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文物——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师家大院
- 中华师氏网 2009年4月9日 资料
●师家大院
类别:师姓文物
性质:民居
时代:中华民国
保护级别:
保存地点: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
通海,一千多年前的政治经济重镇,素为滇中南交通要冲。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创建大理国,设通海郡,通海为郡治所在地,辖今滇东南,为当时滇南军事、政治、文化重地,通海的城镇建设雏形始于此。大理国文化开始强烈地渗透,当时通海的繁荣仅次于昆明、大理。时至元代,忽必烈征服云南,在曲陀关设宣慰司都元帅府,辖临安、广西、元江,蒙古族落籍通海、河西,当年的曲陀关“人物繁盛、市肆辐辏,盛极一时。”明代,江南三千军户、八万商户大举迁徙入滇,江南仕子随军到通海、河西“戍兵屯田”,将先进的中原生产技术传入通海、河西,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促使当地生产力、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
东汉建武时,今越南顺红河水道经通海至晋城的道路已通行。通海之名始于唐,南诏时置通海都督,通海为治所驻地。唐天宝年间742年,因水道险阻,行人从现在的越南河内溯红河水道而上,至河口,舍舟陆行,经通海北上,称“通海城路”(也称通海大道)。经通海,北上至今四川宜宾,西行至大理或思茅、临沧。
于是在这条始于唐朝的古驿道上,通海成为举足轻重的枢纽。自通海南下经建水、个旧、蒙自、屏边、河口可入越南;从通海北上滇中,可入巴蜀;西至大理,入缅甸、印度。西南经新平至思茅、临沧、景洪。在这条古道上,元、明、清三朝分别设置驿站,交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南北两条线路,古驿道串起大理、楚雄、思茅、玉溪、红河地界上的多个经济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的小镇,串起了滇西与滇中、滇南的经贸线,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线路。在通海县的城镇和乡村,隐藏着许多赶马人的宅院,虽然历经风雨,仍艰难地保存了下来。通海现存的古旧民居,以县城西门外的周家花园,崇文街的张家花园,极星街的逸园,文献里的赵家花园;河西镇南门月城的王家大院,西门张家大院、师家大院,大回村马政和家大院等,最为宏大、精美。河西古镇的民居建筑也很独特,具有通海地方特色的“三间四耳倒八尺”、“三檐平”、“四檐平”、“跑马转角”和“四河五天井”的古民居比比皆是。漫步在河西的大街小巷,你会被那些造型古朴典雅、雕刻精湛的古民居所吸引。在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张家大院”、“马家大院”和“师家房屋”。
现存于河西镇的师家大院本不算大,石质的造型显得格外气派,是河西古镇里的一个新亮点。该建筑位于河西镇政府后院内,面积220平方米。但建筑风格很独特,属于通海少有的“明三暗五”、“跑马转角”式结构,木料精选,木工考究。房屋的主体结构为明三暗五八马推车带走马转角式传统风格。“铜钉石柱小阳台,八马推车少半边”的装修审美取向体现了主人家的闲情逸兴。特别是楼下正堂上下和两边耳房的六颗石柱子和上面的诗词楹联硬是令人注目,感叹不己。
师家大院坐落在河西镇政府大院内,房子的主人叫师万桢。如今成了不少单位的办公地点,而宅子的原貌仍可见。门卫王大爷是这座大院的见证人,据他回忆,大院建于上世纪40年代,设计师是峨山县宝泉乡一位姓禹的师傅,那时师万桢一家在昆明、宜良一带经商致富以后,决定在原河西县衙门前买一片空地,建一座住宅。当时县衙门前的空地可谓黄金地带,寸土寸金,没有足够的财富是不敢妄想的。那一年,师家的建宅工程让河西小城轰动了一回,12根近4米长的石柱子在“嗨哟、嗨哟”的号子声中被石匠们抬着在大街上穿行,建房用石柱,在当时闻所未闻,更为奇特的是,建房用的每一颗钉子都是铜制的。
师家大院建成后,石质的造型显得格外洋气。房屋的主体结构为走马转角式传统风格,也许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住宅在东边围了半边院墙,就只建了西面一个躲间,躲间里为一个玲珑的四合院。宅子的屋顶为三檐平,道八尺不造楼,改建一个小阳台,用石块砌成,过去台上广种花草,道八尺与偏厦、正堂皆有精美的廊道相通,很有些古典的味儿。
师家大院本不算大,但“铜钉石柱小阳台,八马推车少半边”的装修审美取向却体现了主人家的闲情逸兴。原河西人玉溪县县长张联芳有一联书于正堂石柱:插架牙签丕振诗书门第,绕庭琴韵流传风雅家声。联语中流露出太多的艳羡之意。解放后,师家大院的主人都在外工作,惟有师万桢的妻子留家,被下放到四街镇师家湾,之后,再没有回来。
(资料来源:玉溪新闻网《通海马帮老宅》)
分享按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师范墓
>>师姓文物——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师氏造像碑