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古代人物——货运巨商:师史

    中华师氏网 2009年3月11日 豫商联合会


货运巨商:师史
来源:豫商联合会秘书处 发布时间:2008-11-04
内容简要
师史,姓师名史,西汉洛阳人,大商人,以货运致富著称。 洛阳古代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师史,姓师名史,西汉洛阳人,大商人,以货运致富著称。其实,商业运输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显著的发展。《战国策•魏策一》记载了当时中原地区商人往来的情况:“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到了秦汉时期商业运输进一步发展。师史就是利用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经商传统,大力发展商品运输业的。
洛阳古代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立均”(《史记•周本纪》)。“河山拱载,形势甲于天下”(《读史方舆纪要》)。它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南望伏牛,北靠太行。西有大道直通长安,有“东方大道,东通于海”;“京师洛阳的南方大道愈长江后,可通到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县)”(《洛阳市交通志》)。水运方面,战国时即在洛阳以东开凿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史记•河渠书》)。西边水路可达关中,东边可至齐鲁。水陆交通网的形成,使得“荆河之间,四方辐辏”(《通典•州郡七•风俗》),大大便利了洛阳的对外经济交往。
师史利用洛阳交通便利的特点,大力发展运输业,从事长途贩运。他拥有数百车辆,以车载货,来往于各郡、各诸侯国之间,利用各地货物的差价,进行贩运贸易。师史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因而师史很快致富,成为拥有7000万资产的大商人。
师史经商的成功,有三点经验值得后人学习: 第一,有一个好的经营团队。在通常情况下,商业经营活动需要许多人参与才能完成,做大宗生意的,便是如此。这就需要在经营中主仆一致,上下精诚团结,获得经营的成功。师史的老乡、战国时期的白圭(洛阳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史记•货殖列传》载白圭在商业活动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师史继承了白圭的做法,所带的“员工”都是洛阳人。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原来洛阳有个民俗,就是许多穷人都愿意到富人家学做生意,而且以在外经商时间的长短来显示自己的能耐,时间越长,表示越有经商能力,就愈受到雇主的赏识。在这种情况下,师史与自己的一帮“老乡员工”追逐赢利的思想一致,目标明确,焉有不致富的道理!
第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经商成为人们发财致富的一条捷径,但也远非是条坦途,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从事商业活动也充满了艰辛。
汉代乐府古诗《孤儿行》中,描写了一位孤儿从小失去爹娘,跟兄嫂一起生活。兄嫂令其远出经商,孤儿为此吃尽了苦头: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在这首诗中,通过孤儿的口吻,描写了商人经商的艰辛。师史资本雄厚,带着自己的“车队”经商,境遇可能比《孤儿行》中孤儿的经商遭遇要好一点儿,但仍然会充满艰辛。只有兼具吃苦耐劳精神的商人,才有可能克服重重苦难,较为顺利地完成商业经营活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师史:“数过邑不入门”,说明师史不辞辛劳、勇于吃苦,而且非常敬业。
第三,勤俭节约。洛阳居民自先秦以来,就以节俭著称,而师史更为吝啬。他虽有万贯家财,却能省吃俭用。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普通衣着,以求得财富的积累。《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汉时期的富商大贾们,都十分节俭。如宣曲任氏:“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任氏这种勤俭、严格、认真的企业家精神,影响了乡里,成为乡里的表率。再如鲁人曹邴氏,以冶铁致富:“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不浪费一点财产。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作为商人或企业家,要想使自己的财富得到增长,必须要勇于投资,也要善于节俭。该用则用,该节则节。该用不用是没有发展眼光,该节不节则是浪费。将节约视为“吝啬”或“小气”,不是商人和企业家应有的行为。
本文节选自陈义初主编的《豫商发展史》


分享按钮>>师姓古代人物——师旷的悲剧人生
>>山东东阿、平阴一带师氏辈分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