之子,嗣位为楚文王,伐蔡灭息国,携息妫为归。生子熊喜(原为革旁),次子熊恽。王崩熊喜立,楚人名为堵敖。死,次子熊恽立为楚成王。
熊恽:熊赀之次子,即位称楚成王。周惠王六年庚戌,王赐楚王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生长子名商臣,次子名职。王崩长子立。
熊商臣:熊恽长子,嗣位称楚穆王,生长子名旅,立为楚庄王。
芈旅:亦称熊侣,熊商臣之子,楚庄王。嗣王位,纳伍参,苏从之谏,屏退杨越二姬,斩断钟鼓管埨之音。理国政事,举孙叔敖为上卿,任以军国重事,后庄王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霸业,尊周王天子攘外夷狄,遂成五霸诸侯,名震青史。王以霸绩威恩所及民皆爱敬,诸侯畏服。大封公子食采邑地,以制郡侯命。赐公子熊富食采于利邑,赐姓利氏,从此有芈姓利氏。后,公子熊富之长子熊审嗣王位,是为楚共王。周定王十六年庚午秋七月上旬甲戌,庄王崩,太子嗣位。
楚公子利,利九公之孙。
利乾:字行健,楚公子利之云孙。博学宏才,多闻古今,治乱机宜。汉景帝第八子中山王刘胜景仰利乾之名,诏利乾置相以辅赞王事,董仲舒作江都贤相,名炳纲目。利乾作中山贤相,名耀史策,功绩名重江都,厥后克昌,繁衍天下历数传。生利永贞。
利永贞:字葆元,赋性英伟,学精性天举孝廉,贤良方正,辟为汉博士官,至弟子五十人。复其身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掌故治礼之官,主故事者以其文学习礼仪者为之,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永贞为博士官,彬彬多文学出槐里令,政化优著历数传。生利真、利兴。
利真:博通儒学,兼释道师,事方士得悟真玄,遂成真人,功成飞升,上帝敕授得道真人,名职仙籍。
利兴:字兆祥,儒业博敏,五代齐辟为功曹。时值扰攘,逐隐不悔,以经学传裔,师孔孟正宗,历数传。生利申。
利申:字友甫,学尊孔孟,从唐韩昌黎,文公游学江都,恶曲学之坏人,心怀正道,而抑邪。说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王道学问,砥柱逥澜累辟,不授职以经学传家,克昌厥裔,历数传。生利周。
利周:字鲁,齐家学渊深,闻程颢调晋城令时,以修齐诚正之学著正心,王道之政,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度乡村远近,为五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寡残废使无失所,行旅行于涂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乡民社,会为五科条,旌其善恶。鲁齐公往从师之,遂得传二程太极性理之学,私淑后嗣裔。长生利本坚,次生利本贤,具优经学,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
利本坚:字孔固,庭传五经二程心学。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丁亥,立八行,取仕科,谓孝友睦渊,任恤忠和也。凡有此八行即免试补大学士。利本坚得闻二程孔孟不传之学为诸儒倡著,乡称其才器可大任,补大学士,舍登进士。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已亥,秘书省正字曹辅佐迁窜于柳州,政化廉明。宣和七年乙己,利本坚除授广西柳州刺史。利本坚携家眷往迁柳州。举前美政声著,廉明当道。首存利本坚能抚凋疲已甚之,民膺累犯,猖獗之盗,纶书褒荣,亿兆讴歌。次年丙午,值金人陷京师,金干离不以上皇太后与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嫔妃北去汴城。河南具为金居。建炎元年丁未,宋高宗南迁即位应天府,诧行州邑勤王,利本坚在柳州治作佥著。至绍兴年间,利本坚以老致归道广东南雄,值金人侵阻,寓居雄城南廛,夫人陈氏,生子利涉。
分享按钮>>【利氏家谱源流】东莞大沥利氏始祖隽卿支派世系
>>【利氏家谱源流】湖南蓝山宁溪利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